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散文赏析
1、龙应台散文在线阅读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3)、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4)、只有丢掉拖累你的事物,你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5)、太宰治在这本书中剖析了人性中最黑暗,最懦弱最绝望的部分,道破了我们长期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阴暗面。
(6)、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7)、比起前面的书,个人觉得这本书专业性比较强,有点厚,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最好先看电子版,确定能读下去,再买纸质版(泪奔))
(8)、优质的生活在质不在量,就像交朋友一样,一百个酒肉朋友也抵不过一个人生知己。
(9)、这本书由几十篇散文组成,其中开头部分提到目送孩子上学,结尾写的是目送父亲生命的终结。这书是对时间的无语,对生命的目送。
(10)、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1)、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带着隐隐的悔恨与哀伤,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12)、而用极其悍然无畏的、锐利的辞峰、灵动的文笔来揭露咱中国现在社会所存在的种种病象。文中举证的例子也是现在随处可见,你我他都时常碰到的一些铁一般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去反省,去深思哪!呼吁人们从自我做起,努力的提高咱国民的综合素质。
(13)、2)广州市越秀区共和大街2楼211铁一小斜对面(杨箕分点)
(14)、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向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15)、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敢于道出咱们中国人的国民综合素质低以及人性上极为偏狭自私的弱点而感到钦佩。但是从她的字里行间也不乏看出她那浓浓赤子心和悠悠爱国情。就如她说:我爱台湾,无可救药的爱着这片我所痛恨的土地。
(16)、这段话很有启迪意义。现在的教育过于功利,我们在教会孩子如何走向成功的路上,却忽略了引导孩子如何去面对失败和挫折。培养孩子具备杂草一样的生命力远比分数重要。其实所有的不幸,在当时看来无论是多么地痛苦和悲伤,但走过之后,回过头来看,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财富。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的修行,往往跌倒过的人,会显得更加深刻,更加真诚。上帝是公平的,有个人让你哭时,一定会有个人让你笑。
(17)、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18)、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19)、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作者在书中通过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以及人际关系。
(20)、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2、龙应台散文精选摘抄精彩语段
(1)、龙应台的妈妈就每天都在数她钱包里的钞票,每天都边数边说"我没钱,哪里去了?"跟她解释说她的钱在银行里,她就用那种怀疑的眼光盯着你看,然后还是时时刻刻紧抓着钱包,焦虑万分。怎么办?龙应台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打了一个“银行证明”:"兹证明某某女士在本行存有五百万元整",然后下面盖个方方正正的章,红色的,正的反的连盖好几个,看起来很真,也很威风。然后交代佣人:“她一提到钱,你就把这证明拿出来让她看“。
(2)、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3)、幸福是一种能力,人人都可以学会,人人都能拥有。
(4)、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5)、一封封代笔信是客人们的写实生活,也是一节节人生课堂。
(6)、《海上日出》是巴金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习。
(7)、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
(8)、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产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9)、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
(10)、但我明白,儿子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他自己。所谓父母,就是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那些人。
(11)、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12)、《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罗伯特•戴博德
(13)、这本书会让你知道许多矛盾产生的根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只有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源头避免矛盾产生。
(14)、《人间滋味》《人间草木》《人间有戏》-汪曾祺
(15)、如果你还觉得读书没有用,那真该看看这本书了。
(16)、这本书强烈推荐,彻底改变了我的金钱观。我以前也是属于那种不太会管钱的人,老是乱花钱,没有任何理财意识,只知道上班挣钱。
(17)、对我最重要的,不是儿子有否成就,而是他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18)、儿子正在离开他的朋友们,他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他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时也正在离开我。这,是一种永远的离开。
(19)、我不介意儿子是否平庸,但要儿子找到快乐的自己。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
