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作品
1、卡夫卡的作品及特点
(1)、▲卡夫卡中学就读的德意志阿尔特斯泰特中学,位于金斯基宫内,其父亲在附近买下了一个商店。
(2)、小组的讨论都比较深入,我请他们自由主动发言。回到了日常教学,他们再也没有了昨日台上的冲劲和积极,又变成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着老师来喊的状态。(这也是日常教学的真实面。)因此,我请每个组都起来发了言,他们说的都很好,也基本上说到了要害。
(3)、而在那部令卡夫卡名声大噪的作品《变形记》中,这种面对父亲又爱又惧的感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vCWEfZsC8Hvp5V1QmbJVA提取码:WMYB 书名:卡夫卡小说全集(全三册)
(5)、中午的课,接着昨天的展示课,我先是回顾了一下昨天的课,表扬了学生的优秀表现,分析了一下昨天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我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了这个问题:即荒诞中如何能看出希望。但是我一旦落实到日常教学,就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我一开始又自己讲了好多。我带着学生把我印给他们的加缪的几段话分析了一遍,结合小说的情节谈了谈对这些话的理解。这些话如下:
(6)、卡夫卡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同时他也是在表现主义文学创作上最有成就的人。他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的社会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潦倒,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这种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为了卡夫卡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7)、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这种充满矛盾的混杂世界里,时刻感觉到恐慌,不安,孤独,迷茫,遭受着强烈的压迫却从不敢反抗,一直向往着明天,却又看不到出路。他的作品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会让人们感觉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他一直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8)、这大概足以在这篇试论的范围内指明卡夫卡作品的基本意义了。我们至此濒于人类思维的边缘。是的,在这部作品中,一切都是真正地带本质性的。无论如何,它全面地提出了关于荒诞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结论同我们的导言比较一下,把内容同形式比较一下,把《城堡》的隐秘含义同它借以发展开来的自然无伪的艺术比较一下,把K的热情而骄傲的追求同它借以发生的平庸的侧景比较一下,我们就会懂得他的伟大在哪里了。因为,如果说憧憬是人性的标志,大概再没有别人曾经给这些苦恼的幽灵以那许多肉和血了。但是,我们同时理解到,荒诞的作品要求怎样一种奇特的伟大,一种这里也许根本不存在的伟大。如果艺术的特质在于把普遍同特殊结合起来,把一拉水珠的转瞬即逝的永恒同它的光影结合起来,那么按照他可以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提出的距离来衡量荒诞作家的伟大,那就更正确了。他的秘密在于能够确定它们以其最大的不和谐相撞击的那一点。
(9)、卡夫卡甚至在表现荒诞时也采用这个关系。我们都知道傻子在浴盆里钓鱼的笑话;一个正在思考精神病医疗方案的大夫问他:“上钩了吗?”得到的却是一个粗暴的回答:“你这个白痴!在浴盆里吗?”这个笑话有点古怪。但它清楚地使人理解,荒诞的效果多么取决于逻辑上的过度。卡夫卡的世界实际上是个不可言说的天地,人在里面沉湎于痛苦的奢侈,在浴盆里钓鱼,虽然他明知道毫无收获。
(10)、原来这条街,村子的这条主街,不通往城堡山,它只通到那儿附近,但是随后它便像是故意似的一拐弯,即便没离开城堡,可也没挨近这城堡。K总是期盼着这条街终于要拐进城堡,也仅仅因为他抱有这一期望,他才继续向前行走;显然由于感到疲倦他才迟迟疑疑没离开这条街,他对这村子之长也感到惊诧不已,它长得没尽头……
(11)、第四组引用了前面加缪的话:“荒诞运动……归根到底,是爱。”这种爱是一种对生活的意义的寻找。周遭的世界荒诞的,意识到自己的荒诞,就是在寻找生活的意义。这组同学回到了作家的身上,回到了读小说的我们身上。为什么意识到荒诞就是一种希望呢?意识到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也就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这样反而更加接近了真实。作者写人物,是满怀希望和爱来写的,这个冰冷的背后是满怀的爱。因此荒诞小说不是真正的冰冷。这里我其实想谈一谈加缪,这一点我在课上忘记说了。加缪在《荒诞推理》这篇文章中的开头就提到:“真正的个哲学问题是自杀。”这点常常引人疑惑。其实加缪不是劝人自杀,而是在引人反思。通过对荒诞的反思,加缪在文章的最后说:“我从荒诞取得三个结果,即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我仅仅通过意识的游戏,就把对死亡的邀请变为生活的准则——而且我拒绝自杀。”加缪,思考自杀,但是拒绝自杀。真正的英雄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但是依然热爱着它,这是罗曼罗兰的名言,法国的两位作家在这里相通了。这也许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12)、几乎没有一部文学作品,像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年)的《致父亲》那样,是一封写给自己父亲的了断信。
