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
1、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特点英文
(1)、若是中国一座不可复制的宋朝辉煌建筑被毁,相信全球也会为之感伤。
(2)、巴黎圣母院人气最高的怪物界沉思者“思提志”
(3)、设计过深圳机场3号航站楼Fuksas,可谓是本次巴黎圣母院“修复竞赛”中,已经提出方案者中,具有国际威望的专业代表。
(4)、比起哥特式建筑中其他著名的队友,比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应该算是最为柔美匀称的一位。它以其完美的对称感而闻名,没有正立面就刺向天空的尖端结构,也没有主体上端插满雨后春笋般的尖顶,教堂特殊的平顶双塔结构保留至今,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钟楼双塔的哥特式建筑。它在无数镜头里最常见的“标准照”是西侧的主立面,呈立方形,上下分为三层,立柱和装饰带把正立面分为9块小的矩形,水平竖直比例近乎黄金比1∶0.6堪称是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和谐的形式。
(5)、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Baptiste-Antoine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6)、圣母院后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组建筑的终端,而且它本身还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都体现了这种动感。高低脚拱半径达15米左右,别具一格的后殿建筑不愧为歌特建筑的杰出之作。
(7)、巴黎圣母院被大火吞没,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为之震动。大火时,有许多民众在圣母院旁通过歌唱,为圣母院祈祷。
(8)、当冲天烈焰照亮了暮色中的南北双塔,路边民众注视着大片里才有的景象,有的合唱起了赞美诗。人们蓦然发觉,在心灵深处,这座大教堂原来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
(9)、一条条拱形的曲线上,层层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小雕塑
(10)、走进巴黎圣母院的大厅,和外观繁复的风貌迥异,教堂内部非常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物,只有白蜡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恰与宗教肃穆的气氛相吻合。
(11)、它形体方正,仪态庄严。正面朝西分三层,有三重哥特式拱门。
(12)、简单来说,就是让你一进去就有种神圣感,不得不顶礼膜拜。
(13)、登上巴黎圣母院的二楼,举目望去,就会在教堂内单纯色彩中发现一抹亮色。
(14)、全世界为之哭泣。圣母院的钟声不再响起,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无家可归。
(15)、南塔上矗立着巴黎圣母院的主钟——重达13吨的伊曼纽尔大钟。
(16)、游客现在仍可前往巴黎圣母院拍照留念,但不得进入建筑前广场空地和建筑内部。现场数十名工人的日常工作是加固建筑、清理废墟,重建尚未启动。
(17)、门楣下面,中间站着耶稣,左右两边排立着十二使徒;木质大门上的铸铁装饰,既壮观又精细。
(18)、小说《巴黎圣母院》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范本,还收罗了法国社会丰富的风俗民情,记录了社会变革和阶层之间的激烈争斗。
(19)、激昂的音乐声和悠扬的钟声交错共鸣,让人回想起了那凄美的爱情故事。
(20)、“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为9米,俗称“玫瑰玻璃窗”,其直径,建于1220-1225年,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
2、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论文
(1)、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St.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BishopSully)为路易七世(LouisⅦ,于12世纪下令兴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
(2)、而这次巴黎圣母院内部并没有过火,石制的穹顶结构隔离了起火坍塌的木制屋顶。
(3)、当天,接近黄昏时,巴黎圣母院的最后一批游客正在门口排队等待进入内部参观,突然,圣母院的大门毫无征兆地临时关闭。
(4)、先不说里面存放着13~17世纪大量的艺术珍品,光是这建筑本身,就已经是人类瑰宝了。
(5)、火灾究竟造成多大破坏,外界并不确切了解,已知的是木制结构毁坏了三分之二;所幸教堂的主体结构和很多文物、圣物都得以留存。
(6)、有着800年历史的、属于全人类艺术瑰宝的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
(7)、850多年前,巴黎因繁荣发展成为法国的宗教中心,当地的教堂因为太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一位名叫莫里斯·德·苏利的主教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高大上”的教堂。恰好当时的路易七世也觉得应该阔气点,于是下令拆除了原本的小教堂,1163年开始修建巴黎圣母院。
(8)、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其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部家喻户晓的世界名著,也让大多数的游客一走进巴黎圣母院,便会忍不住四处寻觅那口曾震聋过驼背人卡西莫多的大钟,猜想哪儿会是美丽的吉卜赛少女艾丝美拉达被送上绞架的地方,推测伪善的主教克罗德又是从哪儿被推下了楼顶??
