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写的名言名句(文案精选8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24 11:59:09 浏览59

韩非的名言名句和思想

1、韩非的语句

(1)、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3)、出自《韩非子·功名》。这几句的大意是: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4)、人不能同时用两手画出两种形状不同的图画,说明心无二用。此名句的深层意义是在强调治学或做事要用志不分,专心不二。

(5)、出自《韩非子·难一》篇。大意是,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6)、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7)、火的外形严酷,所以人们很少被烧伤;水的外形软弱,所以人们多被淹死。

(8)、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政策和策略也应该随时而变。不论任何方法、措施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况而制定的。没有不变的情况,也就没有不变的方法、措施。

(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感悟)出自《韩非子·难一》篇。大意是,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12)、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13)、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4)、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墨子 《墨子·兼爱中》

(15)、《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蜚鸟尽,赶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论衡·定贤》有“高鸟死,良弓戴,狡免得,良犬烹”,和这两句意思相似。

(16)、解释: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一定要洗干净。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因此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17)、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1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19)、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2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简评:袖子长了,就方便跳舞,这个舞指的是古代那种舞蹈,不是现代舞;钱财多了,才好经商,因为做生意必须得有本钱,还得有周转资金,生意才能做得起来。

2、韩非写的名言名句

(1)、求:找寻;疵:毛病。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这就是成语吹毛求疵的出处。

(2)、感悟: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这句话还是在强调实践和经验的作用。反过来说,假如你现在现在正处在低层的地位,不要着急,用心积累经验,精熟业务,时机成熟自然会有高升的机会。

(3)、(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4)、(译文)我不能破坏君主的法令而亲手砍掉了你的脚,现在是你报仇的时候,为什么竟肯帮我逃走?我凭什么得到你的帮助呢?

(5)、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6)、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7)、(感悟)自出《韩非子·显学》这几句大意是:听到某种说法,没有用事实进行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不能够肯定的事情却引来作为依据,是欺世骗人。

(8)、解释:以权谋私的行为盛行,就很少有人为国立功。

(9)、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0)、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11)、韩非为了说明“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的道理,实行严刑峻法,如熔金烫手,最贵重的东西连最贪心的人都不敢轻拿妄取;没有刑罚约束,人人有恃无恐,哪怕是最微薄的东西普通人也会争夺不休。

(12)、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13)、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14)、韩非用这两句话比喻国家制定的法令要为普通的百姓所懂,那些所谓高深的法令,连聪明的人也不懂,普通的百姓就更不懂了。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有过高的奢望。

(15)、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16)、这两句体现了韩非主张变革的进取精神。如果头脑僵化,一味照搬过去的条条框框,而不思变革和创新,那是办不好事情的。

(17)、靡靡之音、提纲挈领、危如累卵、唯唯诺诺、一鸣惊人、忠言逆耳

(18)、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无论是政治决策、经济情报还是军事机密、科技成就,一切应该保守机密的事情都应该严守机密,谨防泄露,一旦泄密,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泄密,将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因此,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要引为鉴戒。

(19)、出自《韩非子·十过》。贪图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

(20)、(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有严厉家长的家庭里没有凶悍暴戾的奴仆,而溺爱子女的慈母却惯坏了不肖的败家子。如果实行严刑峻法,那么人人畏法不敢犯事,故可以禁止暴乱,若实行儒家的厚德仁政,人就有恃无恐,则难以制止乱事。对法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可以批判地继承。

3、韩非名言最出名的句子

(1)、(感悟)出自《韩非子·饰邪》大意是:有小聪明的人不可让他谋划政事,只知忠于私利的人不可让他掌管法制。

(2)、这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的至诚忠告。如果违反客观事实自我吹嘘,弄虚作假,必定会被事实揭穿,被民众识破。虽然时代更替,岁月流逝,但韩非的思想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3)、(译文)按照名称与实质是否相符来判断是非,根据考核验证的情况来审查言论。指一切都应以事实为依据。

(4)、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5)、解释:当君主的人不能够约束臣民但是能够自我约束是一种劫难,不能够让臣民们生活很好,只注重自身享受的会引发祸乱,不能够使臣民们节约只注重自身的节俭就是贫。

