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文案精选140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12 10:28:59 浏览59

托尔斯泰三部曲是哪三部

1、托尔斯泰三部曲是哪三部英文

(1)、也就是说,《战争与和平》无论是战争的内容,还是和平的贵族生活的内容,在这之前他都写过非常好的作品,这让他写起《战争与和平》来就非常得心应手,等于他把之前十多年的创作,通过这一部长篇小说进行了一个总结。

(2)、“怎么样,我的宝贝,你大概是来休息的吧?躺下吧!”

(3)、这种纯朴的想法给了我很大的慰藉,我更移近娜塔利娅·萨维什娜一些。她把手交叉在胸前,向上望了一眼;她那深陷的潮润的眼睛里流露出深沉而平静的悲哀。她坚信上帝不会使她同她全心全意地爱了多年的人分离多久了。

(4)、当时文化圈的核心人物,左上角的托尔斯泰一脸不屑地站着

(5)、25年之后的1881年9月15日,托尔斯泰再次来来到Денежный переулок ,租了一栋单层带阁楼的小房子,与家人住进去(这就是现在的МалыйЛевшинскийпереулок,3)。托尔斯泰这次迁居莫斯科是出于对孩子学业的考虑:家中孩子年龄渐长,需要上学。而这条街附近有莫斯科著名的波利瓦诺夫中学,就在Денежный переулок 和 Пречистенка 两街拐角处(现在的32号)。这房子就是19世纪的学区房。

(6)、美国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1956年,导演:金·维多,主演: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

(7)、我觉得,经过这样的不幸,一切都应该有所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我看来是对她的悼念的一种侮辱,它清清楚楚地提醒我她不在了。

(8)、回顾托尔斯泰的一生,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似乎永远都在与自己斗争、与他人斗争。他不停地惹是生非,又不断陷入是非,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托尔斯泰的一生都没有变,他还是那个和哥哥一起寻找真理的孩子,永远相信着、寻找着那根能使人幸福的小绿棒。直到死后,他还要求把自己葬在哥哥带他寻找小绿棒的树林里。

(9)、比如,他最早的作品《童年》《少年》和《青年》三部曲,写到贵族的生活,庄园的生活,贵族主人公对生活的反省,对本阶级生活的忏悔,这些东西后来都放到了《战争与和平》里。

(10)、“现在,我重复被那部可恶而庸俗的《安娜·卡列尼娜》羁绊住了,我唯一的希望便是能早早摆脱它,愈快愈好……”

(11)、从农民的眼中观察俄罗斯的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层表达意见,是他后期伟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来源。这是他作品中最生动,最杰出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复活”。

(12)、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文学体现,是一部乐观激昂的民族史诗,《安娜•卡列宁娜》完美地展示社会性的家庭悲剧,标志着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那么《复活》则是这三部长篇小说中更具思想史意义的杰作,是一部深刻的道德忏悔录。

(13)、8月10日,首都图书馆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举办了“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五讲)——“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由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主讲,带我们走进了托尔斯泰的世界。

(14)、他明白人是靠爱而活,只有爱才能救赎一切,而他却再也爱不起来了——既然一切都会逝去,那么艺术、爱、乃至生命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15)、高尔基的故居,谢马什科街19号,问了几次当地人,终于找到了这幢三层的小楼。虽然网上说,高尔基故居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参观,但我们见到的,却是门口罗雀,这个时间段到访的,只有我们五个中国记者。

(16)、也许大家对托尔斯泰的出走故事并不陌生。但令人费解的是,身为贵族、举世闻名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早已功成名就,为何在83岁高龄突然任性离家出走?他当时在想些什么呢?

(17)、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罗斯农奴制社会的崩溃和西方文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搜索之后,托尔斯泰终于发起了“战争与和平”。

(18)、第一次莫斯科之行对于托尔斯泰影响至深。以至于托尔斯泰在自传小说《少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19)、1851年4月,托尔斯泰突然间决定跟随长兄尼古拉,前去参战。

(20)、《复活》是在莫斯科写的。因为他的夫人是莫斯科人。他夫人的父亲是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她从小在大都市里长大,18的时候嫁给托尔斯泰,那个时候托尔斯泰大概34岁,她一生怀念莫斯科,她跟托尔斯泰一共生过13个孩子,这些孩子当然不是每个都活下来了,托尔斯泰后来决定迁居莫斯科,因为考虑到这些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要上学,大的要上大学,小的要上小学,他在妻子坚持下搬到莫斯科,买了一栋房子。

