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古诗词陆游
1、爱国的古诗10首陆游
(1)、金人还没有被逐出中原,陆游我却早已经就双鬓斑白,空有让忧国的泪水白白的流淌。
(2)、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3)、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4)、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
(5)、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6)、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记挂的不是儿子,不是名利等身后事,想得依然是收复失地。
(7)、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8)、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自可不必去操心国家大事,自己安然养老也就行了。
(9)、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0)、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当时的陆游被朝廷从蜀中召回,仍然不忘北伐大愿,上述北伐计策,别被人诬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于是他愤然罢官,在家乡山阴农村闲居了足足五年。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夜里,陆游被窗外的风雨声惊醒,又梦到了自己在梦中金戈铁马北伐中原的情景,触景生情,由情生思而发出了如此的呐喊译文: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可见晚年的陆游境遇困顿,更是身体衰弱,但是他却没有想着自己,更是依然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足见陆游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之强烈、激昂。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1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3)、他感叹的是自己双鬓斑白,不能再去报效祖国了,有一种报国之志未酬的悲壮感在里头。
(14)、“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里直抒胸臆,试想:一个终生盼望九州大同,并为之不息奋斗的爱国者,理想尚未实现,敌人也未消灭,祖国还在遭受蹂躏,但他已两鬓染霜,老态龙钟,这时,他内心该是何等悲怆和难堪!一个“空”字包含了多么深沉的感慨!其中有对贪婪残忍的侵略者的仇恨,对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的失望、不满和愤慨;有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心,对自己壮志未酬身先衰的痛苦、悲惋。九字分三句说出,音节迫促,语气苍凉,令读之者心情激荡,停顿不得。
(15)、写这一句的时候,陆游已是68岁了。这样一个年迈的老人,居住在穷乡僻壤,处境堪忧。
(16)、公元1210年1月26日是除夕,陆游走到了85岁生命尽头。他的子孙团团围聚在他的床边。此时此刻,他唯一放不下的不是个人的名利,也不是子孙的家业,而是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中的国家。在他临死前,留下了这一生中最后一首诗《示儿》
(17)、这一句是陆游临终时的绝笔诗,如果按时间来排序的话,应该在最后赏读。但正因为这是陆游遗嘱里的句子,所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说到陆游的爱国诗,飞花君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一句。
(18)、此诗首句描写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诗人已到了年迈多病的“僵卧”年纪,居住在孤寂荒凉的村庄,此句写出了诗人回乡后的寂寞处境和生活的窘迫。但贫病凄凉对诗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诗人依旧乐观豁达。次句写诗人心中仍想着为国戍边,结合首句来看,可知诗人之所以不把自己年迈多病的身体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是因其爱国热忱高于一切,一心只想着“为国戍轮台”,彰显出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
(19)、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2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2、爱国古诗陆游写的
(1)、江南失地繁华不再,空无一人的民宅,诉说着那个亘古的道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但是由于受到奸臣诬蔑陷害,陆游被贬回了老家,驰骋沙场、尽忠报国的机会很快就过去了。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不得不长期蛰居绍兴。即便如此,陆游也一直坚守着报国信念,不忘洗雪国耻之心:“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但陆游报国壮志的愿望却再没有实现的机会,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家仇国恨,以血泪之遗憾,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最高洁的梅花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其四:《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壮志未酬,是诸葛亮的悲哀,也是陆游的悲哀。
(6)、陆游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病榻上,他却急切的叮嘱着子孙:
(7)、古人写诗感叹人生匆匆,岁月易老的篇章很多,大多格调悲凉。但陆游与他们不同,
(8)、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北朝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9)、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唐王维《少年行四首》
(10)、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11)、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12)、在金人的残酷统治下,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望着南方,盼望着王师相救,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泪快尽了,王师什么时候才会来呢?
