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谋排行榜(文案精选13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1-03 09:11:31 浏览59

三国智谋排行榜

1、三国神将传

(1)、曹操亡命到了吕伯奢的庄上,人饥马困,就想歇歇腿,吃口饭,立马走路。

(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白衣渡江、智夺荆州。都展示了陆逊在军事方面的才能。

(3)、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4)、看惯了《三国演义》,一提西蜀,自然而然会想到诸葛亮。

(5)、白马坡,程昱说,非关羽则无人可敌颜良;华容道,程昱说,关羽傲上而不辱下,建议曹操向关羽打感情牌,卖惨求饶。此外,程昱坑了徐庶。

(6)、但几乎见不到曹操诛杀大将,可见其杀人都许多手段,管理也有许多的办法。

(7)、袁绍死后,郭图跟着自称车骑将军的袁潭在黎阳驻扎。在袁潭被曹洪斩杀后,郭图也被乐进一箭射死!第13位:张松张松卖主求荣,堪称三国中最大的卖国贼,比许攸的人品低劣多了!

(8)、其实只有鲁肃明白,东吴真正的大敌只有曹操,而刘备是一个合作对象,而且关键是刘备够“弱小”,虽然鲁肃并没有为孙权出谋划策指挥战役,但是鲁肃这个谋士却为孙权谋划了一个天下蓝图及接下来发展方向,这可能就是大智若愚吧。

(9)、正是这位乱国毒士贾诩两败曹操,使其损兵折将。后归顺又屡建奇功,可为谋士亦可为大将。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让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10)、张松被刘璋依为心腹谋士,受到格外的赏识和器重,然而张松依仗主公的信任,竟然打起了卖主求荣的主意。张松画好了蜀中的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借出使曹魏的机会,准备献给曹操,可惜碰了一鼻子灰;在受到刘备的殷勤款待后,张松将蜀中地理图册倾囊献出。如果没有张松,刘备可能还要再奋斗十几年!在刘璋面前,张松又极力劝说,引进刘备以拒张鲁,这个引狼入室的骚主意,又被刘璋采纳!

(11)、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不是最聪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12)、程昱早年抗黄巾、保家乡,在吕布偷袭山东兖州时,程昱与荀彧配合,死守范县、东阿、甄城,给曹操保留了根基。濮阳之战中,程昱献出伏兵之计,大败吕布;仓亭之战中,程昱献出十面埋伏之计,全歼了袁绍的主力部队,将袁绍杀到只剩数百骑兵狼狈逃命;赤壁之战时,程昱看到黄盖的来船有诈,及时提醒。

(13)、郭嘉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

(14)、《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15)、或许也是因为正统因素,两晋对曹魏的打压,才显出诸葛亮的光辉照人,诸葛丞相名垂千古。

(16)、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17)、曹操取得如此成就,离不了众位谋士出谋划策,离不了各位战将冲锋陷阵。

(18)、诸葛亮因为演义的渲染,成了智慧的化身,成为神话的代表,更是被称之为“妖人”。当然,客观来说,诸葛亮的才智还是超群的,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帮助刘备白手起家,在赤壁之战推动孙刘联盟,最终打败不可一世的曹操百万大军。后乘胜挥师西进,占领蜀川,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可以说,刘备能从一穷二白到称帝建业,诸葛亮劳不可没。

(19)、荀彧,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像这样高的评价,一般人根本就没有那个资格担当的。荀彧乃是最开始跟随曹操的人,可以说荀彧算得上是曹操帐下的元老级人物。

(20)、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

2、三国智谋排行榜

(1)、郭嘉郭奉孝,实乃一代鬼才。可惜的是天妒英才,48岁就英年早逝。倘若郭嘉能活到六十岁,历史就要改写,不会再有三国也不会有以后的司马晋朝。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2)、曹操最终能把吕布生擒,还是得益于其部下的反叛。

(3)、但是若要论三国中,智谋最妖孽之人,还是非贾诩贾文和莫属;可以说三国乱世就是贾诩一手造成的,首次登场就是建议李傕、郭汜等人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后又以一人之力瓦解了李傕势力。