2、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

(1)、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

(2)、“就来,就来,亲爱的。”娜塔利娅·萨维什娜说着,连忙吸了一撮鼻烟,快步走到箱子那边。当她在尽自己认为是十分重要的职责时,由我们的谈话所引起的悲哀连最后一点点痕迹都没有了。

(3)、“我觉得我的生命好似什么人和我戏弄的一场恶作剧。四十年的工作,痛苦,进步,使我看到的却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将来,我只留下一副腐蚀的骸骨与无数的虫蛆……”

(4)、托尔斯泰的文学生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他在此处进行了第一次严肃的试笔(пробапера);作家在此开始写《茨冈日常生活的故事》(«повестьизцыганскогобыта»)《昨日的故事》(«Историявчерашнегодня»)《四个发展时代》(«Четыреэпохиразвития»),也是在这儿他开始构思自传三部曲(«Детство»,«Отрочество»,«Юность»)。1851年托尔斯泰开始动笔写《童年》,1852年《童年》在《现代人》杂志刊出,给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5)、追悼会结束了;死者的脸没有盖上,所有参加仪式的人,除了我们,都挨次到棺材前去吻她。

(6)、这张地图上的次中心毫无疑问就是莫斯科了。我们来看两组数字:据统计,托尔斯泰一生到过莫斯科153次,在莫斯科居住或长或短,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托尔斯泰近60年的创作生涯里,创作了300多部(篇)文学作品(90卷全集),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在莫斯科写成的。那么莫斯科究竟在托尔斯泰的人生与创作活动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7)、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罗斯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农村受到严重破坏,劳动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贫穷。那时,俄土战争的负担,多年的饥饿,给人民带来了更严重的灾难。在这个时候,托尔斯泰变得更加关注人民的艰辛。

(8)、《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部曲,但纵观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又有充分的理由把这三部小说合为一体,当成一组“不是三部曲的三部曲”。

(9)、在阳光下的我们,尝试通过读托尔斯泰而读出自己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10)、但刘文飞认为,题材上的收缩和转折仅仅意味着风格的变化,而不同的风格并不能作为评判高下的依据。定性一部长篇小说,一定要注意考察其与所在时代的关系,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与作家之前和之后作品的关系。《安娜•卡列宁娜》在托尔斯泰这三部长篇小说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战争与和平》中用很多笔墨展现贵族生活,即“和平”部分,而《安娜•卡列宁娜》可视为“和平”这个分支的一种延续。

(11)、——————————————————————————

(12)、这部作品翻成欧洲语言后,欧洲的作家都非常佩服。毛姆就说,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罗曼·罗兰说过,《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近代的《伊利亚特》”。

(13)、把这两部作品做这样题材上、风格上的对立,其实还是一种比较幼稚的方法。《战争与和平》中“和平”的生活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个“和平”就是贵族的生活,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贵族生活这个分支的一种延续。《安娜·卡列尼娜》又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发表以后,他就认为这部小说首先是一部“社会小说”,而不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也就是说,对一部长篇小说的定性恐怕不能仅仅看它的情节和内容,也要看到和它那个时代的关系,也要看到和它之前和之后作品的关系。所以,《安娜·卡列尼娜》的重要性就在于,即便在托尔斯泰这三部长篇小说中,它也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

(14)、“你有什么事,福卡?”娜塔利娅·萨维什娜问道,用手帕揩着眼泪。

(15)、在《青年》中,小主人公的天地更广,交友更多。在朋友的影响下,他开始有了对生活的新见解,开始产生改造全人类、消灭所有罪恶与不幸的理想。同时,这个孩子的目光不仅投向外部世界,而且开始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

(16)、     俄国作家。出身贵族。十月革命前的作品,主要写俄国贵族地主的破产和没落。革命后一度侨居国外,1923年回国。代表作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两姐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描写革命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过程。长篇小说《彼得一世》和剧本《伊凡雷帝》,都是根据历史题材创作而成。在卫国战争时期写了许多政论和短篇小说,鼓舞人民同法西斯德国进行斗争。还写过科学幻想小说和民间故事。

(17)、“谁是反派,谁是英雄?整个战争除了暴力什么都不是,完全浪费精力。血腥暴力,简直让人呕吐。”

