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及赏析
1、论语经典名句鉴赏
(1)、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2)、君子考虑的是德行,小人考虑的是利益;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6)、念,常思也。——《说文》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庄子》
(7)、君子团结人而不搞拉帮结派,小人只搞拉帮结派而不团结人。
(8)、 来到北湖,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门。虽说是大门,其实是一块白色的玉石,上面刻着红色的“北湖公园”四字。玉石前面有一盆盆红色的花朵,一颗颗小露珠在花叶上滚来滚去,看起来十分开心。
(9)、(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0)、(译语)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勤,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论语·微子》记载:有一次子路跟随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锄草的老大爷。子路问他说:“子见夫子乎?”那老大爷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12)、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
(1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歌,主题欢乐但是不过分淫靡,哀愁但是又不那么悲伤。”
(15)、(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16)、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17)、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会讲究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会相互勾结在一起,而不会顾全大局,讲究团结。
(18)、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学而》。礼仪的作用是要与人们和平相处。就是告诉我们人为设置这些礼仪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之间和谐的状态,并不是把人约束起来。
(1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2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2、论语名句及解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出自《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释义: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可见,「君儒」的寓意,表达的更多是一种风度和修养。引申为有学问,睿智。寓意男宝宝博学多才,正直尊贵。而且「儒」的本意是柔,表达为人处世都需要柔和,引申男宝宝性格平和,平易近人。解释:指有学识、有修养、有学问的人。用作人名意指睿智、智者、博学多才之义;“君儒”的寓意,表达的更多是一种风度和修养。引申为有学问,睿智。寓意男宝宝博学多才,正直尊贵。
(4)、(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6)、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7)、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8)、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取主帅,匹夫不可义夺去志向。”
(10)、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1)、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12)、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13)、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念念不忘,做一个有敢为人先优良品质的人。
(14)、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15)、(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16)、(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17)、这话不是咱们讲大道理,是实践已证明了的,这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假想。否则,给国家和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声誉和损失。下面举例;
(18)、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的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
(19)、(赏析)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20)、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3、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1)、(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4)、(释义)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谋划事情。”
(5)、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6)、《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
(7)、(释义)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8)、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9)、孔子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2)、(赏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的人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他广招门徒,不论什么种族、氏族,都可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打破了等级制,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似学的先例,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1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指文和质配合得很好。形容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4)、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15)、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16)、赏析: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篇》。人要么不讲话,讲话就必定符合道理。
(17)、(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8)、(译语)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看重道义,小人只看重私利。”
(20)、意味着宝贝在人生道路上能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品格,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4、论语名句摘抄大全
(1)、(赏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3)、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品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