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1)、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4)、天地对万物不会厚此薄彼, 不会因为你是善人或是有益于人类的补药, 就多给你一点阳光雨露, 反之, 也不会因你是恶人或毒药就不给你或少给你一点阳光雨露。天地不是因为喜爱万物而让其繁荣生长, 也不是因为憎恶万物而使其衰败消亡。
(5)、中国文化最深邃神奇的八个汉字: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6)、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教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相传,轩辕黄帝倡导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是第一个建立道教的,他在《道德经》这本书里有所阐述。
(7)、其实法家的这一观点跟荀子有些相似,主要的差异在于,荀子主张礼制为主、刑罚为辅;而法家只强调严刑峻法,对礼制那套毫无兴趣。
(8)、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9)、他告诉人们,正气浩然,则修行得力。动静之间,把握平衡,则纲举目张。既持朴素觉性,又能应物恰好。能不迷于外,则精华聚于内。一念净意配命根,性命双修做新人。喧嚣尘寰能清静,于无声处听惊雷。真人度人真是苦口婆心啊。
(10)、他的结论是这样:之所以社会动荡,是因为周天子的制度被破坏了,也就是“礼乐废,诗书缺”;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重拾周礼,尤其要明确宗法制、确定名分,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人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守规矩,不越位、不僭礼;如果人人都这样,那社会就变得和谐有序、人民从此安居乐业了。
(11)、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12)、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用“道”来探讨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系。道家主张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13)、宇宙的本源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老子被哲学界称为古代最伟大的四大哲人之他的贡献首先在于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14)、同时,基于人性本善,孟子反对战争、主张仁政,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减轻人民负担;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把对待人民的方式视为国家存亡兴衰的关键。
(15)、古人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多个灵妙药方。
(16)、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17)、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18)、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19)、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20)、书册已完成,喜欢的朋友看这里--汉文字源起与演变
2、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1)、出门见山水,抬头见鸟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从来都不是隐士文化,而是积极应世,敢作敢为。
(2)、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3)、首先,那些法家代表人物要么研修过儒家学说,比如李悝、吴起都曾拜在“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子夏门下学习,李斯、韩非子都曾是荀子的弟子;
(4)、有些人把“上善若水”理解为水接近于道,所以人要效法水的全部特性,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像暴雨洪水这样的水,怎么能让人效法呢?
(5)、庄子论道,深入浅出,读者易于从他的朴实的比喻中领悟到深奥的哲理。
(6)、《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
(7)、第五十四章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8)、《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又说:“恬倏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
(9)、 道家思想中有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道”的概念;其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0)、“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11)、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12)、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经秦火,汉火,衣冠南渡亡佚。
(13)、⊙本平台为《正统道藏》经典整理分享,以及关于个人修炼经验分享。兼教学修炼,及同,同道学者互相学习,互相提升。
(14)、从广义上来说,道家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15)、道家文化中“天爱万物, 一切平等”的思想呼吁生态和谐:
(16)、秦朝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灭亡后,道家顺应汉初的客观需要获得了实践的机会,也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
(17)、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18)、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
(19)、好比两名学生,面对一道从未见过的数学题,有智慧的学生,就能够运用老师教过的基本原理把题目解出来,而没有智慧的学生,却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还有这么一个解题的方法。
(20)、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3、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
(1)、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以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老聃、庄周、洪应明。
(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3)、⊙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优质内容和资料,给予修行路上的道友们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4)、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5)、当我们,用老子所教的处下、柔弱、不争来抛开自我,从而让自己的心灵达到了空灵的境界之后,生生不息的道就能在自己的心灵上产生作用。
(6)、战国的大争之世,方式直接、见效快的法家备受青睐,被各国争相采用,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国笑到了最后;
(7)、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8)、因此,荀子秉持“人定胜天”的理念,主张通过教育对人性进行改造。他所指的教育,除了礼义道德外,还要加强外在强制力量,也就是刑法。“治之经,礼与刑”,他把礼与刑视为治国的根本,由此可见,他具备法家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他培养出了两位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
(9)、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
(10)、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要庄子举例,然后问庄子为什么所举的例子这么低级。庄子批评东郭子只问道在哪里,却不问道的实质。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包括那些低级、卑下的东西里也存在。庄子告诫东郭子不要把道绝对化,其实道并不离开任何一物。而且表现道的语言也一样,文殊而旨一。庄子还指出,道在万物之中,但高于万物。万物有成有毁,道却无成无毁。
(11)、道家人生观的核心是德,因为德是道的显化和体现,无德不足以言道。
(12)、《黄帝内经》道家养生学的重要经典,共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问》,另外九卷称为《灵枢》。专家认为此书形成于战国时期,其内容收集了黄帝流传下来的多种零散医学资料,可能也吸收了当时的一些医学经验。
