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题的答题格式
1、
(1)、〔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一个句子出彩,往往在乎一词,所以古人说,一字千金。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而精当,一个句子就有了精气神,一个人物就因这一个词或一个字活了。
(4)、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5)、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7)、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8)、(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9)、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10)、咱们就先从“古代文阅读”中的“赏析句子”题谈起。
(11)、〔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12)、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
(13)、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14)、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一定数量的文章,重点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因为2005年考过写人的散文。
(15)、 本句是动作描写,通过什么、什么、什么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的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16)、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景物形象在借景抒情的散文中经常看到,人物形象在散文里也经常看到(如2005年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但更多的是在小说中。
(17)、在阅读中,其中就有对句子的赏析。那么在赏析句子中,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赏析呢?
(18)、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19)、(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0)、针对给定资料中涉及的××现象,让考生谈自己的认识、理解或者评价。如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申论考试B类第二题:“给定资料5”中J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所开展的春联春贴专项整治活动,遭到网民质疑和民间舆论的抵制,请你对这一事件做出评析。
2、
(1)、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2)、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①257017198 ②14648143(①群若满员可加②不必重复加)
(3)、阅读完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课本或学案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将课本或学案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结合,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解答分析材料题的关键。“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分析材料题的重要特征。
(4)、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5)、〔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6)、问题: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7)、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9)、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10)、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1)、(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2)、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内容)
(13)、(2)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动作、语言、心理、神态、外貌,借助这些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情。
(14)、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15)、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16)、(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17)、问题:(1)这首诗的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18)、思路分析: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19)、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20)、(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
(1)、 ②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
(2)、(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3)、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4)、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6)、反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7)、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8)、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0)、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或制造悬念;揭示主题。
(11)、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邀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
(12)、示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13)、例如“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在这道题中题干很明确地表示出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内容也很明确,因此我们在做题的时候直接表达对观点的评价就行,但还有一种情况。
(1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15)、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6)、问: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7)、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18)、第二是找主体,一定看清楚材料要求分析的主体是谁。
(19)、⑦对照: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20)、答题格式:本句是什么描写,准确生动的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适合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4、
(1)、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2)、答案:“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诗人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来表达游子思乡这一主题。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3)、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4)、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5)、(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6)、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7)、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8)、问题: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9)、〔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0)、(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步骤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步骤三)
(11)、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12)、第如果句子没用修辞,看有没有典型的、有特点的修饰词,如果有,再从词语的角度进行赏析。
(13)、〔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14)、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15)、语文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怎么写?一些阅读题问论证过程,答题格式是什么?
(16)、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17)、从散文语言的炼字、 炼句、 炼意的角度来赏析。汉字本身的表意特征,决定汉语具有音韵美、结构美、内涵美、图画美。
(18)、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9)、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20)、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5、
(1)、反复: 本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运用了几个什么词语,突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第一是找理论,看要求是使用哪一个理论来进行作答,是学生观还是教师观还是教育观,或者是教师职业道德。
(3)、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4)、反问: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5)、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6)、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7)、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
(8)、(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9)、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0)、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ǘ有皱纹的纱)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1)、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12)、(命题方式)文章中的这个句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
(13)、(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