(13)、此外,这本书里通篇都是意象。所有人物、所有事件、所有琐碎的东西,都有背后的意象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其实说是一部文艺作品,其实卡夫卡的作品比那些悬疑破案的小说烧脑得多。
(14)、一个象征先要有两个平面,一个观念的世界和一个感觉的世界,此外还要有一个适合于二者的词汇。提供这种词典是最困难的。理解这两个变得历历在目的世界,就是找出它们相互间的隐秘关系。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方面是超自然的苦恼(1)的世界。看来我们这里不得不漫无边际地解释一下尼采的一句话:“大问题俯拾即是。”
(15)、(以上语段选自加缪《荒诞的藩篱》、《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等文。)
(16)、这种人性和非人性的几何学切点,纯洁的心灵到处都会察觉到。
(17)、在另一篇中,主题是讲一道一直没有送到的圣旨,因为人们在信使的路途中设置了障碍,还有一篇中,一个人到死也没能去走访一个邻近的小镇……
(18)、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19)、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仅仅等待着就行。甚至等待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
(20)、卡夫卡也渴望得到象征「至高权威」的父亲的鼓励与肯定,但每每只迎来「一声嘲笑的叹息,一阵摇头,一个敲桌子的动作」,以及一句「这就是你做的?」
2、卡夫卡的作品是谁发布的
(1)、德语:“行动”,1911-1932年出版的德国文学与政治刊物,推行表现主义文学与左翼政治观点。
(2)、上述诸多作品,都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恐惧,对自身及周遭环境的怀疑。虽然《审判》和《城堡》中没有具体的「父亲」形象,但「法官」、「律师」、「警卫」和官僚机构,以及《城堡》中可望不可及的城堡,都是父亲绝对「权威」的象征,都喻指着那个难以抵达的,名为父亲的权威。
(3)、博尔赫斯×费拉里著陈东飚译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4)、父亲的世界是卡夫卡遥不可及的,而作为儿子的他却自然而然的以「奴隶」自居,这段父子关系的异常可见一斑。
(5)、《判决》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但是作品的内涵显然不是仅仅表现父子冲突,在深层含以上他是想埋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
(6)、丛书名:PenguinModernClassics
(7)、根据卡夫卡的叙述,父亲虽然表面上不对他的婚姻过多干涉,可那仅有的「并不多」的干涉,却在摧毁卡夫卡婚姻这件事情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8)、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9)、可见,对于一篇小说,如果它最明显的特征是自然性,那就谈不上什么象征了。自然性是个难于理解的范畴,在许多作品中,读者发现既有情节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在另一些作品中(它们当然很稀罕),主人公发现他所遭遇的一切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一个值得注意,但也显而易见的佯谬是:主人公的遭遇越是不寻常,故事便越显得自然而然,它正符合人生的庞杂性与此人借以承担此种生活的质朴性之间的明显差距。看来这就是卡夫卡的自然性。正是这样,我们才确切地感受到《诉讼》所要陈述的一切。有人说过,它是人的境遇的一个复本。一点不错。但是,事情既简单又复杂。我就此想说:对于卡夫卡,小说有一种更特殊、更涉及个人的意义。当我们忏悔的时候,他在某种程度上代替我们在说话。他活着,他却披判决了。他在小说的前几页就体验到这一点,他本人在这个世界上就经历了这部小说,每当他设法改悔时,都毫不令人惊讶地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对于这种毫不惊讶的态度,他倒感到惊讶不已。从这种矛盾可以看出一件荒诞艺术品的最初的征兆。天才作家把他的精神悲剧具体地突现出来。而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进一步的佯谬手法,就是为了复现空虚而发明颜色,并使日常活动;有能力表观对于永恒的追求。
(10)、 诚然,象征具备了两面,形成了两个由观念和情感组成的世界以及一本联系双方的字典。这字典纷繁复杂,不便查找。然而,觉悟到这两个世界对峙的存在就相当于走上了揭开他们秘密关系的道路。在卡夫卡的书中,这两个世界,一方就是平日的生活,而另一方就是超自然的焦虑。(1)这里,我们又看见了尼采之语的无休止重现:“伟大的问题总是出现在街上。”