(4)、恐怕吕伯奢的家庭状况,还不足以来个朋友就杀猪的地步吧。

(5)、虽然在小说中,诸葛亮作为真正的主角,拥有“无敌”主角光环,其智堪称妖孽,但是在易中天先生眼中,仍然仅为第估计会有很多诸葛粉丝不服了。

(6)、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7)、刘备渡江,携带十几万百姓。刘备也知道人口的重要性。

(8)、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9)、在三国时期,诺大的中国大地上仅仅只有不到一千万人口。

(10)、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曹操只有区区三万兵力,而袁绍拥有十万之众,大家都认为曹操以卵击石,曹操也信心不足。

(11)、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12)、这时候,袁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如醍醐灌顶一般,激发了曹操斗志和自信。

(13)、但几乎见不到曹操诛杀大将,可见其杀人都许多手段,管理也有许多的办法。

(14)、三国里面,真正大败曹操者,除周瑜外首推贾诩。

(15)、荀彧,生于公元一六三年,死于公元二一二年。字文若,荀攸的侄子。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

(16)、即便是派再有能力的官员镇守,都很难守得住。

(17)、第五是姜维,第六是张辽,第七是张飞,第八是曹操这个需要特别说明一下。

(18)、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19)、和大多数人一样,喜欢三国,不仅是因为三国有武将们驰骋沙场的雄姿,还有三国谋士们智计超人的策划。

(20)、至于唯才是举,曹操能把一大群天王级的大佬们集聚在一起,发挥他们的能量,没有高超的驾驭能力是做不到的。

3、三国智谋排行榜前十名

(1)、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

(2)、一个人的聪明不仅仅体现在智商有多高,能有多么高明的主意,更应该是具有处理事情的能力及取得如何的成就。

(3)、不管吕伯奢与曹操的父亲是故人也好,是结义兄弟也罢,就礼节和情义都到不了这个份上。

(4)、诸葛亮设计,假装主动为周瑜吊丧,从而给众人留下诸葛亮宽厚大度,周瑜小气不能容人的印象。这是小说里的情节,虽然脍炙人口,但终是虚构事件,与历史不符。

(5)、主意比曹操多,杀敌比曹操多,但不能说明他们就比曹操厉害吧。

(6)、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占用篇幅最大的一个人物,因此,有人说诸葛亮才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这也明显体现了作者罗贯中的乡土观念。

(7)、陆逊,这个年轻小伙子。可谓是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

(8)、程昱安享晚年,寿终正寝,被追赠为车骑将军(曹丕本来要封程昱为三公)。第4位:沮授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既有气节,又怀忠义,威望极高。在河北阵营中,沮授的地位仅次于袁绍。

(9)、陈宫错跟了吕布之后,没有良禽择木而栖,而是一条道走到黑,再无回头之路。兵败被俘之后,陈宫心如死灰,即便是曹操挽留,陈宫也毫不回头。第8位:徐庶徐庶事母至孝,又为人豪爽,善兵书,能击剑,深受关羽、张飞的赞赏。

(10)、兵民是军事斗争的根本,在战争时期,很难把兵与民分得清。

(11)、在三国时期,诺大的中国大地上仅仅只有不到一千万人口。

(12)、三国中有太多的能人异士,那些个让人折服的智慧的奇谋跌计。

(13)、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也只在军事,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

(14)、后来周瑜劝诱诸葛亮投吴不成,下定决心必除之而后快。正巧刘备甘夫人去世,周瑜向孙权提出假意要把孙权之妹许配刘备,实则引诱刘备来东吴的妙计。然而在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和吴国太乔国老的“胳膊肘往外拐”的态度下,周瑜的计策被一一化解。诸葛亮三气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周瑜死后,孙权厚待他的遗孤。

(15)、袁绍死了之后,曹操准备进攻袁绍的两个儿子,众将均建议乘胜追击,然而唯有郭嘉建议穷寇莫追,他说:

