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传
1、巴尔扎克传作者
(1)、《巴尔扎克传》是安德烈·莫洛亚一生所写的传记文学
(2)、《约翰逊传》詹姆士·包斯威尔(英国1740~1795)
(3)、巴尔扎克1848年8月31日写给保罗·盖维尔的信件,信的大致内容为巴尔扎克请盖维尔为持有此信件的人引荐。
(4)、在事业方面,他总想着什么时候摆脱苦哈哈的写作生活,于是他积极地寻找各种副业,希望能大赚一笔。
(5)、巴尔扎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他的名字开始追根溯源,或许能窥见冰山一角。
(6)、第二阶段是青年的迷茫,毕业后不甘平凡,梦想成为伟大作家,许下豪言壮语:“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却因父母的反对,只能写流行小说;
(7)、传记电影《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1999)中的巴尔扎克。
(8)、一是多做“模仿秀”。看看哪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仿照它的写法进行练笔,这是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捷径。
(9)、真正厉害的人,是无论命运给了你什么,我都有本事剔除糟粕、拎出精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10)、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巴尔扎克是一位具有浓郁浪漫情调的“编年史”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充满激情的梦幻家”(波德莱尔语)。他一方面因个人生活放荡奢华而负债累累,另一方面又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学成就,被尊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的《人间喜剧》则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11)、愿我们都能找到生命的伟大之处,成为自己的英雄。
(12)、某次他从一个收破烂的老头那儿看到一本书,这本书前面少了十几页,后面少了十几页。但有一行小字赫然清晰,即:“你用剑征服世界,我要用笔征服世界。”
(13)、高育良情妇的问题也曾给周梅森出了难题。写着写着,他脑中闪过一个疑问,高小琴到底是祁同伟的情妇,还是高育良的情妇?
(14)、《居里夫人传》艾芙·居里(法国1904~1989)
(15)、《天局》一书的作者矫健,曾这样解读过“胜天半子”:这其实是一种追求正路上的极致主义精神。可惜,祁同伟只读懂了一半。
(16)、与许多编剧先有故事、后有人物的写作方式不同,周梅森写作先定人物,后找故事。祁同伟、高育良、李达康、沙瑞金这些形象,在他头脑中酝酿已久,之后再把新闻里看到的、高检提供的案例“拿进来”,人物带着故事走。
(17)、《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有人称他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18)、要是他一辈子踏踏实实的写作,或许生活会更优渥,但这样他就很难写出法国社会各阶层的真实嘴脸。
(19)、作为巴尔扎克文学生涯96部作品中唯一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农民》(1844)一书对这一高利贷债务系统中农民遭遇的刻画(就像“虫子夹在锤子和铁砧之间一样”)曾引起马克思的高度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将《农民》作为论据,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非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扩张及其对农业农村所造成的危害。
(20)、从1820到1825年,巴尔扎克以各种笔名参与或独立创作了十多部通俗小说。生计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但艺术家的良知却让他饱受煎熬。他知道这类粗制滥造的“商品”,绝不会带来他所期盼的荣誉。他把这些作品称作“文学垃圾”、“文学粗饲料”,成名之后干脆拒不承认上述作品乃是出自他的手笔。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经济基础,彻底摆脱为金钱而写作的烦恼,他决定退出小作坊,正式投身商海。
2、巴尔扎克传是谁的作品
(1)、“所以很正常,明天你进去我都不觉得意外。”周梅森说,“如果我一直在,我都可能进去。”
