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家训全文及译文
1、曾子家学
(1)、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2)、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3)、王敦他们刚刚密谋到一半,才想起了王羲之还没有起,两人十分惊慌,生怕小孩泄露出去,都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揭开帐子,却见王羲之吐的唾沫满脸,相信他确实是睡着,于是得以保全。在当时称赞他聪明。
(4)、(3)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
(5)、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6)、(翻译)朝廷中,要把培养刚正气节作为首要;普天下,要把培养元气生机作为根本。
(7)、明代的樊维城曾撰有一副对联,歌颂曾氏门风:
(8)、古人说过:“家何以治?曰各自尽。”意思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各自对家庭尽责,共同遵守道德准则,互爱互助,全家人一条心。这样,就阖家和和美美,成为一个抵制腐败的坚强堡垒。
(9)、少年时不读书学习,壮年时不讨论参与政事,老年时不教导孩子,这样的都可以算是没有什么功业可言的人。
(10)、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不断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11)、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12)、这启示我们要敬惜所有文字。这一点鲁迅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鲁迅先生看书的时候,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13)、校勘写订书籍,也很不容易,只有当年的扬雄、刘向才算得上是称职的。如果没有读遍天下的典籍,就不可以妄下雌黄修改校订。有的那个本子以为错,这个本子认为对;有的观点大同小异,有的两个本子的文字都有欠缺,所以不能偏听偏信,倒向一个方面。
(14)、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
(15)、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16)、濮州的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除职任,自己说曾经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怜他,想让他重新归来担任(职务)。魏徽规劝说:“秦王身边宫内宫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赖亲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开心的接纳了他,对相寿说:“我今天总秦王,是一府的王,现在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不能够独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坚持的是对的,我怎敢违背!”皇上赐他帛之后打发他走,相寿流着眼泪而去。
(17)、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徵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18)、《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9)、校订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20)、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2、曾子家训及励志名言
(1)、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2)、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有这三种关系。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
(3)、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d,此亦为家之巨蠹矣。
(4)、恕: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5)、父子之间要讲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6)、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首先要“立德”“修身”。“德”是做人之基,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又如何“立德”呢?即“静”与“俭”。为什么“静”才能“修身”呢?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后才能心情安宁;心情安宁,然后才能思考周密;思考周密,然后才能有收获。可见,想最终有所获,首先是要心“静”。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受世俗功名利禄太多的诱惑,可能将一事无成。因此,“静”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有了“静”才可能“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静”是“修身”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要想“养德”还必须“俭”。那么“俭”何以能“养德”呢?史载:“宋高宗时,孙懋入觐,尝论公生明。上曰:‘何以生公?’曰:‘廉生公。’问:‘何以生廉?’曰:‘俭生廉。’”由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节俭生廉洁之心,有廉洁之心才会生公心,有了公心才会“生明”,即公则生明。诸葛丞相书“静”与“俭”极浅显二字于篇首,可谓用心良苦,立意玄远。
(7)、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8)、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展开阅读全文∨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9)、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10)、氏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有时候,“氏”与“族”就成了同义词。
(11)、王,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1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13)、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可能不相友爱。等到进入壮年时期,各有各的妻,各有各的子,即使是诚实厚道的,感情上也不可能不减弱。至於妯娌比起兄弟来,就更疏远而欠亲密了。如今让这种疏远欠亲密的人,来掌握亲厚不亲厚的节制度量,就好比那方的底座要加个圆盖,必然是合不拢了。这种情况只有十分敬爱兄长和仁爱兄弟,不被妻子所动摇才能避免出现啊!
(14)、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雨。”
(15)、我的亡父与亡母的灵枢都没能送回建邺祖坟处,暂时葬在江陵城的东郊。承圣末年,已启奏要求回扬都,著手准备迁葬事宜,承蒙元帝下诏赐银百两,我已在扬州近郊北边烧制墓砖。此时正值梁朝灭亡,我流离失所到了此地,几十年来,对迁葬扬都已不抱什么希望了。现今虽然天下统只是家道衰落,哪里有能力支付这奉还营葬造墓的费用?况且扬都已被破坏,老家没有一个亲人了。加上坟地被淹,土地低洼潮湿,也没办法迁葬。只有自己责备自己铭心刻骨地感到愧疚了。
(16)、曾子听了后,连忙起身回答:“我不够聪敏,怎么可能知道呢?”