(16)、张松私通刘备的机密被其兄长告发,刘璋大怒,将张松夷灭三族,简直是大快人心。不过张松的口才和记忆能力,堪称无出其右!第12位:田丰界桥之战,受到赵云的冲击后,扶着袁绍到矮墙内躲避的,正是田丰;也正是田丰之计,在袁绍灭公孙瓒的系列战役中,立下了大功。田丰最大的缺点,正如荀彧之评价,“刚而犯上”。官渡之战前,田丰强烈劝阻袁绍,不要发动战争,而建议屯兵缓攻,打持久战以拖垮曹操,可惜不被采纳;田丰以死相谏,袁绍大怒,将他投入大狱。曹操听闻田丰不在袁绍军中,喜不自胜地说“袁绍必败”。

(17)、招呼也不打,就跑到外面去买好酒,还杀口猪来招待曹操一行。

(18)、曹操最终能把吕布生擒,还是得益于其部下的反叛。

(19)、或许曹操不会告诉自己行踪真实的目的,但吕伯奢想好好款待的话,理该对曹操言明。

(20)、曹操是有那个权力和能力,但也不可能想杀谁就杀谁。

4、三国智谋排行榜前二十四名

(1)、贾诩,三国时魏国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善用计谋,先在郭汜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2)、沮授极力建议袁绍“迎奉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不听;沮授极力劝阻袁绍不要南下,提出了“三年疲曹”计划,袁绍又不听;沮授极力反对袁绍分封诸子,认为是取祸之道(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袁绍还是不听;沮授建议在官渡之战时采取缓攻,并提出派遣蒋奇防护淳于琼的运粮队,袁绍说“不听不听就不听!”

(3)、如果以历史为准,荀彧也是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

(4)、这些死心塌地追随刘备的百姓,一旦刘备站稳了脚跟,那就是对抗曹操最强大的力量。

(5)、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

(6)、由此看来,曹操还是最聪明的人,无人能出其右。

(7)、郭嘉堪称三国第一人才,曹操早期的谋略基本都来自于郭嘉,曹操平吕布,战袁绍,灭乌桓,定辽东都有郭嘉鼎力相助。尤其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弱胜强打败强大的袁绍,郭嘉积极献言献策,研判形势,提振信心,可谓功不可没。后来,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后,曾叹息若有郭嘉在,就不会有今日之败了。由此可见在曹操眼中,郭嘉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8)、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15)

(9)、而在真正的三国里,诸葛卧龙不过是一个长于内政的著名谋臣。三国谋士如果非要排个名次,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10)、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白衣渡江、智夺荆州。都展示了陆逊在军事方面的才能。

(11)、郭嘉被曹操称为“孤之奇佐”,可惜三十八岁病逝,才华未能全部施展。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哭郭嘉,让人唏嘘。第2位:贾诩毒士贾诩,每次用计,都是毒辣无比。

(12)、陆逊,这个年轻小伙子。可谓是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

(13)、细细说来,司隶、豫州、衮州、徐州、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凉州、以及荆州八郡、平州共十个州级单位。而这一切,皆出自郭嘉之计谋。若论谋士功劳之巨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只此一例,足矣。

(14)、鲁肃乃是三国里不弱于诸葛亮的大战略家,大局观极强,纵然暂时失利,但从长远来看却都是对东吴有利的;比如赤壁之战时,只有鲁肃能真正说出为何要抗曹,比如为何要联合刘备?再如为何要救诸葛亮、将荆州“借”刘备等等。

(15)、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16)、起初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17)、袁绍大败后,田丰遭到逄纪的诽谤,被袁绍赐死在狱内。

(18)、田丰(?-200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19)、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20)、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以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出现,孙权继位后为周瑜推荐,仕于孙权,为孙权谋划战略,深受器重。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周瑜说服孙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