(2)、巴尔扎克的“黄金梦”跟他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他的父亲是农民出身,凭借个人奋斗做到市参议员;他的母亲出生于巴黎马雷(直译“沼泽”)区富商家庭,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1816年大学毕业后他不愿当律师,遭到父母强烈反对。最终双方达成协议:两年之内,父母供应他每月120法郎生活费;两年后如果创作不成功,他仍须回归父亲友人开设的律师事务所。于是,巴尔扎克在巴黎的穷人区租住一间阁楼,每天只能靠三个苏(苏是当时法国辅币,相当于1/20法郎)的牛奶面包果腹。两年后,他的五幕诗剧《克伦威尔》以失败告终,父母无情中止了经济资助。但顽强的巴尔扎克没有妥协,而是选择写作为职业,期盼有朝一日能成为“文学的拿破仑”。
(3)、从“错字连篇”的小矿工到“众人瞩目”的大作家,很多人觉得周梅森的人生活得像个传奇……
(4)、老年攒够失望后,巴尔扎克终于看清自己不是个做生意的料,决定专心追求富婆。
(5)、根据巴尔扎克小说改编的电影《人间喜剧:朗热公爵夫人》(1995)剧照。
(6)、作为艺术品,他笔下的各类小说或许不够精致,但气魄宏伟,生气勃勃,和它们所揭示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同时又比现实生活更加集中、凝练和强烈。此外,他还借鉴了其他文学题材的特点,将戏剧、史诗、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小说创作中,使小说成为文学殿堂的瑰宝。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说,在他之前,小说一般归为通俗文学(悲剧才是高雅文学),是巴尔扎克“使它登上了大雅之堂,并上升为主流文学”。
(7)、巴尔扎克的写作人生,可以给爱好写作的人以启发:我们的生活经历,就是巨大的素材宝库。通过主观的组合,添加某种想象,可以达到主观的文学效果。我们活了二十年多年了,能写的东西,我觉得至少是一个卡夫卡的量。
(8)、《高利贷者》中主人公高布赛克主要的剥削方式是放债,通过五至五十分的高额利息盘剥借债人。他及其同伙组成一个操控巴黎经济的无形“裁判所”,其威权犹如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与之相较,葛朗台兼高利贷资本、土地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于一身,其生财之道令高布赛克望尘莫及——葛朗台富可敌国,但生性吝啬,他“爱金子就像爱自己的生命”。
(9)、在《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一书中,信用法则及其叙事占据了核心地位。在商业鼎盛期过后,由于既无法收回投资,又融资无门,皮罗多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被迫宣告破产。小说主人公皮罗多,面对的是个体与法国信贷系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根本无法化解,主人公最后也被逼上绝境,只能一死了之。城市小资产阶级皮罗多所遭遇的困境,在广大的法国农村其实更为常见。大革命之前,农民普遍遭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大革命之后,由于贵族领主的经济力量被削弱,高利贷资本家在乡村经济战场上一举占据上风,“他们用小额信贷来剥削农民,并且使农民成为靠他们过活的人。”
(10)、普通人转行遭遇失利和重创,如果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索性浅尝辄止、很快放弃,但周梅森偏偏是个不服输的人,他骨子里甚至越挫越勇、热血澎拜,永远雄心万丈……
(11)、“这位思想家,这位天才,当他在我们中间逗留时,经历了充满风涛和斗争的生活,这本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命运。
(12)、渐渐的,周梅森在办公室的官话、酒桌上的真话两套体系里,摸清了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即便后来不再挂职,他也随时关注与官场有关的各种消息。尤其是新闻里曝出的各种贪腐案件,不管大官小官,网上一刷,全部存进自己的文件夹里。结合着身边人的经历与新闻中的线索,周梅森不仅看到了很多官员进去,更看到了他们是怎么进去的。
(13)、从他的童年生活说起,一起走进这位传奇人物别样的人生,一起去感受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云变动。
(14)、以金钱对艺术的“毒害”为例,巴尔扎克对此无疑有切肤之痛。他的鸿篇巨制《幻灭》三部曲(1837-1843),刻画了作者与出版商之间既尔虞我诈又狼狈为奸的经典场面。书中的出版商道利阿因为诗集销路不畅,拒绝出版诗人吕西安的《长生菊》,并且声称作为出版商,“我是做大生意的”,诗集“没有什么赚头,犯不上花钱推广”。满腹经纶的吕西安处处碰壁,正如小说中一位熟稔文坛内幕的记者所说:“当今的作家对待新人,比最粗暴的出版商更蛮横、更冷酷。”
(15)、这大概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或许叫迷癖也可以,禀性已成,想改也难。这也未必是我个人的所以如此,在读书界有不少朋友,都有这种体会。买书藏书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叠床架屋,满箱足柜,乐此不疲!