(18)、关于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说法,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这是俄国批评家叫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我们以前以为他的这句话是用来评说《战争与和平》的,其实不是,1853年托尔斯泰发表《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这部小说集,认为其特色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情感的纯净”。这篇文章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他这样写道:“大部分诗人关心的主要是内心生活的呈现结果,而不是隐秘的过程本身……托尔斯泰伯爵天赋的特色就在于,他并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最感兴趣的是过程本身,是这一过程的形式、规律和心灵的辩证法。”“心灵辩证法”后来就被许多文学史家、批评家拿来概括《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甚至推而广之,用来概括托尔斯泰所有的文学创作。

(19)、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国立托尔斯泰博物馆,这博物馆坐落在普雷奇斯坚卡大街11号(Пречистенка № 11)。作家从未在此地居住过。托尔斯泰博物馆历史悠久,始建于1911年,最初由托尔斯泰遗孀与子女倡议建立,1920年转为国立博物馆。此处放有与作家相关的作品照片,全家福,银版照片,手稿,影像资料等。博物馆主体建筑是一座两层小楼,楼下存衣处旁边有个买纪念品的地方,但是书很少,价钱在几百到上千卢布不等。二楼展品也很有限,半个小时不用便可转完。这家博物馆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的图书基地。博物馆的图书基地有超过40万与作家本人及家庭相关的作品,研究文集,传记等出版物。一进入二楼图书馆,赫然映入眼帘的就是作家的90卷作品集。研究托尔斯泰的人一定要来此呆上个小半年方可。不过,要进图书馆的话,记得要去开个单位的介绍信哦,否则你是进不去的。

(20)、1869年,当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后,一次突然的梦中惊醒,妻子索菲亚好不容易用爱情建造的美好宫殿瞬间坍塌了。

3、托尔斯泰简介及代表作品

(1)、但文章开篇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呈现了伤感艺术,不再像《战争与和平》那样乐观,这种转变是因为托尔斯泰思想上的改变。

(2)、我在俄国也听到这样一个说法,托尔斯泰选四个家族,也是要保持一个好坏贵族的比例问题,他在作品中需要写到所谓的坏人,也就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有些人是英雄,有些人是狗熊,他就写了一个狗熊的家族,库拉金家族,如果他只写两个家族,一个家族好,一个家族坏,这个比例似乎不足以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整体上的正面气概,结果,托尔斯泰就写了四个家族,另外三个家族都是非常崇尚英雄主义,都是非常爱国的。

(3)、不仅如此,托尔斯泰还屡次逃课、蔑视权威,成了常常被关进小黑屋禁闭思过的差等生。最后终于被迫离校,他还非常得意:“在余生之中我从未再次与任何正统的教育机构有瓜葛,从而受益于此。”

(4)、Большой Каковинский переулок№ 4

(5)、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6)、娜塔莎是一个女性角色,是一个串联的人物,她通过跟不同男人的关系,把几个主要人物串成一个整体。小说中有四个家族,每个家族都要跟另外三个家族发生关联,可能性就太多太多,情节就会无限复杂下去,当然,这也对一个作家的掌控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7)、2019年8月11日下午两点,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文飞来到首都图书馆,为读者们带来了“阅读文学经典”系列讲座最后一讲——《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 

(8)、毕竟,曾经的“高尔基”市,也恢复为“下诺夫哥罗德”市了。

(9)、“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作家终身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通过马斯洛娃的苦难和聂赫留朵夫的吸引力。

(10)、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

(11)、在这里,高尔基完成了文学的大丰收,不知道收入这样,但从“最后一次租房”来看,他应该告别了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

(12)、在爱情的庇护之下,他的创作力惊人。从1863年起,他就以6年时间写成了举世瞩目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在这本堪称浩瀚的书里,托尔斯泰也意图证明,就像他现实里幸福的家庭生活一样,爱就是藏在绿色小棒上的秘密,唯有爱,才能战胜一切,获取幸福。

(13)、“睡到两点,醒了,我听到开门声与脚步声。透过缝隙我看到书房里的亮光,听到窸窣声,是索菲亚·安德烈耶夫翻找着什么东西,说不定还在读着什么。我想继续睡觉,但是我做不到。我喘息着想要呼吸,数着自己的脉搏,97……我没法再睡在那儿,我立马作出了最后决定,一走了之。”

