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最著名的诗
1、林则徐的诗词名句
(1)、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
(2)、虎门销烟只不过是个借口,英国当时的目标是中国财富,所以,不管打也好,枪炮也好,只要有财富,他们都会去做,虎门销烟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线,英国发动战争是预谋的。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性,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是清政府闭关锁国而不能与时俱进的恶果,林则徐的举动是偶然原因,即使没有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爆发应该说不可避免的。
(3)、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清·林则徐《塞外杂咏》译文:天山雪峰,数以万计,笏一般陡峭,玉一般洁白,它们导着作者西行,一路上与作者为伴、互慰寂寥。
(4)、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5)、可是偏偏南路吐鲁番道上又有十三间房为古之黑风川,若起大风,能把车马吹到空中,亦行人所惮。幸亏还有一条小南路,由哈密西280里之瞭墩再分途往北,“既避北路达般之雪,又避南路十三间房之风。”于是林则徐一行九月二十七日至瞭墩,十月初六入奇台县城,十一日至阜康县,十三日进乌鲁木齐城。然后经昌吉县城、绥来县城,过玛纳斯河,二十二日至乌兰乌苏军台。二十五日经库尔喀喇乌苏,二十九日入精河土城。十月初三经托霍木图军台,过赛里木湖、塔尔齐山,十月初九终于抵达流放地伊犁。共计行程8000余里,历时122天。
(6)、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
(7)、林则徐,清朝道光时期的大臣,因为虎门销烟,严禁鸦片,被后世称为“民族英雄”!在中国,林则徐的大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还说“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就是要学习西方的长处来制衡他们,这句话和清代思想家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个意思!
(8)、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9)、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珠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
(10)、期间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出嘉峪关感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11)、“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呤断送老头皮。”
(12)、林则徐于八月初七离兰州,过黄河浮桥,经平番县,过乌稍岭,经古浪县城,十四日到凉州府城(今甘肃武威市)。再经山丹县,二十八日至甘州府城(今张掖市)。九月初一经抚彝,初二经高台县,初五到肃州城(今酒泉市)。初八出嘉峪关,初十经玉门县,十四日到安西州。十八日过星星峡,进入新疆地界,二十三日到新疆哈密城。
(13)、 林则徐临苏轼《寒食帖》,纸本,四条屏,尺幅“121×27厘米×
(14)、林则徐一行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出西安城,过渭河,经咸阳县、醴泉县,初八日到乾州。经永寿县,十二日到邠州。然后渡泾河,经长武县,十五日到甘肃泾州,十七日进平凉府城。二十日过六盘山,经隆德县(今属宁夏),二十一日至宁静州,二十三日过会宁县城,二十九日到甘肃省会兰州府。
(15)、诗中的“口占”是作诗术语,即不拟草稿,随口吟诵而成。这是林公发配新疆,由西安上路前留别家人的两首诗。对革职遣戍,诗中显示出林公豁达大度的心态,既坚信自己从事的禁烟抗英的事业是正确的,因而不计个人的生死祸福,同时对朝中投降派表示了极大的鄙夷。全诗气势豪迈、语言爽朗诙谐,是上乘的壮别歌。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为历来名人所歌颂、引用和效法。
(16)、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17)、临终犹呼新豆栏,马革裹尸心未甘。中华英魂终不死,堂堂正气是汉关!
(18)、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方面,如《驿马行》一诗,借驿马的病累抨击吏治腐败、民生困苦以及用人不当、赏罚不明等;《病马行》一诗,借病马之饥病濒死,指斥人才之受压抑、摧残之厄;《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一诗则抒发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
(19)、后人都知道林则徐在禁止鸦片方面的贡献,都知道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却很少人知道林则徐还是一位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留给后世的文学著作并不多,但在他为数不多的语录中,有三句名言最为经典,都是大气磅礴,境界高远,其中一句箴言还被无数企业家和成功商人当成座右铭。下面我们来一起领略一番!
