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做学问的名言名句
1、庄子讲学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南宋四才子的绝句,小学生都会背,清新活泼,小资有情调,必须赞
(3)、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4)、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5)、“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摘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现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自然不争)——反知识,反礼貌,反竞争,这是中国文化的滥觞。
(6)、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7)、“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盘,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观主义吧?
(8)、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9)、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0)、白玉不毁,孰为珪璋。(洁白的玉石若不剖开精心雕琢,哪能成为贵重的玉器呢?)《庄子·马蹄》
(1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12)、1井蛙不能够語於海,夏蟲不能够語於冰。《秋水》
(13)、王和尚读了之后,真有振聋发聩之效,希望对诸位也是如此。
(14)、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 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5)、当下的我们,身陷物欲洪流,在“名缰利锁”之下要努力挣扎出个“人形”。
(16)、“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共同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那么人民得以存养天性)——返璞归真,应当是人格上心理上的,不应当是置身于蛮荒。
(17)、养:养生之物,这里指战国各诸侯王争抢土地。
(18)、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19)、《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2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2、讲庄子的学者
(1)、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2)、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3)、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水平最高的10首诗词,你被哪首折服?
(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5)、轩冕:即高大的车子,华丽的官帽,即身居高位。
(6)、凡是要做学问做事业的人,总是先从自己的习气下手
(7)、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8)、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9)、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1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1)、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12)、鬼谷子识人术:身边总有小人?熟记这4句话,让你轻易看穿人心
(13)、解释:农民不干农活就不快乐,商人不做买卖就不快乐。
(14)、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15)、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16)、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18)、“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一段文章在中国文化思想上,文学、哲学上,几千年来分量都很重。实际上是庄子文章的写法,文字上看起来很啰嗦,翻来覆去的。学文学的同学,能不能简化呢?当然可以。
(19)、南怀瑾老师:要注意哦!这三生因果真可怕!所以要赶快修道,修定!
(20)、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3、庄子做学问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马尔克斯说,毛姆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奥威尔说,现代作家里毛姆对他影响很大。
(2)、解释:人心比山川还险恶,知心比探知天象更困难。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一个“忘”字,是中国人处理人生危难的绝招。
(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6)、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
(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世间》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10)、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11)、这句话来自《庄子·庚桑楚》。砀:荡溢失水。
(1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业和学问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功名,必然疲惫不堪,而伤害精、气、神,得不尝失。做事恰到好处,顺其自然,明哲保身,可以修身养性,可以高寿善终。保持最简单,最轻松,最幸福的生活,达到更好更有意义的结果,不为情困,不为物累。
(1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14)、庄子是一个快乐的人,《庄子》也是一本“快乐秘籍”。
(15)、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16)、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17)、1“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中国人忘己无己忘我,西方人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格自我。
(18)、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9)、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译解):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 (解)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4、学过的庄子的文章
(1)、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2)、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3)、最美唐人写雪五绝,第一首就惊艳,文人风骨字字神妙,你肯定读过
(4)、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6)、事实不正是这样么?一旦失去凭借,失去依靠,人就会显得渺小而柔弱。
(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8)、挥手出红尘一卷金经,怀念梦参老和尚┃马宏达
(9)、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10)、“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一句汉语中常见的俗语。该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用以告诫人们,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对别人妄加揣测,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1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12)、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13)、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14)、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15)、解释: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做我的陪葬品。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
(16)、“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危害身体,捐弃生命)以殉物(牺牲于外物),岂不悲哉”——–庄周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驾驭),其思想超越了时代。西方只在近代才有类似的思想。
(17)、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18)、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9)、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
(20)、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5、庄子求学名句
(1)、1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2)、南怀瑾老师:这两种心你只要发起了一点,那个效果就来了!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样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是直觉(神遇)主义者,惠子是名家的逻辑主义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当然不一样。
(4)、解释:古时侯,有个叫尾生的男子和心上人在桥下约会,等到河水上涨,女子还没有来,尾生为了不失信,抱住桥柱而被河水淹死。
(5)、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6)、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8)、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9)、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10)、1“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没有兴趣。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1)、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12)、1“鹪鹩巢于深林,但是一枝;鼹鼠饮河,但是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但是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但是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13)、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4)、1“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虑,不预谋”——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闲淡泊总是与劳动人民的现实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