5、三国智谋排行榜前100名

(1)、司马懿帮曹家打仗,打着打着,曹家突然感觉不对劲了,原来祖孙几代打下的基业,“房产证”已经悄无声息地过户到了司马家的名下,等曹家发现之后,一切为时已晚。

(2)、奉孝的奇谋才能自不需多言。众所周知,汉时分天下为十三州,而其中九州为魏国领土。

(3)、作品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4)、第五 武帝曹操 曹操少年时便熟读兵法,被誉为乱世枭雄,为人雄谋伟略,又奸诈多疑。他的丰功伟绩已经为现代人津津乐道。他排第五是因为司马懿给他很多建议有些当时他没听,后来才后悔。从而致使全国统一晚了百年。

(5)、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

(6)、同时,对百姓也是一种震慑,也就不敢再众志成城的协助守城。

(7)、智力是五虎上将中最高的。在战略上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劝谏刘备不要讨伐东吴,句句点到要害。俨然一流谋士。第三是关羽武圣人、万人敌,武力绝伦,勇冠三军。

(8)、徐庶武力智力都是三国第一流的存在,综合素质最高,排第一当之无愧。第二是赵云按照评书里的武力体系,赵云是三国第一勇将,能够一人单挑颜良文丑二将还不落下风。可见其武力多么恐怖。按照三国演义的标准,赵云武力与关羽张飞在伯仲之间。

(9)、看看今天的人口密度,就可以想象当时人口的重要性。到2018年末,新疆人口2486万。由此可以想象,三国时期人口的分布情况。

(10)、但他却是曹操手下用兵者仅次郭嘉的“毒士”。

(11)、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是位愚蠢笨拙的人,仿佛他比谁都弱智。然而,事实上却完全相反,鲁肃是位有大智慧的人。他是孙权的手下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为自己的主攻谋划了一篇美好的景象,那就是跟曹操两人平分天下,他的“天下论”比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提出的更早更具有时效性。后来当曹操挟官渡之战胜利的淫威,率大军南下时,鲁肃第一个站出来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建议。

(12)、官渡之战前,荀彧曾经点评过袁绍麾下的谋士们,“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但对于沮授,荀彧却唯独不敢指三道四。

(13)、尽管陈宫、张邈等人是因为曹操嗜杀而背叛,就陈宫那些人的德性,即便没有曹操的嗜杀也不会安分的。

(14)、有人说司马懿是贼,偷走了曹魏的政权。这种说法其实有失偏颇,按此说来,曹操也算作贼,他窃取了大汉天下,大汉也是贼,夺取了秦国的天下,秦国也是贼,窃取了天下的天下。

(15)、官渡之战期间,荀攸强烈建议曹操接纳张郃、高览的投诚;又力排众议,在剿灭袁绍残存势力时堪称居功至伟。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尤其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16)、贾诩一生跟了好几位主公,都能受到重用,还能顺利抽身而退。贾诩最终寿终正寝,位列三公,是人生大赢家!第1位:荀彧如果不算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人,荀彧就是演义中最厉害的谋士!

(17)、第四 凤雏庞统 凤雏与诸葛亮齐名,可惜他没有诸葛亮帅气,他矮小面丑有时有些口吃。但正是他的谋略让刘备站稳了荆州,能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庞统的才学,可媲美战国时的顶级策士。

(18)、郭嘉郭奉孝的锋芒毕露,让很多谋士都忘尘却步。在曹营当中,恐怕也只有二荀能配合郭嘉的脚步。值得说的是,郭嘉死后,荀彧与乱国毒士贾诩开始在曹营大放光彩。即便有赤壁之败,也并不能影响他的光辉。