(20)、▲清 法坤厚绘《林则徐看剑引杯图》(局部)
2、林则徐最著名的诗海纳百川
(1)、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虎门销烟这一大义凛然的壮举,纪念林则徐这一伟大的民族英雄,d和政府于1957年在销烟池旧址上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树起了“林则徐纪念碑”。
(2)、 款识:墨樵一兄属临。林则徐。 钤印:林则徐印、读书东观视草西台
(3)、如写当时的兰州黄河浮桥,“计二十四舟,系以铁索,后有集古草巨绠联之,车马通行,此天下黄河之所无也”。经平番县十里苦水驿,“沿途皆极荒陋,将至驿则山树皆绿,始有生趣”。“自入高台境内,田土腴润,涧泉流处皆有土木小桥,树林蔥蔚,颇似南中野景。其地向产大米,兼多种秫,顷已刈获,颇为丰稔”,好似河西走廊上的塞外江南。经过安西马莲井,林则徐尚有雅兴下车捡石头,“见东南一带山石多白色,旷野乱石亦往往白如明矾,捡数拳,颇可玩”。甚至还带儿子去看淘金,“晚饭后与两儿同往作坊观之,乃知精金固由千磨百炼尽力淘汰而后成也”。
(4)、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5)、因此在清一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丧失中西交通主干道地位,加上受自然条件变迁、战乱频繁以及中国政治商贸中心东移的影响和政府管理不善,基础建设落后等原因,而日趋衰败没落。但是,它毕竟仍是内地与西北陕甘、新疆地区交通的必经之路。
(6)、最后,在广西地区,因为长途奔波,再加上瘴气的感染,所以林则徐最终死在了广西。
(7)、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8)、林公在此期间还创作了《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竹枝词”本为四川民歌,中唐诗人刘禹锡据此改作新词,歌咏民间生活风俗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为历代诗人所效法而写出了各地的竹枝词。林公写的竹枝词,对维族人民的农作节气、宗教活动、民俗生活等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内容极为丰富,艺术成就已为专家学者所肯定。在人生的低谷期,林公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视维族人民为兄弟,与之打成一片,写出如此贴心的竹枝词,这一盛举足以载入史册,使人钦佩不已。
(9)、林则徐对有恩于己的人始终充满感激之情,对同一条战壕战斗的好友关怀备至,情真意切。如张师诚对林则徐有培养引领之恩,张生日时林则徐所作的《张兰渚中丞六十寿序》,深情地感激张的恩德。张去世时,林即作挽联“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尽忠补过今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升天”,以尽敬师之忱。
(10)、建设和保卫边疆需做好屯兵工作,林则徐寄给梅生的诗写道:“南东疆理思成宪,带砺提封溯旧盟。中外总期无旷土,兵农何必有分名。”他为保卫边疆,使国家长治久安,做了很多工作。除了“林公渠”“林公井”等广为人知外,在推广屯田、划定疆界、整理田亩上也出过大力。虽处人生低谷,但林则徐斗志高昂:“西域遍行三万里,斯哉我亦浪称雄。”
(11)、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12)、八月十五日,林则徐在凉州给朋友的诗中写道:“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流放路上连做梦也思念着抗英前线的战事。九月五日,在肃州写给也因抗英被流放新疆的原两广总督邓廷桢的诗中,则表示“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13)、闻吾儿睡时甚迟,此甚不可。作事须有定时,朝早起而晚早眠。
(1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15)、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
(16)、 此件林则徐所书四条屏是他临习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之作。作品洋洋洒洒,气势宏大,是其传世作品中极为难得的精品。《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一生最得意的作品,被誉为“苏书第一”,元人鲜于枢将其列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此书自然洒脱,腴润多姿,跌宕起伏,为后人推崇不已。书后原有黄庭坚短跋一则,也就是林则徐所临的最后二条中“东坡此诗似李太白”之后文字,是黄庭坚所书,在黄书中亦属无双之品。林则徐的临习,采用的是意临的方法,将苏、黄二书融化为天衣无缝。其中既有苏书的自然洒脱,又有黄书的开张俊拔,更融入了自身挺秀跌宕的书风特点,读来令人一唱三叹。
