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诗词名句(文案精选12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4-14 13:50:40 浏览59

林则徐的诗

1、林则徐的诗句爱国

(1)、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

(2)、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维:语助词,无义。

(3)、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草低:衰草枯萎。

(4)、77年前西安人怎样庆祝抗战胜利?数十万人火炬大游行,钟楼前成了欢乐的海洋……

(5)、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6)、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7)、由此,我们应该肯定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8)、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9)、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0)、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11)、除此之外,林则徐还与富平、潼关、蒲城等地的地方官商讨救灾办法,又筹议兴修关中水利,既可抗旱,又能吸收饥民,以工代赈。

(12)、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1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4)、七句:文山,南宋人文天祥。操,琴曲名。文山操,指文天祥弹的琴曲。我查了四库全书的《文山集》,未见标明琴曲的。后来求助于黎传纪教授,他为我查到,林则徐是在沔县武侯庙内,看见诸葛亮抚琴塑像。文天祥有琴,自题云:“松风一榻雨潇潇,万里封疆不寂寥。独坐瑶琴遣世虑,君恩犹恐壮怀消。”林则徐说的“文山操”,主要是指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囚元大都后,在狱中所弹的壮怀激烈的各种琴曲。那么,整个第七句是说,蜀汉时的诸葛亮和南宋时的文天祥,虽不同时代,前者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精神,一定深深影响了后者。

(15)、序:时节。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

(16)、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17)、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

(18)、首句:不废:不曾消失。微时:贫贱时。梁父吟:《三国志·诸葛亮传》:父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是挽歌,歌辞悲凉慷慨。此句写亮从小就爱好音乐。

(19)、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20)、在诗中,作者先后用了汉代张骞通西域和终军弃(以帛所作过关时验合的通行证)而立功西域的典故。没有衰飒,没有颓唐,没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没有哀告乞怜而盼被赦召还,有的是胜概英风,有的是忧心国事,有的是视边荒流放为别有征途。巍巍雄关需要巍巍雄诗,只有如此雄诗才配得上如此雄关啊!

2、林则徐的诗词名句

(1)、因此,人民生活异常困苦。朝邑县一位举人李元春记述了当时的悲惨状况:

(2)、林则徐书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属于传统派系,通篇秀劲乃其可贵之处。同时,从林氏楷书作品亦足可见其临池之功力。

(3)、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

(5)、抛开鸦片战争看林则徐,他呼吁革命社会弊端,提倡“经世致用”,还有,他的一腔爱国之心,也值得我们尊敬,他勇于了解西方世界,虽然没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夷夏观念,但他毕竟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编译许多书籍成为当时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直接为抗英服务,还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委托好友魏源编写的《海图图志》·······

(6)、但最大的挫折并不在此,他参加了7次科举大考,却失败了6次,期间一共用去20年,可想而知这20年经历的艰苦滋味。之后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国使馆总篡,却因为一次大考笔误,被降为一般京官。

(7)、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

(8)、民族英雄林则徐是一位爱国诗人。本文将他官宦生涯划分为早中晚期,试以他三个时期的诗联作一简单的介绍分析,以飨读者。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0)、对于无力买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府收养,使其免于饿死,西安收养的这类群众达三四千人。

(11)、译文: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12)、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13)、原来1834年,《福建通志》原总纂陈寿祺病逝,由高澍然继任总篡。但因两派某些人物的立传问题纷争不止,多年未有定论,其中一派借口志稿有五项不善,提请官厅不予刊刻。

(14)、白话文释义: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15)、年长后,魏敬中一边坚持科考,一边四处求学。期间,因缺乏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几度陷入困窘。幸而在一次科考失利后,遇到了一个卖灯笼的老人,老人被他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所感动,慷慨解囊,并认他为义子,倾力相助,才使得他渡过难关。

(16)、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7)、历经4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福建通志》的总篡工作,期间经费拮据,他还自掏腰包。他重篡过的通志内容翔实、观点鲜明、体例完备,就连一向看重修志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对他也十分信服,尊称他为“太史公”。