(11)、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自幼就喜爱文学,十八岁时考入大学攻读德国文学,但后来在父亲的命令下改成了法律,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在大学期间,受到了与他同样喜爱文学的同学的激励和支持后进行创作,于1904年开始发表作品。卡夫卡经历了三次订婚三次退婚,41岁时因肺痨去世。卡夫卡的犹太人身份使他的看世界的视角增添了一份灰色,当时犹太人被迫害,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分布到世界各地,遭受着折磨和压榨。在这种民族被欺辱的环境中,他看到了更多底层人民的黑暗生活,并尽可能的将他眼中的世界在作品中展现出来。
(12)、最后还剩几分钟,我想让艺术特色小组的同学来展示,没有舞台的场景,他们也不积极了,都不愿意讲。我也就没有勉强他们,把卡夫卡的《变形记》总结了一下。读完作品,最后的希望还是在读者自我。我们读完这部作品,最终回到的是自我,从外在的变形到内在的变形,从他人的变形到自我的变形,这是一个人被驱逐出了“人”的社会的故事,我们阅读这部作品,不应该只有同情的态度,而应该回到反省,反省自我。
(13)、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
(14)、第三组的观点是,真正的疗伤不是粉饰太平,而是看到自己的创伤还依然满怀希望的前行。
(15)、卡夫卡认为,婚姻意味着走向独立,意味着自己有了和父亲平起平坐的「符码」。所以他曾对婚姻寄予了高度的期许与希望。然而,婚姻这条生路并没有走通。
(16)、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
(17)、第七组着重分析这种反抗的过程。我们意识到这一切的荒诞,我们的反抗就是一种希望。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了,希望其实分三个层次:作者、作品人物和读者我们。这三个层次,我们都能读出希望。
(18)、卡夫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荒诞戏剧成分,但并不是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夸张和怪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种种生活化的细节都透露着真实性。从他的心路历程来看,一个为了家庭奔波的拼命三郎,始终将家人放在第一位,这便是人性中真实又美好的一面;从家人的态度来看,妹妹对他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关心变成厌恶,母亲从一开始的避而不见到吓得晕倒,父亲从一开始的厌恶到最后的抛弃,都展示了人性中真实却黑暗的一面。卡夫卡用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来说明工业文明下,资本主义的腐朽将人们包围,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这种疏离的人际体验让人倍感孤独和煎熬,其中体现出的西方现代人的思想和精神层面是真实的。除此之外,《变形记》中的生活情节和心理描写也都处处透着真实。
(19)、例如,我相信哈姆雷特,但我不是很肯定地相信……我可能要作出一番努力才能相信,哈姆雷特的鬼魂。但我不是很肯定地相信丹麦的宫廷,相信那些诡计;我不相信。说到麦克白,我相信麦克白,我相信麦克白夫人;我愿意相信那些帕西——她们也是女巫——但我不知道我是否相信那个寓言。呃,这大概是一个例子吧。至于所有的作家,一个人必须这么想:他们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种状态下写作的;他必须把他们放到文学史里面。这样他就可以,呃,原谅,或者容忍某些事情了。然而,在卡夫卡这方面,我相信卡夫卡是可以超越他的历史环境来阅读的。我们看到非常重要的两点: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是在一四年战争期间完成的。曾经发生过的最可怕的战争之一——肯定令他饱受了折磨——。而且,他又是犹太人;反犹主义已经成形。他住在奥地利,呃,在波希米亚,当时还是奥地利的一部分。他死于柏林,我相信。所有这些情况,生活在一个被围困的国家,一个起初获胜而最终战败的国家。这一切应该都回响在他的作品里,然而,如果读者对此不了解的话是注意不到的;因为这一切全都被卡夫卡改头换面了。然后是另一件事,更稀奇的事;就是卡夫卡是表现主义者的私人朋友。那些表现主义者主导了本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运动;比超现实主义,或立体主义,或是区区未来主义,区区意象主义要有趣得多。呃,那可以算是文学艺术的某种全面革新。也是绘画的;我们可以想到恩斯特·巴拉赫1或科科施卡或其他人。卡夫卡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写作;他们在持续不断地更新语言,编织隐喻。或许可以说表现主义最伟大的作品是乔伊斯的著作,尽管他不属于这场运动,他写作也不用德语而用英语;或者说用他的英语,那是一种非同凡响的英语——一种独一无二地以复合词语构成的英语。呃,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了这两件事:表现主义,伟大的文学运动,卡夫卡曾在两本刊物之一上发表过;我不知道是在DieAktion3还是在Sturm4上,那是两本表现主义刊物。我当时订阅过它们,我说的是191917年。
(20)、(10)很明显,上述的内容便是对卡夫卡作品的阐释。但为了不失公允,我们还有需补充一点:在种种其它的阐释之中,也完全可以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分析这部作品。例如,B•格罗图森(B•Groethuysen)要比我们巧妙许多,他给《审判》写了一篇相当出色的序,而文中,他仅仅阐述了他称之为无限憧憬之人种种痛苦的幻想。这本小说描述了一切却没有因此而加以肯定。这是命运或许也是小说的伟大之处。——原注