(17)、《送伊犁领军开子捷开明阿》一诗,是应开明阿之请的送行之作,诗中既赞誉开明阿,又勉励他努力报效国家继续建功立业。“嗟哉时事艰,志士力须努。厝薪火难测,亡羊牢必补。”林则徐在东南沿海抵抗英军侵略后,警告国人提防俄罗斯入侵西北,同时积极备战,这已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英明的。
(18)、林公初涉政坛时,因为年少气盛,意气风发,所以他的诗歌,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名人和历史人物的情结,另一是对民生疾苦所表现的同情,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19)、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20)、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虎门销烟前,林则徐了解到,过去用火焚烧鸦片,鸦片油渗入土中,一些人就将这些土挖去,熬炼成烟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门海滩挖出长宽各15丈的2个大池,灌入海水,然后把鸦片投入池内,泡透后放石灰.再打开涵闸让鸦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3、林则徐最有名的一句诗
(1)、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2)、此为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千仞: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千仞比喻极高。海洋能受纳成百上千条水流,因为有宽容的度量才是如此广阔盛大;高山岩壁直立千仞,因为没有俗世的种种私欲才这样挺拔刚强。这副对联提示,做人为官要有能容纳不同意见和多种人才的胸怀,又没有各种私欲杂念的羁绊从而刚直坚强。
(3)、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4)、到哈密后林则徐选择了天山“小南路”的路线。他在日记中详细解释道:“新疆南北两路皆此分途,天山横亘其中。”北路去伊犁,本应从达般、巴里坤走,南路去喀什,应从吐鲁番走。但此时新疆已是冬天,北路达般其寒彻骨,而且“雪后路径难辨,倘有迷误,即陷于无底之雪海。故冬令行人虽往北路,亦多由吐鲁番绕道。”
(5)、111回答者:Z♂W-见习魔法师二级2007-5-1712:29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
(6)、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①,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7)、2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8)、这条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营发展,到隋唐时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达起来。至明清时期,由于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海运更为便捷安全,东西方交通贸易逐渐转变为以海路为主。
(9)、旧瓦颓垣陋巷中,鸡鸣犬吠与民同。不是南天春雷动,谁识柴门卧蛟龙?
(10)、以上这些林则徐在西北丝绸之路戍途上写的诗歌、书信,充分表现了林则徐为了国家与民族利益,毫不计较个人祸福荣辱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11)、(1)一身正气:林则徐在内忧外患情况下,愿意为了人民百姓的利益以及请王朝的同志,与强权势作斗争。
(12)、林则徐每天都写日记(又称《壬寅日记》或《荷戈纪程》),详细记录了每日行程和路线,现据中华书局《林则徐集·日记卷》排列其具体行程地点和日期(为查阅方便起见,仍用《日记》原稿的农历月日)。
(13)、至阜康后,路更难走,融雪泥泞,“已费马力,且路多坎窝,车每陷入”。只要一辆车陷入后面车也只得停行,而且车辆常发生折轴脱辐事故,各种艰难,“不一而足,殊累人也”。快到伊犁时,经历了途中最惊险一幕。林则徐一行驱车过塔尔奇山,“约二里许至其巅,而狂风大作,几欲吹飞人马,雪又缤纷,扑入车内。欲停车则山巅非驻足之所,欲下岑则陡坡有覆辙之虞”。
(14)、上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15)、林则徐是位虔诚的佛教徒,精通佛理,早晚诵经,常去寺庙参拜。吴县光福寺中至今还有一副他书写的楹联:“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展现他爱国爱民的理想追求。
(16)、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17)、在中国近代史上,清代以抗击英帝国主义鸦片侵略而名垂史册的林则徐,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爱国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工于吟咏的诗人。道光二十二年 (1842),他在贬戍伊犁,途经嘉峪关所作七律《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更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18)、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
