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什么意思
1、8月15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意思
(1)、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八月大家最喜欢的莫过于吃月饼,赏明月,可能会出现彩云追月的场景,哪有什么预兆呢?
(3)、记得儿子3岁那年的中秋节,也是下了大雨。当时回老家的时候是骑的摩托车,虽说穿了雨衣,但里面的衣服也浸的半湿。而脚下的皮鞋,早已成了水靴,灌满了雨水。回到家时,那狼狈样儿,至今记忆犹新。
(4)、古人在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中发现太阳运行规律与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和固定某一个点上,午时影子的长度变化有关。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古人开始测定节气,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和考验耐心的,需要几辈人的共同努力,记录、修正,才能测算出一个节气大概在哪一天。
(5)、最近这两年,随着全球的变暖,一些地区的气候都有所变化,比较温暖。这几年,正月里气候温暖的地方很多,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有的地方温度甚至是到达二十三四度,下大雪的地方也是有的,这跟各种地区的气候情况有所差别。
(6)、在我国的民间流传着很多的俗语,其中有些可以预测天气,有些还能预测年景好坏等,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因为是经验的总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过去没有天气预报,因此古人就是以此来预测天气的,并且多数俗语的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而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流传,相信很多的农村老人都有听说过它。
(7)、首先,要早早起床,寻找到空旷的地方,等待东方日出之时,看看有无云彩,是什么颜色,有没有火烧云。
(8)、母亲望着屋外滴水的屋檐,盼着这雨再大一些。儿子说,那岂不是正月十五送灯时路又难走了么?母亲笑了笑,说先不管来年正月十五路好不好走,这雨大一点下,就不用浇白菜了。因为小菜园的白菜苗己经长得老高了,这雨下透的话,就又省了浇水了嘛。
(9)、这两个节日隔了这么久,看着好像没有关联,可是好像出现这样的几率还是很大的,要不然这句俗语怎么会一直流传至今呢?这正是:秋雨绵绵多日缠,万民祈福月光灿。月饼香烛当夜摆,福禄钱财滚滚来。
(10)、 地球的大气,好比一个大型的乐队,风、云、雨、雪、雷、电、雾、霜,就好像这个乐队演奏出音色丰富的乐章。许多研究工作表明,在各种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气演奏的这部大型乐章,确实有一定的“节奏感”。这种天气的韵律表现为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很有可能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11)、如果八月十五早上,出现这种火烧天的壮观场面,那么预示着明年是个干旱少雨的天气,尤其是春旱现象严重,影响过冬作物的生长,老祖宗提醒人们要做好抗旱保丰收工作。
(12)、“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俗语的科学与否,我们没法去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里面都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渴望团圆,渴望丰收。各位看官,您说呢?
(13)、刚才我们分析探讨了八月十五这天下雨,反映近期的天气情况,那么看看来年会有什么预兆呢?
(14)、对于这种现象,其实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有气象方面的专家说,虽然天气是变化莫测的,但是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因为天气之间也是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这种韵律时间的长短不一般是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但是对于这种韵律活动形成的原因,现在还没有人搞清楚,毕竟大气的这种韵律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
(15)、尤其是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老祖宗们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总结积累了大量的农谚俗语,用来指导和预测天气变化,预测粮食丰收与否。正如农谚云:“八月十五早看天,来年不用问神仙”,到底看什么?有什么预兆?我是畅谈生活点滴,一起畅谈分析。
(16)、首先要明确“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谚语中的日期都是农历日期,我国所使用的农历和公历两种历法形式,一般农历每月的十五又恰好是月圆之夜。
(17)、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未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18)、如果八月十五早上,出现这种火烧天的壮观场面,那么预示着明年是个干旱少雨的天气,尤其是春旱现象严重,影响过冬作物的生长,老祖宗提醒人们要做好抗旱保丰收工作。
(19)、在古书《周礼》中记载:“中秋夜迎寒,秋分夜拜月”,也就是说,在周代的时候就开始有中秋夜迎寒和秋分祭月的活动了。
(20)、八月十五日是秋天天气,这个季节的天气大多数都是比较晴朗而又干燥的。秋天很多地区都开始进行了小麦的播种,若是在这个季节看到天空中出现云彩遮挡住月亮,可能之后会连续下雨,这对于小麦的发育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因为秋天很多时候都看不到云彩,所以一旦天空出现云彩,那时候的人们就会特别敏感。之后如果再正月十五能够下雪的话,也就代表着是一个好的收成。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两种天气进行结合,也就出现了这句俗语,代表着庄稼好收成。
2、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下一句
(1)、还有的说:“中秋雨,冬节晴”,六个字一谚语,通过中秋节这天的雨水情况,预测到冬至时节天气晴朗,恰恰是秋分时节对应到冬至时节,预示天气变化。
(2)、中秋节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和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且,2005年5月20日把中秋节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3)、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有所不同,天气韵律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种规律性也不是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应该对应得上。
(4)、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就是说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如果天公不做美,有乌云飞来挡住了了月亮,影响了人们赏月,那么在来年正月十五的这一天,天气就会下雪,白色的雪花从天而降,飘落在在红色的灯笼上边。
(5)、谚语云:“八月十五晴,正月十五放光明”。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是民间两大传统节日,一个是秋天观月、赏月,是月夕节;一个是春天观灯、赏灯,为灯节。两个节日,两两对应,遥相呼应。通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天气,预测正月十五元宵节阴晴,体现了老祖宗们的聪明智慧。
(6)、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中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7)、这样的俗语听起来似乎仅仅是一种对于月的描述,但其实仔细看的话,是对于气象的预测,按照多数老人的说法,如果在八月十五这天能够看到云彩遮挡住月亮,那么在明年的正月十五就是看到降雪,这是真的吗?
