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什么诗
(1)、接下来二句是对钱穆父的赞赏。“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化用白居易“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诗意,颂扬友人像古井水一样沉静内敛,不为外物所动;像秋竹一样,刚直不阿,坚贞有节。其实,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本可以在朝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分守己,明哲保身,却屡屡因看不惯腐败的朝政而跳出来揭露与抨击,最终遭到政敌的诬陷而贬官,也是一个“天涯踏尽红尘”的失意之人。
(2)、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3)、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苏轼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表现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4)、王维笔下最烂的这首诗,关键时刻却救了他自己一命
(5)、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6)、(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7)、蒋勋:她18岁成名,38岁逃亡,49岁“改嫁”,一生放荡不羁
(8)、只有一切看淡,心下光明澄净,便可以心境释然,从而让自己视世间诱惑为虚无。
(9)、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10)、12岁女生用文言文“说二胎”,作文刷爆朋友圈!
(1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父母尚在,一定要及时行孝。
(1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3)、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词,再过千年依旧催人泪下!
(14)、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15)、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16)、诗词丨40幅画,藏着40句诗词,你能猜对几首?
(17)、词的下片是离情别意,钱兄要连夜出发,月淡云轻中词人黯然送别,连给他们斟酒的歌女都皱起眉头。“孤帆”、“淡月”、“微云”与歌女的“翠眉颦”,每个意象都在写愁,却迟迟不点出这个“愁”字。最后的落笔就是词最妙的部分,也是苏轼人生观的体现。
(18)、宋哲宗元祐五年(1091年)十月,钱穆父从越州任上调往瀛州,于次年春天从越州出发,途中正好经过杭州。当时苏轼正在杭州知州任上,他听闻钱穆父到了杭州,于是立刻将车马劳顿、风尘仆仆的钱穆父接到到自己的家中。
(19)、从“郎君”到“老公”:中国丈夫称谓“堕落史”
(20)、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翻译
(1)、这种物是人非之感,也总是让人觉得无力面对。我们总想“以前我要是……”就好了,但时间永远不会回头,人活一世,还是要学会向前看。
(2)、直到有一天,你在诗词中找到一种归属感,便真正地理解“人生如诗,诗如人生”,也明白为何平凡的几字,却带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3)、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4)、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5)、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以形象语言表达了人生如寄、人人都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过客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此为朋友解忧,希望他以旷达的胸怀来对待自己仕途上的坎坷遭遇:既然人人都是匆匆来往于人间的过客,哪又何必去计较仕途升沉、东西南北呢?
(6)、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7)、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5月1日:65-66页
(8)、苏轼在该词中以儒家思想的身和道家的操守风节勉励好友、宽慰好友,为钱穆父开释胸怀,不仅动人以情,而且还使好友从理性上受到感悟。苏轼还说钱穆父像汉代的名臣汲黯那样的气节和品行。其实苏轼这样赞颂这样称誉钱穆父,也寓有身世之感。
(9)、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10)、这世间的诗词何止千百,但最触动你心的诗词是哪句,欢迎分享~
(11)、今天,一起品读苏东坡的《临江仙·送钱穆父》词:
(12)、但“逆旅”的意思不少人却理解错了,他们认为这是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处处都是逆境,而漫漫人生路其实不过就是逆水行舟。如果是这样想,那显然就小看苏轼了,“逆旅”在古代是有特殊意义的,指的是旅舍。这一句苏轼想表达的是:人及万物是天地间的过客,聚与散也就不用在意了。这个比喻豁达而又充满了思辨精神,语极旷达,十分高明。
(13)、他是“禁欲系”诗人,终身没有娶妻,却写了一首最美的爱情诗
(14)、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15)、千古第一情书:愿你一切安好,愿我深情如初!
(16)、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17)、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而瀛州却没有江南这样的温暖,也没有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但钱穆父必须要踏上去往瀛洲的道路了,因为按照规定,钱穆父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到达,纵使苏轼像千般挽留,钱穆父也不得不启行了。
(18)、▲有人说,到了中年,就开始有危机感。难道,这不是一个人在给自己找的借口吗?想想,人生的哪个阶段,没有忧伤、没有烦恼?
