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读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书笔记500字
(1)、陶行知先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竭忠尽智,死而后已。
(2)、出自《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3)、不过,可惜的是,刘备的大方向虽然没错,但一次战役的胜利,绝非仅仅方向正确就可以了,还取决于其他太多的因素,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方向正确”,其本质也是一种无奈。
(4)、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5)、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局势已定。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联合,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的失策。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
(6)、《三国演义》讲究的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它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天下分成三个大国:魏蜀吴。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一直到晋国一统天下。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等性格鲜明的人物。
(7)、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8)、当北宋初亡、南宋军队数度北伐时,北方的汉族百姓们往往都是站在南宋军队这一方,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宋国人,现在做了亡国奴,被金国人统治了。一旦南宋的军队来了,这些汉族百姓就会感觉是祖国的军队来解放自己了,著名诗人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而时过境迁,一百二十年后金国灭亡时,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场景。
(9)、成语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出处: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11)、文章的立论,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说明了这次出师,乃是非伐不可的大事,决不能有所怀疑。接着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
(12)、只要事关国际民生,我必鞠躬尽瘁,全力以赴。
(13)、鞠躬尽瘁,是汉语中来源于古代奏表的一则成语,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4)、分析到这里,我想已经很清楚了,刘备东征,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碰到了一个机会,但这个机会,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因为他要拓展战略空间,要争取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东征更像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赌局。当然,除此以外,可能还有他对关公、张飞的感情因素(张飞在伐吴前夕被部下弑杀,凶手也投奔了东吴),增加了他对孙权的愤恨,必欲除之。
(15)、坚持写作,创作上千篇文章,曾在《散文选刊》《西安晚报》《宝安日报》《新教师》《散文中国》《台湾好报》等期刊发表文章,著有散文集《沉默的写作》,并在《语文报》《冰心少年文学》《初中生优秀作文》《学生之友·最作文》等期刊指导学生发表作文,带领学生多次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荣获“优秀辅导老师”、“辅导一等奖”、“辅导教师金奖”,学生荣获作文大赛金奖、十佳文学之星奖。深受学生以及家长喜爱,所教学生遍及深圳各区各个公办学校,每星期培训作文学生200余人,考试中获得满分作文。
(16)、许多的科学家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17)、但是,后来孙吴改变立场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凡事都是这样,难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18)、读音:(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
(19)、尽瘁,瘁,劳累过度之义,尽瘁,尽心尽力之义。
(20)、明·黄宗羲《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敢言病。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三国作文
(1)、这本书叫《神奇的警犬》,我从4月1日开始看,2号就看完了。当我将书捧在手里才一会,就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一定要把它读完,那怕废寝忘食。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在我的脑子里烙下了一枚印记一样。
(2)、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称王称帝。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3)、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4)、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全三国文》卷五十八) (1-2)
(5)、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汉语成语。拼音: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
(7)、明·黄宗羲《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敢言病。
(8)、近义词:鞠躬尽力、全心全意、忠心耿耿、赤胆忠心、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9)、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10)、译文: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
(11)、无奈他瘸了一条腿,根本就追不上。几分钟后,芒芒已经将匕首送到了主人跟前,随后,拉拉也到了大漫跟前。芒芒得到了奖励,而拉拉则委屈地望了大漫一眼,乞求主人的谅解。很多次,芒芒都会抢夺拉拉的的功劳,他都快要气疯了。
(12)、《后出师表》被认为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对此,诸葛亮作《后出师表》。表中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13)、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4)、那么,这种甘于为工作尽心尽力、无止无休的敬业精神从何而来呢?《朱子语类》里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来自于爱。人之所以会形成坚定而忠诚的事业理想,是因为对之怀有充分的热爱与认同;既然是充分热爱和认同着某项事业,自然就能乐意为之、以此为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里、情感中,就是真诚爱其岗、热忱敬其业,能把工作看待为虔诚的事业,能把职业的为稻粱谋、谋生饭碗,上升为事业的理想认同、奋发自我,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种听起来显得沉重而遥不可及的境界,而会成为人对于工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奋勉、乐在其中地勤奋。这种状态,能把人生点滴过程都集合为最大程度的合力而贡献给心中的事业--醒着梦着,都为之牵挂筹谋,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都为之奋斗付出。
(15)、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先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
(16)、——摘自习近平著作《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作于1989年1月
(17)、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8)、当然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状态,是一种敬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愿为一项事业兢兢业业,愿为一种理想夙夜在公,愿为一份信念投入一生。这种敬业精神与每一位工作者都息息相关。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具有这种对工作对事业的奉献、勤奋、刻苦、执着、专注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吃苦的决心、刻苦的努力、艰苦的付出,和不苦尽不轻易甘来的过程。正如韩愈在《劝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事业精诚于勤奋认真,而荒废于嬉闹草率。
(19)、所以人心这个东西,很怪,一百多年的时间,就可以让一个曾经是世仇的异族人,拥有对本族的国家认同感。异族尚且如此,更何况,荆襄地区的百姓,本来就和江东地区的孙权家族是同一个种族的呢?