(8)、正月里下雪与俗语“瑞雪兆丰年”正好呼应,预示着又会是一个好收成,通过八月十五的月亮去预测来年正月十五的雪,从而推断出丰收与否,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9)、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皎洁的月亮,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桂树和玉兔的神活故事。
(10)、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天气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11)、正如农谚俗语所说:“八月十五老沾天,麦子出在泥巴田”。也就是说八月十五这天,如果是阴雨连绵,雨水不断,天空雨水连成一片,那么麦子发芽时,地里积水多多,泥土湿粘,呈水涝状态。也可以看出在农历八月底到九月初,多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因为此时正是秋分、寒露和霜降时节,恰是小麦发芽生长阶段。
(12)、中秋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节日了,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叫团圆节;尤其到了中秋之夜,大家坐在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因此,也叫追月节,或者月夕等等。自古以来,就有赏月、祭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习俗。更有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13)、今年的到底灵验与否,来年正月十五见分晓,到时留言评论,不见不散。
(14)、尤其是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老祖宗们在这重要的时间节点,总结积累了大量的农谚俗语,用来指导和预测天气变化,预测粮食丰收与否。正如农谚云:“八月十五早看天,来年不用问神仙”,到底看什么?有什么预兆?我是畅谈生活点滴,一起畅谈分析。
(15)、“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的是两个节日时期的一个气象活动。意思是说在当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晚上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云层比较厚或者是直接是阴天下雨的天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来年的正月十五那天一般情况下是会有雪降下来的。
(16)、谚语云:“八月十五晴,正月十五放光明”。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是民间两大传统节日,一个是秋天观月、赏月,是月夕节;一个是春天观灯、赏灯,为灯节。两个节日,两两对应,遥相呼应。通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天气,预测正月十五元宵节阴晴,体现了老祖宗们的聪明智慧。
(17)、虽然,都反映了冷空气的活动,但是谁都不能保证就一定准时。况且下雪还需要水汽、或者说暖湿气流配合。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未必换来正月十五雪打灯。
(18)、不过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还无法确定在古代,正月人们一般都会有游园观灯的习俗,所以就有了“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
(19)、正如农谚俗语所说:“八月十五老沾天,麦子出在泥巴田”。也就是说八月十五这天,如果是阴雨连绵,雨水不断,天空雨水连成一片,那么麦子发芽时,地里积水多多,泥土湿粘,呈水涝状态。也可以看出在农历八月底到九月初,多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因为此时正是秋分、寒露和霜降时节,恰是小麦发芽生长阶段。
(20)、综上所述,八月十五这天,如果我们发现太阳高挂,晴朗少云,碧空万里;则预兆着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太阳当空,阳光普照,是个大晴天。
3、八月十五云遮月的上一句
(1)、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2)、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
(3)、比如2006年我们这里就是“八月十五云遮月”,等到来年正月十五早上就飘起了雪花,到中午才逐渐停了下来,天气依然是寒风呼啸、阴沉沉的。
(4)、这两个关于这个季节的说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村的老一辈总是根据天气来预测来年的节气变化。如果8月15日多云或月亮被遮住,明年元宵节的天气不会很好,可能会下雪。换言之,如果8月15日天气下雨,则次年正月十五将有雪。这个成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假日天气之间的回声关系。
(5)、“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
(6)、当天气和音符一样有规律出现时,气象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天气韵律”。一般情况是30天、60天、90天、120天或150天甚至240天循环出现。
(7)、那天,父亲说,看来正月十五的雪小不了。其实这种天气情况,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天气规律的总结,是很有道理的。果不其然,第二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因为我们当地正月十五有去祖坟送灯的习俗,那年是深一脚浅一脚从雪窝里趟过去的。那也是送灯最艰难的一次,也是记忆犹新。
(8)、谚语:“八月十五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可以看出,这句谚语说,如果八月十五这天飘飘洒洒下一阵雨,来年就会出现干旱天气,尤其是来年春夏之交,多是缺少雨水的时候,势必影响夏季农作物健康成长。
(9)、还有的说:“中秋雨,冬节晴”,六个字一谚语,通过中秋节这天的雨水情况,预测到冬至时节天气晴朗,恰恰是秋分时节对应到冬至时节,预示天气变化。
(10)、原来在此前一天下起了连绵不断的小雨,到八月十五这一天云彩遮住了月亮,到十六依然看不到月亮。吃了月饼,但没有赏月,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11)、秋天的天气通常是干燥和晴朗的。秋天大部分时间天空没有云。到8月15日,大部分地区都种上了小麦。如果有云遮月的天气,就意味着持续降雨,这也是小麦发展的有利环境。同时,如果正月十五下雪,也预示着丰收。这两种环境的结合似乎有一些共同点,这意味着一个好收成。
