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简介及主要作品
1、叶圣陶简介及主要作品概括
(1)、在甪直从教期间,叶圣陶就开始自编国文课本,每篇选文后均附有题解、作者传略、注释、练习等,数篇选文后有一篇关于文章欣赏和习作指导的“文话”,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从此,他一生与语文教材结下了不解之缘。
(2)、我们便不知不觉地惊奇而且要带着敬意,赞颂他的完美而细腻的美的描写。在描写的一方面,全集中几乎无一篇不是成功之作。
(3)、民进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当时叶圣陶并不在上海。不过,他于1946年回到上海后不久就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而这两个组织的领导人都是民进会员。同时,他通过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与民进的文化界、教育界同人一起投入到民主爱国的运动中。所以,他虽然在1962年才正式加入民进,但早已是民进之友。1979年,他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他出任继马叙伦、周建人之后的第三任民进中央主席。
(4)、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5)、 《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朗读人是卫东。
(6)、一条母牛说:“这怎么成呢?我们跑,人就要追,他手里有鞭子。”
(7)、走进文学世界,向她倾诉。在这里带你去旅行,带你去穿越时空。在你想要去的地方,留下属于你的足迹。
(8)、携手“爱文居”,师生共成长——王月如老师为文化、写作系列讲座揭幕
(9)、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机关的大厅,矗立着叶圣陶的塑像。先生面容温和,目光睿智,每天上班都会看到他亲切的微笑,心中油然而生的敬意总在继续催生着责任。
(10)、《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11)、野牛住了几天,觉得这屋子很憋气,完全没有树林里的那种清风。草虽然是嫩的,可是不像野地的草那么有嚼头,有味道。这些都不关紧要,他想弄明白的是人跟他们的交情到底怎么样。
(12)、上午9:在甪直镇叶圣陶纪念馆旁的古银杏树下,首先拜谒了叶圣陶先生墓,随后召开了叶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100周年纪念大会。
(13)、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14)、甪直多水之乡,北有阳澄湖,南有淀湖。西有金鸡,因有“五湖之汀”的美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甪直滋养小桥人家,苏式风情的韵味,浓缩在粉墙黛瓦的民居之中,流淌在氤氲的水汽之中,回荡在船娘吟唱的悠悠船歌之中,甪直中市过街瓦河蓬。漫步其中,光线幽暗,修饰古老街区。雨季之时,雨珠滴答散落棚上,沿河倚靠,侧身外探,坐拥雨水与河水。柔风和雨,柳条飞扬,烟雨蒙蒙。甪直情调蕴含着特色水乡服饰的风情之中。三角包头,大襟拼接衫,百裥襡裙,衩裆布裤。特色的服饰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叶圣陶纪念馆也坐落于此处,这是叶圣陶先生当年任教第五小学的旧址,介绍了叶老的光辉一生与成就。
(15)、《古代英雄的石像》告诉我们无论大石块小石块,彼此集合在一块儿,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这才是石块最有意义的生活。在铺路以前,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小石块垫在石像底下做台基,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16)、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第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届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顾问,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7)、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8)、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
(19)、阅遍纷纭终淡然,披尽黄沙始到金——工作室迎接市中期评估小记
(20)、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从1921年冬至1922年夏,他一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出版,书名便是其中一篇童话的篇名《稻草人》。
2、叶圣陶简介资料大全
(1)、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2)、 《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3)、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4)、既然写作就是说话,那么,怎样才算把话说好呢?叶圣陶认为,关键是做到四个不:即不花言巧语,言不由衷;不认是为非,将虚作实;不含含糊糊,不明不白;不颠三倒噜里噜苏。前面两个是说老实,后面两个是说明确。说不老实的话,写不老实的文章,无非是想自欺欺人;说不明确的话,写不明确的文章,在自己是等于说了白说,在人家则是听了莫名其妙。当然,写作虽然是说话,但是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口头说话。要让自己说的话老实而明确,就要锻炼我们的语言习惯。同时,也要了解文章与语言两样的地方,如说话有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帮助,文章则没有;说话可以天南海北,不讲究开头结尾,文章则需要讲究;说话可以没有题目,文章则需要;说话可以用方言土语,文章则不能过多采用。
(5)、“这有道理。因为我们走错了路,不朝这里走,他一时招呼不过来,所以用鞭子指点我们。这不能算用鞭子打。”
(6)、城市里的牛有点儿怕起来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信半疑地说:“不见得吧?”