(19)、林则徐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0)、禁烟运动后,林公已进入中老年,他虽遭遇不公,流露出无奈甚至有些沮丧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如1841年林公被革职以四品衔赴浙途经广东清远县飞来寺,应该寺僧所求,林公为之书联《孤舟转峡惊前梦/绝磴飞泉鉴此心》,抒发了对粤事既无奈又无所愧怍的心情,坦陈了他磊落的胸怀。
4、林则徐的著名诗句
(1)、清代中叶,西北丝绸之路旧道,是京师经陕甘到新疆的官道。清政府在官道上设置军台、驿站,並配备一定数量驻守官兵、马匹、车辆和食宿必需物资,主要供递送军情命令、奏报,接应往来官员、差役,以及押送军流人犯、遣送获罪官员所用。
(2)、嶰筠,即邓廷桢,在虎门销烟时和林则徐是亲密战友,后来他们同被流放并先后重新复出任职。他们之间唱和的诗词很多。林则徐曾用“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抒发禁烟胜利后的喜悦,表达热爱和平的愿望。1843年《送嶰筠赐环东归》一诗既是送行之作,鼓励邓回朝后继续奋发,又坚信自己和邓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禁烟抗英斗争是正义的,豁达而坚定地表示功过是非由历史作决断。“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全诗集喜悦、悲愤、沉痛、激昂等复杂感情于一身,既展示了林则徐非常真实的情感,又以非凡的诗意记录了历史,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3)、漫天风雪花飘零,楼台不见月再明。盖世英名沉冤死,我为林公倍伤情。
(4)、当时有人对此鲜有记载,更少有人专门去作实地考察,然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所写的日记,却正好为后人留下了详实、具体、生动的记录。
(5)、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
(6)、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7)、预展时间:2019年5月23-26日(09:00-21:00)5月26日(09:00-17:00)
(8)、鸿胪寺卿黄树斋是禁烟的中坚,林则徐1830年所写的诗《题黄树斋爵滋〈思树芳兰图〉》,借芳兰“此品羞为众草伍,芳菲菲兮袭予,情脉脉兮系汝”的品格来互相勉励。全诗两句一换韵脚,长短句错落有致,其诗句和精神,深受屈原的影响。
(9)、他的《出嘉峪关感赋》《载书出关》《戏为塞外绝对》等诗,均是旅途中的应景之作,《途中大雪》也是触景生情之作。这些诗作既表明他坚贞的爱国情怀,也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患,更对当朝不重视人才,对正直清白的官员进行压制打击无限感叹。
(10)、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1)、这句话大气磅礴,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当我们心中有乌云时,读完这句话,马上烟消云散。我们平常多读读这句话,可以让内心宁静,胸怀豁达,更加泰然地面对人生。正是因为这句话如此经典,意境如此高远,非常适合成大事者自勉,所以现代社会无数企业家、成功商人都把它当成座右铭,时刻激励!
(12)、林则徐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虽然人在戍途,身处逆境,历尽艰难,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安危和民生的冷暖。
(13)、此次福建居正拍卖推出的,行书八言联:清明在躬斧藻其德;渊懿为质彬蔚于文
(1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撤职查办。他是我国鸦片战争前期的民族英雄。
(15)、张亨甫和林则徐既是同乡、积极禁烟的同志,又是在治理黄河上有共同见识的知己。对于张亨甫客死北京,林不胜悲痛,写下了《哭张亨甫》一诗,既悼念张,又对他未能施展才干而惋惜。
(16)、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17)、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清·林则徐《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译文:禁烟运动像春雷一样震毁了英国鸦片贩子在零丁洋上的巢穴,笑看英国侵略者锐气已尽,切莫使他们死灰复燃。