(14)、我停在门口开始张望;但是,我的眼睛哭得那么厉害,神经受了极大的刺激,以至什么都分辨不出;烛光、锦缎、天鹅绒、高烛台、粉红色镶花边的枕头、花环、缀着缎带的帽子,还有一样透明的苍白如蜡的东西,这一切都怪异地融成一片。我站到椅子上想看看她的脸;但是在那里我又看见那浅黄色的、透明的东西。我不能相信这就是她的脸。我更加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它渐渐认出了她那可爱的、熟悉的面貌。当我肯定这就是她的时候,我恐怖得颤抖了;但是,为什么那双闭着的眼睛是那么深陷?为什么这么苍白可怕,一边脸颊的透明皮肤下还有了黑斑呢?她整个的面部表情为什么那么严肃、那么冷冰冰的?为什么嘴唇那么苍白,嘴形那么美好、那么肃穆,露出那么一种非人间所有的宁静,使我凝视着它就毛骨悚然呢?……

(15)、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小说所暗示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复活,这也是托尔斯泰最想做的一个事情。

(16)、他折腾着解决社会问题、参与一大堆社会事务,想要从中破解难题,却无功而返。终于,在1873年3月,托尔斯泰开始着手写《安娜·卡列尼娜》,这让妻子无比高兴。但在这部作品里,《战争与和平》的青春、力量和希望减退,代替的是压抑、痛苦和折磨。他感到厌倦,甚至无力完成这本书,

(17)、这是一部让西方作家对俄国改观的作品,使俄罗斯民族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18)、托尔斯泰晚年并不喜欢《战争与和平》,曾公开说这部小说史“连篇的废话”,有些人引用托尔斯泰自己晚年的这句话,用来说明这部作品并不怎么样,其实,我们也同样可以引用托尔斯泰关于这部作品的另一种自我定义,他说,这是他“构建民族史诗的一个尝试”。

(19)、“雅斯纳亚·波里亚纳”的庄园里写的。这个庄园的俄语名称翻译成中文就是“明亮的林中空地”。一大片森林,在这片森林中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会有一片空地,只有这片地上不长树,所以就叫“林中空地”。“林中空地”前面还加了一个形容词“雅斯纳亚”,“雅斯纳亚”的意思就是“明亮的,明朗的,鲜艳的”,所以我们有时把他的庄园的名称翻译成“明亮的林中空地”。

(20)、     俄国诗人、剧作家,出身贵族。写有长篇历史小说《谢列勃里亚尼公爵》,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和《沙皇鲍里斯》,主要反映十六到十七世纪俄国人民的斗争和生活,但美化古代俄罗斯社会。还写有讽刺沙皇官僚的讽刺诗《波波夫的梦》。

4、托尔斯泰三部曲是哪三部适合初中生看吗

(1)、“三”个人物,即核心人物娜塔莎、彼埃尔和安德烈,其中娜塔莎串联起了其他人物,具有结构性功能。

(2)、2017年光明日报跟塔斯社曾联合发起了一个活动,因为当年是中俄友好年,也是俄国的文学年,中俄双方分别评选10部在本国最有影响的对方的文学作品。

(3)、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4)、他的房子很简朴,他不在楼上很明亮的地方写作,而是挑在一楼、甚至半地下室的一间房子,这个房子名叫“带拱顶的房间”。《战争与和平》就是在这个房间里写下的。

(5)、我们能十分肯定地说,他的这段思绪一定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思绪,就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这个想法跟安德烈最初想建立功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所谓辩证法就是否定之否定,安德烈这个人物也经过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发展,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托尔斯泰笔下的心灵的辩证法。

(6)、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有益的熏陶,并由此产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

(7)、托尔斯泰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后,也非常自豪:“我做出了一个尝试,我要为俄罗斯民族做出一部史诗!”整部作品呈现出来的也是他那壮阔弘扬的历史乐观主义。

(8)、第二天深夜,我很想再看她一眼。我克制住不由自主的惧怕心情,轻轻地开了门,踮着脚走进大厅。

(9)、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

(10)、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杰作,情节基于真实案例。这部小说写于1889年至1899年之间。这一材料是检察官科尼为他提供的真实内容:一位高贵的青年吸引了姨妈的侄女。怀孕后妓女被赶出家门,后来成了妓女,并被指控偷钱。

(11)、而小说中的安德烈公爵身上有托尔斯泰的影子,贵族、英雄主义、不断反思自己。

(12)、当时他积极参与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状况。在他多年的探索和思考的基础上,他终于看到了沙皇专制的反动本质。作者参与了1891年至1892年的救灾工作,并意识到农民与地主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地主的私有制。

(13)、——————————————————————————

(14)、于是,他又开始向生活求问,观察其他人的生活。他环顾普通百姓,看到了与自己阶层完全不同的情况。他们的苦难多过享受,却认为自杀是最大的恶。“由此可见,整个人类具有一种我不承认和我所蔑视的关于生的意义的知识。”

(15)、托尔斯泰墓,位于俄罗斯图拉州托尔斯泰庄园,即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

(16)、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认为《安娜•卡列宁娜》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而首先是一部社会小说。

(17)、为了拯救自己,托尔斯泰开始向人类已有的知识探求、询问,却绝望地发现所有的科学、哲学知识都无法回答他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活着?

