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画蛇添足的原文和译文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
(2)、如何读懂《论语》这部经典:古人是如何说?今人当如何做?(下)
(3)、“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这样的句子你看着觉得优美吗?觉得高级吗?
(4)、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5)、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拼音是bīngláijiàngdǎng,shuǐláitǔyǎn,意思是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出自《大战邳彤》。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7)、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吝:吝惜。从善:指听从别人的好意见。如流:像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比喻迅速而自然。这两句大意是:改正错误毫不吝惜,听从善言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迅速自然。
(8)、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9)、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10)、安能:怎么能;哪能。为:给;替遂:于是就。
(11)、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12)、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
(13)、这篇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阅读数量近二十万,评论数量有近千条,但是相当数量的留言要么纠结于这个“殆”到底作何解释,教材的注释到底对不对;要么强调要以教材为准,因为考试如果不按教材回答会扣分。
(14)、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15)、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16)、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17)、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全册教学设计(可下载Word文档打印)
(18)、A.入水求之 B.反归取之 C.物外之趣 D.置之其座
(19)、邯郸学步:拼音是hándānxuébù,意思是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出自《庄子·秋水》。
(20)、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耳,同“尔”,罢了。
2、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注释及道理
(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所以,我们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译上,尤其不要非得反复练习这个对译,死揪着非要和教材一致,这部分所消耗掉的时间和精力,与所收获的完全不成正比,严重的得不偿失,是典型的事倍功半。即使为考试拿分考虑,也应该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形成真正的文言语感才好。
(3)、(3)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4)、大行(háng):大:宽大。行:道路。大行:宽阔的道路。
(5)、②女还:你回去吧。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④妻适市反:妻子刚从集市回来。适:恰巧。
(6)、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7)、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8)、老师过于强调要以教材为准,要求要把文言翻译成白话,结果就是学生恨不得把文言当成另外一种语言来学习。这样的思路大错特错,文言不是外语,文言和白话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中有白话的基因,白话中有文言的遗存。学好文言,有助于学好白话,反之,学好白话,也有助于学好文言,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9)、老师说翻译的时候要以书上的注释为准,有次卷子上让翻译“尊君在否”,这个尊君不就是“你的父亲”的意思咩,然后老师说是错的,要以书上注释为准,书上的是“令尊”的意思,我就想问了,“令尊”难道不是古文咩?题目让我用现代文翻译,你却让我用一个古文翻译另一个古文???就因为这个题目坑惨了多少人啊,愤愤不平却无法反驳。
(10)、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11)、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12)、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13)、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1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不要多此一举,更不要盲目乐观,否则很可能得不偿失甚至招致失败。
(15)、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
(16)、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是指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
(17)、⑧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18)、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19)、⑧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20)、为蛇:画蛇(画的结果)。(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3、画蛇添足原文注音版
(1)、学习文言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每一位语文老师,务必都要思考得非常清楚。不但要思考清楚,透彻,而且决不能犹豫,决不能动摇。不必非要想着什么创新,创造的问题,要多从古人那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言作为千百年来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有很多成熟的学习经验。
(2)、子:对人的尊称,您;你。安能:怎能;哪能。
(3)、(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9)安能:怎能;哪能。
(4)、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5)、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6)、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7)、招聘丨永嘉县教育系统公开招聘优秀教师面谈和考核通知
(8)、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9)、掩耳盗铃:读音为yǎněrdàolíng,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10)、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11)、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12)、(3)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4)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13)、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14)、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多此一举,否则会弄巧成拙。
(15)、——《战国策》(注释)①祠(cí)——春祭。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16)、他拿起酒壶准备喝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画脚啊。”还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就画成了,那个人便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就把那个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17)、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18)、其实,无论是直译也好,还是意译也好,只要能有助于理解文章就好。千万不要完全死守着教材不放,要求必须和教材的注释一模一样,那样就太机械,太死板了。这种机械死板的文言学习方式贻害无穷。
(19)、(10)为:给;替(11)遂:于是;就。(12)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20)、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注释祠(cí):祭祀。
4、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视频
(1)、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
(3)、①朗读课文共()句话,我读了()遍,能做到(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
(4)、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5)、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cí):祭祀。
(6)、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7)、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10)、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11)、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12)、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里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的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撞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捡到兔子。他当然不可能再得到兔子,反而自己成了宋国的笑柄。
(13)、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14)、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15)、②根据句子的意思,试着用“/”给句子断句.