(13)、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1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名篇,感情诚挚、气韵浑厚、言辞雅洁、语势腾纵。全诗未着一个“愤”字,却字字含愤、句句连愤,不仅书写出愤之情愫,而且点明了愤之源头,表现诗人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1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而第二个阶段就是从他踏入仕途一直到最后64岁都时候辞官隐居。这也是他的作品最为成熟鼎盛的时期。官场的沉浮和当前的政治给了他全新的思维,并且让他的作品更加充实和有感情。这一段时间算起来前后有20多年,陆游在这个期间所作的诗大概在2000首以上。满满的爱国情谊和对战争的空前激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18)、无论是在传统知识分子的视野里,还是在当下学术语境中,“爱国主义诗人”都是陆游的不二符号。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近万首诗作词作中,近一半作品是抒写和吟咏家国情怀的。正如《唐宋诗醇》所言:“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宕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本,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19)、这是一种报国无门的喟叹,饱含了诗人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
(20)、最落寞的春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爱国的诗句陆游的诗
(1)、最乐观哲理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3)、写这首诗时,离靖康之耻过去了半个世纪,南宋没有决心与斗志。遗民在这样的夜晚,会流下多少泪水?一想到统治者的软弱,想到战士的艰苦与壮志难酬,感情在诗中奔泻。他用笔在战斗,在呐喊,在挥洒爱国激情。
(4)、所以他要儿子们记着,大宋军队收复失地,北定中原的时日,一定要在祭祀他的时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他。
(5)、释义: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6)、陆游曾在南郑前线御敌,后来被调到后方担任闲职,感觉到报国无门,所以就写了这样的词句。
(7)、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虽受到多次打击,爱国之情未减分毫,他报国抗金的诗作,反映了南宋的时代精神,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8)、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10)、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诗人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本诗语言凝练,一字褒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1)、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12)、陆游和唐婉本为情投意合的夫妻,却因为陆母的干涉而劳燕分飞。多年后,当他们在沈园重逢时,唐婉已嫁为他人妇。
(13)、 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
(14)、 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15)、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16)、其《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该诗将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到了极致,同时也让诗中悲壮的气氛,变得豪迈起来。全诗虽只有四句,但句句动人心弦,所蕴含的磅礴气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一想的仍然是祖国。不能为国出力效劳,才是最痛心的。无奈中,回忆起了二十年前,在前线的那段经历。铁马冰河是他一生中的最高潮。现在这一切只能入梦来。这个国家的命运前途自有达官贵人操心,可是对他来说,身份卑微阻止不了忧国之思。
(1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20)、只要自己始终坚持本志,天地间终究会留下属于自己的清香。
4、爱国诗陆游的爱国诗
(1)、释义: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2)、最沉痛的爱国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诗友们,陆游最经典的10首诗词,你更爱哪一首呢?
(4)、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5)、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6)、在《水调歌头》中,在《关山月》中,在《诉衷情》中……陆游的爱国情结无处不在,他将爱国主义诗词创作拉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至死不变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意念,不仅使其在同时代诗人中独树一帜、无人比肩,而且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
(7)、释义: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8)、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9)、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0)、可是,他生活在南宋,那是一个渴望英雄的时代,却也是一个让英雄寒心的年代。
(1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1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13)、但烈士暮年,夕阳西下,诗人自知再去戍守边疆已不现实,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诗人触景生情,由情生思,终于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战场的愿望。这两句的含义层层递进,喷薄而出,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诗人因为内心想着去戍守边疆,所以在夜晚难以入睡,对外面的风雨感触清晰,然后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国家的风雨飘摇,再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联想到战争中的情景,如此便自然而然地进入“铁马冰河”的梦境。
(14)、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15)、陆游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16)、而侠骨柔情的陆游既是才子又是孝子,却也因此留下了“东风恶,欢情薄”的爱情悲剧。给后人留下了千古名篇《钗头凤》,让人不得不悲叹!