3、卡夫卡的作品主要受到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1)、 他们拥抱这位即将吞噬他们的神祗。正是他们的谦卑召唤了希望。因为,这一荒谬的存在向他们多少显现了超自然的现实。倘若这一生命之旅将通往上帝,那么这毕竟也是一种结局。而克尔凯郭尔、舍斯托夫和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在他们各自的人生之旅中所展现出的不懈与坚持,便是为提升那种必然提供了担保。(8)
(2)、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土地测量员为了接近巴纳巴斯姐妹而与弗丽达分了手。因为,巴纳巴斯一家是村里唯一一个同时被城堡和村庄彻底冷落的人家。大姐阿玛丽娅(Amalia),回绝了城堡里一位官员的猥亵请求,随之便被一种不道德的诅咒缠身,失去了上帝的宠爱。因为人无法将人的尊严完全依托给上帝,所以这就意味着他与他的高贵优雅不相称。这里,你会发现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熟悉的主题,即真实与道德的对立。从这一点上看,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无论是弗丽达卡还是阿玛丽娅、这些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所追寻的道路正是那条从相信爱情到把荒谬奉若神灵的道路。卡夫卡的思想于是再次与克尔凯郭尔的交汇到了一起。所以作者把“巴纳巴斯的故事”置于了书的最后,这一点毫不奇怪。土地测量员最后一次尝试就是想通过否定上帝的方式来发现上帝、取信于他。他没有通过我们概念中的美德和善行打动上帝,而是以发掘上帝空洞而鲜为人知的一面,如他的冷漠、偏袒、愤恨,以此来认识上帝。此时的他已被疯狂的希望支配,为了竭力进入那神性优雅的荒漠,对自己不再忠诚如并放弃了道德、逻辑和知性。那个曾要求城堡接受他的陌生人在他旅程的尽头反而离他的目标更加疏远了。(5)
(3)、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迫使读者一读再读……但硬想把卡夫卡作品的细节全部解释清楚,恐怕就不对了。
(4)、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次在与死神的一次遭遇中获胜,会使你强壮起来的。
(5)、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所以现在写动物的书这么多。这表达了对自己的、自然的生活的渴望,而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看见这一点。人的生存太艰辛了,所以人们至少想在想象中把它抛却。
(6)、 同理,如果卡夫卡要想表现荒谬,他就会利用前后一致性。你一定知道疯子在浴缸里钓鱼的故事。一个精通心理治疗的医生曾问他,“是否有鱼儿在咬钩呢?”,结果却得到了一句刺耳的回答:“当然不会了,你这个笨蛋,这是浴缸!”这故事有点巴洛克式(3)的风格。但是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清楚地发现荒谬的渲染与过度逻辑之间的联系。卡夫卡的世界是一个难以表述的真实宇宙,在此之中,人可以在享受到明知无所得、却依然在浴缸里垂钓的痛苦。
(7)、博尔赫斯:是的,但我会尽可能不去自我抄袭(笑),因为最好还是抄袭别人而不抄袭自己。无论如何,这是我一直在做的,我宁愿抄袭别人……但有时,在八十四岁以后——因为我从来不重读我写的东西——我一直在抄袭,有时是糟糕地,我曾经说得多少还算不错的东西。我一直在糟糕地复述它们。总之,这事经常会发生。不,关于卡夫卡我要指出的是如果一个人阅读别的伟大作家的话,他必须不断地进行英语中所谓的“makeallowances”(让步)——我不知道用卡斯蒂语究竟怎么讲——他必须这么想:呃,这是在那样的时代写的,一个人必须考虑那么多东西。例如,我们拿最好的例子来说,那大概就是莎士比亚了吧。在莎士比亚这里,您必须要想到他是为了一个永远不是由他选择的公众写作的;他必须要延续长达,呃,我们现在称之为五幕,尽管当时是持续的一整段。总之,是一定的时间长度,另外,他也再现,他必须以传统的,他人的情节作为出发点。然后,他必须让自己的人物契合这些情节,有时不一致是显而易见的。
(8)、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迫使读者一读再读。它的结局,甚或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这些解释都是含而不露的,为了显得确有其事,便要求按照新观点再读一遍。常常可能有两种读法,因此读两遍看来是必要的。作者的本意也正是这样。但是,如果想把卡夫卡的作品解说得详详细细,一丝不差,那就错了。一个象征永运是普遍性的,而且尽管它可以构思得一清二楚,一个艺术家却只能暗示它。字面上的复现是不可能的。此外没有什么比一件象征艺术品更难以理解的了。一个象征始终超越利用这个象征的艺术品,并使它实际上表现得比它存心要说的更多。所以,只要不打破沙锅问到底,并不存心穷究它的潜在意义,而是不怀先入之见,让作品来影响自己,那我们就能最可靠地理解它了。特别是读卡夫卡,最好还是顺应他的笔路,从外部现象来掌握戏剧,从形式来掌握小说。对于一个天真的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令人不安的奇闻;这些奇闻涉及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战栗而固执地琢磨着一些从未讲清楚的问题。在《诉讼》中,约瑟夫·K被控诉了。但他不知道为了什么。他坚持为自己辩护,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律师们认为他的案子很烦难。同时,他却没有耽误恋爱、饮食和读报。后来他被判决了。但法庭很阴暗。他有点莫名其妙。他只是猜测他被判决了,但几乎没问过判了什么刑。有时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判了刑,他继续活下去。过了很久才来了两个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人,让他跟着他们走。他们极有礼貌地把他引到一个荒凉的郊外,把他的头放在石头上,把他杀掉了。被判决的人死前只说了半句:“像一条狗。”
