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作者是(文案精选7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4 08:47:11 浏览59

列夫托尔斯泰写作背景

1、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写作背景

(1)、同时文中较多的使用议论性、评价性语言来表达对托尔斯泰的看法,如“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学生如果不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及伟大人格,很难体会到评价性语言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仅仅就是一种粗浅的认识。

(2)、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

(3)、第三部分(12~27)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4)、教师导语: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俄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创作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代表作享誉全世界,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那个年代的欧、美及亚洲的许多大作家,都曾受到他的熏陶,他的名字叫列夫·托尔斯泰。

(5)、明确: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并不因传主是伟大的作家而盲目拔高美化,而是如实甚至刻意地描绘托尔斯泰外貌粗鄙、丑陋、普通的一面。这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特点,是对托尔斯泰的真实刻画。

(6)、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原来那粗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这里对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细致,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7)、预设:人民平等、革命成功、难民有所依归,家庭的理解

(8)、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

(9)、1080/880/680/580/480/380/280元

(10)、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11)、小结:感谢茨威格的共情,用真实的文字遇见了列夫·托尔斯泰,我更要感谢你们的赞美,用你们的文字让我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感谢这两段美好的遇见。

(12)、作者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极尽刻画托尔斯泰的平凡甚至是“丑陋”的外形,刻画程度与作者内心对托尔斯泰灵魂与精神的崇敬与仰慕程度相等。

(13)、(第1~5段)                    。 

(14)、    据课前调查,学生对这篇文章是既爱又恨。爱的是它文采斐然,意蕴深刻,极大地满足了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二年级学生对于华美语言和深邃思想的审美追逐。恨的是它篇幅冗长,背景迷糊,主题隐讳,表达重复,写作风格和初中生熟悉的常规写人记叙文大相径庭。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再塑生命》比较起来,其文学创作手段显然在初二年级学生的欣赏视野之外,其需要的文学鉴赏的层次也高于初二年级学生。事实上,就是教师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感觉艰涩之处众多。所以,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开发不得当,就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重点失衡,阅读思路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后果是不仅文章的优点得不到凸现,反而会因其“弱点”削弱了艺术魅力。

(15)、线上购票选择快递的观众,工作人员会将演出票以邮寄的方式配送至观众指定地址,3天以内的演出需观众到售票厅自取;

(16)、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17)、(4)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8)、生卒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9)、“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是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20)、进入观众厅后,请按照演出票上的座位对号入座,请勿在演出期间调换座位;

2、列夫托尔斯泰作者是

(1)、众所周知,列夫·托尔斯泰在道德训戒方面的主观意图十分强烈,但也并非始终如此。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更信赖不涉及道德说教的自然,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纯粹艺术的才能要比社会意义的才能高得多。到了晚期作品中,托尔斯泰完全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甚至带有明显的反智、反文化、反艺术的色彩。他不仅对莎士比亚那样的纯艺术作品深恶痛绝,而且为自己身上所有的莎士比亚的倾向公开表示悔恨。

(2)、引导学生借助助读系统——阅读提示、旁批、注释和知识补白,找到有关这篇文章的重点信息。大家会发现,这些都是我们接触过的平凡、普通的手法。

(3)、列夫·托尔斯泰仿佛被死亡这样一个巨大的诱惑迷住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写到了形形色色的死:列文的哥哥的死,安娜的自杀,列文的克制不住的自杀冲动,渥伦斯基的为自杀所寻找的漂亮借口(上前线并尽快地被土耳其人的子弹打死)。小说中的人物似乎没有一个有好的结局,就连密哈罗夫这样的人也成天幻想着离开世界:“要是能够逃到什么地方去就好了。”

(4)、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5)、(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6)、为了减少聚集时间,在演出结束后不要逗留,请做到有序、快速离场。

(7)、受到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影响,课堂应具备张力丰美的教材运用。对此,笔者重新从字词句段到刻画人物的手法、特别的语言风格、作者表达的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板块式梳理,有条理、较全面。在梳理过程中笔者也收获了意外之喜,找到适合笔者的教材资源整合方法。

(8)、  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9)、外貌:丑陋粗鄙、普通平凡、崎岖失调(抑-形)

(10)、朗读材料二:《祖父逝世的时候》《世界最美的坟墓》节选

(11)、 思考:作者说,“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如何理解?