(20)、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3、龙应台的短篇散文
(1)、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2)、 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3)、现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罗纳,去看建筑,看雕塑。
(4)、胡子宏的《怀念我的妻子》以深情的笔触追忆了妻子患病后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历程,感人至深。
(5)、出自: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包括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7)、前段时间老莫在群里贴了张龙应台对臭港暴乱发表看法的图片,虽然没说啥,感觉老莫是比较认同她的看法的。老莫最喜欢谈民主和自由,我笑他是现实版的唐吉坷德,空想社会主义者,笑他没有正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沙皇彼得一世也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去欧洲游学回来后,想要割裂历史,完全照搬欧洲的现代化,最后连太子都背叛了他,已经没有朋友,只剩下敌人。
(8)、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9)、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0)、1)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331号广东电视中心20层
(11)、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2)、这本书是美国富商的自传,根据亲身经历编写的,它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能帮你建立良好的金钱观念,慢慢变富。
(13)、书中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14)、人活在世上,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然后为之去努力奋斗,去飞往自己心中的山峰。
(15)、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拥有怎么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自己。
(16)、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17)、5)清远市连江路银苑大厦2楼(清远分中心)
(18)、《列子·黄帝》一篇,见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又有列子对尹生说的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的“心”与“神”相通,张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释”说成“神凝形废”了。
(19)、真的不需要为了讨好他人而委屈自己,如果不能成全所有人,就先成全自己吧。
(20)、“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4、龙应台的散文名篇
(1)、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2)、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3)、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4)、首先,在时空的纵度上,朱自清的《背影》紧紧注视父子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体验,而龙应台的《目送》则牵系三代,以父亲为代表的老年,以“我”为代表的中年和以儿子华安为代表的青年,以“我”的视点为中心,将三个年龄时段的情感体悟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并且以此上升为人间大情、醒世恒理,视野开阔而颇具哲理性,这是《目送》区别于《背影》等其他亲情散文最成功的地方。
(5)、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6)、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
(7)、下面我们来看看文中被引用得最多的那段经典语句的来历。
(8)、很想摸摸孩子的头发,很想。但是我只说了句“谢谢”,就走了。
(9)、 “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其实子女对父母和父母对子女之间感情都是深深深深的,只是我们都不会表达而已.
(10)、《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11)、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
(12)、《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13)、《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14)、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5)、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16)、(1)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人民网、铁道网评)
(17)、儿子华安16岁那年,去美国做交换生。龙应台送他到机场时,看着他在长长的队列里,等候护照检验,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拿回护照后,华安闪入一扇门就不见了。龙应台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因此有了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8)、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身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9)、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20)、6)湛江市赤坎区海滨大道北28号喜来登酒店民大中心811室(湛江分中心)
5、龙应台散文诗
(1)、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做减法,你会过得更加轻松。
(2)、“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3)、该不该帮儿子买房?这个母亲的公开信,刷爆了朋友圈