(18)、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19)、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20)、经高台盐池驿,道路“多深沙,又系上坡,马力几竭”,当地人称之戈壁。出了嘉峪关,“一望皆沙漠,无水草树木”。进入新疆,过星星峡,“向为宿站,而无旅馆,仅大小两店,皆甚肮脏,借隔邻土屋吃饭,夜在车宿”。“西北风大,出峡皆石路,且多自上而下,车颠甚”。“夜大雪,积厚四五寸”,日记中常有不得不“夜宿车中”的记载。出哈密,“皆碎沙石路,车甚颠波”。路上积雪,辙迹不辨,高低不平,“峡路蜿蜒欲迷者屡矣”。过奇台后,“是日天暖,雪融成泥,路滑多水”。
5、林则徐诗词作品
(1)、说 明:上款人为陈奂(1786-1863),字硕甫,号师竹,晚自号南园老人,江苏常州(今苏州)人,清代经学家,藏书家。毕生殚精竭点,专攻经学,于《毛诗》用力最勤。咸丰元年(1851)举孝廉方正。奂始从吴江沅治古学,金坛段玉裁寓吴,与沅祖声善。尝曰:“我作《六书音书韵表》,惟江氏祖孙知之,馀尟有知者。”奂尽一昼夜探其梗概。沅尝假玉裁《经韵楼集》,奂窃视之,加朱墨。后玉裁见之,称其学识出孔、贾上,由是奂受学玉裁。奂入京,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游,并获交郝懿行、胡培翚、胡承珙等,学益进。后客居杭州二十余年。生平专治毛诗,谨守毛公诗义。尝谓齐、鲁、韩三家《诗》可废,而《毛诗》不可废。又认为郑玄为《毛传》作笺,“间杂鲁诗并参己意,固作笺之旨实不尽同毛义”(《诗毛氏传疏叙》)。藏书颇丰,有藏书处为“三百堂”,藏书印有“曾在三百堂陈氏处”、“陈奂之印”等。著有《毛诗传疏》30卷、《毛诗说》1卷、《毛诗音》4卷、《毛诗传义类》、《郑氏笺考证》1卷、《诗语助义》30卷、《师友渊源记》1卷等。其家居授徒,从游者数十人。同郡管庆祺、丁士涵、马钊、费锷,德清戴望,其尤著也。同治二年,卒,年七十有八。
(2)、白话解释:只要鸦片一天没有消灭,我就一天不回,势必要和这件事杠到底,绝对不中断。
(3)、炮吼虎门惊天下,砥柱中流看督衙。但教斯人英灵在,西夷不敢小中华!
(4)、释义: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在海的尽头就是天,海天相连,于是天就成了大海的岸边了。登上山峰往下看,顶天了,自己就成为了最高的山峰了,这句话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非常相似。林则徐的这句箴言出自于他少年时做的一首诗《出老》,他是寓指学海无边苦作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而通过攀登高峰一事,表达自己立志高远,胸怀远大抱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5)、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
(6)、拍卖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宗陶斋77号(晚19:30分开槌)
(7)、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
(8)、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0)、刚出西安不久到乾州就遇到“大雨如注”,“旅馆积水成渠,滚入床下”,“墙屋多圯,不能成寐”。在赴泾州途中“忽起西北大风,余轿中玻璃破一片,凉甚。”出平凉城后,“一路涧水汹涌”,车夫、纤夫叫苦连天。过永昌、山丹一带,小石满路,风雨大作,“须臾雨变为雪,寒冷异常”,“毫无可避风雪之处”。出甘州城“涉河十余道”,水深有至马腹者。
(11)、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12)、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
(13)、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4)、林则徐写有很多崇敬古代英雄人物的诗,这在初涉官场时尤为突出,如1819年写的《汤阴谒岳忠武祠》和《孟县拜韩文公墓》,1827年写的《武侯庙观琴》等。他行动上的尊崇之心更甚。1822年,他在杭州倡议集资整修于谦墓并撰《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1829年兴工重修李纲祠,他在新祠旁建屋三楹,屋前植桂树两株,补以桂斋旧额并题“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的楹联。他书写的“新建李忠定公祠堂记”碑,至今还保留着。
(15)、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
(16)、但是林则徐无畏强权,一边对抗外来势力,一边抵御内部的压力,成功地将禁烟运动进行下去。几乎将虎门所有的鸦片都销毁了,成功的守护了虎门地区的安宁。
(17)、经过离伊犁不远的塔尔奇山下果子沟时,林则徐对该处景色赞不绝口,他写道:“祁鹤皋先生《行记》称此处为奇绝仙境,如入万花谷中。今值冬令,浓碧嫣红,不可得见,而沿山松树,重叠千层,不可计数。雪后山白松苍,天然画景,且山径幽折,泉流清冷,二十余里中步步引人入胜,若夏秋过此,诚不仅作山阴道上观也。”反映了林则徐宽阔豁达的心态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18)、白话解释:我的子孙若和我一样,那留钱给他们干嘛?圣贤之人有太多钱只会损害他们的志气;我的子孙要是不如我,那留钱给他们干嘛?又蠢又有钱,只会让他们变得更糟。
