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简介(文案精选12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15 08:47:23 浏览59

周作人

1、周作人是好人吗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交给他翻译希腊古典文学和日本古典文学这项任务,他翻译日本古典文学和古希腊文学作品多部,同时应邀校订别人的译稿。有些没有结集的日本文学中短篇译作散见中国和香港传媒。

(2)、当时,许多友人与同僚都对他的选择表示过关切。郭沫若公开发表文章《国难声中怀知堂》,用他典型的感情充沛充满夸饰的语言说,“知堂如真的可以飞到南边来,比如就像我这样的人,为了调换他,就死上几千百个都是不算一回事的”。

(3)、蝇好交其前足,有绞蝇之象……亦好交其后足。

(4)、1925年3月16日鲁迅《牺牲谟》发表,对专要别人牺牲的“利己主义者”予以嘲讽。

(5)、1946年11月6日,高等法院判处他14年有期徒刑,1947年12月9日改判10年有期徒刑。

(6)、所以说周作人散文中的“文抄”己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被周氏激活了的、己化为其鲜活生命的一部分。正基于此,我们在读周作人这类“文抄体”时,才会时时感受到那种“文我合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这正是周作人“文抄体”所表现出的最高的艺术境界。

(7)、周作人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8)、 周作人在书斋 《华文大阪每日》1941年第7卷第7期

(9)、回来点燃氢气瓶,爆炸——显然是混进了空气!鲁迅双手炸伤都是血。再抬头看,学生们早避开前两排了:原来这帮熊孩子故意放了空气进去,躲到后面看热闹去了。

(10)、1935年2月在北平。左起:周作人、陈绵、吴迪生、齐白石、徐悲鸿、刘运筹、王青芳、杨仲子

(11)、1936年章太炎追悼会,右二钱玄同、右三周作人、右四许寿裳、右五马玉藻、右七吴检斋、右八沈兼士

(12)、1949年7月,周作人给周恩来写了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在信中,周作人除了表示对共产d的拥护外,还竭力解释自己的那段“汉奸”生涯,说自己当年出任伪职,实属迫不得已,而且,他对日本人也是经常敷衍搪塞。

(13)、张中行在《苦雨斋一二》中谈及北宋初年的吕端有个评语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让他想到周作人,“惋惜他不能学习吕端,而是与吕端相反,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而据周建人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回忆,鲁迅在去世前曾“说到关于救国宣言这一类的事情,谓连钱玄同、顾颉刚一班人都具名,而找不到你的名字,他的意见,以为遇到此等重大题目时,亦不可过于退后云云”。

(14)、罗家伦绍兴柯桥镇江头人“五四运动”的命名者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5)、上面这些风趣的句子,藏在世纪文景/上海人民社最新推出的《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中。

(16)、周作人散文语言精炼、质朴、平实而又富有幽默感。

(17)、按说周作人往来的监狱,比起鲁迅进出的当铺来更恐怖,但周作人却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也许各自的性格和家里的排行有关,老大一般有意识要管全家,老二只需要跟在哥哥后面,管好自己就够了。

(18)、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之一。其小品散文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对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文抄体是周作人散文独具的特色。其文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周氏独到的评点,达到了文我合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其次在其闲适艺术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和冲淡的意境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渗透于文章的淡淡的苦味。再次是周作人用特殊的笔调把读者引入其境的意境美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而有韵致的故乡情绪美。另外,周作人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不乏精炼,平实冷静中包含着幽默,也是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19)、散 文:《祖先崇拜》、《思想革命》、《前门遇马队记》、《碰伤》、《一个乡民的死》、《卖汽水的人》、《山中杂信》、《资本主义的禁娼》、《三个文学家的纪念》、《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沉沦》

(20)、1935年2月周作人与徐悲鸿、齐白石合影(吴迪生珍藏)

2、周作人简介

(1)、《诗经》除了取名字以外,它还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几乎包罗万象。

(2)、知堂虽说梁实秋与林语堂一样属才子,但却也肯定梁的成就,他说梁实秋在没投台湾前“有可取的地方”,并认为“十三妹论他比创造社的人要好,可谓有见识的话。”