(18)、Алексе́й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Толсто́й (1817-1875)граф,ру́сскийписа́тель,поэ́т,драмату́рг,член-корреспонде́н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йАкаде́миинау́к(1873).Гла́вныепроизведе́ния:балла́ды,сатири́ческиестих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йрома́н"КнязьСере́бряный"(1863),драмати́ческаятрило́гия"СмертьИоа́ннаГро́зного"(1866),"ЦарьФёдорИоа́ннович"(1868)и"ЦарьБори́с"(1870).Кру́пныйпоэ́т-ли́рик.

(19)、列宾为托尔斯泰画过至少十件肖像。这幅画中晚年托尔斯泰一身老农打扮,赤脚踏在林地,显得惬意轻松怡然自得。摄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20)、“我虚度34年,却不知道一个人可以如此深陷爱恋之中,并如此欢乐。”“家庭的幸福把我整个地陶融了。我多么幸福,幸福!我那样爱她!”

5、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是什么

(1)、在大厅远远的角落里,跪着一个屈身弓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几乎是躲在餐室敞着的门后。她合着手,举目望天,她没有哭,只是在祈祷。她的心灵飞到上帝身边,请求上帝把她和她在世界上最爱的那个人结合在一起,她确信这一点不久就会实现。

(2)、临死前她表示了这样一个愿望:把这些衣服中的一件,粉红色的那件,给沃洛佳做睡衣或者棉袄;另一件,棕色方格的,给我派作同样用场;披巾给柳博奇卡。我们中间谁先做了军官,她就把那件军服遗赠给哪个。她的其余的东西和金钱,除了四十卢布留作她的丧礼和超度灵魂之用外,她都给了自己的弟弟。她弟弟是个早就被解放了的农奴,住在一个遥远的省份里,生活十分放荡,因此她活着的时候同他一直没有任何来往。

(3)、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4)、现在回忆我当时的印象,觉得只有那种一刹那间的忘我状态才是真正的悲哀。丧礼前后我不住地哭,十分悲伤,但是我羞于回忆这种悲伤的心情,因为其中总是混杂着一种爱面子的感情:有时是希望显示我比任何人都哀痛,有时考虑我对别人发生的作用,有时是一种无目的的好奇心,使我观察起米米的帽子或者在场人们的脸。我轻视自己,因为我没有体验到一种纯粹是悲哀的心情,于是就极力隐瞒着不让其他任何人知道;因此,我的悲哀是不真诚、不自然的。况且,一想到我自己是不幸的,就感到一阵愉快,极力要唤起不幸的意识,这种自私的情感,比其他的一切更强烈地压制了我心中真正的悲哀。

(5)、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有这样一段轶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自己办的一份杂志《作家日记》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尼娜>是一个意义特殊的事实》,他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记叙了一次街头偶遇,说在涅瓦大街上突然遇到了冈察洛夫,冈察洛夫老远就涨红着脸问陀思妥耶夫斯基,问他有没有读过那部小说,这两个人心照不宣,指的就是《安娜·卡列尼娜》。激动不已的冈察洛夫手指着西边的天空说:“他们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的。”他们指的就是西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章中介绍了这次相遇之后,就写道:从这个时候开始,因为有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一部小说,因为有了托尔斯泰,俄罗斯人就可以在欧洲的文学和文化中昂首挺胸了。

(6)、“复活”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99年首次出版的小说。

(7)、1850年代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庄园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进行社会改革,做解放农奴的实验,将土地分给农民,开办学校,结果失败了。这就像托尔斯泰《童年》里的一个情景:母亲将自由农奴的证发给娜塔莉亚·萨维什纳,她却不知所措回房把它撕碎,以为主人要将其撵走。这些实验与作家个人的成长都反映在了这部《一个地主的早晨》(УтроПомещика)里。1856年托尔斯泰在莫斯科Денежный переулок 住过一段时间,著名作家阿克萨科夫也正好住在这个胡同,他们相识于此。1856年1月托尔斯泰给阿克萨科夫读了还未刊出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这篇小说于同年12月份在《祖国纪事》刊发。

