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中优美句子摘抄(文案精选6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3-03 09:28:48 浏览59

龙应台散文读书笔记

1、龙应台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1)、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2)、《慢食,慢生活》(意)卡洛·佩特里尼,中信出版社

(3)、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理想主义者也许成不了大事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4)、村上龙以半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三十二个吃遍天下美食的故事。穿插于甲鱼、牛排、毛蟹、咖喱羊脑、鱼子酱、山椒味噌之间的,是巴塞罗那、维也纳、东京等时尚之都、大小饭馆与酒店,以及各色男女的爱欲场景。每一个故事都触动你的感官神经,引发你对人生的各种况味的体验:欲望、罪恶、感伤、孤独和幸福。酸甜苦辣,百味横陈。

(5)、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6)、《人间有味是清欢》梁实秋,北京时代华文出版社

(7)、一本书带你吃遍泰国,专注于泰国美食,用生动的图片、温暖的故事和看似平淡实则有味的行文,呈现美好的泰国味觉之旅。如果想到泰国走一走,这一本书要带上,吃喝不愁。

(8)、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注解,眼的旁白。

(9)、《擦肩而过的好食光》,夜奔小鹿,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10)、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相会。

(11)、他的眼睛有一种温暖,他讲话说声音很轻,很慢,很平静。

(12)、《孩子,你慢慢来》带给了我深深的思考,龙应台说:“我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13)、用美妙的文字,演绎人间美味,用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

(14)、欢迎各位校友们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到如下邮箱:

(15)、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难道竟是那机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你自己的心?

(16)、书中一共写了六次“目送”,每次“目送”都是一次意味深长的离别。龙应台把这场离别安放在儿子背着书包远去的背影里,安放在母亲失忆后把“女儿”叫作“雨儿”的声音里,安放在父亲安眠的那个雨天中响起的楚歌里……而这些片段正是我们每个人情感共鸣的基石。那牵念的目光,连接着生命的起点和终点。生命在这一程又一程的目送里,成长、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由此产生的阵痛也让我们和作者的心灵相近相通,因为这温馨的日常、感伤的离别和悲切的失去是龙应台的人生,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龙应台最终将对子女和父母的全部感情都凝结在“不必追”三个字上,这是最真实的无奈,也是最超然的领悟。

(17)、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18)、梁文道“味道三书”:梁文道,广西师大出版社

(19)、高军出版的第一本书,他是豆瓣书写高手,吸引一大笔粉丝,用老不正经的语言,谈所见所闻,说吃喝玩乐,进入文字,与高军老师一起耍。

(20)、当黄小厨慢慢变成黄大厨,愿时光不负伊人模样。

2、龙应台散文中优美句子摘抄

(1)、袁枚《随园食单》(清)袁枚,邓立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汪曾祺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他不仅喜欢吃、懂得吃、懂得做,还懂得写吃的,从家乡高邮的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到湖南的腊肉、野菜,他都要追究、琢磨一番,并时常发出感叹:我能吃,我很爱吃,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

(3)、我知道两件事:一个存折里,数字一直在增加,另一个存折里,数字一直在减少。数字一直在增加的存折,是我自己的;数字一直在减少的那一本,是别人给我的。

(4)、《孤独美食家》(日) 村上龙,湖南文艺出版社

(5)、《一饭一世界》,周华诚,赵运仕编,广西师大出版社

(6)、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7)、著名学人丁帆的美食笔记。普通读者读学者的笔记,怕就怕在学者们的考据癖,一谈到考据,多数读者会逃之夭夭。丁帆老师的笔记,没有那么吓人,反而很至诚至真,通过平常食事散发出逝去的人情之味与旧日时光的温暖。

(8)、《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 汪曾祺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9)、慢生活是一种态度,而慢饮食是慢生活最生动的体现,作者为了慢生活找到依据,回到食物本身,去寻求慢生活是保护的一种传统文化和态度,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态度,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10)、书中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1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2)、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1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14)、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

(15)、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花期不同。只要我们细心地呵护,她就会慢慢长大,开花。也许,你的孩子是茫茫戈壁中的一株依米,需要贮存五年的养料和水分,在第六年才能开出娇艳绚丽的五彩花朵;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也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16)、遇见梁文道,在于他推荐的各类书籍,他是一个典型的书评人,人称道长,他对美食的见解也是非常的高。在梁道长的描述中,饮食是一个线索,串起个体肉身和精神的文化网络。他讲自己对美食的看法收罗称三本书,其中《味道·味觉现象》,阐述的观点是美食就是用来消灭的,美食被享用,消失了,它的价值才实现了。《味道·人民公社》,主要谈论“吃”的社会意涵,挖掘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们“吃”的不同内容与逻辑。《味道·第一宗罪》,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在梁文道笔下,吃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切片,它与音乐、民族、教养、情色甚至善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吃上升到哲学层面,道长厉害。