(13)、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14)、《德道经》第一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德他并不标榜自己有德,而德行差的人却往往带着有德的帽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的人为了评先进,行贿拉选票,这就是老子所批评的无德行为。
(15)、第七十一章说:“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襲明。”
(16)、老聃所推崇的“柔弱”,实是柔弱于外,而刚强于内。内外皆柔,则软懦;皆刚,则暴躁。如外强而内弱,则伤人且害己。故性要随和,而心不可缺主见;外当浑厚,而内不可乏精明。
(17)、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真人是超越了外在束缚而绝对自由的。真人无忧无虑,淡情寡欲,神态安详,超然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化。师于天而随于众,天人和而为一。他们对于成败、毁誉、是非、得失,都全然忘之,不为之所累。他们长生久视,智慧无限,德被万物,人道为是真正的大自在境界。
(18)、(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19)、对于那些一生奔波于名利的人,庄子认为他们是“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也。”这样痛苦的活着,即使多活些年岁也没有什么意义。
(20)、吕洞宾的《百字碑》以一百个字概括了个人养生的入门到成就的阶梯。全文如下:
4、道家学说核心思想意思
(1)、 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由老子开创,《易经》中的“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在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孔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但他的观点并不是完全原创。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他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况痛心疾首,因此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3)、天地万物是怎样演化生成的呢?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德道经》第五章)“道生一”,是指道在本根阶段呈现为一种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由一生便是由混沌状态分阴分阳。“三”的含义是什么呢?经中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个“三”指的是阴阳相交而形成的中和状态以及“万物含三”的深层次内部结构。现代科学已发现,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还是微观的原子结构,莫不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二者互根,既对立又统一。这无疑是对老子学说的有力证明。
(4)、自然。道家的自然一般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天然,所以常被天代替。道教认为,不仅万物是自然生成的,万物本身也是按照自然规律变化的。如果人破坏了这种自然状态,就会受到惩罚。
(5)、阴阳调和,方能长久。介于阴阳之间,不偏不倚,便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理,易行难知;向阳之心,乃人之常情:圣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尽心传道。
(6)、 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7)、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运行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事物,而是形而上的客观存在。
(8)、庄子以逍遥出世的哲学思想而闻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9)、人们爱说“永远”“无穷”,却不知,时间尚不可永远,空间且不能无穷——何事何物,能无终无极?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间最优的文化,出自中国;人类最高的智慧,源于道家。
(10)、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11)、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作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12)、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13)、《德经道》第三十二章说:“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14)、商鞅有句经典的话:“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即:仁者能够对别人仁慈,对方却不会因此也变得仁慈;道义之人可以关爱他人,却不能让对方跟着学会关爱别人。因此,在他看来,儒家那套就是自欺欺人了。
(15)、这种空灵境界中的灵光一闪,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有了灵光一闪的智慧,就能够灵机一动地想到了好办法,如果智慧不到家,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
(16)、千古奇文《无根树》,隐藏上千年的道教修行秘密
(17)、道家历代圣真都无私地把他自己内煉的经验告诉了大家,形成了汗牛充栋的众多丹经。
(18)、韩非子还质疑仁政的有效性。“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君主爱民,极致也不过于父母爱儿子;但“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对于那些无可救药的熊孩子,父母也只能束手无策。但是,面对再熊的孩子,一个官吏拿着绳子就能让其服服帖帖。
(19)、和儒家一样,法家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也都主张明确等级、强化君主地位。但区别在于,儒家主张品德教化,靠自觉;法家信奉外力,主张利用赏罚威逼利诱。
(20)、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5、道家学说核心思想在于
(1)、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告诉人们,“道”就是践行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体性。所以,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为此,王景阳在《明道篇》中有诗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告诫修道之人,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无为”作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并指出:若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们。体现了道教对社会政治和处世修身的基本态度。
(2)、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对道家评价极高。
(3)、在《德充符》中,庄子还举孔子为例,赞扬他的品德:“鲁有兀(月)者王骀(台),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4)、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
(5)、因为道家文化认为,道是先天的,是虚无缥缈的,却又是对万物生生不息的,即道体虚无缥缈、道用生生不息,只要我们能达到道一样的虚无,道的生生不息自然就能作用到我们的心灵上,我们的心灵一旦获得了道的作用,自然也就拥有了这种灵光一闪的智慧。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
(7)、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8)、道家文化,只讲智慧,不讲具体的方法,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有千样百样,所需要的应对方法当然也是各种各样,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方法就可以应付一切问题,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是没有的。
(9)、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
(10)、结绳记事,是因为无事可记;不用工具,是因为没有战事;不乘舟舆,是因为社会安定,一个安定的社会,大家是安居乐业而“与鸟兽居”,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却达不到的目标吗?