(12)、古人在测算一个节气的时候方法很简单,就八个字——“昼参日影,夜考极星”,也就是白天观察太阳角度的变化,晚上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变化。慢慢知道了太阳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造成地球四季更替,寒来暑往。在《冠子·环流篇》中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意思是说,我们要是每天傍晚的时候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会发现二月春分的时后斗柄是指向东面的,五月夏至的时后斗柄是指向南面的,八月秋分的时候斗柄是指向西面的,十一月冬至的时候斗柄是指向北面的,斗柄方向的变化就是四季的变化,斗柄转了一圈就是一年的长度。
(13)、意思是说,农历七月份下雨,接下来两个月也是以多雨为主,如果,不下雨,接下来两个月也会干旱少雨。我们知道作物到了生长后期,已经不需要过多的雨水了,需要光照和积温使籽粒饱满成熟。这个时候长时间下雨,田间积水,影响根系呼吸,就会导致植株叶片早衰,影响光合作用,籽粒不饱满影响产量。而到了八月十五这段时间,有的作物要成熟收割了,刮风下雨会导致作物倒伏,不利于收割和晾晒。并且,田间积水还会影响当下茬的播种和出芽,影响来年的收成。所以,有了“七月十五看当年,八月十五看来年”的说法。
(14)、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被广泛流传下来。当然,大气的韵律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成因、条件、表现等等许多方面。
(15)、“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流传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农谚。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所谓“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
(16)、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过去民间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来年慌不慌,八月十五看月光”,能看出什么呢?看看古人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17)、吃过早饭,我们可以仰望天空,看看是太阳高照还是乌云遮日。通过天气情况,预测来年天气干旱或者洪涝情况。
(18)、中秋节,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节日了,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叫团圆节;尤其到了中秋之夜,大家坐在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因此,也叫追月节,或者月夕等等。自古以来,就有赏月、祭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习俗。更有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19)、 现在,许多气象学家正在对大气的韵律活动和它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天气存在着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某种天气过程,某个时刻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就像乐曲里的节拍一样,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直接的演变关系,实际上却是有一定的联系。气候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就叫大气的韵律活动。
(20)、我国古代以农耕为主,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非常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总结出了一大批类似于天气预报的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其中之一。
4、八月十五云遮月是好兆头吗
(1)、老农说:“八月十五早看天,不用抽签问神仙”,这回知道看什么了吧!看早晨的朝霞,看中午的阳光,看晚上的月亮,看这天雨水,通过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预兆了来年的天气情况,知道了来年干旱或者多雨的情形,大家说是不是很有意思。老人说:“八月十五早看天,来年不用问神仙”,看什么?到底有什么预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怎么说。
(2)、还有谚语说:“八月中秋雨,节后雨水多”。可以看出,其预兆和上面谚语雷同,意思是说中秋节下雨,节后雨水多发,是个多雨的阶段。
(3)、根据历史的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通过八月十五这天的天气,来预测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的天气如何,期间整整跨越了150天左右。并且这句俗语,在今天依然适用,并不过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4)、看看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经典之作,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大人小孩几乎人尽皆知。通过两个节气,预测两种天象,也就是八月十五阴,则正月十五雪,非常形象直观,寓意深远。
(5)、“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
(6)、而且随着对气象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了,很多的研究也表面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并且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虽然气候是变化莫测的,但是大气的韵律活动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7)、老人说:“八月十五早看天,来年不用问神仙”,看什么?到底有什么预兆?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怎么说。
(8)、另外,还能通过八月十五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明年的天气情况。例如,“八月十五火烧天,来年是个大天干”,“八月十五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八月十五天会晴,正月十五放光明”,“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洒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