(16)、以《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1833)以及《纽沁根银行》(1838)三部作品为例。波旁王朝复辟后,贵族虽然恢复了“古旧门第”,掌握了国家政权,但是经济命脉却操纵在大大小小的金融资产者手里。他们不仅控制了银行、商界、政府信用部门,而且控制着法律、政治和社会风俗,成为“无人知晓的国王”和人们“命运的主宰”,以至于整个巴黎的工商业都要放在他们的“天平”上称量,而后方能确定价值几何。
(17)、一直循环往复,他从来不把失败放在心上 ,总是乐观地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纵使他是大作家,成功的天平也从未向他倾斜。
(18)、第145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人生,去感知这位天才伟大而平凡的一生。
(19)、那个写出了《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大胖子?
(20)、周梅森,人们所熟知的身份是:顶级作家、金牌编剧、《人民的名义》编剧暨作者;
3、巴尔扎克传读后感800字
(1)、表面上痛恨金钱,骨子里却梦想发财,这是中产阶级的巴尔扎克“庸俗性”的体现。勃兰兑斯在系列丛书《19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的浪漫派》一书中,以诗人戈蒂耶(1811-1873)的口吻,对巴尔扎克的“商人梦”进行了绝妙的嘲讽:因为没能按时叫醒这位大作家,“我害得他损失了一万法郎,因为要是他早些醒来的话,他会构思一部小说,那部小说本该赚到那么多钱……我使他错过了同金融巨头、出版商人、公爵夫人的约会;他将没法偿还到期债务;这次要命的睡眠简直破费了他几百万……”而戈蒂耶之所以不忍扰其清梦,乃是因为他深知巴尔扎克为完成《人间喜剧》庞大的创作计划,不得不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时间长达二十年。
(2)、巴尔扎克(与福楼拜一道)被誉为“现实主义大师”,他对现实主义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现出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在《人间喜剧》中所塑造的高老头、葛朗台、高布赛克、拉斯蒂涅、吕西安、贝姨、伏脱冷等经典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的样板(这些人物虽然都很“典型”,却并不像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样僵化),对日后欧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他总大包大包地寄出,又大包大包地收回。周围的人都觉得这人又轴又二。
(4)、巴尔扎克一生都在进行普罗米修斯式的拼搏,他给自己定下了凡人所不敢指望的目标。他在二十年中也许消耗了正常人五十年的生命,“房屋造毕,死神来临”。到他接近终点时,他和那位马拉松的长跑者一样,已经奄奄一息地倒下了。莫洛亚不惜笔墨,对巴尔扎克之死作了详尽的、饱含悲壮意味的描绘。巴尔扎克为人类留下了一座辉煌的永久性建筑,可是他的葬礼没有任何隆重的排场,棺椁上没有任何醒目的头衔。“他的王国不在这个世界上。”一些必朽无疑的人占据着“不朽者”的座位,真正的不朽者却难以获得同代人的认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被称为“不朽者”,巴尔扎克尽管卓有成就,却因负债一直未能为法兰西学院所接纳。“所有高大的建筑都投下阴影,有些人则只看见阴影。”在任何时代,人们要与思想超前发展的天才达成共识总是很困难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按现成的狭隘观念衡量一切。唯有待历史拉开一段距离以后,宏伟建筑的珍贵价值才能为世人所认识。巴尔扎克早就意识到“友谊和荣誉只能在坟墓里享受”。倘使社会对天才人物稍稍宽容一些,对有悖传统的思想行为能多少抱莫洛亚式的理解态度,优秀人物的生态环境想必要好得多。看来,这也是莫洛亚的名人传记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5)、第四个书柜是本地商丘有关的各种书籍。如商丘地区志及九个县市区地方志,《商丘历史文化名城25集》,《中州古今科技名人》《商丘当代人物大典》,巜商丘d史大事记》,巜商丘d史资料集》,巜商丘改革开放口述史》,《商丘名人名胜》等。其中的《商丘市物价志》,是我任局长期间主持编写的,也是全国唯一一本地级市物价志。还有十多册是我的战友,首长,同学,同事,朋友自已创作出版的诗集,散文,自传,小说,地方方言集等,赠送给我的。
(6)、所以巴尔扎克的小说才显得那么真实动人,他也才能成为法国文学巨匠。
(7)、1956年, 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写了一个剧本《贵妇还乡》。《贵妇还乡》的剧情不复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贵妇人克莱尔在外闯荡多年,回到家乡居伦小镇,当时的居伦破败不堪,市长把小镇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克莱尔身上。市长西服革履,带领全市居民郑重而热烈地迎接克莱尔。克莱尔有的是钱,她提出捐赠居伦十亿巨款,条件是必须有人把年轻时伤害过他的旧情人伊尔杀死。市长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克莱尔的要求,他高声宣布:“居伦人民绝对不会为了金钱放弃正义!”
