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pdf(文案精选10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02 11:32:26 浏览59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版本

1、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首发 |推么推文化传媒(ID: atu0003)

(2)、李译:身在船上,见岸边景物渐渐后退,越来越小,方意识到自己在前行。同样,我们心目中的年轻人,实际年龄越来越大,留意到这一点,我们才察觉自己已经变老,越来越老。

(3)、在他看来,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刹那,人们是幸福的。但如果此时新的欲望还没有产生,那么人很快就会陷入“无聊”状态,一旦新的欲望产生,就又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又忙于为了实现第二个欲望而筹划。

(4)、尤其是渐渐步入中年之后,我更加体会到这其中的道理,我也努力让自己践行这个忠告。

(5)、虽然名声常常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水平有关,伟大的成就有时不能立刻为人们认知,但是它根本上依旧是个人内在的体现,具有价值的不是名声,而是他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给人幸福的不是名声,而是他藉以获得名声的东西。

(6)、人生无所谓幸福,不痛苦便是幸福。人生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尽量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因为根本没有幸福那样的一个东西。能避免痛苦,幸福自然就来了。

(7)、很显然,想要促进我们的幸福,既要抑制过于在意别人想法的冲动。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影响并不直接存在,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一些事物产生了影响,我们自身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8)、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疯狂投水自杀身亡。

(9)、在意他人看法让人类产生了三种不必要的情绪:好胜、虚荣、骄傲。虚荣和骄傲的差别在于:骄傲是对自己拥有突出能力的确信,是内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但虚荣则是试图在别人那里唤起别人对自己的确信,从而间接获得自我敬重。因此,虚荣使人健谈,而骄傲却让人沉默。一个人应该永远记住自己的优点,保持自己的骄傲,即便骄傲一般会受到人们的抨击和诋毁,但这正体现了那些抨击的人并没有值得他们骄傲的东西。

(10)、斯密最早建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客观地说,这个体系比较粗放。

(11)、他的书中,包括了简单的价值论、分配论、国际贸易论和货币论。

(12)、他们认为,那些无法得到幸福的人只是在获取幸福方面不够聪明、灵活而已。

(13)、生活中很多麻烦困扰,源自于这种过分在意他人眼光引起的焦虑。

(14)、不做深思的年轻人以为这个世界就是特别为人们寻欢作乐而设的,这个世界就是实在的幸福所寄住的家园。

(15)、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康德、柏拉图和印度的奥义书。后人认为,他的思想基本和康德、柏拉图没什么关系。说其来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古印度的《奥义书》可能更恰当。

(16)、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当我们身强力壮安然无恙时,往往会忽略这点。反而将其他一切都排身体之前,因而付出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良好的心态。

(17)、 准确地说,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映射的不是雅典的“民主制”,而是斯巴达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理想国”的主张,与当时中国稍早于他的孔子的主张有相近之处。

(18)、韦译:我们应该给我们的愿望规定一个限度,节制我们的欲望,控制我们的愤怒,时刻牢记着这一事实:在这世上有着许多令人羡慕的东西,但我们只能得到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许许多多的祸患却必然地降临在我们的头上。换句话说:“放弃和忍受”就是我们的准则。如果不奉行这一准则,我们就会感到贫乏和可怜,对此就算财富和权位也无能为力。

(19)、而他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在韦斯步行向绞刑架走过去的时候,他高声发话以便让旁边的人听见:‘啊!正如多德博士所说的,我很快就要知道那一个伟大的秘密了!’当时,他被绑着臂膀,但他不用别人的搀扶就迈上了绞刑架的梯子,他向朝观望者鞠躬,聚集在下面的人群对此举立即报以雷鸣般的赞许声”一个人在面对永远的死亡时,想的却是给一群乌合之众留下好印象,可见在意他人看法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强烈动机。

(20)、当然这样的事例很多,一抓一大把,就不说了。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性情温柔的,有强悍暴躁的;有热情如火的,也有冷若冰霜的;有喜欢静的,有喜欢热闹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不同的兴趣爱好,也决定了不同的处世风格。《人生的智慧》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顺应自己的性格,选择对的职业和工作。因为性格是天生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pdf

(1)、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倘若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得越多,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取的就越少。

(2)、李译:为我们的愿望设个上限,给我们的欲求配上鞍鞯,把我们的愤怒驯服招安,时刻牢记,可取之物如沧海,每人仅能得一粟,然而人人必定遭受众多苦厄。一言以蔽之,自制与自持是准则,如果不遵守它,我们必然感到自己悲惨可怜,不论拥有多少财富,掌握多大权力,都无济于事。

(3)、请点击上方蓝字↑(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4)、人生最本质的元素是我们的个性。只有个性是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持续发挥作用的。歌德说:出生之际,命运就已分配完毕,不可更改,人只能沿着星象预示的轨迹前行。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最大限度利用我们所具有的个人品质,并遵循个人品质的方向去追求发展,选择最适合我们个性的人生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5)、最早把叔本华和尼采介绍进中国的是王国维。王国维1925年投昆明湖自尽。原因众说纷纭,一个很主要的说法,是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

(6)、《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真正值得一读的人生书。为了感谢叔本华,让人们对他有个深刻的印象,最后八卦下他。叔本华经历有些类似鲁迅,先学医,后弃医学文。叔本华年轻时爱上一个影星,可惜影星另有所爱。从此终身未婚。不知是真情,还是脾气大。因有遗产,一生过着隐居生活。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卷毛狗,狗的名字叫“世界灵魂”。

