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一副对联
1、中秋节的对联和诗句
(1)、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2)、上联:一聊相识,再聊相知,相见更叹恨晚,红线巧牵姻缘
(3)、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4)、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5)、而石曼卿在一次中秋赏月的时候,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忽然灵机一动,就想出了这个下联:“月如无恨月常圆!”
(6)、中秋节乃是团圆喜庆的日子,而身在外地的游子则不免望月而生思乡之情。这个集句联巧妙融合古人名句,形成一个全新的中秋对联,真是令人拍案称奇。
(7)、上联:鱼戏平湖穿远岫;下联:雁鸣秋月写长天。
(8)、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9)、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0)、此联乃二人合作所撰。清代徐稚幼时,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上联中“寒节”谓二十四节气之小大寒,冬至为小寒之前一个节气。下联“月明”指每月此处用来指“中秋”,用以与“冬至”相对。
(11)、湖海飘零一少年。芒鞋归后故人怜。黄花消瘦夕阳前。
(12)、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13)、28水调歌头癸丑(1973)中秋云破月来(黄万里)
(14)、上联:一逢喜事精神爽;下联:月到中秋光辉增。
(15)、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16)、上联:金鸡啼明天破晓;下联:嫦娥起舞月高悬。
(17)、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18)、下联:九九重阳登九重,上九重,下九重,重重九霄云外
(19)、上联:秋风玉露,纤云弄巧,举樽共邀娟娟月。下联:才子佳人,对影成双,抚琴同唱绵绵曲。
(20)、上联:时值中秋人月满;下联:心随孤雁海天空。
2、中秋节对联及寓意
(1)、上联:几处笙歌留朗月;下联:独家小酌待基友。
(2)、上联:几处笙歌留朗月;下联:独家小酌待基友。
(3)、八年不看台南月,独上高楼自放歌。盈缺匆匆愁里过,一轮还照旧山河。
(4)、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5)、金蟾,指月亮。上联令人联想起白居易《忆江南》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传说月中有桂树,至中秋则桂子飘落而下。上联与白词同用此典。下联指钱塘江潮。传说伍子胥死后,魂魄常驾白马素车来往于钱塘江中,至中秋后一二日,江潮涌动,气势吞天。下联盖本此。此联妙在两个字:“细”与“齐”,上联意境之静美,下联之意境雄浑,尽在这两个字。
(6)、上联:容颜易老归无处;下联:月晕难明应有时。
(7)、相看座上须眉古,我亦鬓成霜。楼台寂寞,承平回首,莫问霓裳。
(8)、上联:碧海青天,嫦娥应悔偷灵药。下联:一身虎胆,后羿无惧射九日。
(9)、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10)、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11)、碧虚更谁步,惆怅飞琼。来往素袜无声。清樽独夜几吟望,云窗雾阁重扃。相思少年路,认隔墙宫笛,蠹壁旗亭。团圞计误,甚先秋、早自关情。
(12)、桂枝香里惊秋半,今夜月团圞。故人无恙,天涯有约,聊共婵娟。
(13)、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14)、海角天涯情各异,想心眉挽处,喜生心底,喜上眉端。
(15)、上联: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下联: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16)、读书人沉思一会,想不出下联,正在沮丧的时候,忽然看见墙壁上挂着一副《春山飞鸟图》,他触景生情,灵机一动,总算对出了下联:“春山似画,鸟飞锦帐围中。”朱元璋听到这个下联,十分开心,于是重重赏赐了这个读书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17)、PS: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18)、中秋谜语: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八归;嫦娥下凡(打一花名),月季;中秋菊开(打一成语),花好月圆。中秋节的对联:1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2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3中秋一轮满,秋野万里香4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5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19)、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20)、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3、中秋节的一副对联怎么写
(1)、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2)、17齐天乐乙亥(1935)燕山中秋,忆故里林家同竹韵看月(何振岱)
(3)、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4)、上联:叫月杜鹃喉舌冷;下联:宿花蝴蝶梦魂香。
(5)、上联:八月中秋占八卦,乾八卦,坤八卦,卦卦八面玲珑
(6)、上联:弓满月圆人矍铄;下联:风轻云淡我从容。
(7)、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8)、“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本为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惹起游子思乡之情,自然觉得在外种种不易,居家种种美好。上联所谓之“地月缺”,正缘于下联之游子在外,所以显得十分紧密。
(9)、上联:佳节美酒佳,酒酒香,把欢酒,把酒欢;下联:天涯一片天,片片云,剪云片,剪片云。
(10)、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11)、清风拂面中秋夜(猜:四字常用语一)谜底:发扬光大
(12)、上联化孟浩然《宿建德江》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下联化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3)、(电脑词语谜)中秋月饼(猜:电脑名词一)谜底:节点
(14)、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15)、上联: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下联: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16)、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17)、三湘刁斗倍凄清,举目中秋月正明。索句深宵人寄感,倾杯对坐客多情。每怀旧雨天涯隔,尚有疑云海上生。圆缺竟何关世事,江流不断咽悲声。
(18)、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19)、上联:浮曦步晨,悬月环素,朝朝暮暮总相循!下联:晚霞漫天,落日披彩,年年岁岁惹沉醉!上联:月如水,情如丝,你思我思,一样相思。下联:秋正红,夜正浓,举头低头,愁上眉头。
(20)、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上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下联: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4、中秋节的对联大全带横批
(1)、良宵美景此相同,问花月明时,谁在花前,谁于月下;
(2)、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3)、25人月圆庚寅(1950)八月十三日词社同人于稷园作中秋预集(张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