(7)、红水东流 化湛情深——大化高级中学莅湛回访交流记略
(8)、13篇散文,19篇诗歌,4篇戏剧(文艺理论)
(9)、城市里的牛都禁不住打哆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不出话来。
(10)、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1)、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叶圣陶的教育世界,汲取先生的智慧和激情,建设今天的教育世界。
(12)、《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
(13)、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坐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
(14)、《倪焕之》是叶圣陶一九二八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到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15)、1928 《倪焕之》 长篇小说
(16)、《西川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叶圣陶先生入川,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1945 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书内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书名《西川集》,取写作地点而言。
(17)、《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18)、若有闲暇到江南游走,坐落于茶馆之中,别具一番风情。老舍笔下的茶馆并不文雅,揭示的是社会上的黑暗腐败。而鲁迅小说中的茶事,与此处便无几许相差。茶馆内形形色色的人,穿梭不息。有茶客坐在门口洽谈交易;有糟心的人坐在某个角落,细品清茶;也有情致之人,倚在小楼门边,端着一品茶,静赏眼前这片烟雨江南。一踏入馆内,扑面而来的,即是那清香的茶气。小皿一口于唇间,飘然而出的芬芳香气。像我这般俗人,品不出其中韵味,只会尝取那点点苦甜。
(19)、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它有着高洁、吉祥的美好寓意,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20)、以文学之名立树人之志——记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交流大会
3、叶圣陶简介及作品集
(1)、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
(2)、1949年以前,小学的语文课程一般称为“国语”,因为小学阶段是让学生掌握国家的语言为主。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则称为“国文”,因为中学阶段是让学生掌握国家的文字为主。1949年以后,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
(3)、又一条野牛说:“他们说什么瓦盖的房子,不知道咱们住得惯住不惯。照我想,盖得看不见天,看不见四周围,住在里边总该有点儿气闷。”
(4)、《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5)、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隔膜》为32开竖排铅印平装本。全书共164页,内容发表了叶圣陶于1919年2月至1921年4月这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20篇短篇小说。
(6)、聪明的野牛到了城市,那边一大群牛拥着他回到他们的家。领着他看房子,请他吃槽里的草。并且说,这些全是人给预备的,不用他们自己费心。要是不高兴出去,成年住在这里也没什么忧愁。
(7)、叶圣陶,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于1923年创作出版的《稻草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是中国现代首部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一经问世就得到同时代名家们的高度认可。鲁迅评价《稻草人》是给中国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茅盾认为它有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郑振铎则认为这本书中几乎无一篇不是成功之作。
(8)、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9)、第三条野牛说:“他们说吃的是鲜嫩的青草,我怕吃不饱。咱们得吃又老又结实的草,这才有嚼头。”他说完,低头咬了一口草,很有味地嚼着。
(10)、我是1988年4月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那年2月,叶圣陶刚刚离开我们。新华社消息称:“他的逝世,使文化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巨人,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哲人已萎,典范永存。”那时,叶先生的名字,已经永远与中国民主促进会浇铸到了一起。
(11)、老中青三代分别诵读叶圣陶经典作品《多收了三五斗》《成功的喜悦》《春雨》三篇短文的片段
(12)、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文化史册上的叶圣陶,无疑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然而,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却同时也是一个被深度“遮蔽”了的符号!这种遮蔽,至少有三重:
(13)、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开山之作!鲁迅、茅盾、郑振铎等名家盛赞!
(1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5)、他的人好。我见过他写给某编辑的一封信,大意是请不要给他寄稿费。
(16)、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直接点明了主题——荷花)。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7)、但是,叶圣陶一开始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教育风格。他的日记记录和批评了当时学校的弊端,如省视学来校视察,转了几分钟就走了。他说:脚都没站稳,什么都不看,怎能算是视察?再如学校为了保护花草,禁止学生入园。他说:学生不能亲近自然,即使没有一花一叶损坏,又有何用?在课堂上,他给学生讲述鲁滨逊孤岛漂流的故事以释“独立”,讲美国总统林肯的故事以扬“民主”,讲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以引导学生关心国事。1914年,有点另类的他被学校以缩减班次为由解聘。
(18)、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
(19)、野牛说:“跟我回去,尝尝我们野地生活的味道吧。”
(20)、问道寻美言收获,切磋揣摩竞舞台——湛江市乡村学校语文教师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二天活动纪实
4、叶圣陶简介及主要作品是什么
(1)、《荷花》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这三个比喻句使荷花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最后一个比喻句,作者一时神游,把自己比作荷花,带领我们一起观赏了荷花舞蹈的场景。
(2)、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
(3)、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
(4)、短篇小说集《隔膜》,是叶圣陶先生早年的一本重要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隔膜》为32开竖排铅印平装本。全书共164页,内容发表了叶圣陶于1919年2月至1921年4月这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20篇短篇小说。
(5)、野牛觉得不明白,就问:“人为什么要给你们预备房子和草呢?”
