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式歇后语好了
1、谐音歇后语100个
(1)、汉字,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他们在纸上尽情嬉戏玩耍,它的身体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是生动形象,举世无双的,它有着惊人的魔力与无限的活力,汉字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带有独特情感的精灵,它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2)、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3)、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4)、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5)、比如,有人说“水仙不开花”,一些没有见过水仙花的,或者单纯见过,但不知道其本来的的生长特征的,基本上是答不出来下半部分的。
(6)、在大唐盛世那种对各类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高度包含和宽容的一个时代,歇后语似乎也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语言文化,我们以诗词分大家,以文章传千古,可仔细想想,确实没有所谓的“歇后语家。”
(7)、磕瓜子磕出臭虫——什么人都有(什么仁都有)
(8)、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9)、扁担挑灯笼——两头明(比喻双方都公开。或指双方眼力都好)
(10)、不说别的,就算是很多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或者本身就为中国人,都很难将中国文化学完。
(11)、它由劳动人民创造,再在劳动人民中口口相传,最终得以流传下来。
(12)、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13)、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14)、就是在一次酒席上,裴諴和温庭筠来来回回写了好几首《新添声杨柳枝》,两个人较着劲儿看谁写得更快更好、在场的歌女更爱唱谁的词呢。举个例子吧,裴諴有一首《新添声杨柳枝》是这样写的:
(15)、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16)、这类骂人的歇后语很多,而且大多数都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事物有密切关系,所以听的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
(17)、歇后语: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18)、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19)、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就象网上的“国共”、“
(20)、当然,除了骂人家不是人之外,其他的根据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骂人话语,比如有些人就是喜欢钱,喜欢吃拿卡要,所以就有专门的骂人歇后语“棺材里伸手”,即“死要钱”。
2、谐音歇后语可复制
(1)、“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山”(打一字)。大家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字呢?哈哈,同学们肯定都猜到了,它就是“晶”。当我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它的特别,它的光亮,都让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好奇心,想要去一探究竟。
(2)、这首词同样运用了谐音,一尺深红指的是荷花,曲尘是指酒曲上生的菌,颜色淡黄,这里使用曲尘来代指柳叶。“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说的是柳枝柳叶是旧物,不如荷花的新艳。桃核是有两半合起来的,所以叫“合欢桃核”,而“里许元来别有人”的“人”和桃仁的“仁”谐音,暗喻对方心中已经另有意中人啦。“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真是让人无比遗憾和痛苦的事儿,原本以为两个人心心相印,就像桃核的两半一样天衣无缝地紧紧贴合在一起,没想到桃核里面居然还有核仁,没想到他心里早就有了别人啦。
(3)、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4)、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5)、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6)、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7)、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8)、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9)、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10)、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这网上不少专业近视小炉匠)
(11)、但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形象,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12)、歇后语,和诗文一样,也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和诗所代表的高雅不同,歇后语更多的,是一种俗文化。
(13)、这样看来,才华真正是幽默的底色啊!真正有才的人,开起玩笑来才不会沦为粗鄙恶俗。 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对于聪明的人来说,嬉笑怒骂都可以写成好文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到诙谐有趣的时候也这样说过:“‘谐’雅俗共赏。……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时,每个人都有俨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彼此中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
(14)、地里已经种了芝麻,现在再把黄豆撒进去,就是将芝麻和黄豆混合起来,仔细想来,可不就是两种作物杂混合在一起种吗?
(15)、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16)、歇后语: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17)、.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18)、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19)、说实话,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脑子简直不够用,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词28个字,可是我都快被他一个接一个的谜语给绕晕了,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再把这首词连起来重新读一遍:
(20)、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3、谐音歇后语句子
(1)、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2)、喻物类歇后语用某种事物,或物件或动物作比方,当了解了所比之物的性质时,便能领会它所指的意思。
(3)、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4)、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5)、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6)、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7)、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8)、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9)、那第二句肯定就该是叮嘱的具体内容了吧?的确,你猜对了。第二句是“共郎长行莫围棋”。这一句同样可以拆分成一句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谜面——共郎长行。“长行”是古代棋盘游戏的一种,也叫双陆。我没玩过,但是我查了一下,大概的玩法是先掷骰子,棋子的移动以骰子的点数为准,第一位把所有棋子都移出棋盘的就是胜利的那一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游戏是曹操的儿子曹植发明的。
(10)、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对许多话题深有此感)
(11)、比如“芝麻地里撒黄豆”,一般的人基本上是懂得芝麻地和黄豆这两个物象的,但是如何根据基本逻辑推理出后半截的谜底,就很考验人了。
(12)、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13)、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谁最有权穿这袄?)
(14)、《三国演义》就不同了,多和人物有关,以书中人物入歇后语:
(15)、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16)、表面上,这就是典型的“自黑”啊,“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就是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原始出处。而且在词的最后几句,侯蒙还非常机智地翻出了“正能量”:“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17)、骑跑马吃烧鸡---这把骨头还不知道扔在哪呢
(18)、坛子里的豆芽菜——直不起腰;受不完的勾头罪;冤屈(圆曲)
(19)、千年的枯庙--没声(僧),(据说这里观庙的多,念经的少?)