(9)、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这种权威逐渐上升到了「法」的地位。
(10)、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1)、从作品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格里高尔似乎以一个工具人的身份存在,他的父亲在家庭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掌握着格里高尔极其家人的命运。这与卡夫卡眼中的父亲重叠了,而作者父亲的形象便代表了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形象——暴戾专制。《变形记》的内涵十分丰富,作者借用荒诞的故事来突出当时社会人性的扭曲和统治的腐朽现实,通过意识流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主人公的绝望和痛苦,同时也体现了荒谬和非理性。
(12)、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
(13)、人的境遇(这是一切文学的共同场所)经受着表现为一种基本的荒诞和表现为一种严峻的伟大。两者天然地同时发生。两者表现为可笑的分裂,把我们心灵的无限性同暂时的肉体的欢乐分裂开来。荒诞的是,心灵竟然属于一个肉体,它原本超出后者不知多么远。谁要表现这种荒诞性,必须使它在平行的对立面的运动中活跃起来。卡夫卡就是这样用普通事物表现悲剧,用逻辑性表现荒诞的。
(14)、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阳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15)、卡夫卡的命运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处境和挣扎化为寓言。
(16)、然而美好的日子终究是短暂的——好景不长,格里高尔得了一种怪病,他因此失去了劳动能力,随着病情一步步加重,终于有一天格里高尔成了父母极其厌恶,妹妹感到恶心的八只脚的大甲虫,因此格里高尔被父母关在房里,一个人形单影只好不寂寞;
(17)、 我们都必须牢记,每一个故事都是逻辑推理、日常生活与悲剧的秘密合谋。这是为什么《变形记》的主人公萨穆沙(Samsa)是一个推销员的原因,为什么在他的奇异之旅中让他惶惶不安的是他老板对他的愤怒而不是变化成虫。他长出了许多小腿和触角,他的脊椎高高拱起,肚子上浮现了白色的斑点——我不敢说这不让他感到诧异,因为这样的话就冲淡了艺术性——但这只是让他“稍稍有些烦恼”。卡夫卡的艺术作品在此与其他小说有了区别。他的核心之作《城堡》中,每日的生活细致入微,让人眼前一亮,而是这本怪异的小说却没有给出任何结论,一切又周而复始,回到了起点。这本小说本质上展现了高尚灵魂因为有所追求而必然的冒险。将问题转化为行动,特殊与一般的巧合,这些小把戏也出现在了每位大家之作中。《审判》的主人公或许曾被称为施密特或弗兰兹·卡夫卡,但现在他是约瑟夫·K。他只是个普通的欧洲人。他和大家别无二异。但是他也是实体的K,是这个肉体等式的未知数x。
(18)、题图:卡夫卡ByR.B.KitajVia佳士得拍卖网
(19)、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犹太人,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20)、可惜的是,这种短命的欣喜并没能活到父子俩的下一次「共识」。这不仅是因为下一次「共识」的出现极其困难,更因为这种欣喜本身就只是卡夫卡的一厢情愿。
4、不属于卡夫卡的作品
(1)、「即使我跟您意见一致时,您也习惯反对我。」
(2)、在《城堡》中,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屈服变成了一种伦理学。K的伟大的希望是,他终于会被城堡所接纳。因为他独自一人做不到,他便想方设法来邀获这项恩宠,如变成一个村庄居民,抛弃外来户的身份(当时每个人都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个外来户)。他想有个职业,有个家,过正常、健康人的生活。他再也受不了他出的洋相。他想要过理智的生活。他想解脱那使他同村庄格格不入的奇怪的诅咒。同弗丽达勾搭的一段插曲在这方面是颇有意义的。如果他把这个认识了一位城堡官员的女人作为自己的情人,那不过是为了她的过去的缘故。他尽量从她身上利用比他本人更强的东西——但同时他心里明白,是什么使她在城堡的眼中永远不足取。想一想克尔恺郭尔对雷吉娜·奥尔森的特殊的爱吧。在许多人身上,吞噬他们的永恒之火强大到连他们朋友和熟人的心都会给燃烧掉。《城堡》的这段插曲还涉及一个不幸的错误,即把不属于上帝的归于上帝。但是,对于卡夫卡,这显然不是什么错误。而是一条教义和一个“飞跃”。它一点也没拿出不属于上帝的东西。
(3)、《判决》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12年。