(3)、鲁迅、周作人兄弟一场,竟发展至“骂詈殴打”,简直难以置信。

(4)、而且,羽太信子不仅把“周宅”的门牌摘下,还自顾自地更名为“羽太寓”,甚至挂起了日本的国旗。对此,周作人竟然表现得满不在乎,作为一个文人学者,他深知这样的举动意味着什么。

(5)、个人对他并无恶感,只看见‘创造十年’上那么的攻击鲁迅,随后鲁迅死后,就高呼‘大哉鲁迅’,这与歌颂斯大林,说‘你是铁,你是钢’,同样的令人不大能够佩服也。狂妄之言,不足为外人道。

(6)、周氏兄弟反目,是现代文学三十年最大的隐痛。

(7)、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8)、据李钰先生撰文称,鲁迅临终前最常翻看的,是周作人的文章;而周作人临终前,也在阅读鲁迅的书籍。

(9)、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家和思想家。昨天即10月19日为鲁迅离世81周年,点击头像跟着书评君一起“寻找鲁迅:八十年代无梦之梦”。

(10)、“平和冲淡”是周作人散文闲适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但如果仅仅把周作人散文的闲适归结为“平和冲淡”是不全面的。我们在读其散文时常常有一种迂回曲折、山回路转的感觉,这正反映了周作人散文闲适风格的另一特点:行文回旋往复、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他在行文中没有刻意地选择所描写的事物,而是自然地叙事写物,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在看似漫不经心中让读者领略行文的婉曲纡余、摇曳多姿,体会其难以言传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老成境界。正是这种行文风格,形成了周作人散文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的笔墨趣味。在周作人闲适散文中,那类追慕自然平淡的文章往往能让我们陶然忘我,融入境中。而这类带有苦味的散文往往能让读者在平淡之余品尝出生活的真实滋味。

(11)、鲁迅出生后,祖父周介孚给起名“樟寿”,周作人出生后,起名为“槐寿”,后来县考时改为谐音“奎绶”。1901年,16岁的周奎绶随兄长鲁迅进人江南水师学堂,在这所学校任学监的他的叔父周根生根据“周树人”的名字,为他取名叫“作人”。

(12)、周作人散文追慕的是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与其闲适风格(平和冲淡)相适应的是周作人散文语言上的质朴平实,从而形成了一种谈话式的语言风格。这种谈话并不是那种让人正襟危坐、诚惶诚恐聆听圣人六字真言的教师爷风格。读其散文,让我们感到的是:绿荫下,清茶一杯,三五人围坐一旁,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摇着蒲扇,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感觉的产生正得力其散文语言的质朴、平实。如在写自己故乡风物的文章中,无论是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石板路、石桥、酒店……都是平平道出,犹如白话。没有刻意的渲染,也没有感情的波澜,只是把生活的原样呈现出来。就是在一些写人的文章中,周作人也是尽量避免感情的强烈外露,以免使文章造成某些做作之感。周作人的语言来源于民间口语,但却是从中提炼的纯净的语言。他的语言丝毫看不到一点杂质,它是一种豪华落尽、洗净铅华的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语言。有人或许会说,平实质朴的谈话式的语言往往会造成语言的拖沓、冗长和散漫,使语言缺少必要的精炼,特别是周作人的很多文章都存在琐碎的叙述。但是我们在分析周作人语言时就会发现,周作人质朴的语言并不缺乏精炼和集中。

(13)、《京报副刊》是鲁迅经常发表文章的报纸,这首诗鲁迅自然很快就看到了。

(14)、几种职务,周作人主要是挂名任职,并无多少实务。但对于日方来说,他们要的就是“周作人”这个挂名。而且,以督办的身份,周作人在各种场合发表训词,谈“亲仁善邻”,甚至大谈“治安强化运动”。这固然是身在其位的“应酬文章”,但“既非胁迫”,他当然也要自己承担责任。

(15)、察明同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一样是伟大的事业。虚空尽由他虚空,知道他是虚空,而又偏去追迹,去察明,那么这是很有意义的,这实在可以当得起说是伟大的捕风。

(16)、该书还记载,在解放后,知堂还为羽太芳子捉刀写诉状,由周丰二出面状告周建人“重婚”,后经法庭详细调查,状告理由不成立,同时法庭宣判周丰二与周建人脱离父子关系。由此二事稍可看出知堂对乃弟的不满来。