(6)、开办“商店”,引导学生在书籍等的买卖中学会“做生意”
(7)、野牛说:“听见了吗?时候到了,不能再等了!”
(8)、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9)、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0)、第二句:爸爸说,没有那一段改革教育的实践,后来他会朝那个方向发展,可就说不定了。
(11)、下午14:00,在吴中区甪直镇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报告厅,朱永新主席向苏州市500名教师代表作了叶圣陶教育思想专题报告
(12)、第二部分作者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随着作者自己变身为荷花,描写的角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刚才的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为整个荷花池中众多荷花的一员,感受的又是另一种情趣——“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变身为荷花的作者也乐在其中了。在陶醉中,作者“过了好一会儿”,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13)、一条聪明的野牛摇摇尾巴说:“据我的意见,咱们不妨推举一位先去看看情形,顺便谢谢他们的好意。要是那边确实好,然后全体去。”
(14)、《倪焕之》该书是作者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在小学教员倪焕之身上,较典型地写出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从辛亥到1927年大失败这时期的追求和幻灭。
(15)、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6)、野牛说:“世界上地方多得很。你们一定要住房子吗?树林里的生活才痛快呢。你们一定要吃槽里的草吗?到处跑,到处吃地上的草,味道比这好得多。你们不要以为只有在这里才能生活,世界上都是咱们生活的地方。我们野牛就因为明白了这一层,所以从来没遇见什么危险。你们是永远住在危险里头,赶快看清楚一点儿吧!”
(17)、《线下》这本集子反映了叶圣陶1923年和1924年的创作风貌。这本小说集的选题,已经从教育及学校生活为主的内容,趋向于小市民心理状态的挖掘,偏重于揭露和批判某些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掩盖之下的卑劣的个人主义,并把投视的焦点放到了对城市剥削阶级残酷性的抨击上。
(18)、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代表作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
(19)、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隔膜》
(20)、叶圣陶明确指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与关键。离开学校以后,学生的成长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所以“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必须形成的能力。他主张给学生阅读的自由空间,曾经严厉批评了一些学校取缔学生阅读课外书报的现象,认为这样做其实是“把学生看作思想上的囚犯”,而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围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他建议加强阅读的指导,认为阅读指导如同给走路的人指点某一条路怎么走,按照这个指点,走路的人不但不会走冤枉路,而且会“见得广,懂得多,心旷神怡”。
5、叶圣陶简介和主要作品
(1)、在《言子庙》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叶圣陶为学生的进步欢欣鼓舞,如在算术课上,他看到学生“稍有进步”,就觉得“大增兴趣”,并且感悟到“学生与教师之精神固互相提携互相竞进者也”。有时候,他为教学次序混乱而沮丧不安,当他的课堂出现“嚣乱不堪”“次序杂乱已极”的情况时,就深深自责,感到“汗颜”和“深为之悲”。
(2)、1931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
(3)、野牛英勇地喊:“要活的,就该拿出勇气来!你们忘了吗?拔起腿来跑!往四面跑!”