(18)、张亨甫和林则徐既是同乡、积极禁烟的同志,又是在治理黄河上有共同见识的知己。对于张亨甫客死北京,林不胜悲痛,写下了《哭张亨甫》一诗,既悼念张,又对他未能施展才干而惋惜。

(19)、3天后,林则徐的病情果然有了起色,这天一早醒来,他感觉腹中饥饿。林聪彝遂叫人到厨房传饭。此时林聪彝觉得心中石头已经落地,不觉浑身酥软,支撑不住。于是把父亲身边的小厮唤过来叮嘱一番,也就回房和衣躺下休息。

(20)、炮吼虎门惊天下,砥柱中流看督衙。但教斯人英灵在,西夷不敢小中华!

3、林则徐的诗句爱国诗

(1)、当时鸦片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2)、次句:鱼水:亮本传:“于是先主(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知音:用锺子期听俞伯牙谈琴事。

(3)、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4)、释义:眼前正是卢橘花开、枫叶衰败的深秋季节,出得门来遥望远方,京师不知道在远处的哪个地方。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这个愁情满怀的人驻留片刻听一听我内心的苦衷呢?

(5)、虎门销烟之后,清政府迫于压力,贬谪了林则徐。因为人才难得,因此又被朝廷启用,不断的到陕西、甘肃、云南、广西等地做官,处理一些非常棘手的事情。林则徐在这些地方不但参加了一些军事镇压,而且还大力的发展了当地的经济,真的是哪里需要林则徐,林则徐就往哪里跑。

(6)、《宋史·乐志》录宋太宗赵匡义新制乐曲亦有《小重山》,注入双调(夹钟商),盖借旧曲名另制新声。《词律》卷《词谱》卷一三均列有此调。

(7)、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8)、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9)、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10)、“严关百尺界天西”,诗人首先气度不凡地勾勒出嘉峪关这座“天下雄关” (西门外碑刻)的概貌: 这座险峻的关城,南有祈连山,北有龙首山、马鬃山,关城高踞其间,城楼高达百尺(约27米),如此巍峨雄壮,把西边天空都间隔开了。面对这样的严关,一心固国自强的林则徐,不能不停下马来,观赏,思考。“万里征人”,指林则徐自己。他是福建闽侯人,历任湖广总督等职,从未到过大西北。如今从禁烟前线被贬往塞外戈壁,说“万里”二字,确是无限悲愤,无限深沉。

(11)、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12)、晋·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13)、这次禁烟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是这次销烟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最大历史意义就是解决了鸦片对我国的危害,开启民智,让民众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

(14)、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下):她在中国的6天是怎么度过的?

(15)、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16)、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在奉命镇压拜上帝会起事途中,病逝于潮州普宁,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

(17)、青葱的山岭,是一幅千年不腐、不着笔墨的山水画卷,但永远像美丽的画一样原色不败,绿莹莹的流水,是一具万年常响、无需丝弦的悠扬古琴,永远奏响美丽的声音。

(18)、《送伊犁领军开子捷开明阿》一诗,是应开明阿之请的送行之作,诗中既赞誉开明阿,又勉励他努力报效国家继续建功立业。“嗟哉时事艰,志士力须努。厝薪火难测,亡羊牢必补。”林则徐在东南沿海抵抗英军侵略后,警告国人提防俄罗斯入侵西北,同时积极备战,这已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英明的。

(19)、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20)、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八(1842年10月22日),林则徐《壬寅日记》记载:“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他年轻时曾以《即目》为题咏叹贵州的群山,气足神完,诗意盎然:“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眼前只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识名。”高贵而伟大的灵魂,总是对高贵而伟大的事物一见钟情,心心相印,何况面对绝塞雄关而总不免伤时忧国,于是,《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便在他的笔端奔涌而出,下引四两首:

4、林则徐的诗出老什么意思

(1)、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2)、由于林汝舟是词臣(林汝舟时任翰林院编修,朝廷的文学侍从之臣),离任陪父必须经过朝廷批准。而陕、甘大吏又不愿冒风险为林则徐奏请朝廷,致使林则徐未能如愿。加上7月下旬西安炎热,8月初又连降大雨,难以成行。延至8月11日,林则徐才告别患病的老妻,由林聪彝、林拱枢两个儿子陪同西行。

(3)、昼景清和,南风扇、葛衣未试。知又是、梅黄时候,麦秋天气。宝鸭旋薰香篆小,绿阴生寂重门闭。有画梁双燕伴人愁,知人意。萤窗苦,貂蝉贵。穷与达,心如醉。个月来多病,不禁憔悴。讳疲怎谩衣带缓,怯眠却把窗儿倚。问阿谁、心绪正如今,还如此。

(4)、(译文):请不要说我的烦恼忧愁有人懂,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沉重的负担,劳累的身心又有几人同样遇到过?我的身体昏昏沉沉的,像什么呢?就像那被暴雨蹂躏的芭蕉叶一样啊。“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5)、1972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将“林则徐纪念馆”改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把“林则徐纪念碑”改成“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碑”。这无疑是不合建馆的原意。

(6)、他诗赞诸葛亮,兼及文天祥。“文山”,即文天祥之号;“操”,指琴。此句题下自注:“文信国有琴,自题云:‘松风一榻雨潇潇;万里封疆不寂寥。独坐瑶琴遗世虑,君思犹恐壮怀消。’”此琴,清代尚流传于福州,今日已不知下落。道光九年(1829),林则徐在福州丁父忧期间,得观文天祥致僚屈赵文的两封信札,作七古《题文信国手札后》,以“公身为国轻生死,绻绻故人尚如此”开篇,写文天祥在百战艰难中对下属仍爱护备至,结尾抒发他观手札而想见其人高山仰止的感慨:

(7)、林则徐在新疆四年,席不暇暖,奔走于南疆与北疆,带领群众垦荒田,修水利,捐出私蓄承修河渠,后人称之为“林公渠”。此渠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光荣告退。负责监管他的伊犁将军布彦泰都屡次上疏,称颂林则徐是他“平生所见之人中”“实无出其右”的“有用之才”,恳请道光帝“弃瑕录用”。新疆期间,林则徐写了一系列九死其尤未悔的忧患之作,也写了表现兄弟民族生活与风习的《回族竹枝词三十首》,可以说是继唐代边塞诗之后的清代边塞诗。不过,我私心最喜欢的却还是如下两首:

(8)、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9)、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10)、诗中的“口占”是作诗术语,即不拟草稿,随口吟诵而成。这是林公发配新疆,由西安上路前留别家人的两首诗。对革职遣戍,诗中显示出林公豁达大度的心态,既坚信自己从事的禁烟抗英的事业是正确的,因而不计个人的生死祸福,同时对朝中投降派表示了极大的鄙夷。全诗气势豪迈、语言爽朗诙谐,是上乘的壮别歌。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为历来名人所歌颂、引用和效法。

(11)、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12)、经过以上的分析,我对林则徐的诗才,非常惊讶。他这首七律,从内容来说,充满对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悼念的激情。而这种激情的表达,却完全依赖它的艺术魅力。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是我们在沔县(今为“勉县”)武侯庙内看到这座抚琴塑像,尽管也会产生敬仰和悼念之情,但是,如果也写一首七律,我们会这样遣词造句,这样结构篇章吗?