(8)、和高尔基相比,俄国的另一个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简直是长在蜜罐里。

(9)、在阅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我们总结出一个公式,一个“二三四”的公式。所谓“二”就是两个主题,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所谓“三”就是三个人物,娜塔莎、彼埃尔和安德烈;所谓“四”,就是四大家族。战争与和平,对整个人类来说就是两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10)、“在艺术、诗歌与友谊的世界内有一个托庇之所是好的。在此,没有一个人感到惶乱。”

(11)、《童年》小说1852年;《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青年》中篇小说1857年;《琉森》短篇小说1857年;《阿尔贝特》1858年;《三死》、《家庭幸福》1859年;《哥萨克》中篇小说1863年;《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1865年(第一部)、1869年(全卷出版);《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1877年;《黑暗的势力》1886年;《克莱采奏鸣曲》1889年;《天国在你们心中》1893年;《主人与仆人》1895;《复活》长篇小说1899年;《舞会之后》1903年。

(12)、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

(13)、遵照她的遗愿,她被埋葬在离我母亲坟墓前的小礼拜堂不远的地方。她长眠在一个长满荨麻和荆棘的小土墩下,四周围着黑色栏杆。当我走出小礼拜堂的时候,我从来不忘记走到栏杆跟前,叩个头。

(14)、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15)、这本书是基于一个真实的事件,主要描绘男性主角聂赫留朵夫诱惑她的阿姨的女佣,马斯洛娃,让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成了妓女,并因谋杀指控而受审。这位男主人公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出庭,并看到了过去被他诱惑的女人,并被他的良心深深地谴责。

(16)、让我们顺着托尔斯泰在莫斯科主要的人生与文学轨迹走一遍吧。

(17)、托尔斯泰在莫斯科的寓所里写作,这张精致的写字桌摆放在莫斯科他的寓所内。尼古拉·格绘《托尔斯泰肖像》(1884),莫斯科特列基亚科夫画廊藏。

(18)、这些年里他写了将近100篇各种体裁的作品,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忏悔录》«Исповедь»,《复活》 «Воскресение»,《伊万伊里奇之死》«СмертьИванаИльича»,《霍尔斯托梅尔》«Холстомер»,《尼古拉·巴尔金》«НиколайПалкин»,《黑暗势力》 «Властьтьмы»,《教育的果实》 «Плодыпросвещения»,《克莱采鸣奏曲》 «Крейцеровасоната»,《可怕的问题》 «Страшныйвопрос»,《主人与雇工》«Хозяиниработник»,《什么是艺术?》«Чтотакоеискусство?»,《哈吉穆拉特》«Хаджи-Мурат»,《我们时代的奴性》 «Рабствонашеговремени»,《活尸》«Живойтруп»等等。

(19)、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20)、如果她的信念能够更高尚,她的生命能够献给更远大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难道这个纯洁的灵魂就因此受到较少的敬爱和赞美吗?

(1)、1839年夏,托尔斯泰随妹妹回到图拉庄园,托尔斯泰家其他成员搬入大卡科温胡同一栋双层老别墅里。8月份托尔斯泰随舅妈塔基亚娜·亚历山德罗芙娜·叶尔郭里斯卡娅(Татьяна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Ергольская)返回莫斯科,也住进这栋老别墅。托尔斯泰在此住了大约三年,正是栋便宜的两层小楼发生的事情就被写进了作家自传小说三部曲第二部《少年》(Отрочество)之中。

(2)、我们离开以后,后来听留在乡下的人们对我讲,她因为没有事干,感到十分寂寞。虽然所有的箱子还由她掌管,她不断地翻箱倒柜,清理,晾晒,放好;但是她觉得缺少了她从小就习惯的、老爷们的乡间宅邸里的那种喧哗和忙乱。悲伤,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事干,不久就发展成一种在她身上早有苗头的老年病。我母亲死后整整一年,她就得了水肿病,卧床不起了。

(3)、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离别了。丧礼后三天,我们全家搬到莫斯科,我注定再也见不到她了。

(4)、给了福卡所要的粮食,又提醒他要做馅饼来款待神父以后,她就把他打发走,自己拿起编织的袜子,又在我旁边坐下来。

(5)、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6)、列夫•托尔斯泰与他的夫人索菲娅•托尔斯泰娅,在雅斯纳亚·波里亚纳庄园。

(7)、《阿霞》《初恋》《春潮》,《童年》《少年》《青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分别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三位文学大师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经历,以文学形式在读者面前展开,宛如一部部青春修炼手册。

(8)、“简直不能称为一个第四流的作家。且在描写人性的一点上,他是完全无能的。”