(6)、靡靡之音、提纲挈领、危如累卵、唯唯诺诺、一鸣惊人、忠言逆耳

(7)、这两个比喻说明,互相矛盾和敌对的学说,不能兼收并蓄,不能同时用来治理国家。后世形成“冰炭不相容”的成语,用来形容两种事物完全对立,矛盾尖锐,有你无我,不可并存。

(8)、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9)、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10)、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认为赏罚对官对民都应一样,不论上下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赏罚得当,公正严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使百姓乐于奉公守法。

(1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2)、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1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15)、韩非在这里以用刮骨疗毒方法根治大病作比喻,说明了君主能听进逆耳之言,严于律己,改正错误,就能挽救危亡的国家,换来长治久安的政局。

(16)、(感悟)出自《韩非子·功名》。这几句的大意是: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人不能同时用两手画出两种形状不同的图画,说明心无二用。此名句的深层意义是在强调治学或做事要用志不分,专心不二。

(17)、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18)、(译文)吴国派我们来,本来就是为了看你们的将军发不发怒的。你们的将军发怒,我们吴国就要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你们的将军不发怒,我们的军队将要放松警惕。

(19)、韩非子以两个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明古代顾大体者不察寻细微,陷人以罪。现在可借用来说明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无论对待上级或下属,都要看大体,看主流,对同志持宽容的态度,不可故意地挑剔别人的缺点、过错,构人以罪。成语“吹毛求疵”即由此而来,亦作“吹毛求瑕”。

(20)、(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冰块与炭火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严寒与酷暑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来到。这两个比喻说明,互相矛盾和敌对的学说,不能兼收并蓄,不能同时用来治理国家。后世形成“冰炭不相容”的成语,用来形容两种事物完全对立,矛盾尖锐,有你无我,不可并存。

4、韩非金典语录

(1)、赏析:这句话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若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细小之处开始积累。老子主张守弱,主张居下位,这是一种极其深邃的思想,关于积细为大,积少成多,无论儒家或道家都发表过许多看法,殊途而同归。毫无疑问,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由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所构成的,不辛勤积累,绝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2)、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事情因缜密而取得成功;言语因泄漏了而招致失败。

(4)、感悟:不思八常想一二。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有些事情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我们一辈子的做不好,有些东西一辈子也得不到。这都是正常的。所以,面对这些要释怀。但这不能称为懒人的借口,放下、舍得必须是在经过一番努力和追求之后的觉悟,而非消极的逃避。

(5)、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6)、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7)、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8)、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9)、(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10)、感悟:团结是一个老话题。事实上我们中国人虽然多,但却没团结合作起来。在国外人家都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这不就是说明我们中国人不团结,还经常搞“内讧”。联想到以前曾听说过一片报道:在一个国际学生夏令营的一次活动比赛中,单项比赛的冠军几乎都给中国学生包了,而在合作项目中,中国学生就都是自顾自,一点都不团结合作。就算有一个人能的第但总分却非常落后。这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反思。

(11)、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12)、要做成一件事,有时候需要先打破做成这件事的想法。或者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考虑让这件事失败的那些因素,只有避免这些失败的因素才能成事。

(13)、(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大概意思: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4)、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东周·战国名人名言

(15)、(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蠡》篇。大意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16)、感悟:韩非子的同学李斯在其著名的《谏逐客书》写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和韩非子的话如出一辙,不知道是不是李斯抄袭的韩非子的,呵呵。

(17)、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18)、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19)、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20)、(感悟)出自《韩非子·有度》。这两句大意是: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困是小民百姓而遗忘。

5、韩非的名言名句和思想内容

(1)、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离娄下》

(2)、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3)、韩非用这两句话比喻国家制定的法令要为普通的百姓所懂,那些所谓高深的法令,连聪明的人也不懂,普通的百姓就更不懂了。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有过高的奢望。

(4)、韩非为了说明“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的道理,实行严刑峻法,如熔金烫手,最贵重的东西连最贪心的人都不敢轻拿妄取;没有刑罚约束,人人有恃无恐,哪怕是最微薄的东西普通人也会争夺不休。

(5)、(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6)、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7)、《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提供了理论根据。

(8)、(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蠢》。寻常: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几句大意是:普通的布帛虽然仅有“寻”、“常”那样长,一般百姓不肯丢手;熔化灼烫的金子多达百镒,连最贪心的盗跖也不敢去拾取它。

(9)、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