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出处
1、成语典故出处最多的书排名前五十
(1)、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2)、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4)、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5)、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6)、(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7)、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8)、(公孙布被)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9)、一本《语出〈淮南子〉》,也可成就一座成语文化名山。”
(10)、“请君入瓮”成语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11)、典源出处《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东平刘生歌》,疑即此《刘生》也。’”
(12)、“学富五车”的典故,反映了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
(13)、“分道扬镳”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现在用这个词则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 分道为何“扬镳”呢?
(14)、● 扩散!5月19日,安徽这些景区统统免费、半价啦
(15)、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6)、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7)、(解释):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8)、(任侠刘生)南朝梁·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19)、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必删!请及时与后台联系!
(20)、(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2、成语典故出处意义和用法
(1)、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2)、完璧归赵(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乐不思蜀(刘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指鹿为马(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4)、● 重磅!淮南出台新政打击炒卖期房和房号行为
(5)、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6)、(解释):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7)、(典故)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宋·范公偁《过庭录》
(8)、(带经)明·唐寅:“贫士园无一食蔬,带经犹自力耘锄。”
(9)、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10)、《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曰:‘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汉书·儿宽传》:“儿(ni)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则读诵,其精如此。”
(11)、所住宅第,黄金雕花的阁门,屋顶琉璃黄瓦,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真仿佛仙子所居。厅堂之上,各种精致的酒樽应有尽有。他们可以彻夜狂欢,酒酣耳热之时,还有美丽的女乐工奏乐助兴。在后花园的池塘之内,三十六对鸳鸯调情戏水,好不尽兴。
(12)、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13)、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14)、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
(15)、(久炊为真玉)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16)、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7)、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18)、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19)、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20)、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3、成语典故出处是什么
(1)、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2)、 韦编三绝(孔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3)、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4)、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5)、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6)、以下是小未为你准备了50个成语,他们包含了50个历史典故,快和孩子一起来看吧!
(7)、我国古人已开始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方”,又称“犊”。
(8)、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9)、相传在公元前514年,晋国的执政大臣韩宣子死了,魏舒继任了他的位子。巍舒把两个旧贵族的田地分割成10个县,派去一些能干和有功之人前去执管县政。其中有个与魏舒同宗的人叫魏戊,被派到梗阳县去当县官。
(10)、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11)、(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12)、秦朝末年,有个名叫郦食其的读书人。他年届穷极潦倒,却满口狂言,人们称他为“狂生”。
(13)、(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14)、(美玉经三火)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15)、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16)、“胸有成竹”成语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7)、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18)、二是有佐证。淮南城市景观、地标建筑、雕塑壁画等充分体现了源出成语文化应用的特点,如淮南火车站广场上的淮南王刘安雕塑及其嵌字说明、淮南高铁东站站前广场雕塑、市政务中心广场上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共工触天”浮雕、龙湖景区内的淮南子成语文化浮雕、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淮南子文化园等。
(19)、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4、成语典故出处及其故事简介
(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2)、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3)、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之一。
(4)、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5)、春秋时,小小郑国,地处晋、楚两大国之间。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为了争夺郑国,矛盾很大。郑国既害怕楚国,也不敢得罪晋国,处境十分为难。
(6)、(试玉烧三日)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7)、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著书说的主要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8)、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9)、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0)、 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11)、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12)、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13)、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14)、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15)、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16)、后来,五兄弟有人犯了罪,一朝成了阶下囚,不得不受刑。这时其他兄弟各扫自家门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倾扎,丑态百出。
(17)、(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来讥讽人无能
(18)、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病入膏肓(蔡桓公)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9)、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0)、回到家里,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并把金子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看了看金子,又看看乐羊子,然后温和地对他说:“我从前听人说‘壮士不饮盗泉之水;廉洁的人不食嗟来之食。路上捡来的金子,怎么可以拿回家来呢?”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很受感动,就把那块金子又扔到原来的地方。
5、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和故事意思
(1)、而出于《淮南子》里则有“一叶知秋”、“百川归海”、“塞翁失马”、“乐极生悲”、及“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
(2)、阎没和女宽答应了,到了魏舒院子里时,这时送饭菜的来了,魏舒就招呼他俩一起吃。阎没和女宽眼盯着桌上的饭菜叹气三次。饭吃完后,魏舒问他们说:“我听叔父说过,吃饭的时候要忘记忧愁,你俩刚才为什么三次叹气呀?”
(3)、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4)、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5)、成语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6)、(出处)唐朝·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7)、大鹏鸟乘着旋转的狂飙盘旋向上,搏击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风,直向高飞去,扶摇直上,冲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几万里。如此远的距离,大鹏鸟要过半年才能飞回到原来的住所休息。
(8)、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9)、典出:《淮南子·说林训》:“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强弩藏。”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10)、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11)、所住宅第,黄金雕花的阁门,屋顶琉璃黄瓦,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真仿佛仙子所居。厅堂之上,各种精致的酒樽应有尽有。他们可以彻夜狂欢,酒酣耳热之时,还有美丽的女乐工奏乐助兴。在后花园的池塘之内,三十六对鸳鸯调情戏水,好不尽兴。
(12)、“如火如荼”成语故事出自《国语·吴语》。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13)、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14)、例如,喜欢玩箭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箭,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15)、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16)、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7)、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18)、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19)、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20)、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1)、《语出〈淮南子〉》“序”中指出,“作为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成语,内涵丰富,意义深刻。
(2)、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3)、酃食其听了刘邦的打算,沉思了一会儿表示反对。他说:°称王的人以百姓为天,而百姓又以粮食为天。敖仓是储藏大量粮食的要害之处,如果放弃这要害之处,等于把它拱手让人,这对战局是非常不利的。"
(4)、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5)、传说有兄弟五人,均为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偶然他们得到了皇帝的常识,当上了侍中郎。从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成了钟鸣鼎食之家。
(6)、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7)、典出:《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乐极生悲”是形容一个人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8)、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政治的动荡,引起了学术文化的变化和进步,私人讲学也开始兴起。私人讲学,把知识传授给统治阶级的下层以至民间,打破了贵族和史官对于知识的垄断,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私人藏书的出现。最早致力于私人讲学的的孔子,他那里就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战国时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新的著作。相传苏秦有书数十箧,著名的哲学家惠施“其书五车”,形容学识丰富的成语“学富五车”就是由此而来,而竹简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代,流行至公元三世纪的东晋。
(9)、为此,百姓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兄弟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旁。黄金络马头,颎颎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10)、(刘生剑)明·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11)、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12)、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