(19)、生活总是给我们无穷的惊喜,同时又给我们无尽的尴尬。
(20)、(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诗拼音
(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9页
(2)、杭州再次相逢,两人欢聚欢笑,友情的可贵犹如春风入怀一般温暖,这样的相聚、以及相聚带来的欢乐可以将仕途上带来的种种不愉快消散地无影无踪。
(3)、▲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年少读诗,对这句话很美,很美!
(4)、▲人到中年,经历得多了,遗憾自然也就多了。
(5)、(7)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6)、大意是: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
(7)、▲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选择我行我素,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8)、此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聚,赞赏友人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与友人分别,抒发了对世事人生的超旷之思。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9)、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0)、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11)、“尊前不用翠眉颦”句,表面上是说,宴会上的歌女,你没有必要为我们的离别而紧锁眉头,那样只会徒增离愁。实际上,这也是作者对友人的宽慰:离别无法避免,愁也无济于事;况且,人生充满了离别,此别不过是一寻常小事罢了,何必作小儿女之态?
(12)、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13)、人生就是起起落落的旅途,你我都是匆匆过客,如同在客栈中短暂停留,最终都要离开。
(14)、即便如此,你还是觉得它好,忍不住多读上几遍。
(15)、40岁的白居易想起初恋,半夜失眠,写出一场千年来最凄美的夜雨
(16)、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17)、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18)、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19)、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0)、这两句出自苏轼的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如下
4、苏轼那句话: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9)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2)、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3)、仔细想想时间这个话题,总是让人悲伤。虽然行至中年,终不似,少年游,但愿我们还是有载酒买花的年少憧憬。
(4)、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5)、蒋勋:辛弃疾用一生诠释了“绝处逢生”这四个字
(6)、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7)、此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8)、此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9)、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0)、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11)、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12)、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3)、此词以思想活动为线索,先是回顾过去的交往,情谊深厚,怀恋足珍。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而展望未来,则以旷达相期。感情一波三折,委曲跌宕,写得可谓动人心弦。
(14)、钱穆父有苏轼这样的知心朋友、这样的知己,何尝不是快慰人心的事情呢?在这三年里,虽然两人在两地各自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未曾谋面,但两人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诗词作为他们共同的爱好,也频繁见诸于书信中。
(15)、《菜根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6)、“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17)、背了这么多年的《将进酒》,竟然是一首“假诗”!?
(18)、苏轼在送别词中还赞誉了钱穆父为官以来的高风亮节和为人处事的操守。这不是苏轼的过誉之词,而是他真实情感的表达,因为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19)、蒋勋:他顶着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换来影响后世的千古绝唱
(20)、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5、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
(1)、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2)、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3)、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4)、“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5)、三年来,钱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两人的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情谊愈深。
(6)、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7)、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8)、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9)、生命如此美好而短暂,愿我们终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10)、前两句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原句是:
(11)、▲年少时以为自己懂得了人生的愁苦,侃侃而谈生活的不如意,仿佛自己是一个洞穿世事的智者,能够看清楚生活的真相,面对生活的苦难。
(12)、苏轼一生交游广阔,挚友很多,他对友人坦诚相待,与朋友推心置腹,表现在词作中的是苏轼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
(13)、▲置身茫茫天地间,听着江水滚滚东流,在独处时,苏东坡忽然醒悟,悟到自身渺小如沧海一粟,生命短暂如江水一去不复返。
(14)、一个人只能活一次,不能任性地要求再活五百年,但是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5)、由此,末二句的出现才水到渠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不过是一座旅馆,暂住之所而已,我自己就是暂时栖身于此的漂泊之人,既然人生注定在路上,又何必在乎眼前的聚散呢?由此看来,“天涯踏尽红尘”不足为虑,“惆怅孤帆连夜发”也不足为惧,坦然对待即可。
(16)、古典诗词PK现代情话,字字戳心,哪一句惊艳了你?
(17)、(2)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18)、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19)、也许爱情最动人的答案就是:生死相许。愿我们走过半生,想起爱情时依旧能感动到泪流。
(20)、“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二句,从上次离别说起,充满了人生漂泊之叹。元祐三年(1088),苏轼尚在汴京(“都门”)为官,当时钱穆父因议论朝政获罪,被贬为越州知州。如今三年(“三改火”)已过,钱穆父奔走各地,可谓“天涯踏尽红尘”。但这并不影响两人间的深刻友情,重逢的那一刻,相视一笑,温暖依旧如和煦的春日一般流淌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