(20)、明·黄宗羲《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敢言病。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音的拼音
(1)、周总理鞠躬尽瘁,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丰功伟绩。
(2)、示例:我马上就去帮助王良智去,您不知道,今天一大早,我牙都没刷就去帮助车锯上的轴,石队长了解我,为了工作,我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组织上去了解我吧,为了争取当个光荣的共产d员,我要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贡献给d。
(3)、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继续“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悉心辅佐刘禅。当权臣李严为了讨好他,力劝他接受“九锡”、晋爵封王,诸葛亮拒加“九锡”并作书规劝李严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不要妄自尊大。这种不追求一己之私、一心为国的凛然正气,感人至深。
(4)、“死而后已”出自《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为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意为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而另外两个则是诸葛亮的首创。
(5)、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昏庸无能,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天下大乱。在这期间,曹操崛起,统一了北方。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政权。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
(6)、原句白话释义: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7)、后人根据这篇文章的结尾提炼出“鞠躬尽瘁”这则成语。 (1)
(8)、换句话说,尽快打回荆襄,当地老百姓还是会认为你是来光复故土的,还会把你当自己人;如果拖得时间久了,你再要去打荆襄,那当地人就会把你当侵略者。一个是解放军,一个是日本鬼子,待遇能一样么?
(9)、此时,曹魏政权“适疲于西,又务于东”,腹背受敌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为北伐胜利再添胜算。
(10)、事迹简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在这道表的最后,诸葛亮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结尾,表达了衷心为国的意愿。这八个大字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是全文高潮之所在,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13)、 历史上,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状态兢兢业业一生的人物有很多。诸如魏征、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众多股肱之臣,都是为国为民至死方休,他们奉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把毕生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国家与人民;而帝王肩负家国兴衰,亦不乏有勤勉终生者,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他的自我要求就是“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在位十三年,日理政事,终年不息,朝乾夕惕。在当代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更不少见。比如,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强忍肝癌病痛艰苦奋斗,被誉为“人民的好公仆”、“共和国的脊梁”,将工作热情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再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d员”廖俊波,在南平工作期间,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d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最后因公殉职于蓝天苍茫下。这样的人生,正如他所写的一句自勉之语所说:“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14)、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15)、而就外部天下大势来说,也有两个原因,对蜀汉来讲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这一发可能很勉强,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16)、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17)、“鞠躬尽瘁”意为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成败利钝”的意思是事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18)、织田信长 | 丰臣秀吉 | 德川家康 | 武田信玄 | 上杉谦信
(19)、历史王朝里的千古人物,以及当代社会中的英雄模范,他们做到了对工作事业殚精竭虑、报效终身,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是否就很遥远呢?
(20)、⑥羸(léi)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什么意思?