(9)、若不是因为你,我不会来到这里。为了实现寻找书中人的梦想,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10)、在1258年谢耶过世后,他的后继者皮埃尔·德·蒙特勒伊(PierredeMontreuil)则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厅。之后皮埃尔·德·谢勒(PierredeChelles)接手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让·拉维(JeanRavy)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
(11)、据泰晤士报,福斯特提出了一个玻璃和钢铁的替代方案,使教堂被毁的屋顶变得“轻盈而通风”。大火部分摧毁了标志性的大教堂后,法国现在打算推进对标志性建筑的修缮计划。
(12)、雨果在小说的自序中写道,自己创作的动机来源于一次游览圣母院,在一处暗角无意发现用手指刻在墙上的希腊单词“命运”,一时激发了他无限的遐想。雨果这段经历真实程度无从可考,但小说中发生在圣母院的故事其实纯属虚构。他借这篇情节跌宕起伏、情感浓郁饱满的小说,集中体现的是自己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真善美与假恶丑鲜明对照的原则。
(13)、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天主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
(14)、花窗下面一整排,是大卫、摩西、所罗门等28位犹太国和以色列的国王。这些雕像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遭到砍头,直到19世纪中叶才重新雕刻安上。近200年后的1977年,人们发现了头颅集中埋葬的地方,其中21个头颅基本完好。
(15)、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有说法认为在4世纪时这里修筑了一座用来崇敬圣斯德望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说法认为教堂是在7世纪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时的建筑要素,或有说法认为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的希尔德贝特一世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16)、每期评选“转发评论奖”2名,下期小编公布得奖名单,并赠送画报最新一期杂志。转发评论并获得10个赞,截图通过公号首页发送。
(17)、哥特式教堂的玻璃花窗,可以说在巴黎圣母院发挥到了极致,其中西、南、北三面的玫瑰花窗举世闻名。当阳光透过花窗洒进教堂,教堂内部也跟着光彩万千,再搭配花窗上描绘的《圣经》故事,让人心生崇敬。这场大火中,玫瑰花窗并没有损坏的痕迹,状况良好。
(18)、哥特式教堂常常被设计成十字架形状,即从上空鸟瞰呈现一个十字架形,十字相交的下方是圣坛所在。
(19)、每逢重大的节日或庆典活动,巴黎圣母院总会飘出悠扬的管风琴声,时而空灵,时而悲壮,令听者动容,心中不由得生出圣洁的情感,天下一家,永享太平;或是悲怆凝重,只差分毫便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情绪的波动并不是问题,带来的只是内心愈发地平静异常。
(20)、玛莎·舒瓦茨事务所张易文:可持续生态城市景观设计
3、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
(1)、据法媒称,大火疑似从屋顶上的脚手架开始燃烧。从现场的照片和视频中能明显看到耸立在屋顶的方形脚手架。
(2)、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3)、不过,最终让这座伟大建筑重获新生的还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作《巴黎圣母院》,巴黎人在雨果的呼唤下决定全面修复这座历经风雨的伟大建筑。
(4)、雨果感叹巴黎圣母院的破败凋敝,“或许快要从大地上消逝了”,由此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人们都希望修建当时早已残旧不堪的圣母院,自发组织募捐,最终引起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1845年开始,由当时的建筑天才欧仁·维奥莱公爵主持全面的修复计划,工程一直持续了近20年,从雕像、排水系统、窗户、门墙到大厅屋顶皆重新改建,巴黎圣母院重焕光彩。遵照中世纪的风俗,欧仁还以自己为模特雕塑成圣汤姆像,至今仍立在圣母院的尖塔旁,分享它不朽的荣光。
(5)、巴黎圣母院共有37座圣母子雕像,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一尊圣母怀抱小耶稣的立像。这尊像完成于14世纪,1818年转移到圣母院内,安置在与大堂十字交叉的耳堂。法国天主教作家于思曼(Joris-KarlHuysmans)曾在小说《大教堂》(Lacathédrale)中这样描写她:“刚刚好的美,又有一些奇怪,她幸福的笑容绽放在忧郁的嘴唇上。”
(6)、巴黎圣母院教堂内部的束柱和肋架拱顶装饰华丽
(7)、圣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般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斯德望教堂与它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的必要性。
(8)、用来将圣坛与信众活动分隔开的木质栅栏上,装饰有讲述耶稣生平的14世纪木雕。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术史副教授、法国哥特式建筑艺术专家科恩(MeredithCohen)介绍,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圣母院遭到洗劫破坏,这些木雕和一尊巴洛克时期的雕像,是教堂内唯一留存的艺术瑰宝。