(4)、我觉得我们国内对孩子财商教育这一块还是比较欠缺的,包括很多大人、家长也缺乏理财意识。但是在国外,理财已经成为很多家庭重要收入的一部分了。
(5)、记得曾经在着名女作家三毛的作品里提到咱们有些同胞在国外出尽洋相,闹尽了笑话的一些小片段。例如:在飞机上大声的喧哗,还自以为是、如厕也不讲卫生等等小事一二。
(6)、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7)、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8)、像书中说的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每个人都有变得更好的能力,想要事情改变,首先就要改变自己。
(9)、“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
(10)、前不久,惊闻偶的家乡又发生了一起令人心寒!毛骨悚然的三死二重伤的血案,其行凶者其一竟然是被害者平常称兄道弟过往甚密的邻居朋友,该行凶者见财生妒,才顿起歹念。
(11)、主题之间交叉串联,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有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
(12)、说起来龙应台还是我们的老乡,他父亲是南岳衡山人,16岁那年上街,看到宪兵队在招人,就这样跟着走了。70年后,当他驾鹤仙去,回老家安葬时,根据习俗,由村里的人唱花鼓戏,唱花鼓戏中那个年龄最大的,就是当年和他一起上街的,只是她父亲跟着宪兵队走了,而这个人留了下来,他们的人生就是有这么巧合。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龙应台的父亲在台湾扎根,虽然不是本地人,地位卑微,但境况不算最差的。当年有些战争中的老兵,最后成了时代的孤儿,坠入到社会底层,从此一生漂泊,半生坎坷。当最后终于可以回到故乡时,山河依旧,春天仍在,可惜父母的坟,都已埋在太深的草丛中,而他老年僵硬的膝盖,已是无法跪拜。乡里,也已无故人。多么落魄的一生。
(13)、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14)、男孩今16岁,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问他从哪里来,他羞涩地微笑,“自贡”。和父母来广州3个月了。
(15)、如果我们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长的,自己上一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影响,有一天你会赫然发现,那些经历会冷不防地跳出来,给你一记回马枪。你可能会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一张嘴,说出来的话竟然跟我妈妈如出一辙。”
(16)、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17)、本频道推荐作品包括:文学作品、诗歌朗诵、摄影、书法和绘画作品等。朗诵作品投稿时须随附原稿、音频、作品人近照及简介等。三周内未收到回复的,可转投其他公众平台。(品味欣赏频道)将竭力展示您的才华!欢迎来稿。
(18)、同名主打篇《目送》,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
(19)、这十本书都是我自己看过觉得收获比较大的,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20)、广东广播电视台鼎力打造的少儿培训品牌,由台传媒艺术中心管理,依托广东广播电视台专业的人才资源和媒体实践资源,以及众多社会教育资源,快速发展成为广东省最权威的少儿艺术教育品牌。
(1)、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向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2)、1)广州市白云区新世界商业街D18-1(白云新世界分点)
(3)、 2)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339号广东国际大厦主楼1113单位
(4)、那手镯,在香港庙街和台北士林夜市的地摊,甚至在法兰克福的跳蚤市场,都买得到。我从来没想过,手镯,是从这样的巷子里出来的。
(5)、看过这样一段话:“只有不幸福的人才会思考自己是否过得幸福,因为幸福的人每天沉浸在快乐之中,感受不到幸福。”
(6)、频道声明:本频道所推荐作品,均已征得作品人同意。图片除注有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予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7)、也让人们的心灵逐步麻木、冷漠。人们都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这种明哲保身、尽量少惹麻烦来为处世之道。所以,中国人就不容易生气了。因为生气了也没用。象这类事件多得不胜枚举了。
(8)、这样自然地就为他国增加了实力和发展啦,要是没有咱中国人的力量,他国又怎会发展这么快了呢?难道他们不爱家、不爱民、他们不想以自己有家为荣吗?又何须饱受风霜与委屈而寄人篱下呢?因为这儿没有他们真正可以发展的地方。
(9)、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
(10)、(品味欣赏频道)诗:飘逸的金叶|作者:刚毅|朗诵:小燕子||
(11)、一圈一圈的人,坐在凳子上,围着一张一张桌子,低头工作。一条巷子,变成工厂的手工区。他把一条手镯放在桌上,那种镀银的尼泊尔风格的手镯,雕着花,花瓣镂空。桌子中心有一堆金光闪闪的假钻,一粒大概只有一颗米粒的一半大。他左手按着手镯,右手拿着一支笔,笔尖是粘胶。他用笔尖吸起一粒假钻,将它填进手镯镂空的洞里。手镯的每一朵雕花有五个花瓣,他就填进五粒假钻。洞很小,假钻也很小,眼睛得看得仔细。凳子没有靠背,他的看起来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驼着。
(12)、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13)、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14)、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5)、(2)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搜狐评)
(16)、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17)、中国人真实写照:穷养自己,富养儿孙……反思疫苗事件:国家药监局原局长的死刑与《悔恨的遗书》
(18)、花边店、纽扣店、腰带店、毛线店、领店、袖店,到最后汇集到十三行路,变成一整条街的成衣店。在这里,领、袖、毛线、花边、腰带,像变魔术一样全部组合到位,纽扣扣上,一件一件衣服亮出来。零售商人来这里买衣服,一袋一袋塞得鼓胀的衣服装上车子,无数个轮子摩擦街面,发出轰轰的巨响,混着人声鼎沸,脚步杂沓。广州,老城虽然沧桑,仍有那万商云集的生动。