(8)、在周梅森笔下,最高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到汉东省查办案件是全剧的线索。案件之外,他更写出京州市市委书记李达康、汉东省委政法委书记高育良、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汉东省省委书记沙瑞金等官场众生相。而藏身贪腐幕后的,是汉东省老省委书记、已升至副国级的赵立春。
(9)、这部充满睿智且字字珠玑的书,是约翰逊传多姿多彩的一生最真切的画像,早已赢得了西方读书界得赞誉,而且成为学士传记的经典之作。
(10)、直到14岁,子顶父职的他当上了一枚半工半读的矿工。周梅森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转机。
(11)、作者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女儿,她通过引用爸妈的许多信札和日记,详细叙述了妈妈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一生,并着重描写爸妈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
(12)、年轻时候的巴尔扎克曾许愿,“早晚我要发一笔大财,或者搞文学,或者搞政治,或者经商,或者娶一位有钱的寡妇。”毋庸讳言,巴尔扎克身上有着极为世俗的一面,他一生都做着天马行空的发财梦,曾多次投身商业活动,却始终与巨富的人生失之交臂。
(13)、完整系统地介绍了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
(14)、肖斯塔科维奇传 (俄罗斯)Л.B.丹尼列维奇著
(15)、翻开这本巴尔扎克的传记,或许会有答案。
(16)、巴尔扎克本人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同时他又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写社会现象,还必须阐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坚信作家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评价他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表现手法上,“除了细节真实外,还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7)、有了对生活的感悟,积累了生活的材料,还要善于表达,把所见所思所悟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也就是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把你的所见所所思所悟准确地表达出来,成为文字作品。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多看——积累“下锅米”
(18)、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讲述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传奇一生。
(19)、周梅森也认为,现实中打掉了这么多大老虎,剧本里的打虎层级可以更高。于是,幕后大反派被设定为赵立春。
(20)、电影《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1999)中,巴尔扎克与一位贵族女性。
4、巴尔扎克传读后感
(1)、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一位极高产的作家。
(2)、巴尔扎克在法国文学界享有崇高地位,与雨果并称为19世纪文坛“双子星座”。巴尔扎克弥留之际,曾对前来探望的雨果宣称,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如愿完成《人间喜剧》。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面对成千上万名哀悼者,他的同行兼好友雨果慷慨陈词:“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并且做出预言:“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3)、巴尔扎克的第一个情人,是年龄大他20岁以上的贵族夫人贝尔尼。还未成名的稚嫩的巴尔扎克的初恋极为可爱。这其中羞涩,大胆,热烈,胆怯是鲜活的,炽热的。年长的女人具有特别的魅力。她们的优雅风韵,成熟智慧以及母亲般的爱怜对于一个受挫而富有才华的人是最具吸引力的。巴尔扎克一生中交往了好几位这样的贵族夫人。他在这些情人周旋。对于爱情,他情感真挚又见异思迁。这位贝尔尼夫人给予巴尔扎克的帮助和爱是无可替代的(她并不责怪巴尔扎克),可是巴尔扎克又将“唯一爱过的女人”一词赠予给了一个乌克兰贵族。这个来自沙皇俄国的年轻富贵的女人,陪伴了巴尔扎克的最后岁月,的确尽力做到了巴尔扎克妻子(唯一得到名分的)的本分。但她在巴尔扎克死后也结交了两位情人。所以,以中国人的眼光太难理解法国或西方的爱情观了。
(4)、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6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5)、人若简单,快乐便会相随;心若诗意,一切皆会美好。
(6)、揭示了亚当·斯密作为学者、政策建议者和海关官员的罕见史实,及其与18世纪著名人物的交往和相互影响。
(7)、《罗素自传》罗素(英国1872~1970)