(1)、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加紧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准备。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颌东下,关中虚弱,于是决心再次北伐,急率军数万,走古道,出散关,围攻陈仓。
(2)、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境界,距离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在旁人看着苦、自己感觉乐的事业中“衣带渐宽终不悔”,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自我,就能在有限的工作中感染出无限的力量。而一份份工作、一个个岗位,将一个个零散的个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每个个体在各自社会坐标上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才能汇聚起民族圆梦的恢弘力量,积蓄起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决不能缺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近义词:鞠躬尽力、全心全意、忠心耿耿、赤胆忠心、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4)、第一个原因,是此时东吴刚刚占据荆襄,立足未稳,当地老百姓还是比较熟悉刘家人的统治(刘表、刘备),如果刘备能短期内卷土重来,则民心归附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再等上三五年,等东吴在荆襄的统治稳定了,老百姓熟悉姓孙的老板了,那就算届时刘备未死,蜀汉内部依然热血沸腾、矢志报仇,想要得到荆襄地区百姓的认同,就难多了。
(5)、事迹简介:焦裕禄为兰考人民治涝治沙,他身患肝癌。踏遍了兰考的山山水水绘制了兰考的治理规划图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留下遗嘱:把我埋在沙丘上,我活者没有治理好兰考,死了我也要看兰考的变化。
(6)、诸葛亮有着磊落的胸怀。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他作为主帅,也主动承担了责任。诸葛亮上疏刘禅,请求给予自己贬官三等的处分。他在疏中诚恳地检查了自己“明不知人”“授任无方”,以及身为三军主帅而“不能训章明法”等过错。在政权建设中,诸葛亮还特别注意“集众思,广忠益”,对于向他提过意见的部属,诸葛亮十分看重他们。曾诚恳地劝止诸葛亮自校簿书的杨颙,官职并不高,他去世时,诸葛亮写信表达哀悼之情,并“垂泣三日”。王安石为此作《感旧》诗:“恸哭杨颙为一言。”
(7)、全句的意思是:小心谨慎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量。
(8)、李军君,男,陕西渭南人,军君文学社创始人,金牌作文培训师,作家。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痴爱信仰:文学!喜欢孩子,热爱教育,在深圳市从事中小学作文培训教学9年,培训作文学生上千名。精通小、初作文各类教法,熟悉深圳中小学语文教材;曾多次接受全国顶级作文品牌培训,作文教学理念和教法先进,走生活之路,塑成功思维,写快乐作文。
(9)、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0)、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在五丈原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1)、许多的科学家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12)、他为推展全民脱盲教育运动,已是鞠躬尽瘁,令人钦佩不已!
(13)、记得有一次,拉拉在破案,任务是找到行凶者的凶器。他彻夜未眠寻找着。当他找到的时候,却发现凶器挂在一棵长得3米高的树上。他跳跃的最高限度是2米这完全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他跳了好多次终于跳到了树上,当他叼着匕首跳了下来,却把一条腿给摔骨折了,下巴也磕破了,还摔碎了一片指甲。
(14)、看了这篇文章,再看《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一颗专一的心!做事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论多大年纪,永远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15)、读完这本书后,我很庆幸能让我早点读到。使我有了深深的感想,我打算以后要认真地善待他人,并且要学会宽容。
(16)、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为古代官员勤政、廉政的典范。
(17)、但是有一次,在一次行动中,拉拉为了拯救芒芒,被抢击中了,伤好以后,芒芒当面向拉拉郑重地道歉了。
(18)、这则成语指不辞辛劳,尽力于国事,形容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其自身结构为补充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含褒义。
(19)、对子女不娇不纵,从小处着眼,励以忠贞大节。诸葛亮对于子侄、外甥等晚辈要求甚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他的继子诸葛乔办完公务,正要返回成都时,各位将领的子弟正在执行后勤运输任务,诸葛亮考虑到应该让诸葛乔与大家同甘共苦,就派诸葛乔带领五六百名士兵,同各位将领的子弟在山谷中转运粮草。《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是诸葛亮在如何对待学习和如何做人等方面对晚辈的严格要求,也是他一生勤于治学、严于律己的经验之谈。诸葛亮在文章中对晚辈们说: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将自己的远大志向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激励自己。不局限于琐碎的事情,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去掉疑惑、吝啬,即使未能得到提拔、录用,这对于自己美好志趣是没有损害的,更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强,意气不昂扬,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永远处于平庸的地位。
(20)、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一遍
(1)、匡扶选注.古诗词选读下册: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02
(2)、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命叫拉拉的警犬和他的主人大漫,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破获了一份又一份的案件;搭救了一个又一个人的英雄事迹。突出了拉拉机智、身手敏捷、对主人忠诚的品格以及大漫沉着冷静、勇于探索、遇事不慌的品格。
(4)、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事迹简介:1975年,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
