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名句赏析
1、《道德经》的名句
(1)、(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名句赏析)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3)、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4)、惚兮恍、恍兮惚,惟恍惟惚,是个什么?当然绝对不是昏头涨脑,许多修道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修行境界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圆坨坨、光灼灼的大圆光境。
(5)、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四十六章》
(6)、(名句赏析)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用我们中国话讲就是圣人了。圣人和贤人还不同,圣人是已经悟道得道的人。所以圣人说的话,就是道语,就是大道的流露。
(9)、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0)、(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1)、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应及早动手解决。
(12)、第2个原因是你所说的修身治国,用兵,养生。其实就都属于老子说的众妙。这些都是万物之妙。即使修道说道,也不可丢弃。因为都是通达的,把道理搞清楚了,用在很多地方都能够通达。
(13)、他才能够有力量去推广它去认同它去推崇它。这是老子的善巧。
(14)、三生万物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演化出四时,四象,四方,八卦,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六十四卦,六十甲子,三百六十五天,等等;进一步将道的宇宙法则延伸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到此万象万物生成。
(15)、(名句赏析)察见微毫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16)、静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生灭的根本,这个不生不灭的就是生命万物的根源。生命的根源又可以叫做常,常是什么?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17)、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18)、(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1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20)、(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2、道德经名段名句选
(1)、(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2)、《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4)、这句话告诉我们,你做出的成果不要具有己有,你取得了成就不要恃功而傲。很多东西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追求也没有用,所以人生要懂得淡然知足。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明艳动人的珍贵品质,做一个耀祖光宗的人。
(7)、(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8)、道是什么样子呢?道就像无底的深渊一样,虽然高山瀑布、小河流水、涓涓细流等等,都在永不停息的流进来,但是这个深渊却永远也装不满。这就是大道,无穷无尽,永无止境。
(9)、一个人懂得知足就不会受到别人的屈辱,做事情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人生最大的祸根就是不知道满足,人生最大的过错就是贪得无厌。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八十一章》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2)、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因此,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15)、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16)、(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7)、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1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19)、(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20)、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3、道德经名句解释及感悟
(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名句赏析)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3)、天道看起来宽宏广大,无所作为,放任天下众生自生自灭。其实不然,天道很公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人看世间多有不平之事,恶人作恶而富贵,善人行善却遭难,是因为平常人没有足够的智慧,看不透其中的因果罢了。
(4)、(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5)、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6)、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8)、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9)、(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1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1)、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12)、(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我们被老子绕晕的时候,不妨把他的好朋友释迦牟尼大师请来帮帮忙。释迦大师说:我法妙难思,就是这个恍惚。佛门说:真空妙有这四个字,便是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的最佳解释。
(14)、(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1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6)、而在最后告诉我们,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7)、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19)、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20)、什么是致虚极呢?就是你要把心清静到极致,佛家叫空到极致。什么又是空到极致?这个虚极是个什么状态?虚极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到极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什么都不住,什么都不沾。老子还有两个字形容这个境界叫:清虚。
4、道德经名句经典语录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3)、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4)、(名句赏析):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5)、这个非常道的“常”字。就是恒常的意思。什么才是那个恒常的大道呢?说不清道不明,刻意去说,刻意去给他定义都没有用。
(6)、因为这地方小,所以他也认识我朋友,我朋友马上解释说。老神仙不敢不敢,我哪有这种胆量,我这位朋友啊很有求学的欲望,你老人家就发发慈悲满足一下他吧。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8)、上根之人闻道后,恍然大悟,马上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中根人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无所得;下根人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至大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人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9)、他们是同一体的。离开这个清净空性的本质,就无所谓色相;离开万法色相也体会不到清静的本质。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样东西是不能单独拎出。这叫空色一体,须臾不离。所以你看老子在道德经的第1段,已经把这个世界的根源万物的因由和特征全部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后面所有的章节都无非是对这一段的详细诠释。和辅助说明。千古以来各种解释注解都非常多,可是纯粹的没有实际修行的知识分子解释《道德经》是很有局限的。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12)、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13)、(名句赏析)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14)、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5)、人世间的事往往都是这么妙的,妙就是不可思议。你搞不清楚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六十七章》
(17)、所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事万物都在发生和演化。人可以在这种天地万物当中去观照这样的生灭变化。
(18)、(名句赏析)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19)、“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0)、(名句赏析)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5、道德经名句解析
(1)、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2)、(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3)、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4)、(名句赏析):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5)、(名句赏析):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6)、他这套东西,由于文字隔着几千年,晦涩有隔阂,所以没有办法做到雅俗共赏。可其实他写的已经很简练,非常简洁,没有一个字是废话。
(7)、(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8)、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9)、(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10)、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1)、(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1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3)、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二十二章》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5)、(名句赏析)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16)、老子写这东西不从世智,说白了不是给人看来学习知识的。这本书是给人修道悟道用的。顺带给人拿来治国治家,但其实里面讲治国的内容,也都辅助于个人的修行。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18)、(名句赏析)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19)、(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20)、(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1)、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所以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要你该干嘛就干嘛,只不过你别过度不要刻意非要怎么样才行。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8)、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9)、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1)、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 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 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12)、(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13)、(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14)、解释;知道什么是清白的,要能够安心于黑暗和被误解,天下人就会效仿。甘心处于这种状态,人就不会在道德问题上出现错误,回归到一种绵延无尽的状态。
(15)、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6)、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1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8)、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9)、所以我们去读《道德经》,最好尽量不要陷入世间逻辑思维和一般知识性解读上去。因为这就等于用两个五号电池去接通一台电视机,没有办法接通电源。
(20)、(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1)、(感悟)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所含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新的和谐体,即是万物,万物阴阳两面相互转化,对立统一于统一于道。在生活当中,以“阴阳”的对立统一性分析一切问题,自会无往而不利;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名句赏析)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算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4)、(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5)、(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6)、据说,老子出生于周朝末年的春秋时期,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藏书吏,职位相当于图书馆长,所以读了很多书,知识渊博。
(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8)、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9)、出自《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10)、“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在这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11)、(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3)、一生二道这个规律变化出二是什么?二是阴阳二气;即是道家所说的两仪。
(14)、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1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17)、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8)、(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9)、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20)、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1)、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2)、(名句赏析):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3)、为何这样说,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万物之中的一员。我们和老子说的有名万物之母的万物是一样的,都可以往回回溯到天地之始。
(4)、这几句呢要用佛家的《心经》来对比才能够明白,他说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5)、夫物芸芸就是万事万物都在轮回生灭当中不停的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