(13)、七律开头最难,林则徐开头两句就概括了全诗。他是顺写,从“微时”到“千秋”,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生。字字写人又写琴。

(14)、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

(15)、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二十六日,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陪同下巡视前山寨,以钦差大人的身份,题诗一首,希望全国人民以此为鉴。诗曰:

(16)、五句:挥手鸿飞:嵇康诗:“目送飞鸿,手挥五弦”,时将刑东市,索琴弹之。斜(音“牙”)谷,亮本传:蜀汉章武六年,亮伐魏,扬言由斜谷道取郿,而自率大军出祁山,关中震动。此句言亮平时常弹琴,而志在兴复汉室,然伐魏终于无成。

(17)、2013年科比西安行|逛兵马俑,在城墙打篮球,做biangbiang面,写书法

(18)、六句:移情:《乐府古题要解》:“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尚未能也。成连云:‘吾师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剌船而去,旬时不返,但闻海上水汩没漰澌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终,成连剌船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龙卧,即卧龙。喻隐居或尚露头角的杰出人才。亮本传,徐庶举亮于刘备,即称亮为卧龙。此句说亮本想隐居,而刘备三顾茅庐后,为报其深如汉江的知遇之恩,遂全力效驰驱。

(19)、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20)、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5、林则徐的诗海到尽头天作岸

(1)、(原文):《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宋代)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2)、片刻功夫,只见新来的厨子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丝小米粥,这是林则徐平时最爱吃的食物。到了上房,那厨子也不进门,只是悄悄地呼小厮把粥递上前去。林则徐正斜倚在榻上养神,无意中睁眼扫了一眼那躬身退下的厨子。不由心中一惊:“好面熟啊”!一边想着,一边拨开碗中银匙呷了几口,觉得粥味有点异样,惊诧之际,一张浮胖的黄脸又浮现在眼前,他猛然想了起来:那不是我在广州查办鸦片时,行辕内雇用的厨子郑发么,自从自己获罪充军伊犁,他不是为洋人做饭去了,今天怎会到此?

(3)、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4)、嶰筠,即邓廷桢,在虎门销烟时和林则徐是亲密战友,后来他们同被流放并先后重新复出任职。他们之间唱和的诗词很多。林则徐曾用“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抒发禁烟胜利后的喜悦,表达热爱和平的愿望。1843年《送嶰筠赐环东归》一诗既是送行之作,鼓励邓回朝后继续奋发,又坚信自己和邓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禁烟抗英斗争是正义的,豁达而坚定地表示功过是非由历史作决断。“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全诗集喜悦、悲愤、沉痛、激昂等复杂感情于一身,既展示了林则徐非常真实的情感,又以非凡的诗意记录了历史,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5)、(原文):《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宋)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6)、“昏昏此身何所似,恰似芭蕉骤雨中。”(原文):《武陵春》谢逸(北宋)莫道烦愁谁人懂,世间负累几处同?昏昏此身何所似,恰似芭蕉骤雨中。

(7)、但是林则徐无畏强权,一边对抗外来势力,一边抵御内部的压力,成功地将禁烟运动进行下去。几乎将虎门所有的鸦片都销毁了,成功的守护了虎门地区的安宁。

(8)、林则徐著作有《林则徐集》、《林则徐书简》等。出身贫寒家庭,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9)、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10)、现在许多青年都喜欢写旧体诗,这是好事。把旧诗的格律弄清楚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不必担心它束缚思想,相反,因难见巧。关键是要读得多。你看《红楼梦》写香菱学诗,林黛玉是怎样教他的。第一步就是安排她熟读李白、杜甫、王维,以及陶渊明、谢灵运等大家、名家的各体代表作,而且和她讨论心得体会。这步工夫做得很扎实。你不熟读,那些名篇就不会化为你自己的血肉。读得烂熟,你才知道表述思想感情,该用哪些字、词,句式如何变化,篇章如何结构,都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手。我九十五岁了,常有退休人员请我教诗,我就请他像香菱一样背诵。但是,他们背不来,只是看看古人的诗,自己一味写,夹文夹白,半通不通,还要缠我修改,我实在如吃苦药,无法可想。你看,林黛玉给香菱的诗改过一个字么?

