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民间风俗
1、中秋节民间风俗活动
(1)、《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2)、中秋节绝对是一个观察月亮的好时节,此时秋高气爽,天气晴朗,蚊虫也没了踪迹,更少了云层的遮挡。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跟小鱼杠了:“谁说秋高气爽,明明中秋那天老是阴雨绵绵的。”
(3)、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4)、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5)、历史传统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断绝的国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6)、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7)、中秋节的由来,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后,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8)、为推动洛龙区文化创新,为“文化强区”和引资引智工作注入活力,洛龙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园区内开展外乡贤返乡考察投资活动,邀请在外洛阳乡贤,近距离感受家乡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看看“老家”变化,尝尝家乡美食,畅叙赤子爱乡之情,共商家乡发展大计。
(9)、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10)、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11)、标准的兔儿爷是扮作京剧武生的扮相,身披金盔金甲,外裹红色战袍,脚蹬厚底靴,还要以黑虎作为坐骑。随着社会发展,民间的能工巧匠们还会把兔儿爷做成兔首人身的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有过这样的描写:
(12)、第中秋节赏月还有一些基本的小讲究,我们在赏月之前应该沐浴更衣,带着虔诚的心来赏月,这样会给你带来一年的顺利,带来家人的团聚,这是一份祝愿和希望,所以我们秋高气爽赏月的时候不要忘记哦。
(13)、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眼下正值中山陵举办桂花节,市民不妨与家人踏东郊,赏时花,度佳节。
(14)、其次是请月光姊,由4名女子分坐四周,两名女子双手托着月光姊的虚拟造型,另两名女子吟唱请月歌,请月光姊下凡;
(15)、(燃灯)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在这一天很多地方有在河边放花灯的习俗,不仅放花灯,在街上还挂着各式各样的灯,这些灯都是点燃的,人们借助这些花灯和点燃的灯表达了对家庭和睦、家人团圆的向往,以前还有情侣借花灯来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所以中秋节有燃灯助月色的习俗;
(16)、在过去,端午节时赶鸭人就挑着竿竿,赶着蒲鸭儿,一路沿着水路农田,把鸭子喂得肥美丰腴,到成都恰好是中秋前夕。因此,成都人是有中秋吃鸭子的习惯。
(17)、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南京夫子庙、上海老城隍庙等等,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18)、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19)、当然是一家人在楼顶或者老家屋檐下围坐在一起吃月饼和柚子,一起赏月~不过今年要回老家举行祭奠父亲逝世一周年仪式
(20)、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2、中秋节民间风俗范文
(1)、这种实用理性,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就已经确立。这些争鸣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等等,基本的思想都围绕着如何实现天下太平,如何战胜对手,如何得道成仙这些实用的问题。而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是世界由什么组成,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这些形而上的问题。
(2)、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3)、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芋而食之,倒还大有钟馗驱鬼的气势。
(4)、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5)、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6)、每到中秋节前后,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中秋》总是被人们反复吟咏,因为苏东坡用优美的语言替天下的人说出了对家庭团圆的期盼和对无法团圆的遗憾。
(7)、“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月下对歌是世界客都梅州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当地有中秋节唱山歌、斗山歌的传统。
(8)、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9)、吃桂花鸭喝桂浆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10)、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11)、作为沿海地区的湛江,中秋正逢蟹儿肥,过节的餐桌上又怎能无蟹。
(12)、客家人的中秋应节美食何止柚子和盐焗鸡,月光糕、白切糕等都是客家人中秋饭桌上必备的食品。而客家人和广府人一样,中秋也有吃芋头的习俗。
(13)、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14)、另外,广府人还有放天灯的习俗,即放孔明灯。人们在孔明灯上写下祝福语,灯下燃烛,热气上腾,孔明灯缓缓飞升到空中。但因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近几年人们较少燃放孔明灯。中秋夜,儿童手提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耍,家人围坐分享美食,畅叙天伦,直到深夜。
(15)、对唱在广西的武鸣,每到中秋的晚上,当地的壮族人就会在祭拜月亮之后,乘着皎洁月光,成群结队在灵水河畔对歌,通宵达旦彻夜不歇。对歌后如有钟情的恋人,便结下百年之好。