(4)、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家人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
(5)、这无疑给卡夫卡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在尝试失败的失望之余,卡夫卡又寻得了一丝聊以自慰的欣喜。因为他以为,自己与父亲起码是拥有一个「共识」的,那就是他们都视婚姻为「伤风败俗」的事情。
(6)、第一组抓住的是人间的希望和真正的希望两个关键词。他认为“人间的希望”结合格里高尔的家庭来看,他家人的希望就是人间的希望,为自己的利益照相着想。我帮他总结了一下,家人的希望是基于利益的希望,这种希望是一种假象,卡夫卡摧毁的是这种假象的希望,比如嫁一个好人家,赚很多钱。而真正的希望是一种自己的反思,认识到自己的本质。这就是我们的希望。就像鲁迅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从这个角度,我们对“幸福者”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他知道了人间的希望是虚假的,认识了自我的本质,才有了真正的希望来拯救自己,所以他是幸福者。
(7)、第四段话,则是我们今天重点要讨论的。我先请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荒诞小说,阅读起来如此绝望与恐惧,但是依然能看到希望?学生大部分是没有觉得能看到希望的,但是我给他们的加缪的话中又明明提到了希望,这就是一个悖论,引发了学生思考,向阅读的更深层次迈进。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自己也参与其中,发现,通过比较仔细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的束手无策,甚至有几个小组,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就能做出很好的解读。这也是这一段时间以来,阅读思考所带来的显著成果。
(8)、(收录于马克斯·勃罗德著《卡夫卡传》,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9)、「您的干涉让我们很不愉快,因为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深深吸引我的东西,您总是无动于衷,反之亦然;您认为清白无辜的事情,在我这儿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反之亦然;在您那儿毫无作用的东西,也许就是我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
(10)、03《审判》比《城堡》写得要早一些,讲的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有一天主人公醒来发现自己被捕了,也不知道犯的什么罪,就这么被审判,最后被处死了。《审判》同样有很多的隐喻,这部小说审判着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灵魂。
(11)、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最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
(12)、 《城堡》,屈服于每日的生活成了一种道德准则。K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城堡能够接受他。由于无法独自完成这一心愿,他便极力迎合上,努力成为了村庄的一员并失去了陌生人的地位,这原本是他从每一人身上感觉到的东西。他想得到的是一份工作、一间房和一个健康的寻常之人所拥有的生活。他无法忍受自己的疯狂。他想变得通情达理些。他想打破那个专门为他所施的咒语,不想成为村中的陌生看客。在这一点上,他和弗丽达的故事就显得意义非凡。这个女人认识城堡中的一位官员,因此如果他把她纳为情妇,那么这完全是因为她的过去。这使得我们想起了克尔凯郭尔对雷吉娜·奥尔森(ReginaOlsen)的秘密爱恋。对某些人来说,耗尽他们生命的永恒之火足以灼伤那些他最亲近的人。这致命的错误就在于他们给了上帝一些不属于上帝的东西,而这个主题同样包含在了弗丽达的故事之中。但是在卡夫卡看来,这似乎并非是一个错误,而是一种学说和一个“飞跃”:没有什么是不属于上帝的。
(13)、我们这节课的阅读延伸材料,全部引子加缪,我们前一阶段在阅读加缪,现在读卡夫卡。我们参与了一场伟大作家的对话。我们也要注意另外一个作家,那就是鲁迅。因此,我们这个学期第一个阅读的作家就是鲁迅。鲁迅的生活年代,精神气质都和卡夫卡很接近。魏连殳和格里高尔有很多相似点。卡夫卡说:“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道路者,不过是傍徨而已。”鲁迅说:“于狂歌浩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看起来是没有希望的,但正是在这种没有希望中我们找到了希望,这就是悖论,也是文学的魅力。
(14)、小说中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莎变成甲虫之后,时刻面临着被父亲一脚踩死的危险。当他听到家人拒绝承认自己,并用「它」来指代自己的时候,当他被父亲用苹果砸伤,领悟到父亲那句「如果他能懂得我们的意思」言外之意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厌恶和对父亲、家庭的罪恶感达到极点。
(15)、要冷静耐心。你尽量让坏事发生好了。你不要躲避。相反,你要认真观看。你要用主动的理解代替被动的接受刺激。这样你就会应付这些事情。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
