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比兴手法的诗句
1、诗经中用比兴手法的诗
(1)、B.“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在研究方法方面,本課題在繼承傳統典籍注疏方法的基礎上,注重經驗實證與理性思辨的結合,以《詩經》文本爲骨架,將研究個體與整體相結合、文本與理論相結合、學術縱向發展與横向比較相結合,把歷代《詩經》賦比興注解彙集在一起,並詳加按語,以便能更加全面地展示其學術史意義。同時,本課題重視正本清源,力求追溯衆多《詩經》賦比興注解的源頭,在肯定傳統“詩經學”賦比興研究成就的同時,更加注重反思其存在的問題,嘗試爲《詩經》賦比興研究的進一步展開提供綫索。
(3)、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4)、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诗歌中用于比喻和
(5)、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6)、“赋比兴”用场广,功能强,不仅被广泛用于诗词曲赋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其他各体文学;除了用以抒情、描景、状物,还可用以叙事、写人。
(7)、在我们的古诗里,也有关于凤凰的经典诗句,使得这个意象深入人心。
(8)、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9)、在經學闡釋之外,清代詩話中關於賦比興的闡述值得特别關注。龐塏《詩義固説》認爲“賦”爲“意之所托”,於詩中爲“主”,“興”爲“意觸而起”,“比”爲“借喻而明”,“比”“興”於詩中爲“賓”,爲詩忌喧賓奪主也。黄生《一木堂詩麈》言及詩歌創作時,云“詩有寫景,有叙事,有述意,三者即三百篇之所謂賦、比、興也。……六朝未嘗無賦、比、興,然非三百篇之所謂賦、比、興也。宋人未嘗無賦、比、興,然只可謂宋人之賦、比、興也。”其將詩歌内容歸納爲寫景、叙事和述意三類,並與賦、比、興相對應:“賦”用以叙事、述意,“比”“興”則用以寫景。
(10)、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1)、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12)、诚远叔叔前半句把星星的闪烁比喻成了小朋友们眨眼睛,后半句兴起了小朋友们都渴望获得知识的滋养,引起大家的共鸣。
(13)、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14)、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15)、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16)、②“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7)、第十章回过头来,描写出游时的车马,仍然紧扣君臣相得的主旨。
(18)、至清代,賦比興闡釋在漢學、宋學方面皆有延續,詩“六義”之“三體三用”“三經三緯”之説亦有承繼。若陳啓源《毛詩稽古編》、胡承珙《毛詩後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奂《詩毛氏傳疏》多承《毛詩序》、鄭玄之説,間或補之。姚際恒《詩經通論》解賦、比、興,在朱熹《詩集傳》的基礎上有所推進。其言“興”爲借物以起興,不必與詩中之意相關聯,於“比”則承朱熹之説。戴震《詩比義述序》云“立言”的方式無非有三種,或直接鋪叙事件,或通過譬喻,或托事於物,“賦”較爲直接,而“比”較爲婉轉曲折,“比”義易尋而“興”義難覓。林昌彝《海天琴思録》則將《風》《雅》《頌》與賦、比、興對應起來,其言《頌》多用賦,《雅》多用興,《風》則用比,亦可備一説。
(19)、例:“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兢兢业业 解释: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20)、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2、诗经比兴手法的诗句关雎
(1)、而且认识到广博的生活阅历、真挚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现等等对于它们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浓郁诗味对于读者产生强烈美感的重要性。
(2)、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使用,使《诗经》节奏舒卷徐缓,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即一唱三叹。
(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5)、至宋而疑古之風大盛,新説雜出。歐陽修《詩本義》認爲比、興相類,多同用,其言“比”爲“以類相附”,並指出古人詩中以物爲比、興,一般只取多義中的一層,來寄托其意志。王安石《詩義》卷一言比、興之别曰:“以其所類而比之,之謂比。以其感發而况之,之爲興。”强調“比”所用爲同類,“興”重在感發。胡寅《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語,從物、情關係之不同來辨别賦比興:“賦”爲“叙物以言情”,“比”爲“索物以托情”,“興”爲“觸物以起情”。其論述較爲清晰地闡述了賦比興在叙“物”言情上的藝術特徵。
(6)、《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7)、喓(yāo)喓:昆虫的叫声。趯(tì)趯:蹦蹦跳跳的样子。阜螽(zhōnɡ):蚱蜢。
(8)、北宋末,婉约词坛出现了一位兼采众长、创调定型的大词人周邦彦,其词"浑厚和雅","缜密典丽",擅长于下字运意的技巧,笔力顿挫,成为后人作词之指南。周邦彦的大部分怀古、咏物词作中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现举数例如下。《琐窗寒》:"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苏幕遮》:"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风流子》:"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望江南》:"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庆春宫》:"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水龙吟·梨花》:"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在这些词例中,有的比兴兼备,与下文的意境契合严密;有的单纯用比,本体与喻体搭配精妙,创设的特定意境令人心领神会。这种创作风格,在大晟府词人田为、徐伸、江汉、姚公立等人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9)、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10)、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词作与晏殊齐名,号称"晏欧",善于用比兴抒写离愁和自然风光。例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作者与深爱的人分别,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再如《望江南》:"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此片的四句以人拟蝶,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以韩寿偷香喻指蝴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运用得极其生动、贴切。这首咏蝴蝶词,将蝶人格化,亦蝶亦人,借蝶咏人,通过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的故事,维妙维肖地将何郎、韩寿的禀赋一古脑儿倾注在浪蝶身上,把自然的动物性与社会的人性融合为一体,蝶就成为活脱脱的轻狂男子的化身。反过来,作者又含蓄地讽刺了那些轻狂男子身上过多的动物属性。另外《浣溪沙》中"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也是将动物拟人化,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挽留游客"惜馀春",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