(19)、据林则徐九月八日 (10月11日)日记:“癸丑。晴。昨夕司关官吏来问所带仆从及车夫姓名,告以人数。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先入关城。城内有游击、巡检驻扎。城楼三座,皆三层,巍然拱峙。关内设有召房,登记出入人数。一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又路旁一碑亦然。近关多土坡,一望皆沙漠,无水草树木,稍远则有南北两山,南则雪山,北则边墙。”嘉峪关在今甘肃酒泉地区嘉峪关市,是万里长城的西端,建于明代洪武五年 (1372)。依山而筑,居高凭险,南枕祁连,北锁居延,为丝绸路上之重要关隘,东西交通之要冲。作者在出关之际,立马关前,放眼山川,俯仰千古,感慨系之,挥毫写下了这组七言律诗。
(20)、理解“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句话,要结合最后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看,因为林则徐是用景说事,用景抒情,最后抒发了他不会苟且偷生、一心只为国家的赤子爱国之心。他的远大志向就像这青山绿水一样,亘古不变,绚丽多彩,他坚信自己为国家的所作所为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我们当代年轻人就应该学习林则徐立志报国、坚韧不拔的思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期,领导广东军民进行反对英国鸦片侵略和武装侵略的英勇斗争,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立下了卓越功勋。可是却遭到投降派的诬蔑陷害,道光皇帝竟斥责林则徐禁烟抗英“办理不善”、“别生事端”,以至“糜饷劳师”,而将其撤职查办。
(2)、这句话意思为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刚)的境界。
(3)、林则徐的书法在27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时已名声卓著,作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宗唐人楷书,尤其追慕以方正见称的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作为临池学书之规范,勤加体会临摹,所以小楷《兰亭序》拓本有欧阳公之遗风。
(4)、虎门销烟纪念碑(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前,虎门要塞司令曾在当年销烟的地方立了一座高约一米的“林文忠公销烟处”的纪念碑。但无人管理,整个销烟池旧址杂草丛生,荒芜不堪。
(5)、林则徐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6)、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7)、年已58岁的林则徐在离开西安踏上流放路之前,曾给家人写下了两首留别诗,其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八月上旬在兰州时,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自念祸福生死,早已度外置之,惟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倭诸不闻不见”。“愈行愈远,徒流忧心如焚耳”。
(8)、虎门销烟之后,清政府迫于压力,贬谪了林则徐。因为人才难得,因此又被朝廷启用,不断的到陕西、甘肃、云南、广西等地做官,处理一些非常棘手的事情。林则徐在这些地方不但参加了一些军事镇压,而且还大力的发展了当地的经济,真的是哪里需要林则徐,林则徐就往哪里跑。
(9)、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0)、★海到天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
(1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取自《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是他由西安去新疆留别家人时所作的诗,共两首。诗中显示出林则徐不计个人生死祸福、豁达大度的心态,鄙视朝中投降派的同时,坚信禁烟抗英事业是正确的。全诗气势豪迈铿锵,语言爽朗诙谐。
(12)、下联: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13)、虽然林宾日为私塾教师,中了秀才后又可领取公粮。但家里人口众多,僧多粥少,甚至三餐都无以为继。林母陈帙瞒住丈夫,偷偷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她也将此剪纸手艺传与女儿,才能维持家庭生活。
(14)、林则徐从小深受妈祖的立德、行善、精神熏陶,他每到一个地方履职,第一件事便是拜当地的妈祖庙,如果遇到妈祖庙破旧必定会组织修缮。作为林氏的后裔要积极继续和发扬妈祖和林则徐身上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