(17)、词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他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被闲置不用,但仍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通过这一形象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8)、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当时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其经典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是陆游68岁时留下的一首爱国诗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9)、比起陆游的担当精神,那些卖国求荣、苟且偷生的人是何其渺小。
(20)、最悲怆的爱国词: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5、爱国诗句陆游的
(1)、其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3)、释义: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4)、曾经,陆游也曾在西北前线的军中任职,那是他最怀念的一段时光,是近距离接触理想的时光。
(5)、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6)、上片运用对比手法,把自己“当年”壮志凌云、驰骋疆场的形象与现实中被闲置不用的形象进行对比,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惆怅悲凉和对统治者的愤慨不满。
(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8)、恭喜你,答对了!他就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他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他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哲人,但他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他那一首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作。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陆游,感受他的拳拳忠贞意 诚诚爱国情。
(9)、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10)、军装挂在墙上被尘土覆盖了,再也没有当年光亮的感觉,那个战场已经离他很遥远了。尘暗旧貂裘,这里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他自己也像那件旧军装被人冷落,被人遗忘。在他的梦里、回忆里还是三十多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11)、最动人的绝命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2)、但陆游却没有这么想,他以一个匹夫的身份去想着“为国戍轮台”的大任,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13)、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14)、“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关河”,关口河防,指边疆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两句是说:我长久以来只能在梦中见到过去从军生活,梦一醒就什么也没有了,每每只能看见当年从军时穿的貂皮裘,因多年不用,积满灰尘,早已变得陈旧。陆游在梁州不满一年,就被投降派挤出了抗金前线。这对一意主战,竭诚报国的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值此晚年,诗人怀想早已远去的短暂战斗生活,目睹被闲置的陈旧貂裘,心中充满辛酸与愤慨。
(15)、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16)、真不愧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里,都充满了对国家的担忧,他恨不得上战场杀敌,为国收复失地。
(17)、中国古代诗歌中,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殆之际,家国情怀总会大放异彩。陆游继承光大了这一传统,并将其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事实上,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了陆游60余载的创作历程,而且几乎融入他的全部生命,成为放翁诗词的主线与灵魂。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就曾感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18)、陆游最经典的10首诗词,有爱国,有深情,总有一首打动你。
(19)、据说呀,陆游刚踏上官场不久,就发生了“泪溅龙床请北征”这个故事。讲的是陆游请皇帝御驾亲征,可他俩地位悬殊太大,一个贵为天子至尊,一个不过是纸马粒儿的八品文官,几乎见不到皇帝。好在宋朝有轮对的政策,就是官员可以轮流觐见皇上。绍兴三十一年五月,陆游好不容易见到了宋高宗。正好碰上高宗的生日,金国派来了使者,送来了贺礼,这次的贺礼特别,是一封充满挑衅的战书。要求南宋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不答应,就要挥师南下。高宗一看到战书,吓得嚎啕大哭。他想的当然是逃跑,并且下令修宽阔的路以便逃跑。陆游这时冒犯龙颜,请求皇帝御驾亲征,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换作别人,肯定会顺着宋高宗,可是陆游慷慨陈辞时,面对宋高宗的软弱的态度,陆游可能忘了自己的卑微身份,痛哭流涕,恳求皇上亲征,鼓舞士气。因此历史上,陆游的文字中才会出现“泪溅龙床请北征”。
(20)、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诗的前两句用壮阔的景色来衬托后两句悲凉的心情,使诗中的感情更加沉重,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1)、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高洁品德的象征,它不惧风寒,傲然开放。
(2)、最豪情的爱国诗: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3)、即使两个人还相爱,即使心中情意万千,可再也回不去了。
(4)、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5)、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6)、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能为北伐贡献力量,可惜国家没给他这个机会,在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中,他已垂垂老矣。
(7)、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9)、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10)、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宋史》有传。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其创作的中心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诗风凡三变:早期工巧,中期宏肆,晚期趋于平淡,而以豪迈奔放为其主要特点。陆游诗词散文兼擅,而以诗名为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1)、陆游一生以慷慨报国、匡复大业为己任,把收复失地、拯救黎民作为人生第一要务,但其抗敌御寇理想屡屡受挫,只好依托诗词抒发报国热情与许国志向。
(12)、1125年,陆游生于江南名门望族、藏书世家。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出生第二年,金兵就攻占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他随父四处逃难,目睹北宋统治者的荒淫无能,在投降派的主张下,一味的议和、投降,眼看祖国的大好江山被金兵吞噬、占领,广大的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倍遭凌辱而无计可施。在爱国情怀十分浓厚的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13)、他想起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他多次北伐,可南宋政府却软弱无能,怎能不悲愤呢?
(14)、①对比。把自己“当年”壮志凌云、驰骋疆场的形象与现实中被闲置不用的形象进行对比;把始终不渝的报国壮“心”与老衰无用的闲“身”作对比。②直抒胸臆。“胡未灭”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惆怅悲凉和对统治者的愤慨不满。
(1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6)、(译文):只有山河依旧,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17)、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18)、释义: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