(17)、新元伊始,乍暖还寒,枯枝茁芽,嫩叶萌动。遥望昌峡峻岭,峰峦叠嶂,绵延千里;沟壑纵横,幽林葱郁;朝雾夕霞,邃深高远!近而观之,其则绝壁屹立,伟峰仰止;叉流蜿蜒,清泉击石;山居烟渺,列寨星布;盘道隐约,阡陌交映;或见樵夫伐薪,渔夫舟行。此乃凡间仙景,何为吾等至此两载有余,曾未有如此之感哉?此或谓之景随心生是也。

(18)、爱情是只有灵没有肉的,是澎湃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的;唯美浪漫、纯情而带着毁灭性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

(19)、初是初中生活的重要分水岭,因此顺利度过初可以说对整个初中生涯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初二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0)、还有好多适合路上的书,好书太多啦,介绍不完……就这样啦。

3、龙应台散文摘抄

(1)、我承认,我看过的龙应台的书都看得很慢,看起来有些涩,嚼很久还咽不下去。这当然不是书不好,只是对现在的我来说,太重。我能充分欣赏她作品的人生阶段还未到。

(2)、这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这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这是一本与食物有关的六十多年的记忆,经历过困窘的岁月,不同年代人对食物有不同的情感,《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3)、《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4)、   《目送》文字所及,能抵达文化深处的基因,能触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也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社会里的风土人情,也能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劣根和顽疾。

(5)、几年前还是在大学期间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和《亲爱的安德烈》。现在可能有点记不太清楚具体的内容了,但我记得看完两本书都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教会了我很多。龙应台是学者,是作家,是母亲。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一面。《目送》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亲爱的安德烈》是中国母亲和西方儿子之间的沟通。我现在也是一个新手妈妈,她在书信里很多讲给儿子的话也像是我的心声,而我现在的角色也更能体会为人父母的内心。然后连续看了她另外一本早一些的书《孩子你慢慢来》。都让心灵很触动。

(6)、 读书可以陶冶性情,通过读书,增加修养,使我们的性格变得圆润,更具有人格魅力。

(7)、 读书让思想丰盈,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满,不会因为人到中年,感到人生寂寞,消极打地发以后的岁月,而使人生变得更充实,更有品质,活得更加通透。

(8)、43《有风吹过厨房》食家饭,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9)、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10)、吃货漫画集,萌新温暖,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每天相对的食材,培根君的系列小漫画,生动可爱,笑点无数,让人看到吃货们各种各样的小心情。

(11)、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爱自己身边的花鸟鱼虫,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生命中的每一天。

(12)、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读平淡文字,品平常生活,与平凡生命融洽,成为不凡的自己。

(13)、我为龙应台朴实细腻的文字而沉醉,我为龙应台“素养修行”的领悟而感慨,我为龙应台普世的人文关怀而感动。她的诗意的生命情怀,是广博的,也是丰厚的。

(14)、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5)、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16)、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17)、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18)、如何尊重生命呢?这是普世的关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考。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龙应台也有悲悯天下的情怀。在《目送》中的第二部分留下了那些关切世界的文字。在《跌倒》中,作者记述了一名十五岁的学生在学校的厕所里,用一个塑料袋套在自己的头上自杀的事。对此,她伤痛地写道:“在我们整个成长的过程中,谁,教过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挫折、失败?”“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让我们心灵震颤,掩卷沉思?

(19)、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0)、《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试图和长大成人的儿子平等沟通的一本对话录。有一句话不记得是在这本里看到还是在《目送》里看到的,类似:我怕的是孩子爱我却不喜欢我。是亲人却不是朋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龙应台试图了解儿子的世界、他对事物的看法,努力去理解"年轻人的思维",同时以"不那么惹人嫌"的语气去讲一些道理、去鼓励、去劝告。同时安德烈也是一个非常有独立见解的人。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想:两个人说得都好有道理呢。两代人思想上的碰撞也很有趣。

4、龙应台散文集读书笔记1000字

(1)、和孩子对母亲态度的迥然不同,父母对儿女的爱则是长久的、永恒的。

(2)、我看到了女儿的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地板上,看到了她用颤抖的小手捡起本子,再次回到书桌旁。拿着铅笔的手还在抖动,铅笔搁在本子上不敢下笔。

(3)、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说来,在文章的开头起到引题、对比、烘托或衬托的作用。用在文章中间部分会起到对比、反衬等作用。无论起到什么作用一定和文章的主体事物及文章的主题紧密相连。

(4)、《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21世纪的《背影》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龙应台亲手摄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