(6)、例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7)、诗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
(8)、他毕生都在为改善山区居民生活而奔波,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况且在当时那个才弱敌强的情况下,“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将论据与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形势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更见政治家之本色。
(10)、建炎二年(公元1128),李纲为相七十日,罢相流放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四年后,太学生陈东等向朝廷上书请命,要求让李纲官复原职,事情失败,陈东也因此被杀,这时的李纲处境更加艰险。这首诗写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是他谪居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11)、在新版的《三国》电视剧中,刘备在伐吴前,和重臣李严有过一段私下的交流。谈话中,刘备流露出伐吴的另一个目的,是因为魏强吴弱,要统一天下,就应该先灭东吴。他要趁曹魏新建、无暇他顾的时机,利用内部因为关公遇害的悲愤情绪,举全国之力,一举灭吴(原话是:以雷霆之势,南下击之。),为最后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12)、蔡州城破时,金哀宗自缢殉国,他身边的重臣张天纲被南宋军队俘虏,并押送至临安。面对临安知府薛琼的质问,张天纲凛然回答到:“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何如?”各位看官,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中“我金”和“汝二帝”,张天纲心里把谁看做是自己的祖国,也就很清楚了。如果你是薛琼,听了这两个词,会不会气得手发抖地指着张天纲说:“你这个忘了祖宗的汉奸……”?事实上,当时的薛大人也是气得大喝一声:“给我拖下去。”
(13)、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名为达克斯的小伙子在高中时候被一个白人盖了帽,使他被别人看低,最后还被赶出了校队。后来他找到了一支非常厉害的球队,这是由一个叫卡斯珀的人带队的。卡斯帕在队里以及城里被称为“幽灵”,因为他擅长的运动细胞别人都不具有。
(14)、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15)、出处: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16)、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此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出师表》。
(17)、造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的。
(18)、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忠心耿耿: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20)、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1)、为安定国内人心,使之支持北伐,诸葛亮一再重申自己为之复出的努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说明国家已做好充分准备,有足够力量“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同年冬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
(3)、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4)、李宪文,熊永年选编.读古诗练书法: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01
(5)、当时,蜀汉有一些臣子对诸葛亮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再次上表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来伐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北战。这第二道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后出师表》。
(6)、诸葛亮一贯主张联吴伐魏。这时他一面和东吴交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边境,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准备北伐。
(7)、那么,这种甘于为工作尽心尽力、无止无休的敬业精神从何而来呢?《朱子语类》里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来自于爱。人之所以会形成坚定而忠诚的事业理想,是因为对之怀有充分的热爱与认同;既然是充分热爱和认同着某项事业,自然就能乐意为之、以此为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内心里、情感中,就是真诚爱其岗、热忱敬其业,能把工作看待为虔诚的事业,能把职业的为稻粱谋、谋生饭碗,上升为事业的理想认同、奋发自我,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是一种听起来显得沉重而遥不可及的境界,而会成为人对于工作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奋勉、乐在其中地勤奋。这种状态,能把人生点滴过程都集合为最大程度的合力而贡献给心中的事业——醒着梦着,都为之牵挂筹谋,八小时以内、八小时以外,都为之奋斗付出。
(8)、拼音: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
(9)、我很欣赏他神机妙算,用计谋行云流水,好一个真军师!还有他那一心只为酬三顾的精神更令我钦佩。他有句话说的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在他身上,毫不为过。有一幅对联写出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而这么多功绩,却只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三顾茅庐的情义。一心为蜀,只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刘备成就了蜀国大业。
(10)、今天承蒙您重用,我必定会鞠躬尽瘁,为公司效命。
(11)、写到这里,一声长叹,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人啊,有的时候还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历史上的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特别重大的事业,绝对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能够成功的。