(12)、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3)、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4)、难点:探究人物的神韵,感知托尔斯泰审视自我、追求真理、批判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解茨威格传记中塑造真实的人的笔法。

(15)、第9自然段: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16)、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马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争议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说,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但似乎无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

(17)、关于背景的使用,初次课堂设计为文章整体解读完,特别是将作者对眼睛的刻画解读完后再让学生了解背景,设计的初衷希望学生解读文本时专注于文本本身,在解读中积蓄对文字背后的好奇,背景出现时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灵魂的高度具有强烈的震撼感。但是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学生在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对文本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容易忽略细节的解读,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如:文中写到“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在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对象的课堂实践中,学生们对这句话的解读往往能抓住“毫不含糊”“清醒”“无情”等几个关键词,但却没能触碰到这几个词所涉及的对象——封建腐朽的统治阶级,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几个词透露出托尔斯泰的精神给作者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学生找得到方向,却因为教师提供相关资料时间不恰当,而致其错失了对文字深层解读的良机,学生找到的几个关键词在课堂呈现中的解读也略显单薄。

(18)、由此,确定阅读传记的目的,既要“知人”,了解生平、思想、智慧及人格魅力,更要“指路”,感悟人生,提升见识,丰富心灵。教学中穿插背景资料,即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介绍,让学生对其人物和精神追求有所了解。

(19)、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20)、由此可见,安娜的死是由于厌倦,她的自杀是有着充分的理由的。厌倦压迫着她,使他在任何时候都会采取自杀这一步骤,尽管安娜本人并非完全了解这一点。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安娜的自杀带有那么一点灵机一动的神秘色彩——她去车站并不是为了自杀,而是去等候渥伦斯基。火车进站的鸣叫使她突然想到了死,于是她就走下了站台。她当时表现得异常“清醒”,她甚至感到自己手提包被什么东西挂了一下,又从容地解开了它,但这种清醒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迷惘。在这里,只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安娜想惩罚他的情人,想让自己的死使对方感到悔恨。她动用了属于她的最后一点资源。

3、列夫·托尔泰斯的写作背景

(1)、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

(2)、理解第3自然段“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指导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的深刻含义。

(3)、本文是一篇写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文,文中主要写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什么?前后对他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 作家茨威格用这样的一部传记表达了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敬仰、爱慕之情,你是否用一段话表达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呢?(学生当堂完成展示)

(5)、阅读“外表”部分,阅读1-5自然段,归纳一下,每个自然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哪些特征?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他的外貌?

(6)、句意解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7)、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8)、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

(9)、第从教学目标来看,人物描写技巧不是该教学创意的显性学习重点。这个教学创意定位在以该文为桥梁,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初步感受伟大作家的心灵律动,对托尔斯泰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进而去主动阅读托尔斯泰。这样定位的理由在于文本的特殊性。《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缺乏学生熟悉的人物描写底座——具体生动的事件。初二年级的学生要掌握这种人物塑造的方式还有一定难度。同时,这篇文章虽然辞彩华丽,从相对独立的句子来看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从全篇来审视表达稍显拖沓累赘,并非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文本。所以,与其让学生陷于修辞的汪洋大海成为琐屑语言的奴隶,不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验语言精华进而感受人物神采。