(16)、这封信后来常常附在卡夫卡的作品集中出版,有一些小说集,因收录此信而直接以「致父亲」来命名。这封信可以说是人们窥探卡夫卡「父亲情结」的一扇窗。
(17)、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卡夫卡作品的延伸阅读或入门导读,非常有代入感!
(18)、在生活中,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的任务,这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别的东西来完成。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由别的替补人代他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也好,读书也好,都同于此理。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书里,就像把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书籍的抽象概念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哲学家只是带着各种不同鸟笼的、穿得光怪陆离的鹦鹉学舌者。
(19)、大家对A都非常好,就像是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一张出色的台球桌,连优秀的台球手都不让碰,直到那伟大的台球手到来,他仔细检查桌面,不能容忍在他到来之前造成的任何损坏。然后,当他自己开始击球时,却以最无所顾忌的方式大肆发泄一通。
(20)、言语、感受和怀疑的世界: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
5、卡夫卡的作品特点
(1)、除非逃到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2)、"Kafkapuedeserpartedelamemoriahumana"
(3)、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4)、若如我所说,真正无可救药的思想仅是碰巧被与之相反的准则所规制,而悲剧作品可能是一部描写人类放逐一切未来希望之后的快乐生活,那么以上这种特别的观点就更好理解了。生活越是激动人心,那失去这种生活的想法就越荒谬。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尼采作品所感到高傲和无望的秘密之所在。以此看来,尼采似乎是唯一从荒谬之神获取了某种极端美学并加以演绎之人,因为他的最后之语充斥了他的无望却又带着征服者的清醒并以此坚决否定了任何超自然的慰藉。
(5)、在卡夫卡眼中,父亲高大、强壮、健康、食欲旺盛、坚忍不拔、慷慨好爽……似乎世上一切象征勇气、魄力与积极向上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父亲。他身上具有着一切「卡夫卡家族的特质」,值得尊敬甚至仰慕。但另一面,父亲又「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特性:他们的权利不是基于他们的思想,而是他们本人。」
(6)、 老实说,心底纯净之人到处都会发现这种人性与非人性交汇的几何轨迹。如果说浮士德和堂吉诃德是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这是因为他们用尘世的双手向我们指出了无限崇高之处。而总有一刻,心智将否认这双手所触及的真实。那一刻起,这一创作就不再被看成是悲剧之作:人们仅仅会严肃地对待它。于是人们思考希望的存在。但这并不是他应该做的。他应该远离欺骗与谎言。然而我在卡夫卡对整个宇宙发出强烈诉求的结尾之处发现的只有这么多。卡夫卡的裁定也难以置信:在这个丑陋而颠倒的世界,即使是鼹鼠也敢去希望。(10)
(7)、作品中也有真实的一面。当格奥尔格看望父亲时,看到父亲的衣服并不太干净,心里涌起一阵愧疚;当他受到父亲质疑时,选择转移话题并细心为他脱下裤子,将他抱到床上盖好被子。这种种细节都能体现出他对父亲的关心,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露。格奥尔格最后坠河之时说道“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一直是爱你们的呀!”这同样也是卡夫卡内心独白。无论当时卡夫卡处在一个多么黑暗的社会,无论他与父亲之间有多么大的隔阂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爱父亲的,他想要通过作品控诉父亲,但最终还是表达了爱意,这种骨肉至亲的深情是真实的,也是诚挚的。
(8)、卡夫卡的一生都充满了矛盾色彩。他对于纯洁美好的恋爱是十分向往的,但却将女人视作“不纯洁”之本,认为她们的存在会毁了自己的孤独,会让自己的创作灵感消失;他有着强烈的负罪意识,但却经历了三次订婚三次退婚,内疚于自己耽误了两个女人,最后终身未娶;他对于自己的作品非常珍惜,在创作时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十分谨慎,但却在临终时让好友将自己的作品全部焚烧,仿佛丝毫不带留恋。他的这些矛盾的自我分裂的性格被转换成梦幻、荒谬和象征,全数带进了作品。
(9)、相比之下,卡夫卡的母系洛维家族,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之中不乏学者和冒险家,大都爱幻想、好猎奇,普遍拥有比较古怪的脾气和「神秘羞怯」的性格。