(16)、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17)、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往⑨视之,苗则槁⑩矣。
(18)、(21)为:给,替。(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编辑本段成语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19)、(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14)终:最终、最后。
(20)、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5、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1)、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2)、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3)、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4)、为蛇:画蛇(画的结果)。(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5)、杯弓蛇影:拼音是是bēigōngshéyǐng,意思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
(6)、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7)、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2分)___________________
(8)、如何读懂《论语》这部经典:古人是如何说?今人当如何做?(上)
(9)、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10)、拙作《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把这个注释改错了,还是老师和学生跑偏了?》,从《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当作何解释谈起,说了一些在文言教学与文言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1)、做事情不能记记根本目的是什么,否则再怎么做都只能是自作聪明,徒劳无益。
(12)、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④,曾子欲捕彘杀之⑤。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⑥。”曾子曰:“婴儿非与戏⑦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13)、文言学习,翻译只是理解的桥梁,不能将手段当成目的。要有意识地将文言学习和现代文学习打通了来处理,要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的,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引导学生提高人文品味,人生境界。
(14)、凡事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多此一举,否则会弄巧成拙。
(15)、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16)、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17)、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mí)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18)、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9)、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20)、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1)、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2)、译文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3)、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4)、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卮(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5)、☞ 珍藏级!455节数学特级名师公开课视频
(6)、字义:①株:露在地面上的树的根和茎。②走:跑。③折:折断。
(7)、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8)、(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14)终:最终、最后。
(9)、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10)、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有谁见过长脚的蛇?你画的不是蛇,这壶酒应该是我的了。"说罢,就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没办法,只能懊悔自己的愚蠢。
(11)、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2)、(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13)、参考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4)、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
(15)、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16)、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17)、文言到底要不要翻译,这个看似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因为在学习文言过程中,文言翻译是最重要的任务之甚至在相当一部分学校,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课堂上,文言翻译是作为文言学习的核心任务来处理的。
(18)、《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19)、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0)、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1)、曾子杀猪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2)、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3)、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说明的道理
(4)、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
(5)、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6)、宋人有耕(gēng)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shì)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注释:
(7)、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8)、(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9)、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10)、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1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12)、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倾家荡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食那只猫,用棉垫毯子做猫窝。猫吃的又饱睡的又舒服,大都不去捕鼠了,有的时候猫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猖狂!这个人十分的恐慌,把它赶走了,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啊!是没有好猫吗?是那个人不会养猫。
(13)、不要用文言对译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现在的语文老师,当年在当学生时,在学习文言的过程中,就是被他的老师用文言对译这样一个思路教出来,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认定文言对译是正道。有必要不忘初心,要重新梳理思路,搞清楚文言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路数。如果得到了分数,但失去了兴趣,那也是文言教学的失败,而只有激发了兴趣,附带着得到了分数,才是文言教学的成功。
(14)、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已事大。有的人办事,总是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失败的,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
(15)、战国策——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原来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记载我国战国时代谋士和说客的政治活动及其言辞。
(16)、我看到这样一则初一学生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正反映了当下文言文的教与学中存在的症结问题,不妨拿出来讨论一下。
(17)、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18)、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19)、(水寒荐读)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节选)
(20)、自相矛盾:读音是zìxiāngmáodùn。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出自于《韩非子》。
(1)、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2)、耒(lě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3)、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