(1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2)、B.“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明了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内心充满了思念与怅惘之情。
(13)、凤凰展翅高飞,百鸟紧紧相随,比喻贤臣对周王的拥戴,这里的“天子”指代的就是当时的周王。
(14)、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15)、《离骚》以香草喻忠臣贤良,以恶草喻佞臣小人,以夫妇之道比喻君臣之道,寄托了屈原的美政思想和明君贤臣的理想模式,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峻洁纯美、苏世独立的理想人格。
(16)、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多用本义。例如,比的运用:"如鸟斯革"(《小雅·斯干》),用明喻刻画宫室建筑像大鸟展开翅膀。再如,兴的运用:"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野有蔓草》)。先写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物,继而写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联想前后相承,交相辉映。
(17)、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8)、《小雅北山》中的后三章十二句,皆以“或”字开头,把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与下层阶级的劳苦作对比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19)、“比”,就是打比方,由两个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构成: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树尚未叶落,其新鲜润泽的自然状态来比喻女子年轻美貌之情状。
(20)、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诗经中比兴手法的句子
(1)、下列对《关雎》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另一方面,隨着唐代詩歌的發展,詩歌評論從多方面拓展了賦比興闡釋的深度與廣度,有關賦比興的詩學闡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皎然《詩式·用事》篇已談到比興的關鍵區分點:“象”與“義”之别,“取象曰比,取義曰興”。《文鏡秘府論·地卷·六義》引諸説詳細論述了賦比興之意,論“賦”引二説,一言“布”也,即安排之意,通過事件的鋪排來抒寫情志;二言“賦”爲“錯雜萬物”,即交錯摻雜萬物,言其物類之豐也。書中論“比”亦引二説,一言“全取外象以興之”曰“比”;二言“比”爲直接比喻其身。論“興”亦引二説,一言“興”多於詩前“立象”,“後以人事諭之”,並舉《關雎》之例;二言“興”爲“指物及比其身”,多借他物以言。《文鏡秘府論》所引例證,已將《詩經》中詩篇與曹丕《雜詩》二首並列分析,拓展了賦比興的適用範圍。
(3)、旄(máo):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旟(yǔ):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旆(pèi)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4)、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5)、A.前四句运用了比兴手法,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这是“兴”的艺术手法。同时雎鸠相和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这是“比”的艺术手法。
(6)、所以诗经不仅对后世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对我们的中华精神文化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7)、“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8)、再比如《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讲究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9)、这句诗和第二句只有一个字的区别,小朋友你们看看是什么字呢?对,”将“字不同,这里的”将“:可以是“将佐、辅助”的意思,为什么不翻译成下降的“降”、降临的“降”呢?因为幸福也是从浅入深的,先是到来、再是辅佐、最后才功成圆满。
(10)、“比”是“比喻”的比,以一种事物比喻成另外一种事物,我们小朋友最常用比喻句比如“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这是大家已经都能掌握的比喻句。“兴”是“兴起”的意思,有写物的比喻句兴起一段感情或者歌颂一段生活等等,所以只会“比”不会“兴”,文章就没有灵魂,不够精彩,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1)、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12)、比如对于爱情这一千古不变的话题,诗经里是这样写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古人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含蓄的,像这样直接表达感情的诗句比较少,而今天的流行歌曲中,直接表达自己感情的歌曲就特别多了。
(13)、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期,著名诗人都是运用比兴手法的高手,例如,王勃的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咏风》);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风》)。此外,韩愈、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的大部分诗作也都是运用比兴的经典之作。
(14)、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
(15)、“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16)、“比兴中的对比”,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比兴中的对比有对比。
(17)、B.“参差荇菜”一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展现了《诗经》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特色。
(18)、上一篇《无衣》大家都知道了,里面的诗词可以用在共应对困难的时候作为鼓励对方的话。《樛木》篇不仅仅只能用在新婚祝福的时候,我们还要学习这首诗歌背后“比兴”的写作手法。
(19)、《郑风》中的《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诗经鹊巢》运用的也是起兴的手法。《鲁颂•駉》也是起兴的手法。
(20)、曾经一首很经典的歌里唱:“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应该说这样的歌曲还算是比较含蓄的,意境也算优美,而在另一些歌里就露骨许多了,更有甚者,直接说“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神圣的爱情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这种“直接”就有点低俗了。