(9)、两个既相互对应又相互观照的主题,三个主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四个家族对和平、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联系,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放到一块,就构成了作品的经纬,经纬交叉纵横,结构起一部厚重的作品。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1)、其中一位记者,之前到过索契,他也去造访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十个游客,八个是中国人。”

(12)、托尔斯泰是个杂学家,对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和新生事物都很感兴趣,据说他掌握了13门外语,家中藏书超过22500册,并长期订阅各种外文杂志,能毫无障碍阅读。但是托尔斯泰能够快速地接受最新知识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与莫斯科大学的各系的教授们保持着极为亲密友好的联系。他不止一次前往莫斯科大学参加会议,1859年托尔斯泰被选为著名的俄罗斯语文学爱好者协会会员。1875年2月托尔斯泰在莫大读了小说《安娜·卡列尼娜》(АннаКаренина)的片段,1886年3月读了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СмертьИванаИльича),1887年3月14日托尔斯泰带着《生活的概念》(Понятиеожизни)的演讲稿在莫大发表了演讲。1860-1870年代,托尔斯泰定期到莫斯科一趟。1870年代托尔斯泰来莫斯科在图书馆与档案馆搞研究,与出版商们会面,商议《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书的再版事宜。

(13)、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是34岁,在这之前他已经写了十年的小说,我们现在不能断定这十年多的写作完全是为《战争与和平》做准备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之前的作品确实都为这部作品做了很好的铺垫。

(14)、因为《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成为举世瞩目的大文豪。但他却反小说,甚至不承认《安娜·卡列尼娜》是他自己写的。

(15)、“要一磅半葡萄干,四磅糖,三磅黍米,做八宝供饭。”

(16)、这部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俄国文学,不得不说其伟大。

(17)、—————————————————————

(18)、《童年》的最后一节是献给奶娘娜塔利娅·萨维什娜的。这个忠实的女仆出现在小列夫童年记忆的开端,也成为他童年记忆的结束。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处女作中,记下了奶娘的“纯洁、无私的家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19)、通过观察那些有信仰的普通百姓,托尔斯泰再一次向宗教去探寻结果。早在16岁时,他就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现在又重新找回。尽管他虔诚的祈祷、钻研圣经教义,但理性上的怀疑还是占了上风:上帝真的存在吗?

(20)、我凝视着,感到有一股不可思议的、不可克服的力量把我的目光吸引到那张毫无生气的脸上。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它,但是我的想象却描绘出一幅幅洋溢着生命和幸福的图景。我忘记躺在我面前的这具死尸,忘记我像凝视与我的回忆毫无关系的东西一样凝视着的这具尸体,就是她。我一会儿想象她已经死去,一会儿又想象她还活着,活跃、高兴、含着微笑;随后,我所凝视着的那张苍白面庞上的某种特征突然使我大吃一惊;我想起可怕的现实境界,战栗起来,但是仍旧望着。幻想又代替了现实,现实的意识又破坏了幻想。终于想象疲倦了,它不再欺骗我。现实的意识也消失了,我完全失神了。我不知道我在这种状态下滞留了多久,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境况;我只知道,我一时间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识,体验到一种崇高的、难以形容的悲喜交集的快感。

(1)、出殡的前一天,吃过午饭,我困了,于是到娜塔利娅·萨维什娜的房间里去,打算躺在她那柔软的羽毛床垫上,钻进暖和的绗过的被子。我进去时,娜塔利娅·萨维什娜躺在床上,大概是睡着了;听见我的脚步声,她微微欠起身来,掀开她盖在头上防苍蝇的羊毛披巾,扶正包发帽,坐到床边。

(2)、(答案)C。《春蚕》《秋收》《残冬》是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3)、Со́фья Андре́евна Толста́я

(4)、而托尔斯泰同样看不惯这些文人——他们自信为一种优秀阶级,自命为人类的首领,实际却不知反省,比那些需要拯救的人更虚伪、卑劣。屠格涅夫更是“性格冷淡、别扭,话不投机”。他甚至还和屠格涅夫打了一架,绝交了17年之久。

(5)、在极度悲哀之后往往如此,我平静地酣睡了这一夜。当我醒来时,我的眼眶里干涸无泪,神经也十分平静。十点钟叫我们去参加出殡前的祭祷。房间里挤满了家仆和农奴,他们都眼泪汪汪地来向女主人告别。在丧仪中,我大哭了一场,画了十字,深深地行了礼,但心里并不曾祈祷,而且相当冷淡;我只关心他们给我穿的新的小燕尾服腋下很紧,我在盘算跪下时怎样不要把裤子弄得太脏,并且偷偷地打量所有参加仪式的人……所有参加丧礼的外人,我都觉得难以忍受。他们对我父亲所说的安慰话,如“她在天上更美满”“她不是为尘世而生的”等等,都引起我的一种恼怒的心情。