(11)、天性。道家认为万物有其个性,即万物有本性,所以要尊重万物的本性,顺其自然,这样才符合道。
(12)、《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说明自然与生命过程合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统一与和谐。
(13)、 由此看来,“道”的基本概念非常清楚。但如果仅仅把“道”的核心思想归结为天的生成之“始”就不够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更重要的还在于“道”的“天地之理”。即,“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呢?这似乎就更加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其原理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生成的。而西方哲学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统一形成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这就与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完全一致。。
(14)、儒、道都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自有运行规律,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张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后者则认为要顺应规律,这才能让规律充分发挥作用。
(15)、《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16)、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17)、“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1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逻辑。
(19)、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描述真人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内。”
(20)、道家有个典型特征:反对社会进步。创始人老子认为,理想中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即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庄子则主张“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也就是说,人们要彻底回归自然,回到最初的状态,社会才会安稳。
(1)、“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德道经》第三十一章)
(2)、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3)、道。道是先秦诸子的共同思想。道教常被“一”与“恒”的概念所取代,这不仅是万物的普遍规律,也是万物的本源。它无处不在,复杂多变,难以被识别。
(4)、只要有了智慧,就完全可以根据目前的新情况,想出前所未有的新方法来。
(5)、几千年来,这个理想还停留在书上,原因是什么呢?《老子》德经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6)、而同时又有一些人曾追随道家学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申不害、韩非子都曾学习道家理论。(韩非子确实博学)
(7)、 在讲清楚了“道”,即,弄清楚了“天”的开始和运行原理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以此为依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通过“自然”的无为达到治的境界。这里的“自然”不是如今概念中的自然界,而是相当于事务的“本性”,即没有人力干预的初始状态。道家看来,天然远胜于人为,无所作为、无心而为、任性而为等都是“无为”。
(10)、有了智慧,就可以从千头万绪的事物中,看清真相并抓住关键;有了智慧,就可以根据客观的事物,想出最恰适宜的好办法来解决一切问题。
(11)、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道家文化讲的是道而不是术,处下、柔弱、不争等等,只是为了进入道的境界,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2)、那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这一点,老子早就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了。
(13)、《道德经》多次提到“无为”,很多人都容易把“无为”理解为“不作为”,而完全忽略了“无为”的后半句:“无为而不为”。
(14)、古往今来,许多修行人虽有求道、修道的愿望,但是却不重德,往往迷于法,陷入法迷,成为旁门左道。更有甚者,以法敛财,或者谋求名利,跌入罪恶的深渊。这些教训后人都应当吸取,引以为戒。
(15)、德就是道德,这一理念源自于《尚书》。这本著作中,记载了上古尧、舜、禹几位圣君的事迹,以及夏、商、周三代重大政治事件,重点刻画了这些明主的高尚道德:尧、舜、禹都凭借一心为民的品格受到万民敬仰,由此也为后代帝王创立了榜样;夏、商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末代帝王荒淫无道、道德败坏。因此,西周的杰出政治家周公旦,经常教导周成王要敬天保民、以德配天,以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
(16)、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17)、但随着汉武帝的即位,有鉴于无为而治难以吻合帝国发展、扩张需求,一直备受排挤的儒家思想终于得到了出头之日,经过董仲舒的改良,西汉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也成了其后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祖传秘方。
(18)、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19)、在道与万物的关系上,庄子指出,道既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它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又不同于具体的事物。《知北游》中有一段对话:
(2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还。”(《德道经》第三十章)
(1)、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
(2)、“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就是说天地不会特别对某物施恩, 世间的每个生命都如“刍狗”一样, 在履行自己角色使命的过程中, 在普遍的大自然法则指挥下, 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极尽尊贵到被随意废弃的过程。
(3)、所谓的“无为”是一种更高效更高级的“为”,老子推崇的是“不求而得”、“弗为而成”的自然而然,发自天性的兴趣,故而可以全身投入,而不是心怀目的。“头悬梁,锥刺股”的一意强求,这二者之间,谁更高效,不言而喻。
(4)、庄子指出人生痛苦的目的,是启示人们看破生死,明白人生祸福的来由,能够趋吉避凶。他指出的正确途径是乐天知命,去除贪欲和种种罪恶。他主张顺从自然,顺从人的本性而生活,反对套在人人生上的种种枷锁。
(5)、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6)、元音老人:治漏丹千金难换之功法(附南怀瑾老师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