(17)、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18)、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苻坚(听后)说:“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19)、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休组之,对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20)、(翻译)家庭富足时要帮助家族中人,设立免费的学校和共有的田地;年景饥荒时要救济亲戚朋友,筹备施舍的钱米。
3、曾子家规
(1)、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2)、曾氏家风家教历史悠久,以《宗圣志》、《武城家乘》和《武城曾氏族谱》为主要载体,其家规家训既承载着曾子的深深教诲,也融汇着曾子的圣贤情怀。
(3)、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4)、(5)圣贤:圣人和贤人,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人。这里指圣贤教诲。
(5)、妯娌之间,纠纷最多。即使是亲姐妹成为妯娌,也不如住的距离远一点,好感受霜露而相思,等待日子来相会。何况本如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却处在多纠纷之地,能做到不生嫌隙的实在太少了。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办的是大家庭的公事,却都要顾自己的私利,担子虽重却少讲道义。如果能使自己宽恕原谅对方,把对方的孩子像自己的那样爱抚,那这类灾祸就不会发生了。
(6)、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此时重温一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不是很有益吗?
(7)、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8)、(翻译)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9)、世人为什么在曾国藩去世之后,苦苦追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从他身上学到成功的黄金定律,怎样修身处世,立于不败,特别是政治人物推崇。成为官場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韧不拔著称的"理想人物"。"千古完人"。"官埸楷模"。
(10)、背景:梁启超留给后人的,不仅有1400万字的著述,更有他的爱国情怀以及教育理念。正是因为梁启超的言传身教,他的九个子女个个出类拔萃,“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家庭成为可堪传颂的家庭传奇。
(11)、(3)自用:自以为是。《中庸》记载孔子曾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12)、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13)、北大李零教授说,姓氏,是西周种姓制度的核心;而种姓制度,又是西周大一统的核心。
(14)、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1+1的报道:《人工流产低龄化,谁的痛?》。让学生了解触目惊心的堕胎流产数据,以及堕胎流产对身体、对学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人工流产低龄化,已经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及中华民族的未来!
(15)、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
(16)、(翻译)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17)、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18)、等妻子赶集回来,曾子便磨好刀要去杀猪。
(19)、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20)、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4、曾子家训全文及译文拼音
(1)、谨言箴。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
(2)、裴子野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倦。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够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后来犯事处死,籍册没收家产,麻鞋有一屋子,旧衣藏几个库,其余的财宝,更多得说不完。南阳地方有个人,深藏广蓄,性极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只给准备了一铜瓯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这个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过几次,回头责怪女儿说:“某郎太爱喝酒,才弄得你老是贫穷。”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遗产,因而发生了兄杀弟的事情。
(3)、《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太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耶?
(4)、太公曰:“养女太多,一费也。”陈蕃曰:“盗不过五女之门。”女之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蕃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吾有疏亲,家饶妓媵,诞育将及,便遣阍竖守之,体有不安,窥窗倚户,若生女者,辄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
(5)、藩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6)、(翻译)家庭富足时要帮助家族中人,设立免费的学校和共有的田地;年景饥荒时要救济亲戚朋友,筹备施舍的钱米。
(7)、第七册:曾文正公书札第二十八卷至第三十三卷,曾文正公文集四卷,曾文正公杂著四卷
(8)、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9)、(翻译)处理事务不能够没有魄力,起心动念必须要宽容厚道。
(10)、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陆游家训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
(11)、(注释)(1)地步:处境。(2)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
(12)、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莽乱,徙居乌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的聚居点。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
(13)、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14)、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5)、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16)、(翻译)朝廷中,要把培养刚正气节作为首要;普天下,要把培养元气生机作为根本。
(17)、唐太宗在翠微殿,问侍臣:“自古以来的帝王,虽平定中原华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数民族臣服。我才能不超过古代帝王,而成绩比他们大,不知什么原故。请你们坦率说说。”群臣都说:“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其他万事万物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唐太宗说:“不能这么讲。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劳,不过做到五条罢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胜过自己的人,我见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二是每人的行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弃其短取其长。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怀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渊之中。而我见贤才,则尊敬他;见表现不好的人,则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使贤与不贤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别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打击,没有那个朝代不这样。而我即位以来,直言者比比皆是,没有一人因此而免职。五是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18)、(翻译)救济受灾的人民接济紧急的需要,为人排除危难化解矛盾纠纷。
(19)、耐: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耐以生存。
(20)、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5、曾子家训全文及译文注释
(1)、(1)此句均为孔子之语,引自《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2)、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而想在世上传好的名,就好比容貌很丑而要求镜子里现出美的影了。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就是体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祜,而不是用来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荣誉会被湮没,而不是为了让名的;窃名,就是外朴内奸,谋求浮华的虚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
(3)、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
(4)、(翻译)抓住生财根本努力节约开支国家就会富足,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国家就会强大,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国家就会昌盛,与邻邦交往信守道义国家就会安定。
(5)、而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说是∴是为吾人之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