(10)、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虽然没有将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性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卡夫卡的作品缺乏整体的、明确的意涵。
(11)、本书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搞的风貌,为翻译和认识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力图为我国的卡夫卡读者和卡夫卡研究再现一个新的视野范围。
(12)、他第一次充满希望的婚约终究没能逃脱父亲权威的干扰,而「失败得尤其宏大」了。
(13)、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14)、卡夫卡的作品主要集中于一战前后,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专制和家庭的压迫的使他的内心痛苦不已。再加上他的性格孤僻忧郁,这些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荒诞,但他并不是用夸张写着一切。纵使他的世界里有千百般黑暗,他也能从中寻得一丝生机,借着一丝活力找到光明处。
(15)、下文摘自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1913-1960)的《西西弗神话》(在《西西弗神话》的第一版中,这篇文章被《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自杀》所替代),沈志明、刘九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35页-148页。
(16)、一个演员越少夸张,便越是令人信服地扮演了一个悲剧角色。如果他很有分寸,他所唤起的恐惧和惊骇会是无穷尽的。希腊悲剧在这方面就很有教益。在一部悲剧作品中,命运在逻辑性和自然性的面具下变得最清楚。俄狄浦斯的命运是被预言过的。超自然的力量已经决定,他将犯下弑父娶母罪。戏剧本可以充分提示使主人公的灾祸得以一步步实现的逻辑规律。仅仅提示一下这个不寻常的命运也不至于那么吓人,因为它毕竟是个未必会有的命运。但是,当它在社会、国家和亲昵经验的日常范围内作为必然性呈现在我们面前,惊恐就有其根据了。使人们战栗地说出“这绝不可能”的反对理由,同时也包含着绝望的确信,“这”实在是可能的。
(17)、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8)、《变形记》就在一片黑暗中透着这丝光芒。作品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个推销员,却在一个平凡的早晨变成了大甲虫。曾经他为父还债时是家里的顶梁柱和经济来源,受到家人的尊重。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失去赚钱能力后,家人们逐渐开始厌恶他。卡夫卡有许多作品将动物作为主人公,这一荒诞的开头又与其同类型的作品不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是荒诞的,但更为细节是是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反应。格里高尔虽然成了虫形,但他一直保持人心,他在发现自己变成甲虫以后第一反应不是惧怕,也不是震惊。相反的,他很平静,甚至在自己尚能移动之时想要爬出屋门回到公司,这样可以继续赚钱养家,可以维持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尽管这些年来他并不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遭受了生活的巨变,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第一反应一定是激烈的。格里高尔却没有,这种平静的反应在读者看来也是荒诞的表现。
(19)、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他善于用意识流的方法表现人物。他的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绵延悠长的抒情,而是充满人物的回忆、联想、内心独白。《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在文章一开始就变成了甲虫,他的过往、他的家庭关系都是通过回忆和内心独白来展现。
(20)、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1)、卡夫卡|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2)、 诚然,那些提到卡夫卡的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把他的作品定义为“人类走投无路时所发出的绝望呼喊”,但是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其实,他的作品中存在无数的希望。在我看来,亨利·波尔多(7)的乐天派作品看起来独有一种沮丧。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对万物皆无所区别。而马尔罗的思想则相反,它一扫阴霾之气。但他们二人作品所争论的希望(或绝望)却不尽相同。我只是发现荒谬作品本身可能导致我极力避免的不忠。荒谬作品曾为人类无果遭遇的苍白再现,并明确颂扬了短暂之生命,而在这里,它化身为摇篮,孕育了种种幻念。它对此的解释是它赋予了希望以形体。创造者无法将其置之度外。它也并非那个昔日的悲剧游戏。它使卡夫卡的生命具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