(6)、“我能如一个农人一般刈草;我连续工作十小时不觉疲倦。突然,我的生命停止了。我能呼吸,吃,喝,睡眠。但这并非生活。我已没有愿欲了。我知道我无所愿欲。我连认识真理都不希望了。……我感到再也不能生活下去。一种无可抑制的力驱使我要摆脱生命。”

(7)、他身材魁伟,体格端正,走路时迈着奇特的小步子,爱耸一边的肩膀,小眼睛里永远含着笑意,大鹰钩鼻子,线条不端正的嘴唇仿佛不好意思地、却很惬意地抿着,发音有缺陷,有点咬舌,头顶秃得厉害,我所能追忆得起的我父亲的外表,就是这些。凭着这副仪表,他不仅能够出名,而且还是?bonnesfortunes(法语:走运的)的人,不论哪个阶层、哪种地位的人,毫无例外地都喜欢他,特别是那些他想取悦的人。

(8)、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9)、两个既相互对应又相互关照的主题,三个主角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四个家族对生活、对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联系,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放到一块就构成了作品的经纬,互相之间交叉来交叉去,这部作品就显得很厚重了。

(10)、5年之后,托尔斯泰又和兄妹们一起,到喀山和姑姑居住。刚搬去不久,哥哥们就决定是时候让14岁的托尔斯泰得到性启蒙了,于是带他去了妓院——就在祖父下葬的修道院的旁边。他忏悔又自责,便埋头读卢梭,而卢梭的思想证实了自己的不堪。但同时也很安慰的发现,其他男生也干过同样的勾当。“感谢上帝,不是我一个人这样。”

(11)、他遵从自己的宗教信仰,认为只有蕴含宗教意识的作品才堪称伟大,而艺术应当铲除强暴,其使命是要使天国,即爱,来统治一切。但这种爱绝对不是大而空的抽象之爱:

(12)、他是上一世纪的人,具有那个世纪年轻人所共有的那种难以捉摸的侠义精神、富于进取心、过于自信、待人宽厚和耽于酒色的性格。他看不起我们这个世纪的人,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天生的骄傲,一方面是因为他恼怒在我们这个时代得不到像在他那个时代的权势和成就。他生平的两大嗜好是打牌和女人;他一生中赢过几百万卢布,同数不清的、各个阶层的女人发生过关系。

(13)、刘文飞将作品结构总结为:“二”个主题,“三”个人物,以及“四”大家族。

(14)、“为什么要四磅?”她唠叨说,拿出糖在天平上称一称,“三磅半就够了。”

(15)、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年),简称: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复活》、戏剧《黑暗的势力》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  

(16)、在20世纪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征兵期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首次亮相的“童年”。

(17)、她穿戴上她准备好的衣服和帽子,把胳膊肘支在枕头上,同神父一直谈到最后,当她想到她没有给穷人留下什么的时候,她掏出十个卢布,请求神父在教区分给他们;随后她画了个十字,躺下来,最后又长叹了一声,带着愉快的笑容,呼唤了一声上帝。

(18)、门吱呀一响,另一个来换班的诵经员走进大厅。这个声音惊醒了我,涌上心头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没有哭,而且以一种根本不会令人感动的姿态站在椅子上,那个诵经员可能认为我是个冷酷无情的孩子,由于怜悯或者好奇才爬上椅子;于是,我画了个十字,行了个礼,就哭起来。

(19)、我在快离开高尔基故居的时候,用翻译软件问一下工作人员,托尔斯泰和高尔基谁伟大?年轻的小姑娘,似乎不敢回答这个问题,而年老的,经验丰富的,见多识广的中年大妈嘟囔了几句,我完全听不懂,但还是听清楚了托尔斯泰的名字。

(20)、原本幸福的家庭也彻底破裂。他按照福音书生活,对妻子来说却是一种疯魔般的宗教狂热。她无法理解,一个艺术天才、伟大的创作者,为何突然专心投入宗教而不愿继续写作。在她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是对他艺术生命的损耗。两个人因为观念不和而争吵、咒骂、分居,隔阂越来越深,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最为不幸。托尔斯泰出走之后,直到临死之际,才允许妻子前来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