(16)、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17)、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南北问题,要知道,中秋节在古代,是起源于中原的,中原地区的此时,已经被冷空气所占领,确实是一个“秋高气爽、少雨少云”的时候,但是淮河流域就不一样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撤,华北雨季结束,华南后汛期结束,淮河流域进入秋季连阴雨期,这个时期气温降低,降水在短时间内较多,而降水过后天气转晴,气温较低,进入季风意义上的秋季。
(18)、猪笼饼,既是旧时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又是孩子的玩物。
(19)、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0)、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围绕着一个“吃”字做文章。春节,杀年猪、包饺子、炸煎堆、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给祖先送吃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中元节,给鬼送吃的;重阳节,吃螃蟹、喝菊花酒、雄黄酒。
3、中秋节民间风俗送什么礼物比较好呢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所有的节气都是民俗与风俗的沉淀,幼儿园的老师们,自然不会错过中秋节带来的教育契机。我园以“浓浓中秋情,悠悠民俗风”为主题,设置各民俗场馆让幼儿感受节日氛围,让孩子们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中秋节知识和文化习俗,感受花好月圆和合家团圆的美好氛围。
(2)、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梁录》也有观潮记载。
(4)、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堪冷落清秋节。一个又一个中秋,冷了多少凄凉,没了多少青丝,消逝了多少真情;谱了一首又一首,团聚、别离的相思,谱了多少欢乐、哀思的长歌!
(6)、“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7)、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
(8)、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9)、客家人有着“客地为家”“客居他乡”的说法,常年的迁徙让客家人更重视团圆的节日。
(10)、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11)、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12)、“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13)、中秋节的习俗是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竖中秋、耍禄仔、扎灯笼、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听香、烧塔、中秋宴俗、玩兔爷。
(14)、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15)、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下面就跟我学习中秋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16)、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17)、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儒家重视“礼”,主张以礼治天下。儒家相信只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恪守忠孝仁义礼智信,整个社会就会像一架功能顺畅的机器一样,永远地运转下去。这套儒家哲学,经过一代代大儒的完善,加上宗族制度的实操,逐渐变成了中国社会的运行法则,同时也内化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了。
(18)、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19)、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20)、因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盘似玉的欣赏月光,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常常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中秋节民间俗称什么
(1)、中国重视亲情伦理文化的形成,同样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尤其是儒家文化长期教化的结果。
(2)、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4)、拜月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5)、放“龙灯”是南宁民间的习俗。中秋节当晚,待嫁女子会亲自动手做“龙灯”。首先取一个柚子,将柚子掏空,放进一支蜡烛,“龙灯”就做好了。待月光照到江面时,点燃蜡烛把“龙灯”放到水面上。
(6)、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7)、我们这边中秋节要赏月吃着月饼?柚子、葡萄、瓜子……一家人聊着家长里短。
(8)、吃月饼: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9)、很小很小的时候,到了中秋,奶奶会摆上月饼、柚子在门口的巷子里祭月,我就坐在她身边听她讲故事,偶尔抬头透过巷子的天空赏月。柚子上会点几根香,等香烧完了,就可以剥柚子吃月饼,那时的月饼是用红纸卷着的薄酥饼,是儿时记忆里最好吃的东西。
(10)、这还不算,还得抽用时间,给中秋节因工作,不能回家团聚的亲人、挚友,快递月饼,以寄托人之最基本真挚的深情。到了八月十五那天,一家人团聚一起,有说有笑,吃着一直不变的团圆美食饺子!
(11)、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12)、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13)、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14)、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15)、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16)、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舞火龙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17)、 镜头转向下个地方,我们来到了“柚子DIY”,小朋友们一个个抱着圆滚滚的柚子,他们在干什么呢?
