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在目解释
1、历历在目 释义
(1)、历历可数,汉语成语,拼音是lìlìkěshǔ,意思是清清楚楚的数出来。
(2)、造句:李老师冒雨给我补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3)、出处:《旧五代史·明宗纪十》:“濮州进重修河堤图;沿河地名;历历可数。”
(4)、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余”谓一眼即可全见。
(5)、高中毕业已经很久了,但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生动授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6)、(释义):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7)、造句:有些事情,虽已过去多年,但还记忆犹新。
(8)、那天分手时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9)、(举例造句)事情已经一清二楚了,你再争辩也没有用。
(10)、(释义)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1)、未几,高垣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12)、今日天朗气清,登山眺望,四周的景物历历在目。
(13)、出自《旧五代史·明宗纪十》:“濮州进重修河堤图,沿河地名,历历可数。”
(14)、同学会时,大家聊起历历在目的往事,彷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日子。
(15)、(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16)、历历可数 ( lì lì kě shǔ )
(17)、同时,你们有多少人被过去历历在目的记忆一遍一遍的折磨?
(18)、李老师冒雨给我补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19)、(解释)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20)、释义:犹:还;仍然。对过去的往事仍然刻记得清清楚楚;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形容印象极其深刻。
2、历历在目怎么解释
(1)、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可用于指眼前情景,也可用于对往事的回忆。)
(2)、3) 时间过去很久了,他对那事仍记忆犹新。
(3)、(出处)《旧五代史·明宗纪十》:“濮州进重修河堤图,沿河地名,历历可数。”
(4)、近义:念念不忘记忆犹新一清二楚历历可数历历
(5)、这部纪录片把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地重现在大家的面前,终使事实真相大白于世。
(6)、看著母亲的遗像,抚今追昔,许多前尘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7)、相聚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曾几何时,你却远走他乡。
(8)、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9)、毕业离开学校时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10)、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灾舟曲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11)、(解释):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2)、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13)、一塌糊涂,成语,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糊涂:混乱。乱七八糟,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出自 清·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
(14)、站在塔顶骋目四眺,环湖青山翠谷,历历在目。
(15)、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16)、近义词:念念不忘 历历在目 念兹在兹 耿耿于怀 时刻不忘 无时或忘 言犹在耳
(17)、(出处):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18)、(举例造句)则用细草制为楼阁,大如橼,小如橘,约二十余座,每座梁栋榱题,历历可数。
(19)、近义词:一清二楚、历历可数、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20)、站在塔顶骋目四眺,环湖青山翠谷,历历在目。
3、历历在目是意思
(1)、回忆毕业时的情景,许多珍贵的瞬间仿佛历历在目。
(2)、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3)、2) 去年发生的那件事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4)、释义: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5)、释义: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6)、1) 我的童年非常快乐,那时发生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其中有一件事我一想起来心里总特别高兴。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
(7)、(出自):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8)、示例:李老师冒雨给我补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9)、历历在目 ( lì lì zài mù )
(10)、释义:耿耿:有心事的样子。不能忘怀,牵萦于心。
(11)、(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心心不停,念念不住。”
(12)、老师的泪水历历在目,她鞭策着全班同学努力学习。
(13)、李老师冒雨给我补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14)、耿耿于怀 ( gěng gěng yú huái )
(15)、中文名历历在目外文名leapupvividlybeforetheeyes拼音lìlìzàimù释义往事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近义词一清二楚 历历可数解释词语:历历在目拼音:lìlìzàimù释义: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16)、历历在目指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17)、尽管离乡多年了,但家乡的风景依然历历在目。
(18)、他把当年英勇杀敌的故事说得历历在目,听起来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19)、反义词:浮光掠影 事过境迁 即景生情 时过境迁
(20)、(解释)犹:还。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象刚才发生的一样。
4、历历在目解释
(1)、释义: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犹:还。
(2)、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十分神往。
(3)、造句:上次我没有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他一直耿耿于怀。
(4)、出处:宋·朱熹《朱子全书·论语》:“其言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5)、(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今屈指故交存者十无一二。”
(6)、看著母亲的遗像,抚今追昔,许多前尘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7)、记忆犹新 ( jì yì yóu xīn )
(8)、相似词:记忆 记忆力 回忆 追忆 失忆 忆苦思甜 美丽的回忆 犹太
(9)、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形容非常清楚地呈现在眼前。
(10)、回忆毕业时的情景,许多珍贵的瞬间仿佛历历在目。
(11)、精疲力竭,中国成语,意为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劳。
(12)、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13)、(举例造句)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
(14)、(语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对往事的回忆
(15)、(近义词)朝思暮想、历历在目、时刻不忘、心心念念、刻骨铭心、念兹在兹、梦寐不忘、言犹在耳、记忆犹新、耿耿于怀、铭心镂骨
(16)、造句: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他还是念念不忘那个曾救过他的医生。
(17)、出处:宋·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公圭侯印人所忧;利锁名韁吾所羞;耿耿有怀非隐忧;思得佳士从之游。”
(18)、历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脑海眼前。
(19)、(出处)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20)、历历在目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对往事的回忆。
5、历历在目解释及造句
(1)、又(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开元,唐玄宗年号)事,分明在眼前。”
(2)、他们那个种族的人昔日的遭遇,仍然历历在目。
(3)、(解释)心心:指所有的心思;念念:指所有的念头。心里老是想着。指想做某件事或得到某种东西。
(4)、(解释)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5)、译文:濮州进重修河堤图,沿河地名,清晰可辨。
(6)、小学毕业典礼上,同学们互相祝福,六年来发生的一切历历在目。
(7)、释义: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出处: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例句:李老师冒雨给我补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8)、清蒲松龄《山市》:“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9)、(引申)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也指说的话条条都对。
(10)、(出处)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么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11)、一切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却有更多的记忆,如海市蜃楼一般虚无缥缈了。
(12)、4) 事情虽然已过去几年了,但他仍然记忆犹新。
(13)、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今屈指故友存者十无一二。”
(14)、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因痛苦而变形的脸总是挥之不去历历在目。
(15)、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十分向往。
(16)、出自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17)、雾开,峰峦~,登陟有路。◎《清史稿·觉罗武默讷传》历历在目的近义词:记忆犹新,历历,历历可数,一清二楚,念念不忘历历在目的反义词:漆黑一团,昏天黑地历历在目的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历历在目造句:景物历历在目,而他的母亲却长眠在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