(19)、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
(20)、两个人都半晌不说话。过了一会儿,男孩说:“五粒一分钱。”他的头一直低着,眼睛盯着活儿,手不停。
(1)、(品味欣赏频道)诗:朋友|作者:刚毅|朗诵:梅芳||
(2)、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3)、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4)、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5)、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上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6)、贾平凹说:“会活得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7)、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8)、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9)、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10)、龙应台曾经闹过一次笑话,很有意思。有一次,她从欧洲回台湾,去探视一位长辈。那长辈看起来颇为疲惫,问及原因,他聊到“前列腺肥大”的种种烦恼。告别之后,龙应台去看另一位女性好友,好友问她“怎么看起来有点疲累?”龙应台不假思索地说,“可能前列腺肥大吧。”好友以为她开玩笑,等着她的解释,看了半天,发现不是玩笑,于是好友小声说:“应台,嗯……女人没有前列腺。”我真是要笑喷了,其实这也正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盲区,大脑都会有短路的时候。记得大学时代,那时没有电子邮件,都是手写的信,有个同学收到一份信,信封上写着“上海省南京市”。如果大脑一时短路,可能会不记得自己牙刷的颜色,在路上遇到一个你关心的人,可能事后才会想起,耶!这家伙腿怎么啦,没事么。
(11)、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12)、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13)、《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新中国
(14)、就是不愿意辛苦点用正当的渠道或用劳力换取酬劳来得以生存,却选择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当然也有一些真是客到异乡,又遭到小偷扒劫的人真正的需要人们伸出同情的援手。但因骗子一多,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随着走向绝景。
(15)、感悟: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
(16)、(1952年2月1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毕业于堪萨斯州立大学,中国台湾女作家。
(17)、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18)、
(19)、不可否认,非常欣赏龙应台的散文,喜欢她清新隽永的文笔,喜欢她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领悟。但这次她对臭港暴乱的看法,感觉在大局观、格局上还是有所欠缺,当然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她自己的目的。她提到如果用武力解决臭港暴乱,那么不是臭港人背叛了祖国,而是祖国背叛了臭港。不只是这句话,整篇文章看起来都不够客观公正。臭港就像一个被人贩子拐走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家了,为了弥补曾经缺失的爱,父母对他宠爱有加,但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做辱没家风的事情。如果臭港真的要认洋鬼子为爹,要闹独立,那么我这个弱女子都会拿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决心和勇气,抛洒一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热血。
(20)、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1)、什么叫做“神凝”呢?《黄帝》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的话。指用心专一。当然,这“神”与“凝”,都不是停滞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神”是可以超越空间而自由驰骋的。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趋向性的,富于动感的。
(2)、《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一二”反革命政变。
(3)、近年来,正在发展中的家乡频频发生了纵火杀人的血案,被害者都是平时亲切熟悉的乡里人,看而闻之我心久久不能平息,悲痛万分,为什么会有如些扭曲的人性?
(4)、在镰仓有一家专门帮人代写书信的文具店,书中出现了十六封书信,有给去世宠物的吊唁信、有宣布离婚的公告信、有拒绝借钱的回绝信(这个挺有用的,我在下图附上了(可爱)),也有写给挚友的分手信……
(5)、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7)、龙应台和孩子讨论到爱情的话题,最后觉得爱情都是现实的,华安知道这个道理,可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他说总得让他相信点什么。的确,如果少男少女们都不再相信爱情,那么他们的人生也会感觉黯然失色。至少,我们当年都还是相信琼瑶的,觉得男的最好要有深邃而又忧郁、迷离的眼神,女的可以有冰冷的小手但必须有颗滚烫的内心。爱情是只有灵魂而没有血肉的,唯美、浪漫、纯情甚至带有毁灭性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描写爱情的诗句,许多人喜欢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过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感觉更胜一筹,还有那句“我设想了千万种相遇,却害怕一次真正的遇见”也很有意境。
(8)、龙应台是个有担当的人,当然也是个幸福的人,她陪着父母走完了生命中的最后5公里。她的妈妈和朋友家萱的妈妈老了时都会有时光错乱的感觉,为了安慰妈妈,让她有安全感,让她的内心得到平静,她们俩想了些办法,那就是对症下药。
(9)、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
(10)、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