(9)、也是在这场百年战争中,被法国人称颂为民族女英雄的圣女贞德脱颖而出。也许历史上没有哪个少女能比她更富有传奇性了。关于贞德的身世版本甚多,有人说她是国王查理六世兄弟的私生女,但更为“平淡”确凿的史料显示,贞德就是1412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的普通女孩,目不识丁。往后的故事,能在难以计数的文字和影像中读到:16岁的她宣称自己领受“神的启示”,17岁时面见王太子查理,要求给她一支军队去抵抗英军——神奇般地得到了应允。两个月后,身披白甲的贞德率领军队在战略要地奥尔良击败英军,法军开始节节胜利,“她持续领导着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1429年查理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法国国王的宝座。
(10)、那是举世闻名的玫瑰玻璃窗,色彩斑斓、闪亮缤纷,彩色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现出灵动、多样的光彩,似花非花,似虹非虹,在空中摇曳闪烁着。
(11)、如此浩大的工程,修了180多年,终于在1345年竣工。
(12)、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Neuve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
(13)、整个门楣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是耶稣举着双手,向众人展示他被钉十字架而留在手心的伤口。
(14)、在基督教信仰为主的西方,教堂建筑的发展影响了整个建筑史。基督教教堂建筑形式主要有两类:罗马式和哥特式。
(15)、当然,我们现代人看惯了高楼大厦,可能体会不到高耸入云的哥特教堂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但是对于中世纪的信徒来说,这代表着一种绝对威严,不容亵渎。
(16)、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de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de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deChelles)和尚·哈维(Jean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17)、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18)、依据议案,重建过程可以不受法国古建筑重建特定法规限制,从而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马克龙先前认定巴黎圣母院应在5年内完成重建,遭反对d质疑,认为政府着急推进重建是想为2024年巴黎主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添彩”。
(19)、无数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只能在塞纳河边上远远围观,无奈地祈祷默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悲伤。
(20)、早在公元前,圣母院今址就可能是宗教用地。根据教堂地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可以回溯到罗马皇帝提庇留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4、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相似地区
(1)、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
(2)、依据法国文化部的说法,巴黎圣母院的拱顶倒塌风险尤其高,对拱顶的加固措施将持续至今秋。建筑人员随后才能核查整座建筑情况,以启动重建。
(3)、巴黎圣母院前门圣母之门一侧的护法神——君士坦丁大帝、两位天使和圣德尼
(4)、塞纳河水静静流淌,经历了修建、毁坏、重修的圣母院,在河心的西岱岛上迎来了世界各国的朝拜者和游客直至今日……
(5)、建造过程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de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Alexander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6)、不过,哥特式建筑和上面讲到的哥特文化却在很大不同,它们的起源虽然有一些联系,不过实质上相去甚远。
(7)、此外,教堂内还有圣德尼、圣女贞德、圣特蕾莎等多位圣徒的雕像。
(8)、巴黎圣母院开创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先河。在此之前,教堂建筑多是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重的墙壁、阴暗的空间,巴黎圣母院一改传统风格,代之以轻巧的骨架结构,使拱顶看起来更轻快、空间更宽敞、光线更充足,且屋顶、塔楼、扶壁都以尖顶装饰,尽显雍容华贵。
(9)、圣母院后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组建筑的终端,而且它本身还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都体现了这种动感。高低脚拱半径达15米左右,别具一格的后殿建筑不愧为哥特建筑的杰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