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训褒义还是贬义
1、不足为训形容什么
(1)、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2)、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3)、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
(4)、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
(5)、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6)、“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7)、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8)、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9)、 "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而例⑴由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10)、结合文献,“滥觞”有如下义项: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指小水;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波及,影响;泛滥,过分。由此可见“滥觞”含义之多,不应只局限在一个意思里使用。
(11)、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1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13)、(敬若神明):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14)、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15)、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贬义。
(16)、褒义词。罪不容诛: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17)、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18)、 ⑽寒舍真是蓬筚生辉 (11)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
(19)、即,接近。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
(20)、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2、不足为训的出处
(1)、也指萦绕在心,不能忘记,褒义。苦心孤诣:刻苦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很高造诣。
(2)、“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而是“删削”或“修改”。重要的文宇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宇。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
(3)、秋豪之末qiūháozhīmò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同“秋毫之末”。
(4)、口无择言。说话无须选择,说话都很正确。容易误解为说话不注意场合、对象。
(5)、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成语释义)出自《诗经·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每年农历五月黄昏时心宿在中天,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农历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时暑热开始减退。七月流火,即天气转凉的意思。
(7)、在日常生活中,“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这两个成语经常被混用,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负”和“孚”。
(8)、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涣然冰释,像冰遇热消融一样,常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描写冰雪融化。
(9)、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10)、 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11)、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12)、“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为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词的本义。
(13)、罪不容诛。本意指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容易误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14)、 善罢甘休:轻易地了结纠纷,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闹。
(15)、左右逢源:既指处世圆滑,贬义;又指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褒义。目无全牛:技艺十分纯熟。
(16)、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恶。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17)、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18)、这句成语用“寒蝉”作比喻,形容不敢作声。金璧(碧)辉煌“金”和“碧”,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黄色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
(19)、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20)、F发奋(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
3、不足为训是成语吗
(1)、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3)、望尘莫及:比喻远远地落后,与鞭长莫及不同。
(4)、10上行下效:贬义,不用于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5)、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6)、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7)、“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如果换算为公历,那就是相当于八九月份。
(8)、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9)、然,对,正确。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0)、秋收冬藏qiūshōudōngcáng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
(11)、(重点提示)无所不为,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可该词常被人理解为褒义词,意思是“什么都敢做”。
(12)、(成语释义)《汉书·王吉传》记载:“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13)、10心有余悸:只用于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还感到害怕。
(14)、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15)、(解释):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同“狗尾续貂”。
(16)、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为“曾几何时,这里竞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17)、 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18)、古人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来记言述事,刻写有误需要修改时,就使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叫做“刊”。“刊”的本意,也就是用刀消除。《说文解字》说:“刊,多也。”既然多了,自然就要消除。
(19)、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20)、飞扬拔(跋)扈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分道扬镖(镳)镳,马嚼子。
4、不足为训的含义
(1)、第四种,解说、训诂曰训。如《曾国藩家书》:“吾观汉魏文人,有两端最不可及,一曰训诂精确,二曰声调铿锵。”
(2)、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3)、用于否定形式的句子。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4)、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5)、 望其项背:能够望件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6)、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主语不能用于人物以外的其他事物。
(7)、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描写冰雪融化。
(8)、 ⑹说话音量大,声如洪钟 ⑺一天天地日臻完善
(9)、(不成器)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1)、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12)、对簿公堂。薄,文状,起诉书。对簿,受审问。对簿公堂,在法庭上受审问。容易误解为双方在法庭上辩论。
(13)、“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而非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该词出自《庄子,达生篇》的一则寓言,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显得笨拙。
(14)、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诗中表达的意思相同。
(15)、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16)、是指不值得作为遵循与效仿的法则,而不是不值得作为教训。
(17)、穿(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18)、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19)、(拼音): miù wù bǎi chū
(20)、“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它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5、不足为训的解释是什么
(1)、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正:正常;误:经常)
(2)、 ⑵"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3)、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另一类叫近体诗。
(4)、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5)、搔头弄姿声色狗马声色犬马水性杨花堕落貂裘换酒斯文扫地蜕化变质误入歧途
(6)、因人成事,因:依赖。指依赖别人把事情做好。容易误解为因为别人事情才得以完成。
(7)、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8)、秋风团扇qiūfēngtuánshàn秋风起后,扇子就弃置不用。比喻女子色衰失宠。
(9)、 5.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褒义)
(10)、第五种,告诫曰训。如《扑满赋》:“明远鉴之退止,训劳谦之轨躅。”
(11)、 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12)、社燕秋鸿shèyànqiūhóng燕子和大雁都是候鸟,但在同一季节里飞的方向不同。
(13)、 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14)、情不自禁:无法控制感情,与不由自主易于混淆。
(15)、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一般的好事”。
(16)、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17)、“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事物动摇,他们以仁爱待人接物,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说“仁者乐山”。
(18)、 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19)、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后来任用李林甫为宰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李林甫死后,唐玄宗便任命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做宰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20)、 臭味相投:比喻由于有相同的坏思想和习气而彼此很合得来。
(1)、(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2)、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正:使明白;误:作比喻)
(3)、六月以后,渐渐偏西,这时暑热开始减退。这个成语专指天气快凉了,不要误用它来表示暑热难熬。
(4)、(拼音): pò zhàn bǎi chū
(5)、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6)、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朝为时间参照的一对概念。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
(7)、道貌岸然: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多指人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8)、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9)、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10)、味同嚼蜡:象吃醋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11)、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12)、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正:正常;误:经常)
(13)、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15)、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6)、(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尚有踊跃于前,懈弛于后,不得已而为狗尾貂续者亦有之。”
(17)、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并没有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
(18)、 ⑹"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19)、左右逢源:既指处世圆滑,又指做事得心应手。
(20)、五是指“困窘、艰难”,如“近况阑珊”,意思指现在的情况不好,处境困难。从这些解释来看:“阑珊”没有一种义项可以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
(1)、“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2)、诛,把罪犯杀死;罪不容诛,指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3)、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4)、 7.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5)、文不加点:点: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含褒义) 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用法:联合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 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表达群众的感情)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差强人意: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分句;)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开卷参差。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酒囊饭袋: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有口皆碑: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轻蔑意味)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人面桃花: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忆念爱人) 奇文共赏: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用法:主谓式;作谓语) 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用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 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用法:主谓式;作定语) 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用法:偏正式;作宾语)
(6)、 ⑻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⑼众多的莘莘学子
(7)、(示例)无论我说什么,老板都说好,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
(8)、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