(8)、但当时周梅森依然不停地写、不停地投,投了被拒、拒了再写。由此倒是和当地的邮递员都混得很熟,他们一看到他的信,隔着一条街就开始大喊:“周梅森,稿费(废)稿费(废)。”其实不过是种调侃。
(9)、“小时候特别苦,吃不饱,尤其是191961年,煤矿周围的榆树皮都被扒下来吃了,所有榆树都死了,还吃杨树的花,北方叫‘毛毛虫’。”周梅森回忆说。
(10)、自己不修边幅,长得也不怎么样,却总想着娶个白富美,还经常写信让家人为他物色富婆。
(11)、人们常常责备巴尔扎克的保王派立场和对宗教的宣扬。莫洛亚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呢?他引用了阿兰的一句精彩论断:“他虽然拥护王权和教权,但是对两者都不相信。”参阅本书第513页。莫洛亚的解释是:“从信仰的绝对意义上讲,他对两者都不相信,但是他相信它们的实用价值。”
(12)、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本书就是赫赫有名的《巴尔扎克传》,但那行铿锵有力的小字,让少年周梅森很是触动。
(13)、包罗万象、格格不入、自学成才、别出心裁、心不在焉、孜孜以求
(14)、莫洛亚不想神化天才,把伟人写得高不可攀有什么好处呢?徒然让人们感到自己更渺小,更无存在的价值。而他的愿望却是要“给人以自信”,让人们从伟人的生平中汲取力量。他的乐趣是记述天才所走过的坎坷道路,描写天才在创作上的艰苦摸索:那些呕心沥血写出来却受到冷遇的作品,那些经过十数次修改、涂得面目全非的校样,那些在同行的嫉妒和社会偏见压力下的苦苦挣扎……总之,他要说明天才比起旁人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只不过具有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15)、早于二战前就已出版,全面记录了爱迪生从幼到辞世的84年的经历。书中穿插了爱迪生的部分发明成果,以之告诉读者爱迪生将一生贡献给了发明创造。
(16)、“好多人同情祁同伟,在他身上找到了替代感。”周梅森说,这个人物写活了,“他不听我指挥了。必须按他的性格逻辑来走。”
(17)、只有老之将至,跳出生活回顾往事时才能发现它的迷人之处,让生命更加厚重,更有价值的,往往是你无意为之的事情。
(18)、白天,他专注于阅读和写作;夜晚,他时常漫步在塞纳河左岸,混迹于工人中间——“当我倾听这些人谈话的时候,我能体验到他们的生活,我感觉自己身上穿的是他们褴褛的衣衫,脚下蹬的是他们的破皮靴,他们的愿望、他们的需要都进入了我的灵魂,或者说我的灵魂附到了他们身上。”若干年后,他将这一经历写进嘲讽“嗜金症”的小说《法西诺·卡讷》(1836)。在此期间,巴黎一帮文学青年模仿18世纪末伦敦“格拉布街”文人设立文学作坊,为书商炮制流行小说。为了摆脱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巴尔扎克也加入其中——像与“魔鬼”订立契约的浮士德,他期望通过“卖文”实现人生抱负。
(19)、但也正是因为这两篇文字,被省级杂志《青春》看到。当时的新中国人才奇缺,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青春》杂志也由此向他抛来橄榄枝。
(20)、2017年3月底,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现实背景下,《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时段首播。官场故事、权钱权色交易、巨贪官员,这些荧屏上消失了十多年的元素突然出现,都被揉进一部剧中。
5、巴尔扎克传下 电影在线观看
(1)、直到2014年的一天,周梅森多年好友、最高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找上了门:写一部反腐剧吧,没有任何限制。范还说,这是中纪委到广电总局和最高检影视中心调研时派下的任务。
(2)、达尔文回忆录 (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著
(3)、赚了点钱之后,母亲想找他借钱都借不到,自己却大肆挥霍,导致他一生都在想尽办法躲避债主;
(4)、他的伟大,或许离我们很远,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而他的平凡,却是今天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5)、《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的丰满而富有个性,其悲壮悲凉的调子,就像一曲悲怆的钢琴曲,用它特有的魅力,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巴黎圣母院》中人性善良、包容、美丽的一面和人性丑恶、残忍、悲惨的一面,构成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伟大世界。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开头和结尾的设置等,都是值得青少年学习好的模本。
(6)、不仅于此,他总是习惯于提前消费想象中的利润(主要用于个人挥霍享受);而面对书商欠他的债务,则漫不经心地同意对方以积压的书籍作抵偿。在这样一种“佛系”管理之下,公司的债务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更要命的是,早在他出版发行插图精美的《莫里哀全集》之时,当地书商便联合一致抵制这位未来的同行,袖手旁观等待他破产清算,然后可以从容收购他的资产。果不其然,三年之后,由于资不抵债,巴尔扎克被迫贱卖他的“一条龙”企业,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债主将他包围,走投无路的巴尔扎克只好逃到朋友家暂避风头。
(7)、但既然已有了这辈子都难已看完的藏书,那为什么还要有选择地去买进文学类的图书呢?