(17)、在“平和冲淡”中流泻出的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淡淡的苦味。

(18)、1935年6月周作人与北大日语系日文组毕业生合影

(19)、鲁迅立即派人请弟弟来,要当面说清楚。但是,周作人拒绝与他见面。

(20)、他的死在外界几乎没有一点反应,骨灰亦没有留下。这固然与时代背景有关,可这种寂寞又远远未止于他的死。直至他死后十七年,第一本署名“周作人著”的散文选本才在国内公开发行。对他作品较大规模的整理与出版,更要迟至20世纪末。他晚年最为看重的翻译作品《路吉阿诺斯对话集》,在出版社的柜子中静待了近三十年,才终于得以面世。学者钱理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作《周作人传》,尚还“遭到围攻,横加‘为汉奸辩护’的罪名”。

3、周作人散文名篇

(1)、鲁迅先生:我以前的蔷薇梦原来都是虚幻的,现在所见的或许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归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愿你安心,自重!

(2)、1927年4月3日鲁迅作《铸剑》,用“宴之敖”命名复仇者“黑的人”。折磨着鲁迅的,是一种“被利用”的感觉。

(3)、 1963年10月7日安藤更生拜访周作人(载安藤更生著《中国美术杂稿》),应为周作人最后一次见外国友人。

(4)、但是,周氏二兄弟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鲁迅在逝世后,尤其是解放后,其地位简直被神化了,而周作人却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附敌当了汉奸而遭世人唾弃,晚年生活也是在“穷、病、闹”中悲惨度过的。

(5)、周作人沈启无在1933年 《良友》第81期

(6)、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现在懂古希腊文的人不多了,养起来,让他做翻译工作,以后出版。

(7)、根据日记,这一天,周作人亲自手持一封外书“鲁迅先生”的信,并称“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

(8)、鲁迅喊出“救救孩子”这句著名口号,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代表了五四新文化人有关“救救中国的未来”之呼声。

(9)、从1952年8月起,迫于生计的周作人又开始了写作和翻译工作,涉及的领域为希腊和日本文学作品,身份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制外特约译者,每月可以得到200元的工资,1960年起又增加到400元。

(10)、周作人承认,这则日记原来大约还有约十个字涉及他与鲁迅矛盾的内容,但被他“用剪刀剪去了。”(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不辩解说(下)》,第424页)

(11)、刘老师的《诗经》讲解,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比较准确、又通俗有趣的新的当代解读。在这十节精讲课中,刘飙老师将从不同角度,分类选取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解读,带着孩子和家长一起在《诗经》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学。

(12)、 古诗《伯牙·伯牙善鼓琴》 - - 周作人 - - 伯牙善鼓琴,但为知己役。钟期既逝去,琴声遂永绝。

(13)、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14)、郭沫若的一些表现确为很多人所不齿,他勤走“南书房”,被有些人讥笑为“胡笳十八拍”。周作人在评论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时顺带说道:“其实八股功夫顶好的自然要算郭老了。”

(15)、出自鲍耀明编《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2004)

(16)、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周作人翻译《贞操论》、介绍蔼斯理,是人道主义、妇女解放思潮的有力推动者,他还曾一度醉心于新村实验,也曾有过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并未持续太久,周作人就发生了向内的转向,他反思“对于文艺与人生抱着一种什么主义”的自己,“现在所爱的乃是在那艺术与生活自身”。提出了“自己的园地”的他,成为一个相当彻底的个性主义者,他选择卸下所有的理想与主张,而回归生活本身,寻找“生活之艺术”。他并不是完全不关心现实,但在失望之中,宁愿“闭门读书”,培养达观与闲适的态度。即便卷入了历史运动的大潮,他也始终努力保持自己的个人独立性。

(17)、本文写作参考了钱理群《周作人传》、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年谱》、止庵《周作人传》、孙郁《鲁迅与周作人》。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作者:李妍;编辑:小盐。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18)、30日,“上午以书籍、法帖等大小十二箱寄存教育部”。

(19)、父亲的生病和去世,对正值青春期的鲁老师来讲,真的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因为在父亲生病期间,鲁迅“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20)、鲁迅也对三弟周建人说过,他偶然听到羽太信子对孩子的呵责:

4、周作人和周树人关系怎么样

(1)、收得压岁钱后得意洋洋想要置办玩具的熊孩子,或是书房里不捧书读却作哈利波特状骑扫帚的小鬼,今天看来仍旧眼熟。而学堂生活之中,学渣小童背书背不出就拼命喝水,于是反反复复去后园解手的狡黠模样,也被他惟妙惟肖地戏谑一番。

(2)、 古诗《两个扫雪的人》 - - 周作人 - - 阴沉沉的天气,香粉一般白雪,下的漫天遍地。 

(3)、今天,文史不假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还原历史,还原历史上的周作人,深入了解其人其事。

(4)、1925年11月3日鲁迅以周作人1917年在北京患病的经历作素材,写小说《兄弟》,无情地揭示所谓“兄弟怡怡”的不可靠。

(5)、随手拿起茶几上的茶杯,品味茶的颜色,凝视碧叶在清水中舒卷沉浮,散发出缕缕清幽的茶香,思绪也如同这轻盈的茶叶般,摇曳生姿。周作人的散文如茶,在平淡中孕育出悠长的韵味,越品越觉得清香四溢。

(6)、在他们的大声疾呼下,一大批的有志青年和进步分子都成为了那场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一时间,新文化运动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7)、由止庵编纂的《周作人译文全集》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周作人的译文作品中,由近三分之二是在1950年后完成,这是继五四之后,他人生第二个翻译高峰,翻译了近四百万字的作品,主要为古希腊和日本的经典文本。

(8)、 古诗《慈姑的盆》 - - 周作人 - - 绿盆里种下几颗慈姑,长出青青的小叶。

(9)、周作人、俞平伯1934年坐牛车前往河北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参观乡村实验工作(孙伏园摄)

(10)、 她(羽太信子)大声告诫她的孩子们,不要亲近我们,不要去找这两个‘孤老头’,不要吃他们的东西,让这两个‘孤老头’冷清死。

(11)、1943年4月中日文化协会上日方与会者与周作人,左二起周作人、武者小路实笃、古川徹三。

(12)、在此期间,周作人始终都全力支持自己的兄长。不仅如此,他还自告奋勇地担任了女师大校务维持会的会员,竭尽全力安抚学生并且维持安定的教学环境。

(13)、三天后,鲁迅的灵柩从万国殡仪馆中抬出,准备运往万国公墓进行安葬,沿途数万民众自发送行,场面非常悲壮而浩大。其中,抬棺者多达16人,个个都是文化界的名流;扶灵者多达8人,包括了宋庆龄、蔡元培、内山完造、矛盾和胡风等人。

(14)、可见他们对事情的发生不仅毫无思想准备,并且连给对方解释、质问的机会都没有。

(15)、在现今奇迹已经绝迹的时代,若要做事,除了自力以外无可依赖,也没有什么秘密真传可以相信,只有坚忍精进这四个字便是一切的捷诀。

(16)、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周作人拖着沉重的病躯,睡在八道湾胡同十一号后院小厨房的铺板上。这期间来看望过他的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曾回忆说:“昔日衣帽整齐的周作人,今日却睡在搭在地上的木板上,脸色苍白,身穿一件黑布衣……他似睡非睡,痛苦地呻吟着,看上去已无力站起来了。”

(17)、八道湾胡同十一号旧影。这处居所由鲁迅购下,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兄弟三人都曾在此居住。其中,鲁迅和周作人因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在早年关系最为密切,两人又同为五四新文学重要人物,因此“周氏兄弟”通常指他们二人。

(18)、有人说周作人散文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在散文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显示学识;也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苦涩难懂、令人费解;还有人说周作人曾做过汉奸,他的文章是反动文学……带着文学史及人们对周作人的种种评价,我怀着一种疑惑而又好奇的心理开始走进周作人的世界。徜徉在周作人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我对作品里的风俗人情开始着迷;走近周作人,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优美的散文艺术境界。