(19)、但实际上,若论谋士才略,是非诸葛亮而是法正法孝直。

(20)、不过既然这样问了,我也就回答一下。下面我就先给大家介绍下他们,最后再说出我心目中智谋最高的人。贾诩有人曾说,贾诩可能是三国最聪明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得以善终,活到了曹丕时代,享年七十七岁。而曹操有很多谋臣,不是被杀(如孔融、娄圭、杨修),就是忧愤而死(如荀彧)。此外,还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贾诩的智谋很高。比如,张绣背叛曹操,就是贾诩怂恿的。后来张绣投降曹操又是贾诩怂恿的。贾诩为何敢如此呢?就是因为他很懂曹操的心思,他知道曹操需要人才,需要“以德服人”,不敢公报私仇,胡乱杀人。所有,贾诩断言,曹操不仅会对张绣不计前嫌,还会重用他,以此彰显出增加的博大胸怀。同时,贾诩又知道曹操是个多疑的人,所以他追随曹操后,非常低调,不敢结交朋d,更不敢居功自傲,仗势欺人。荀彧荀彧是一位正人君子,帮曹操出过很多谋略。相当年,曹操跟袁绍即将一战。很多大臣都想投降,唯独荀彧说不可以,他认为袁绍势力虽强,却不足为惧。荀彧还跟曹操分析了一下袁绍的为人,比如他多谋不决、妇人之仁、沽名钓誉,这给了曹操极大的信心。可以说,官渡之战,曹操能够胜利,荀彧是功不可没的。后来,曹操击溃袁谭和袁尚两兄弟、平定乌丸,荀彧都多有功劳荀攸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也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曹操一见到他,就对他心悦诚,跟手下人说:我能够得到公达(荀攸的字),还怕得不到天下吗?后来,曹操讨伐吕布、袁谭和袁尚,荀攸都提出了很高明的建议。程昱程昱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他早年的时候,被兖州刺史刘岱所征辟,但是他没有应召。后来,曹操占领了兖州,程昱主动前去面见曹操。对此,他的同乡颇为不解,问他前后为何反差如此之大。程昱笑而不答。

(1)、庞统乃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谋士,若在谋略方面想要占到庞统的便宜,那是非常困难。庞统在早年帮助刘备取得益州,而且让刘备的整个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庞统让刘备的整个格局观,从质到量都发生了改变!

(2)、值得可敬的是,他有奇谋却不自傲,更是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也难怪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倘若不是荀彧他一心向汉,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3)、一个人的聪明不仅仅体现在智商有多高,能有多么高明的主意,更应该是具有处理事情的能力及取得如何的成就。

(4)、贾诩后来投靠了张绣。当时正处曹操和袁绍交战之际,二人争相过来拉拢张绣,张绣本来准备投靠袁绍的,然而贾诩却再三建议投靠曹操,张绣疑惑道:

(5)、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6)、诸葛亮曾经说到,法正若在,也许他真能阻止刘备东征。

(7)、再一个就是排除了一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将。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吕布,其次是典韦、颜良、文丑、许褚、甘宁等等。差点忘了,还有上将潘凤!

(8)、作为袁绍手下的首席谋士,第一功臣,虽然冀、青、幽、并四州虽非尽出田丰之手,但他的功劳对袁氏而言,不可不谓之大。可惜的是,袁绍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不擅用人。倘若得以识人用人,与曹操之争胜负必从长

(9)、首先来说说排名第一的郭嘉和排名第二的诸葛亮,其实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来看,诸葛亮才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但是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其实是不如郭嘉的,这一点从蜀汉和曹魏的发展就能看出来,郭嘉是曹魏阵营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军师,而且曹操的霸业也都是靠着郭嘉才发展起来的,而蜀汉虽然也是以诸葛亮为核心,但是诸葛亮并没能帮助刘备将蜀汉发展壮大,所以说郭嘉才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最强军师。

(10)、第三 卧龙诸葛亮:郭嘉死后,诸葛亮司马懿二人出山,都为他们的君主献言献策,显示出了高超的智慧。后来就是二人的龙争虎斗。诸葛亮天纵奇才,可惜在军事上放不开,又缺决断,还会用错人。虽然司马懿在他死后都被涮了一把,司马懿依然感叹,诸葛亮乃天下奇才。他的智慧比起司马懿的之才,缺一点拙朴大气。

(11)、陈宫无知世之聪、识人之明,以为曹操是英雄,实为乱臣贼子,以为吕布是英雄,实为勇而无谋。在徐州期间,陈登父子蛊惑吕布,而陈宫竟然毫无节制之术,甚至被陈登骗的团团转,最终接连丢了徐州、小沛。