(4)、雨丝落地思凉,陶醉于江南水韵中。白衣女子挥舞裙袖,伊人吟唱戏曲,文人挥墨而下。江南女子秀天下。她婆娑泪影,款款而行,悄然掠过,琴韵芳华,淡染流年,红尘漫路。一俟雨后,空气中夹杂上了草木气息,门外深巷中传来了卖花老人的叫卖。束发如髻的女子,携一身素衣,亦或一身旗袍忽闪而过。襟边别着一朵素花,踏着轻洁步伐,慢慢穿过这座古巷……
(5)、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
(6)、《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7)、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8)、叶圣陶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在各项教育里,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项”。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因为“家庭久而学校暂”,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儿童“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分不开,因为儿童年幼时接触的东西、阅读的材料,能够“印其脑中深镂而不可拔”。他认为,教育子女本身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个成人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做了父母就注定应该负教育子女的责任”,如果放弃了这个责任,“就是不爱自己的子女,就是不应当有子女”。如果父母自觉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时,不妨先不要忙着生孩子。与其让孩子不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还不如先不要让他来到这个世界。这也是对孩子的深爱。
(9)、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0)、一天邮差忽然来了,送来一封信。接信的牛高兴地喊:“咱们住在城市里的同族给咱们寄信来了!”然后把信拆了念起来:
(11)、《未厌居习作》收集了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1935年出版,其中有一部分曾收入过《剑鞘》和《脚步集》这些散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
(12)、1914年,他被排挤出学校而离开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
(13)、他说,如果他当中学老师,他会努力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他不会把忠孝仁爱等抽象的徳目往学生的头脑里死灌,不会叫学生做有名无实的事。
(14)、《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多收了三五斗》
(15)、《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课本第六课)
(16)、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听和读,说和写。“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收人家的东西,化为己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明晓。”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
(17)、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坚持的做法。其中,培养习惯是关键。叶圣陶的孙子叶永和曾经说起一件往事:他小时候有一次着急出去,随手一甩,西屋的门在身后“砰”的一声关上了。他意识到这违反了爷爷的规矩,赶忙往姑奶奶房间躲,没想爷爷还是追到北屋,把他拽了回来,让他重新关门。叶小沫回忆说,爷爷一直要求她搬东西要轻拿轻放,但毕竟是小孩子,还是常常会把这些道理忘在脑后。她就多次被爷爷叫住,让她把椅子搬起来重放,把门打开来重关,反复练习,直到养成了习惯。她说,自己的有些好习惯,正是在爷爷不厌其烦的督促下养成的,至今受益匪浅。
(18)、野牛说:“不见得?还说不见得!等他把你们捆起来,拿出刀来的时候,你们后悔就来不及了。”
(19)、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总结·邱娇
(20)、基于这样的思考,他的3个儿女不仅没有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两个儿子甚至连大学的门也没有进过。在叶圣陶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时,他的孙子孙女,也没上北京的名校,而是在离家最近的学校读书。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回忆说:“在我们兄妹几个成长的过程中,爷爷和爸爸从来都没有规定过我们必须看什么书,背什么文章;没有要求我们的成绩一定要排在班上的第几名,一定要考上什么初中、什么高中;也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哪种技能;更没有因为什么事情非常严厉地批评过我们。相对成绩来说,他们更愿意听我们说说发生在身边和学校里的事情,我们正在参加的那些活动,正在看的课外书、看的电影。谈话中他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和建议,会引导我们多看、多想、多实践。”
(1)、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朱晓进,苏州市吴中区委副书记李朝阳,民进苏州市委会主委、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钱振民为甪直叶圣陶研究中心揭牌
(2)、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叶圣陶对于语文教育非常重视。他认为,语文教育对于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非常需要的学科,也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
(4)、许多牛从好几条路聚集在一块儿,大家说:“离开老地方,原来也没什么困难。”
(5)、咱们虽然没见过面,可是从祖先传下来,知道很远很远的地方住着我们的同族,就是你们。我们常常想念你们,常常希望有一天彼此聚在一块儿。你们想,长胡子的羊,大肚子的猪,并不是我们的同族,我们还挺愿意跟他们一块儿游逛,一块儿出来进去,何况你们是我们的同族呢。
(6)、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7)、野牛说:“你们听我的话,大家离开这里就是了。”
(8)、早期童话代表作 《打火匣》 《小意达的花儿》 《拇指姑娘》 《海的女儿》 《野天鹅》 《丑小鸭》
(9)、宋词婉转清丽,风流多情,艳句浓愁,抹之不尽,于世人眼中,宋词好似一位美人,美目流盼,脉脉情思。宋词的美丽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宋词用一幅生动的画卷来点缀,用一曲曲哀婉的长歌来吟唱,历久弥香,荡气回肠。
(10)、而我,亦想将心灵投宿在宋朝某个不知名的红尘客栈,倾尽所有,只为了在某个微雨燕双飞的季节,看那烟柳画桥、小院楼台,找寻千年前残留的词卷墨香。
(11)、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12)、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13)、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
(14)、我们一定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让叶老的教育思想生根落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为把甪直打造成为吴中、苏州的经济重镇、文旅名镇、美丽乡镇、幸福城镇而不懈奋斗。
(15)、“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16)、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17)、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18)、“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19)、叶老的文笔质朴自然,《西川集》亦不例外。头一篇《答复朋友们》,为答谢文艺界为他庆祝五十岁寿辰而作。叶先生自谦是个平庸的人,写不出不平庸的文章,还说自己一生中无非当了两大员:不是当教员,就是当编辑员。说得平直坦白,一如其人。
(20)、《稻草人》是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作者叶圣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1)、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