4、诗经中有比兴手法的诗
(1)、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如《陈风·月出》,“月初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后两章几乎是第一章的重叠,其句数、字数和句法结构都完全相同;
(2)、引申:婚前信誓旦旦与今日结局对比;氓婚前与婚后态度对比(婚前:忠厚,婚后:二三其德,凶暴);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性格对比(婚前,纯真、热情;婚后辛苦蒙受耻辱,最后清醒刚烈);女主人婚前与婚后的思想感情对比。
(3)、據傳世文獻,賦、比、興並稱始見於《周禮·春官·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爲之本,以六律爲之音。”“六詩”與“六律”並列,指太師教授的六種詩體。《周禮》中只記載了關於“六詩”的分類,並未對其作出明確解釋,這種初始文獻記録的模糊性爲後世賦、比、興概念的諸多闡釋埋下了伏筆。
(4)、 《离骚》对于《诗经》的开拓,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5)、比如凤凰,其实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但它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6)、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7)、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8)、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9)、隨着“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魏晋時期有關賦比興的解釋開始大放異彩,並呈現出一種詩學的普適性。此一時期人們開始把賦比興從《詩經》中離析出來,並逐漸將其普遍運用到一般詩歌的解讀之中。摯虞《文章流别論》中指出:“賦者,敷陳之稱也。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劉勰則在《文心雕龍·比興》中着重區分了比、興之差異。鍾嶸《詩品序》則詳細界定了賦比興的概念,其論已有將賦比興泛化運用到詩歌創作之中的趨勢。
(10)、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1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12)、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13)、比的例子有: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诗序》中: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14)、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5)、这三种手法往往互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16)、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在全诗或段落开始,先说些同要说有事物无直接关系,或没有明显联系的话,但却有启示的作用,引导下文。如王昌龄的《闺怨》:
(17)、以桑叶的枯黄掉落,比喻女子容颜衰老,被人抛弃。
(18)、3)“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19)、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20)、中国文学史上较少长篇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之前近千年能出现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确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5、诗经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⑸《关雎》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_”,现今已成成语。
(3)、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4)、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5)、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6)、當前“詩經學”研究的進一步展開,必須建立在對既往“詩經學”已有問題全面評價與梳理的基礎上。賦比興問題就是“詩經學”亟需梳理的基本問題之一。本課題力求彙集歷代賦、比、興注解之所長,並附以己見,嘗試尋找理清這一“詩經學”基本問題的切入點。
(7)、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8)、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的是在一个秋日的清晨,主人公来到河边,追寻那思慕的人时,芦苇丛呈现出的冷寂的景象。
(9)、诚远叔叔邀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完成用比兴手法的造句练习,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句:
(10)、在如今人们的婚嫁里,也保留了凤凰这个元素,以此祝福这对夫妻生活美满,相亲相爱。
(11)、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其动作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
(12)、20世紀80年代起,伴隨着大量西方理論的輸入,賦比興的研究視角、研究方法更加多樣化。趙沛霖《鳥類興象的起源與鳥圖騰崇拜》一文從原始宗教中的圖騰崇拜出發,推測鳥類興象“最開始的源頭”,其後他將此方法廣泛運用到其他興象上,最終形成了《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1987)一書。陳元鋒《詩賦比興古義發微》一文從“禮學”角度切入,指出“賦”之古義是“陳樂器、正樂位”,“比”是“比樂官,次音律”,“興”是“興秩節,序樂儀”。魯洪生《從賦比興産生的時代背景看其本義》一文則從文字學、文化人類學角度切入,指出賦比興是“對從感發志意、比較類推到敷布其義的用詩方法及用詩全過程的總結概括”。黄霖《賦比興論》則認爲賦、比、興是三種最基本的文學思維,是文學創作中“心物交互作用”的三種方式。徐中玉主編,陳謙豫、蕭華榮編選的《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專題資料叢刊》之《意境·典型·比興編》(1994)則從傳統詩學文獻出發,分賦比興總論、比興在詩學中的地位、作爲詩歌創作的比興寄托説等七類彙集歷代詩學中的賦比興文獻,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檀作文《朱熹詩經學研究》(2003)一書則在大量“詩經學”文獻對比的基礎上系統地探討了毛《傳》、鄭《箋》、孔《疏》、朱《集傳》、陳奂《詩毛氏傳疏》在比興闡釋上的差異。
(13)、总之,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1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5)、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近代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16)、今天婷婷姐姐给大家带来的新歌,就是节选自诗经的《凤凰于飞》。
(17)、“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18)、而这个“礼”指代的,就是周王朝时期的礼仪伦常,他向往曾经周王权统治下的社会,认为每个阶层的人都应该遵守纲常礼仪,才能让社会走上征途。
(19)、成语: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