(12)、这本书令我最爱不释手的原因,方才已经透露了。是诸葛亮,蜀国的丞相。徐庶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说他:如汉得张良,周得吕望。还有水镜先生司马徽也说:凤雏、卧龙,得一人,可安天下。
(13)、死而后已,汉语成语,拼音是sǐérhòuyǐ。意思是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出自《论语·泰伯》。
(14)、当你被人欺负的时候你选择立刻反击,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去作弄他,伤害他,也许你享受这个过程并且觉得很有趣,但当你看到他难过的时候你开心吗?我相信一定不开心吧!你肯定会觉得有一丝的后悔和难过。所以,当你被欺负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去改变他,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报复。
(15)、遗憾的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这次北伐又未能获胜。但诸葛亮并没有灰心,他仍一直谋求机会,讨伐魏国,直到最后病死在军中,践行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愿望。
(16)、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
(17)、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8)、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永远怀念他。
(19)、“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后出师表》被认为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大意是:我愿意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直到死为止。
(20)、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想法有点天真,有点艺术加工,不太可能是刘备当时真实的想法。因为虽然东吴比曹魏弱,但即使荆襄尚在手中,蜀汉也没把握可以一举灭吴,更何况现在的局面?但是,台词中其实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是东征的一个机遇。
(1)、例句:可是眼下大敌当前,后有追兵,你可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迟疑不决,误了大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
(2)、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4)、后来由于达克斯的死对头来拆了他们的台,抢了他辛苦训练出来的明星队员和女友,卡斯帕也被那白人挖走了。最后达克斯身无分文,只能流浪街头,四处漂泊,寻找机会。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球场发现了德鲁大叔,并把他所有的队员都集合了起来,参加了洛克街头赛,最后夺得了冠军。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著名的《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慷慨激昂、充满必胜的信念不同,《后出师表》的风格较为悲壮。
(6)、原文节选: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7)、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8)、陈君朴编译.汉英对照宋诗绝句二百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读音: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
(10)、在东征路上,刘备遇到了才略不下周瑜的东吴新锐陆逊,最终输得精光,使蜀汉彻底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本,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的危险。幸好老天还给刘备留了一个殚精竭虑的诸葛亮,以及一个大智若愚的刘阿斗,蜀汉在他们的经营之下,又延长了几十年的生命,不过由于前面输得太多太惨,纵使诸葛亮和刘禅都不是庸才,也只能做到自保而已,大汉的王业,最终只能偏安在西南一隅了。
(11)、例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的。
(12)、①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13)、我能受总经理如此器重,一定为公司鞠躬尽瘁,以不负总经理厚望。
(14)、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5)、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1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为指勤勤尽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关于此成语的近义词有很多,例如:
(17)、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二十七年。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在蜀国位极人臣,功高如山,仍能谨慎从事,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钱财,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自己,严格要求子女,终生崇尚俭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18)、他为推展全民脱盲教育运动,已是鞠躬尽瘁,令人钦佩不已!
(19)、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0)、他有气无力地叼起匕首,准备向离自己还有一公里的主人大漫跑去。谁知,这个时候,新来的警犬芒芒一口将拉拉的匕首抢走,向着它自己的主人跑去。拉拉愤怒地盯着芒芒,在后面穷追不舍,想把属于自己的荣耀给抢回来。
(1)、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2)、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不要为一时的失败所懊恼,要面对现实。人跌倒了不怕,怕的是跌倒后不重新站起来,而是在原地低下了头,认输。
(3)、当然,除了百姓认同度以外,还有就是东吴在荆襄统治时间越长,除了人心以外的其他各方面统治基础也会越牢固,也就越难攻取。所以要夺回荆襄,还要赢得当地百姓的认同,要趁早。
(4)、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感到力量积聚差不多了,便决定出祁山北伐魏国。在出师前,他给后主刘禅上表,要他听信忠言,任用贤臣,富国强兵。这道奏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兵败以后,只得退兵回蜀地。
(5)、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