(1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取自《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是他由西安去新疆留别家人时所作的诗,共两首。诗中显示出林则徐不计个人生死祸福、豁达大度的心态,鄙视朝中投降派的同时,坚信禁烟抗英事业是正确的。全诗气势豪迈铿锵,语言爽朗诙谐。

(12)、一个人生于天地之间,或为凤为龙,为千人之英万人之杰,为青史永远的光耀,为民族永恒的丰碑;或为豕为鼠,甚至为蛇为蝎,为千夫所指的丑类,为遗臭万年的小人恶人奸人罪人,我以为一半是由于与生俱来的禀赋,一半是出于后天的教育与际遇,以及本人的自律与自励。从林则徐的早期诗作,我们就可以看到此中消息。

(13)、诗中,林则徐将天山拟人化,在想象中与山灵对话,感叹于彼此的“白发”都难以消溶。但是,一个“笑”字,却在苍凉的气氛中输入了欢愉气息,使人于苦涩中得到诙谐的熨贴。

(14)、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15)、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16)、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

(17)、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

(18)、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19)、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20)、这是怀古,写的是对昏君奸臣的痛恨之情,对先烈英雄的痛悼之意;这也是咏今,表达的是对经国之才、济世之臣、拯危之将的热切呼唤与希望。次年他到杭州接任杭嘉湖道,于他人处得见岳飞手书温庭筠《春晓曲》,复作《跋岳忠武王墨迹》一文,以文情并茂之文再次表达了对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敬慕。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2)、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怒气,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连上楼都无心无力。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5)、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6)、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7)、四句:宫商,指音乐的七种声调。澹泊:亮《戒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此句说亮通过抚琴表白自己“不求闻达”的本意。

(8)、邓廷桢是林则徐禁烟的战友,同被遗戍伊犁。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清廷先行释放邓廷桢回籍,林则徐喜而赠诗道:

(9)、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10)、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

(11)、次句:鱼水:亮本传:“于是先主(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知音:用锺子期听俞伯牙谈琴事。

(12)、林公戍边过程中的一些诗作,不但数量很多,而且诗作的质量趋于成熟,风格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最著名的是《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13)、林则徐画像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1959年,郑君里、岑范执导的电影《林则徐》被搬上了银幕。

(14)、四句:宫商,指音乐的七种声调。澹泊:亮《戒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此句说亮通过抚琴表白自己“不求闻达”的本意。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16)、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

(17)、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18)、虎门销烟只不过是个借口,英国当时的目标是中国财富,所以,不管打也好,枪炮也好,只要有财富,他们都会去做,虎门销烟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线,英国发动战争是预谋的。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性,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是清政府闭关锁国而不能与时俱进的恶果,林则徐的举动是偶然原因,即使没有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爆发应该说不可避免的。

(19)、诗人在关城上徘徊,瞻前顾后,感触转多。“飞阁”句写的是从高处往远处眺望,只觉得高高的城楼跟八百里秦川那一片葱茏烟树相连,这句诗是化用杜甫 “两行秦树直” 而成。“缭垣” 句则是从远处往高处瞭望,只见绵亘的城墙直通崇山峻岭,仿佛把陇上的浓云都压低了似的。两句写的都是在城关上向后回顾来路所见的景物,字字都涂覆着沉郁的感情色彩。

(20)、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一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明人评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1)、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

(2)、到第4天,林则徐奄奄一息,命如游丝。这天傍晚,他躺在病榻上,伸出干枯的手紧紧握着儿子的手说:“聪儿,为父一生全力以赴,志在抗英御外……可恨壮志未酬,那班卖国贼仍在为非作歹,番鬼仍在我中华大地横行不法……为父死不瞑目啊……!”突然,林则徐松开手,直起身子,指着前方大叫:“新豆栏,新……”话未说完就“咚”地一声倒了下来……

(3)、四句是具体写出如何“鱼水答知音”:形成三分天下,还要兴复汉业。而他并非追求自己或家族的功名富贵,正如他对后主刘禅所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身死之日,不使廪有余粟,库有余财,以负陛下。”所以,他虽然应刘备之聘,“身为都相,手握重兵,亦何求不得,何欲不遂”,却对后主说了上述一番话。其所以能如此,就因为他从来都是“澹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4)、1703年康熙出巡西安(2)|从北京到西安,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5)、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