(19)、中国古代诗歌靠意境取胜。诗人善于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勾勒出优美的意境,吸引读者徜徉于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中留恋忘返。散文创作如果也注意到意境美的开掘,不但可以增添文章诗意色彩,而且可以吸引读者走入文中,沉醉于所描绘地优美意境,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周作人散文创作恰恰发挥了这种意境美的长处。与意境相适应的,是周作人散文中所蕴藏的那种淡淡的情绪——故乡情愫。在周作人散文中,时时可以看见故乡的影子。周作人曾经对民俗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故乡的风俗人情更成为周作人心中抹不掉、挥不去、无以了断的故乡情结。在周作人的笔下,故乡的风土人情是写不完的、道不尽的。然而周作人散文中的故乡情思并不是通过直抒胸臆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创设一种情绪氛围,在这种情绪氛围中来表现那种平淡而又久远的乡思。所以我们在分析周作人散文时,不能不留意其弥漫于字里行间的那种真挚平淡而又回味无穷的故乡情愫。

(20)、因为据其住在八道湾客房的章川岛先生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何况按日本的风俗,家庭沐浴男女并不回避。

5、周作人和周树人是什么关系

(1)、不过,面对中日两国在军力上的差距,面对日本妻子的“循循善诱”,周作人不久就改变了自己抗战的主张。甚至,他还宣称贸然出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应该通过加强文化交流的方式来消除中日两国的纷争。

(2)、为了理清关键的来龙去脉,用了太多篇幅来讲述附逆这一事件。但周作人之为周作人,毕竟有另外一些一以贯之的东西。

(3)、陈之藩说过胡适对周作人的偏爱,他在晚年不止一次地说:“到现在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

(4)、到了全国解放的前夕,周作人也曾试图前往台湾。但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最终没能成行,只得提心吊胆地留在了大陆。

(5)、但是,周作人的妻子——日本女人羽太信子,对周作人的人生悲剧也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想而知,没有羽太信子,更没有周作人晚年的“穷、病、闹”。

(6)、起先,作为兄长的鲁迅还寄希望于弟弟能够回心转意,直到三年以后才彻底死心。据鲁迅回忆,他在1926年6月曾回旧院去取过东西,竟然还遭到了弟媳羽太信子的无理取闹:

(7)、1924年,随着“女师大事件”的发生,鲁迅明确支持自己的学生许广平与刘和珍等人,公开反对由教育部所任命的校长杨荫榆。不仅如此,他还联络了钱玄同、沈尹默等人共同在《京报》上发表声明,鼓励学生们继续发表正当要求,继续发表爱国主张。

(8)、周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 生物学家

(9)、这种寂寞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出于为难和尴尬。在周作人于抗战期间“落水”,担任伪北大文学院院长,乃至于伪政权教育总署督办等职之后,他就不可能再是曾经人们目中的“知堂先生”了。事实上,在他生前的最后二十二年,他本人就已充分地体验了这种尴尬与寂寞。

(10)、当时,胡适曾多次约见他,希望他能前往台湾,但周作人婉言谢绝了胡适的邀请,选择留在了大陆。

(11)、出自孙郁、黄乔生主编《知堂先生》(2004)

(12)、至8月2日,“雨,午后霁。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13)、唯一的由头是,周家老三周建人到北京探亲后,将返上海。

(14)、贫贱夫妻百事哀,在周作人承受着思想上巨大负担的同时,因为生活上的清贫,他与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感情也遭遇了严重危机。据他1960年7月1的日记中记载:

(15)、位于北京西城区新街口附近的八道湾胡同十一号,这个由鲁迅在1919年购下的院落,先后见证过《阿Q正传》《故乡》等作品的问世,见证了1923年周氏兄弟二人的失和,见证了周作人四十余年在“苦雨斋”的写作与生活,最后终于又见证了他的死。

(16)、美文:《圣书与中国文学》、《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贵族的与平民的》、《论八股文》

(17)、梁实秋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 学者

(18)、张天翼(1906年9月26日—1985年4月28日),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等。

(19)、对于周建人,他也似有颇多不满,说:“内人之女弟乃我之弟妇,亦见遗弃(此系帝国主义分子之故),现依其子在京,其子以抗议故亦为其父所不承认……”