(10)、作者为什么集中大量笔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11)、生卒: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12)、“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13)、自己对于公开课或是教研课确定教学目标总是存在迟疑,以这一篇教学设计,教参建议授课时长为两课时,但是自己只有一节课来进行授课,同时又是借班授课,学生的学情无法提前预知,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设计有第一课时必须完成的文本梳理,又涉及有第二课时的主旨与文体特征,这些目标杂糅起来,让整堂课都显得拥挤,“舍得”二字在此教学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要教授的太多,反而最终只能是蜻蜓点水,未能真正达成所有目标。重构此课,可以设计在第一课时先行梳理文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再重点挖掘作者对于茨威格外貌的描绘与对于茨威格眼睛的描写,把握外貌特征与眼睛的特征,感知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第二课时重点挖掘文章对于眼睛(目光)的描写利用背景链接,让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托尔斯泰目光中的神韵,再加入必要的对于茨威格及其传记特点的资料,让学生从文本空间关照到作者空间,更好地理解托尔斯泰这一人物。

(14)、探究三:请你谈谈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为什么说列夫·托尔斯泰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

(15)、小说通过他诱骗玛丝洛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忏悔以至追随到流放地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的过程,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16)、眼睛:犀利睿智、洞察人性、情感丰富(扬-神)

(17)、问题既出,无人能够回答,在这里托尔斯泰似乎又钻进了牛角尖,又在代替上帝进行追问了。这种思考注定没有答案,是因为它本身是非理性的。因此,我觉得,尽管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社会问题小说,但它从本质上来说是反理性、反社会的。

(18)、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他的精神已然与俄国普通劳动大众站在了一起,因此强调托翁有“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19)、预设:这种丑陋、粗鄙的普通人却拥有这样一双慧眼,他审视一切,最终指向他自己的心灵——欲扬先抑让这种普通中的智慧更显深邃、更可贵,更指向灵魂。

(20)、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气质普通,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和平常。穿戴方面、职业方面,做学生的时候、当军官的时候,在乡间生活、坐在马车上、与农民交谈……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示托尔斯泰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章至此,已渐渐转入托翁的精神世界,预示了下文的“突转”。

4、列夫·托尔泰斯写作背景

(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3)、赏析精彩语句,品味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4)、我们这里要说的《安娜·卡列尼娜》恰好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段,是托尔斯泰的思想、观念、艺术倾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俄国的德鲁日宁,安年科夫等人把《安娜·卡列尼娜》视为“纯艺术”的代表作品,我认为颇有疑问。《安娜·卡列尼娜》虽说没有《战争与和平》中那么多的议论和哲学说教,但对于“灵魂得救”这一主题的展开,作品中的思辩色彩和宗教情绪却要浓烈得多。而且,托尔斯泰晚期作品中的许多主题,倾向和叙事特点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都有所表露。

(5)、(1)教师引导: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最高峰。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请转变角色,我们现在的身份就是一群俄罗斯文学青年,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粉丝”。我们坐火车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旅程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家中。在客厅里我正襟危坐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对托尔斯泰,我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公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亲眼见到我们的偶像之前,我们对这位文坛泰斗的形象早已经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可是,当托尔斯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现实和期望却有天壤之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6)、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

(7)、 出示材料:1910年(82岁),托尔斯泰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弃家出走,以实现自己“平民化”的夙愿。结果途中身染肺炎,在车站逝世。

(8)、《战争与和平》的主要创作背景是发生在1855年,当时的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登基,在当时由于沙皇政府在战争中遭遇失败实力被不断削弱,整个国内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各方面的人员都在呼吁改革,于是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并且开始实行一些自由的好政策,1825年因为起义失败而被流放的十二月d人在这期间也被赦免。

(9)、我们一般会说,《老人与海》《白鲸》有一点荷马的影子,《日瓦戈医生》有一点托尔斯泰的气象,但从来不会有人把海明威、麦尔维尔说成是荷马的学生,更不会把帕斯捷尔纳克看成是托尔斯泰的再传弟子。因此,生活在托尔斯泰同时或稍后的作家是不幸的(但就这一点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确十分了不起,他的身影始终未被托尔斯泰遮住),他的惟一的出路似乎就是另辟蹊径。

(10)、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既概括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一些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某些思想特征,也体现他的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的说教。

(11)、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