(12)、刘备对法正的言听计从,非诸葛亮能比。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也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彝陵那样的低级错误,而导致惨败。可惜法正终究与郭奉孝一样,英年早逝。不然三国鼎立最终局面会是怎样还尤未可知。

(13)、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后,诸葛亮率军北伐,六出祁山,虽然颇有战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寿命临尽之前布七星灯阵续命,但被魏延无意中弄灭灯火,将平生所学传与姜维并定下计策后去世。

(14)、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

(15)、在18路诸侯会盟之后,荀彧也就跟随了曹操。当时曹操实力较小,而且地盘也不多。而荀彧却与曹操的想法一样,他认为只要有人才,那么地盘也就来了。反之,如果只有地盘,没有人才,那么迟早这些地盘也都会是别人的。

(16)、公元197年,曹操刚刚被张绣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这个时候袁绍却派人送来了羞辱信,当时曹操一度想要忍让。不过,郭嘉却建议应该给袁绍当头棒喝。后来,郭嘉亲自为曹操拟定战略,先灭吕布,定刘备。最终,再与袁绍交手。

(17)、曹操是最精明的,尽管是文学青年,情感丰富,但他更是政治家,肚子里的小九九清楚得很。他不会做折本的买卖的。

(18)、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19)、周瑜、吕蒙之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

(20)、但曹操是政治家,他如此行事,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和感情用事。

(1)、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2)、田丰这种忠义耿直之人,屡屡被主公拒于千里之外,而张松、郭图这种蝇营狗苟之流,则每每获得主公的青眼有加,这种现象,似乎与当今职场多有暗合。第11位:鲁肃鲁肃极力促成了孙刘联合,“榻上对”敲定了江东的立国之本,这些都是高瞻远瞩的超级战略。孙权在门前站立迎接鲁肃,足见他在东吴的地位。但鲁肃借荆州给刘备,是其失算之处。

(3)、诸葛亮,生于公元一八一年,死于公元二三四年,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东省沂南)人,号“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幼年丧父母,随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被刘备三顾茅芦的诚意感动,出任刘备军师,并帮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

(4)、辅助孙策打下整个江东吴国四州扬、荆、交、广除荆州之外皆自周瑜之力。之后又于赤壁大败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使其事业达到顶风,不可谓建树颇丰。

(5)、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6)、荀彧被曹操称赞为“孤之子房”,曹操可以没有荀攸、没有程昱、甚至没有郭嘉,但绝对不能缺失荀彧。

(7)、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可谓是这位牛逼人物的写照。

(8)、“曹操志向远大,心胸宽广,现在缺兵少将,咱们投靠他必受重用。”

(9)、荀彧、郭嘉都曾经投奔过袁绍,如果他们一直在袁绍手下做事的话,还能有如此的成就吗?

(10)、郭嘉郭奉孝的锋芒毕露,让很多谋士都忘尘却步。在曹营当中,恐怕也只有二荀能配合郭嘉的脚步。值得说的是,郭嘉死后,荀彧与乱国毒士贾诩开始在曹营大放光彩。即便有赤壁之败,也并不能影响他的光辉。

(11)、张绣曾在宛城用他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则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都用他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太尉、魏寿亭侯。死时七十七岁。

(12)、细细说来,司隶、豫州、衮州、徐州、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凉州、以及荆州八郡、平州共十个州级单位。而这一切,皆出自郭嘉之计谋。若论谋士功劳之巨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只此一例,足矣。

(13)、其次来说说第三名的荀彧和第四名的庞统,这两位其实分别是郭嘉和诸葛亮的低配版,荀彧本身就被誉为“王佐之才”,也的确是帮助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但是荀彧的计谋其实没有郭嘉和诸葛亮那么神,这也是荀彧不如郭嘉和诸葛亮的地方。而庞统在外的名声可以说是与诸葛亮持平的,毕竟一直有传言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是庞统的战绩比较少,而且庞统还没有发挥真正实力就死了,所以本应该与诸葛亮并列的庞统也就只能屈居第四位了。

(14)、庞统,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一四年,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死后追爵为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