(20)、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4、谐音歇后语故事简短
(1)、二胡琴——扯扯谈谈(弹弹),(就象网上的“国共”、“
(2)、歇后语: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3)、歇后语: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4)、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5)、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6)、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7)、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8)、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9)、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10)、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11)、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12)、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13)、第一句“井底点灯深烛伊”就以女子的口吻领起整首词情节的推进,后面三句都是女子嘱咐的内容,而且词面全部采用下棋游戏的术语,“长行局”、“围棋”、“骰子”,但这些游戏术语通过谐音的方式,一语双关地引出女子对男子生死相许的爱与刻骨铭心的相思。
(14)、歇后语是一种俗文化,我们形容歇后语,说它也叫俏皮话。考究歇后语,发现它起源于唐代,然后流传于市井。
(15)、虽然这一类诙谐风趣的词,我们平时读的可能不是很多,但其实词本来就是休闲娱乐的产物。我还举一个例子,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红楼梦》里薛宝钗填了一阕描写柳絮的《临江仙》词,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将原本显得轻薄的柳絮,一下子就写出了豪情壮志的味道。
(16)、再说说歇后语吧,有趣的歇后语有很多很多,大家请看:一二三五六——没事、孔夫子搬家——尽输(书)、小苏他爹——老输(苏)、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你看这些谐音的歇后语很有趣吧!
(17)、当然,无论是逻辑推理式的,还是谐音式的,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
(18)、我们一同了解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和汉字的演变过程,还欣赏了书法作品……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点值万金》这篇课文中乌鲁木齐市某挂面厂把乌鲁木齐写成了鸟鲁木齐,这一点之差就把价值十八万元的塑料包装袋变得分文不值。我认为:如果挂面厂和进出口公司的员工们细心一些就会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损失。
(19)、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比如用“祸兮”代替“祸福”(《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最初的歇后语形式使用得到很大的范围限制。
(20)、歇后语: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5、谐音歇后语的笑话
(1)、因为很多歇后语要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或者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不见得能接出后半部分。
(2)、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3)、先说说字谜。有一次我们补习班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笑呵呵地带着新同学走进来,我们的话匣子便打开了起来。“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啦?”“你今年上几年级了?”……他并没有直接说出他叫什么名字,而是给我们讲了三个字谜,第一个是一加第二个是一个人搬两个土,第三个是一大二小,我想了半天,手在桌子上比划来比划去,终于想到了新同学的名字,他叫王佳奈。新同学竖起了大拇指夸赞我,我开心极了,原来字谜游戏这么好玩。
(4)、闭门造车——自作聪明(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赁主观想象处理问题。)
(5)、如果有人问我,最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我对朋友的要求可能标准有点高,但我想我的答案应该会让很多人表示赞同吧。我最愿意和“三有”的人做朋友,哪“三有”呢?有情、有义、有趣!
(6)、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7)、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8)、学习汉字,就是走进中华名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在触摸着两千多年前那段跳动的脉搏。我觉得汉子不可被世人抛弃,因为有些人觉得: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很多人都习惯使用电脑。只要使用电脑,无论要写什么生僻字都能打出来,不需花大力气去学习汉字,也不需再翻阅那厚厚的字典了,汉字已经落后了。而我认为,汉字是人类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无法用任何价钱所能购买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抛弃汉字,就等于把汉字拥有的两千多年的历史生命给扼杀掉了。通过学汉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都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
(9)、例如:“孔夫子搬家”我们会想到他有很多书,而“书”与“输”同音,所以隐含“净是输”的意思。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比赛或战斗老是失败,幽默诙谐。
(10)、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11)、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12)、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13)、顺带说一句,温庭筠也像侯蒙一样,是个著名的“丑星”,他甚至因为自己的丑还被别人安了一个外号叫做“温钟馗”。钟馗是传说中能捉鬼的神,自己长得也和鬼一样丑。
(14)、故事类歇后语引用常见的历史事件或神话人物或典故或预言作比方。其谜底也与该历史或神话故事等的结果或所涉及到的人物的个性形象等有关。
(15)、歇后语也不全是俗的,现今的歇后语形式与最初的歇后语形式并不相同,后来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而最初的歇后语形式则是对通用成语、成句的省略。
(16)、扁担无钩——两头滑(比喻圆滑,怕负责任,碰到问题绕道走。)
(17)、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18)、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19)、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20)、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歇后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经常学就被束之高阁。
(2)、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3)、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4)、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5)、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6)、我们追溯歇后语,追其渊源,注其含义,不过是想让我们如今能体会的乐趣,长久的流传下去,令后人欣赏。
(7)、如此看来,歇后语文化的可不仅仅是人们用来骂人,其实它还带有基本的教化之义,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8)、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小苏他爹--老输(苏)
(9)、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10)、我爱趣味汉字,这些字谜、歇后语、错别字的笑话给我们的生活添了许多的乐趣。
(11)、歇后语发展至今,也有了它自己的“故事线”。
(12)、谐音类的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从而由一种意思引申出另一种意思,此类歇后语想找到引申义往往曲折但十分有趣,也有规律可循。因其有引申义的意思,往往又被称为“双关语”。
(13)、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14)、可是,即便那些红点跟红豆的颜色相似,也不能证明骰子跟红豆有任何相似性啊?这就要说到温庭筠的有趣之处了,因为这首词其实处处都在用隐语的形式跟我们猜谜语呢。“玲珑骰子安红豆”必须和下一句“入骨相思知不知”联系起来读,才能够读懂词人用心良苦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