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古诗鉴赏及解析
1、古诗鉴赏30首
(1)、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2)、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3)、答: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4)、不过,林语堂说的“三千棵松树”实际有误,苏轼在《送贾讷倅眉》一诗说是“青松三万”棵: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5)、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6)、菊花品种很多,花色纷呈,而黄色居多,因此又习惯称它为“黄花”。张翰《杂诗》用散金比喻纷呈的黄菊,鲜明生动,为人称道。
(7)、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8)、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9)、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古就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咏古迹
(10)、这是一首祝酒歌。前两句敬酒,后两句祝辞。话不多,却有味。诗人以稳重得体的态度,抒写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颂慰勉之中,道尽仕宦浮沉的甘苦。
(11)、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2)、话不多说,优秀作文范例+古诗词赏析赶紧码起来!
(13)、(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5)、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16)、(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17)、本词叙写词人春天载酒湖上的所见所感,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人游春的欢娱,
(18)、分析: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19)、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20)、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2、十篇古诗词鉴赏
(1)、我对有一类“经典诗”到是情有独钟,诵而不忘——叙事诗。
(2)、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3)、综上所述,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苏轼《江城子》的亡妻墓地之景是梦中所见,“夜来幽梦忽还乡”,他梦中见所的安葬爱妻的山冈当然是当初安葬时的模样,那时三万棵松树刚刚种下,当然是“短松”无疑,这一点,恰恰为历来解诗者所忽视,也只有作此解,才合乎原词意,“短松”也才说得清。
(4)、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
(5)、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6)、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语文试题汇编2020年1-7 试题汇编201-31 试题汇编201-30 试题汇编201-31 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7)、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8)、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
(9)、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0)、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1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12)、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13)、05 李白《客中作》: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这首诗其实就是一首歌词,是能够歌唱的诗句,也是《古诗十九首》中使用了第三人称叙说的形式。
(16)、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17)、投稿邮箱:120156131@qq.com,请注明“原创”字样。
(18)、你若要归山无论深处浅处都要去看看;要尽情地赏玩山峦沟壑的清净秀美。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暂时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19)、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20)、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3、古诗以及鉴赏
(1)、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2)、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3)、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4)、(注)(1)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2)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5)、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6)、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7)、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8)、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9)、—《墨子》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10)、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11)、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
(1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13)、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一扫而空。“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14)、120个(文化常识考点)融入趣味故事,有趣、有料
(15)、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QQ120156131
(16)、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
(17)、 (2)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18)、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19)、(2)在此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那可是人们最熟悉的去处。
4、优秀古诗词鉴赏
(1)、宜阳城下,春草一片茂盛,涧水东流,之后回转向西。树木秀丽无人欣赏,鲜花绽放也自凋落。山路漫长春光无限,空荡静寂只闻鸟鸣。
(2)、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3)、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4)、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5)、郁郁:茂盛的样子。盈盈:形容举止、仪态美好。皎皎:皎洁,洁白。牖(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娥娥: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倡家: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荡子:即“游子”,辞家远出、羁旅忘返的男子。
(6)、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7)、—老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8)、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
(9)、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0)、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11)、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12)、E.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13)、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14)、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15)、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6)、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7)、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18)、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9)、60组(作文分论点)汇编,背下来可以直接用!
(20)、早晨告别朝霞缭绕的白帝城,一日间行程千里回到江陵。两耳边仍然响着沿岸猿叫声,轻轻的船儿早已越过千山万岭。
5、古诗鉴赏10首 仅鉴赏
(1)、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2)、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3)、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4)、②侯嬴:战国时魏国隐士。信陵君引为门客。后秦军围赵都邯郸,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最终解邯郸之围。
(5)、咏古迹要注意对于景物的描写,注意今古之间的对比。
(6)、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