(20)、1906年生于湘乡泉井坳一字庠的望族张家,张天翼其父是个相当诙谐的清末“经济特科”进士,其母也颇有文采,在有名望的周刊上发表署假名的短文,评议男女问题。十几位兄弟姐妹之中,幼年张天翼绝非规矩小孩,据说时常拿棍子在敲别人的门口,别人不说他还好,若说,“X弟,别敲吧。”他就要跟人杠上,一连敲上两三个钟头。因喜爱轮船火车,还在家中以粉笔画、以火柴盒作站台,拟定站名:妈妈站到爹爹站,到姐姐站,到姑妈站,再到厨房站。边开边叫:“哆——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1)、对于鲁迅,知堂在1958年重读了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后,去信说:“鲁迅评传现在重读一过,觉得很有兴味,与一般的单调者不同,……云其意见根本是虚无的,正是十分正确。因为尊著不当他是‘神’看待,所以能够如此。”

(2)、很多同学还被刘教师PPT圈粉,每节课都配了普通话和粤语朗读版,有的还配了英语朗读。刘老师除了提前准备注音版,还认真抄写每次讲解的篇目,顺带秀了一下书法。

(3)、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4)、在友人的建议下,周作人还开始写作与鲁迅相关的文章。建国之后,鲁迅受到尊崇,有关他的资料也因此备受关注。在这方面,身为鲁迅二弟的周作人自然有得天独厚的资本。在1923年兄弟二人失和之后,周作人几乎从不公开提到鲁迅,但这时他开始写了,并且前后写了几十篇之多,后来结集为《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这些文章当然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念及他曾那般决绝地斩断亲密的兄弟之谊,晚年却要靠写鲁迅的回忆文章来糊口,也不能不让人感慨命运的吊诡之处。在文章中,周作人控制着微妙的分寸感,采取近乎完全客观的叙述,几乎不加以任何主观判断。但越是微妙小心,越是证明字行之下有无法消泯的尴尬。

(5)、在品味周作人散文语言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其语言的幽默感。周作人的幽默则没有刻意的变形夸张和矫揉造作,而是如同人在表达情感是通过眼光或微笑淡淡地表示出来。周氏的幽默是在平实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其幽默冷静而又充满理性的智慧,就如同一个人讲笑话,周围的人己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始终不动声色。同其文中的“苦涩味”一样,周作人文中的幽默也是淡淡的,丝毫让人感不到幽默的热烈火爆。但从中我们却能感到一种会心的笑意,一种淡而有味的韵致。透过周作人的幽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滑稽。在笑过之后,我们往往会引起某些思考或某种启迪。

(6)、最令人气愤的是,周作人对于兄长的过世竟然不闻不问,不仅没有亲送兄长最后一程,甚至就连追悼会都没有参加。

(7)、他们彼此还是把对方当作一面镜子,在沉默中寻找失和的另一半,这值得玩味。

(8)、如果说有特殊之处的话,那就是,这顿小型家宴是周氏三弟兄“最后的晚餐”。

(9)、汪曾祺的文学趣味受废名、沈从文的浸染,而文化趣味更多来自于周作人、俞平伯一脉。从前后两篇《故乡的野菜》中可看出,他们对民俗谣曲、野史杂记兴味浓厚,多所点染。周作人引浙东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汪曾祺回忆儿时听到的叫卖声,“卖枸杞头来!”又引家乡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周作人征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中关于荠菜花的记载,汪曾祺征引《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中的莼菜记录、《野菜谱》中各种野菜的记录。

(10)、他在“被八道湾赶出后”(鲁迅语),即大病一场,前后达一个半月之久。

(11)、不过,因周作人的身份毕竟非常特殊,经常被喊去问话,还剥夺了他的政治权利。尽管不堪其扰,但周作人也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找的,怨不得任何人。

(12)、曾几何时,他们形影不离——自1919年11月21日移入八道湾后,周氏兄弟常相偕出游、购书、饮茗、赴宴。即使是在失和的当月上旬,他们还同至东安市场,又至东交民巷,又至山本照相馆,足见情笃。

