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诗句(文案精选66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23 10:49:14 浏览59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言

1、论语关于孝的名言警句

(1)、其次,我们自己要有德行,也要长孩子的德行,不要长他的欲望。培养孩子的勤劳,不长孩子的贪欲之心。

(2)、点评:即使在孔子时代,也有很多人都认为,孝顺父母,就是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让父母有吃有喝就行了。但对于犬马,也照样被人养得好好的,如果对父母不恭敬,那养父母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3)、如,”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释义: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5)、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孝悌之人不应该忤逆犯上,应该恭敬顺从——“鲜矣”即强调孝悌之人很少、不应该有“犯上”这样行为。

(6)、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7)、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8)、中国人的幸福是以孝道为根本,懂得孝道就知道感恩、恭敬,从而培养善良的心,形成大爱(无我、利他、奉献、为人民服务)的胸怀,那么人就会一生幸福。真正的享福在老年,到了老年还担心孩子孝顺不孝顺,关键是有没有把孩子的本性找到,及早从孩子的存心这个根本下手,才能够解决问题。觉者畏因,明白的人害怕种下不好的因,就会提前预防;迷者畏果,迷惑的人只会害怕果,不重视因。

(9)、父母的年龄,做儿女的一定清楚,不是说过生日的时候,搞的红红火火而显摆,一方面,内心深处为父母高寿而幸福,另一方面,为父母一天天老去而恐惧。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与对立统体现出的是一个真孝子的心理活动。

(1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2:刘学智:《“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孔子研究》2011年第2期

(12)、释义: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去远方求学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的具体地方。

(1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4)、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15)、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6)、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18)、译文:君子通过学问文章来聚会和结交朋友,又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切磋来促进道德完善。

(19)、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0)、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诗句

(1)、译文: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3)、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4)、译文: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5)、言孝必及神.(孝於鬼神,則存者信矣。)《国语(左丘明)》

(6)、译文: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7)、译文: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论语述而》)。

(9)、译文: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面也是很有乐趣的。用不义的手段所得到的财富与地位,对于我来说好像浮云一样。

(10)、释义: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11)、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1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3)、翻译: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14)、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色难”,其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大家都知道,凡事都可以勉强,唯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

(15)、译文:其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求;其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

(16)、然而,真正做到孝之有度、孝之有诚、孝之有礼者,不多也!

(1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8)、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19)、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0)、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3、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言有哪些

(1)、译文:陪君子说话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时,就先说了,这是急躁;该自己说了却不说,这是错失良机;不看别人脸色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

(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3)、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4)、点评:孟武伯问孔子孝道,孔子说,最能令父母忧愁的事,就是子女生病,所以孝顺父母,就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7)、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8)、孔子说:立志于道,根据于德,归依于仁,而游娱于六艺。

(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第四》

(10)、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11)、   孝的狭义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最具体的体现,其实广义孝的胸怀旷阔,家风中也无形中藏着一种大的使命——国家情怀。所谓家国同构,如果没有国家的总体稳定与繁荣,没有国的大背景的作为支持,何处再去求得孝之初意?何处再有实施孝的机会?我们看到中国护照越来越影响力,这是国家地位的远层间接体现。纵观历史,有多少义士当遇到忠孝不能够两全的时候,往往走向了大局面,选择了“忠”,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胡兰,五壮士等等,他们有一种信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国家的利益感牺牲自己。我们提倡孝不是扼杀国家意识,不是完全的否定国家的重要性,更大更远的目标是在孝道的传承中实现家国的共有认同,获得家国一体的连接。子曰:小子何莫写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尔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什么要学诗?,因为《诗》里面可以找到先王怎样教导人们处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能够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什么叫做“士”,第一就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国家层面的对士的使命是最重要的,接着马上就提到了孝,在第一点“孝”在儒家配套伦理体系居于核心地位中有大量的对话和谈论其中都涉及到孝和政的关系。这里将“孝”看作其他伦理体系的核心和把国家方面看作第一考虑是不矛盾的,反而是两者是互证,是对对方的解释,孝是核心,从个人延伸到其他,由此生出其他,它是第一性的,是本质性的。而国家又是第一考虑,是当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候的侧重点,一个是初始生出,一个是后情侧重偏向,各有差别。

(1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3)、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14)、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15)、译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16)、每个人在生命生存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作为一个职业人——教师,我想说的是孝道和师道的关系,即如何完美地履行立德使命,构建以孝为主题的德育体系。

(17)、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18)、孝敬父母,人之基本道德,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19)、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论语里关于孝道的名言

(1)、首孝弟,次谨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译文: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3)、这些关于孝的经典,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健在,不要经常远离,如果有什么重要事情,必须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最好告诉他联系方式。

(4)、释义:总是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好吃的,让父母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顺了吗?其实还不够。

(5)、单从顺从还是违逆的角度来评判孝与不孝、忠与不忠是不科学与严谨的。

(6)、译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们都仰望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