(18)、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19)、 在这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刻,福鼎实幼全体教师祝愿孩子们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20)、中秋节当天除了吃月饼,老一辈还有吃芋头、炒螺的习俗。
5、中秋节民俗民风
(1)、谁的“龙灯”飘得快谁就可能嫁得快;飘得远或近,将预示着未来出嫁的远或近。虽然“龙灯”不能准确的预告人们的婚姻大事,但是放“龙灯”作为美好生活的祝愿被沿袭至今。
(2)、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赠送亲友。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3)、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4)、第四是送月光姊,女主持燃烛添香,说唱者带着一群女子边跳边唱,恭送月光姊回去。
(5)、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古时候却没有电灯,若遇到阴雨天,月色暗淡实属扫兴,为更好地欣赏月景,与皎洁月光共鸣,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6)、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7)、烧塔又名烧塔仔,是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中秋时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传说烧塔起源于元末,汉族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者,约定于中秋起义时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
(8)、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宫灯宫扇制作馆举办了一场“巧手做灯扇”体验活动,将中秋的欢乐带给了在场的小朋友和“大孩子”们。
(9)、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10)、第中秋节的赏月,还有很多的其他意思,比如两个结婚的人,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宝宝,那么你可以在中秋的时候,祈祷自己的心愿,这也是千百年来,我们国家的先人留下的一种习俗。
(11)、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12)、中秋的夜如白昼,所以晚上可以在外面玩得很晚,有一年为躲猫猫爬到家门口的柳树上,然后屏住呼吸看小伙伴在树下四处找,等他们走开了,四周寂静无声,我一抬头,一轮明月正当头。
(13)、中秋节拜月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留下了“貂蝉拜月”的故事。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但现在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着拜月的习俗。
(14)、 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
(15)、第中秋节的时候,赏月是一个最传统的习俗之古人有句话说的很好“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其实就是说的赏月,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大家看着窗外的明月一定感概不少吧。
(16)、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17)、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18)、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19)、第中秋的祝福还有很多,我们在中秋的时候,给自己的家里面张灯结彩,可以保佑自己一家人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其实方法很简单,在家里面挂两个灯笼,或者是点两支蜡烛,这样你的良好愿望就祈祷出去了。
(20)、中秋传统佳节是壮族沙田柚子收获季节,有的人便将细香插在柚子上,叫做烧柚子香,还有用长竿举过屋檐,表示对月恭敬。柚子壳有特殊香气,细香插破,芳香四溢,可以驱除秽气。
(1)、八月半蜜柚熟,客家人吃柚子是有一定的寓意的,剖柚子叫“杀柚”,有驱邪之意;剥柚子皮也被称作“剥鬼皮”,寄寓驱邪消灾。
(2)、第中秋的夜晚,文人雅士会喜欢在月下散步,现在老百姓们也开始这样的活动了,特别是在南方地区,这类活动比较多,目前北方城市也开始了,其实这就是游湖赏月的一个版本,大家不妨可以试试。
(3)、中秋夜半月圆时分,即将成年的女孩在母亲的指导下完成。打一桶清澈的井水,从还未落地的水桶里舀出一碗水,倒进一只干净的大碗里,然后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纸,拿出一枚未用过的新缝衣针,放于纸上。纸被浸湿后会慢慢下沉,针便可浮在水面上。据说,能顺利完成浮针任务的女孩,在往后的一年内会有好运气。
(4)、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中秋节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名字。比如说,从日期来看,因为这节日在农历八月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一轮圆月,更是中秋节的标志。中秋节的很多习俗活动也围绕着“月”来进行,所以俗称“月节”“月夕”“月亮节”“团圆节”等。从时间来说,中秋节正处在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此也有人叫它“果子节”。
(5)、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6)、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跟月饼已经是秤不离砣的搭配。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7)、中秋节之所以跟“团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最圆。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月亮都圆了,那家庭也应该团圆了。
(8)、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9)、那你知道,月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为何中秋节要吃月饼呢?
(10)、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文章来源于佳酿网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11)、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12)、而在对岸的宝岛台湾,据说中秋有听香偷菜的习俗。听香指的是中秋的夜晚,妇女们在深夜点香默祷,表明要问的事,然后拈香出门,听到有人说话就掷杯请示神明答案。如果不是,重新卜问听香,一直等到解所问之事。
(13)、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14)、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15)、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16)、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7)、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眼下正值中山陵举办桂花节,市民不妨与家人踏东郊,赏时花,度佳节。
(18)、在春秋时代的《礼记》里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意思为拜祭月神。周朝时,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的风俗就以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19)、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20)、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