(13)、以上两张应为同一天所摄,每人姿态稍有不同,上一张前排左三到下一张中没有了。

(14)、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他没有同行,成为四名“留平教授”之受校长的委托看守校产。北大校长蒋梦麟后来在回忆录里谈到:“抗战的时候,他留在北平,我曾示意他说,你不要走,你跟日本人关系比较深,不走,可以保存这个学校的一些图书和设备。于是,他果然没有走,后来因他在抗战时期曾和日本人在文化上合作被捉起来关在南京。我常派人去看他,并常送给他一些需用的东西和钱。记得有一次,他托朋友带了封信出来,说法庭要我的证据。他对法庭说,他留在北平并不是想做汉奸,是校长托他在那里照顾学校的。法庭问我有没有这件事?我曾回信证明确有其事。”

(15)、著名设计师李猛亲自操刀,精装三卷本配以书盒,风格清新典雅,是中国现代文学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16)、就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的同时,兄弟二人却在生活中出现了问题,逐渐上升为一场尖锐的矛盾。

(17)、大凡要说明我的不错,势必先说对方的错。不然也总要举出些隐秘的事来作材料,这都是不容易说得好,或者不大想说的。那么即使辩解得有效,但是说了这些寒伧话,也就够好笑,岂不是前门驱虎而后门进了狼吗?

(18)、在日本期间,周作人不仅接触了大量的民主文化和革命理论,更被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所折服。渐渐地,他成为了维新变法的支持者,希望中国也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迅速成为一个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但1938年2月9日,周作人出席了日本军方背景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虽非正式“出山”,消息传出,还是引来一片谴责与劝诫之声。茅盾、郁达夫、老舍、胡风、丁玲等十八人发表《给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表态“民族生死关头,个人荣辱分际,有不可不详查熟虑,为先生告者”,“一念之差,忠邪千载,幸明辨之”。根据唐弢的回忆,这一事件更是在青年中造成一种“被原来信任过的人欺骗了、侮辱了似的心情”。

(20)、本文刊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第384期,原题为《d同伐异与郢书燕说》,2016年6月12日出版。

(1)、知堂与胡适的交往,在《知堂回想录·北大感旧录七》里已有所述及,但也只是记实而少评论,而在晚年的书信中却有些评价。1962年,他在给鲍耀明的信中这样评价道:“胡博士亦非可全面抹杀的人,所云学者成份多,亦是实话……”

(2)、最好是娴静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乱地奔向前去,也不要对落日忘记感谢那曾为晨光之垂死的光明。

(3)、因为没有任何公职,周作人需要靠手中的这支笔赚钱养家糊口。50年代初,在周扬、冯雪峰等人安排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买下周作人译稿,每月预支给他二百元生活费——可以说,这对他已是颇为照顾。同时,他又时常为报纸撰写随笔文章,以稿费补贴家用。这些文章虽然隐约可见他在大环境影响下的一些改变,但无疑是游离于时代文学主潮之外的,不会受到真正的欢迎。

(4)、1924年7月,在兄弟间大打出手后的第二个月,他写了一篇《“破脚骨”》。据川岛说,这是针对鲁迅的。

(5)、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他说:“我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快乐的事”。可见他是一个平淡洒脱,与世无争之人。《苦雨》是周作人写给好友伏园的一封信,文中有“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仙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也有“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前行”的快乐。但这一切“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笔下都包含着深情,无限依恋,写的十分清雅脱俗。读周作人那段在北京家院中听雨的描写,是那么怡静美妙。仿佛能听到那屋檐下滴水的清脆叮咚声,那水漫进房屋的潺潺流动声,还有蛙虫的欢鸣声和小孩子们的打闹声,种种声音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周作人笔下描写的是一个平淡闲适的世界,当我用心读《苦雨》时,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入神了。我想这就是美文的魅力,美文的美在于形式内容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周作人坦言:“我现在的快乐只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绘,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荣”。周作人写文章是为了自己,在散文中抒发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一种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的态度。我想这也是周作人的散文成为美文的一个因素。从他的作品《北京的茶食》中,可以清楚的了解他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篇文章旨在引导人们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着。生活是需要情趣的,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生活的美,如周作人一般,洒脱有情调地生活着,活出生活的质量。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的快乐。我想,周作人的散文就是喧嚣城市中的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

(6)、我这样说,或者世人都要以我为妄吧。但是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

(7)、父亲去世后,鲁迅觉得他们在亲属眼里也成了“乞食者”,各种不愤。但是小四岁的周作人在做什么呢?

(8)、出自徐从辉编《周作人研究资料》(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