(8)、商场打拼数年,巴尔扎克不但分文未得,反而欠下父母亲友近十万法郎的巨额债务,终身不得解脱——这一经历似乎告诫人们,干事业光有满腔激情是不够的,许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一定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一段失败的经历也成为他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日后,在《幻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夏娃和大卫》(1843)中,那位可怜的具有发明天赋的印刷商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巴尔扎克无不一一“身亲历之”。
(9)、本书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等人之口或谈话记录下来的资料来介绍苏格拉底的思想和生平。
(10)、第三个书柜是各种人物传纪及中外文学书籍。如巜毛泽东传》,《张国焘传》,《蒋介石传》,《唐宋名家诗选》,贾平凹丶路遥、莫言等现代小说及王跃文丶王晓方丶周梅森等官场小说,《余秋雨精品集》。
(11)、或许我们的生活没有巴尔扎克那般波澜壮阔,但生命赋予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经历,这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2)、他认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就是把自己看到、感悟到的东西,变成文艺作品。“如果一部作品能够积极地引导世道人心,那么作者就很欣慰了。”
(13)、从1978年发表处女作的近40年里,他写过20余本小说,达上千万字,多为政治现实主义作品。其中,《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为人们所熟悉。不过,2009年出版过《梦想与疯狂》后,他似乎陷入沉寂。
(14)、走出官场后,他把自己的观察、感悟,全都写进了小说里。这是其他作家没有的经历,也是范子文找他创作《人民的名义》的原因。如果换做别人,这一切都要从头认知、熟悉,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这个金刚钻怎么敢揽这个瓷器活呢?”
(15)、在人生的最后光景,他的欲望终于得到满足了,但他却没有时间去享受了,娶到富婆不久后,巴尔扎克就去世了。
(16)、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处于“信贷是商业的灵魂”的时代,他对信贷和商业书写的持久兴趣,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由于母亲出身于银行世家,其亲友多为巴黎马雷区的商人,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巴尔扎克对这个行业的运作相当熟悉。唯其如此,像18世纪致力于法国金融改革的银行家约翰·劳一样,巴尔扎克对资本逐利导致的盲目投资现象颇为担忧,他认为金融业应向生产企业倾斜,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工商业服务——这一理念在当下仍具警示作用。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说:“巴尔扎克的小说和《共产d宣言》,从二者的启蒙作用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近的。”——他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这个世界。
(17)、换言之,他凭一己之力,创造出一个包含2400位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的文学世界。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书信中,马克思建议老友去读一读巴尔扎克的短篇《不出名的杰作》和《言归于好的麦尔摩特》,并宣称“这两本小杰作充满了值得玩味的讽刺”。马克思将巴尔扎克和塞万提斯并列在西欧“所有小说家”之上,并曾一度下决心研究《人间喜剧》,可惜时间迫促,未能如愿。
(18)、受到这么多束缚的我们,又该如何找到人生的价值,成就伟大呢?
(19)、《巴黎圣母院》,这也是一部经典巨著,小说中的人物,影响了几代人,其中的小说人物,成为社会中的一些符号和代用名。
(20)、但只要我们翻看一下巴尔扎克的档案,就会发现里面没有贵族“德”的任何痕迹,甚至连姓都不对,他的全名应该叫奥诺雷·巴尔萨,出生在普通的市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