(7)、李译: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名声亦然。

(8)、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

(9)、托马斯韦斯是一个手工制作学徒,他报复谋杀了自己的师傅,“在执行死刑的那天早上,监狱牧师很早就来到犯人的身边准备为他服务。韦斯举止安静,对于牧师的劝告没有丁点儿的兴趣,相反他心里唯一惦记着的事情,就是在那些目睹他结束生命的群众面前,能够壮起胆子,表现出勇气。

(10)、这需要合理编制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德智体美全面学习发展,一些不重要、不紧要的内容,再好,也不得不“割爱”。

(1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尤甚。

(12)、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的自身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自身个性永远伴随着他,他所体验的一切都跟他的个性有关,无论他经历了什么,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无论在物质世界和还是精神体验上,我们的个性都会对我们的感受产生影响。

(13)、西方哲学界怎么看叔本华呢?罗素算是大数学家大哲学家了吧?他说,这两个人,是恬不知耻站在极少数人一边的。

(14)、一般来说,这场对实属子虚乌有的猎物的追逐都会带来实在、肯定的不幸。

(15)、《人生的智慧》作者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叔本华从理性出发,谈了“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有两个死敌:痛苦和无聊。人们却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

(16)、他的著作是几十篇对话。主要有:《美诺篇》、《斐多篇》、《泰阿泰德篇》、《巴门尼德篇》、《智者篇》、《蒂迈欧篇》、《法篇》、《国家篇》等。后人把《国家篇》译为《理想国》。个人觉得,还是译作《国家篇》更准确——国家篇是书名;理想国是书中的内容。

(17)、人自身的差别是大自然划分的,因此和第三项比起来,它会对人的幸福生存产生更加根本的影响,因为人的快乐或者痛苦实际上正是来源于人的自身,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拥有的财产或者他人的看法,都只能间接影响人的幸福。

(18)、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说过:“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因为所有的快乐都是虚幻的,而痛苦是真实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处疼痛处,而不会意识到我们整体身体的健康。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们也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

(19)、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如果可以求极限,一定是∞(无穷大)。正如有的人有多善良、有的人就会多凶恶;有的人可以内心丰富才华横溢,有的人却是麻木粗俗一片荒漠;有的人始终有所追求积极乐观,有的人只是虚度光阴负能量爆棚。相信接触人越多,越会发现这样的差别。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想象空间。有的人从未碰面,但彼此的思想可以是不谋而合的。而有的人看似近在眼前,却根本就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这是另外一种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更偏向精神层面的。

(20)、——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哪个版本

(1)、我们应该把现在所拥有的财富看作能够抵御各种可能发生的灾祸的城墙,而不是用来挥霍、享乐的许可证。

(2)、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诞生在但泽(今波兰)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3)、幸福的本质在于人,保持健康、打磨个性,远比积累财富重要。

(4)、第一是重视教育。 教育分两部分——音乐和体育。 他所说的“音乐”,范围比较广泛,大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文化”,他主张对“音乐”必须严加审查。“体育”则指有关身体的训练及适应的一切事情。 柏拉图不喜欢戏剧,他认为,戏剧里面有反派角色,这可能会让卫国者学坏,即便可以演戏剧,里面的角色只能由没有瑕疵、出身优良的男性角色组成——这个主张非常之奇葩。

(5)、公民荣誉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由他的内在品质决定的,与他人的看法毫无关系,即便一个人受到了污蔑和谩骂,他的荣誉依然存在,并且他应该付出行动来保护和显示自己的荣誉。但如果一个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了个人利益,这说明他内在品质是不佳的,那么他的公民荣誉就受损了。

(6)、第初中,是普通中等教育的初级阶段,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下一阶段的高中教育打好基础。

(7)、只要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孤独其实有三层不同的境界:

(8)、 人对他人显示出的形象:可以理解为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也就是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这种他人的看法包括名誉、地位和名望。 

(9)、也许这和她早年失去父亲又早早出道养家的经历有关,那种缺爱和缺乏安全感的阴影一直烙印在她内心深处,即便现在有了温馨的婚姻家庭,依然需要从外人的认可中寻求平静。

(10)、朋友们都觉得不理解,我觉得他就是事业稳定了,一时还没有新的目标欲望,陷入了“无聊”阶段。这种时候,就需要制定新的目标,或是培养新的兴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精神疆域。

(11)、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或者说是他的政治理想。

(12)、其实没有痛苦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13)、如果一个擅长思考的人,做着一份不需要脑力的工作,会是多大的人生悲哀?如果一个内心丰富的人,选择了一个粗俗暴戾的人共同生活,会是多大的人生悲哀?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可能掉入这样的生活陷阱。

(14)、谁要是根据后者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度过幸福的一生,那就是采用了一个错误的标准。因为快感是并且永远是否定性质的;认为快感能够使人幸福,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15)、韦译:要活至高寿,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具备一副无懈可击的体魄。除此之外,我们有两种方法,这可以用两盏油灯的不同燃烧方式作一解释:一盏油灯虽然灯油不多,但它的灯芯很细,它能够点燃较长的时间;另一盏油灯虽然灯芯粗大,但它的灯油很足,它同样能燃上很长时间。在这里,灯油就好比一个人的生命力,灯芯则是对身体活力的任何形式的消耗和挥霍。

(16)、韦译: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17)、叔本华,1788年生于但泽,现在属于波兰,叫格但斯克。

(18)、在书中叔本华还有句名言:“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19)、所以,还是要了解自己最真实最强烈的欲望,尽自己所能来完成这部分愿景。同时,要懂得克制其他的欲望。

(20)、至少我读了他的书,我对我人生的底线做了一个规划。

4、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博客

(1)、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überdievierfacheWurzeldesSatzesvomzureichendenGrunde。

(2)、冒风险是可以的,但是冒得这个风险的结果你能否承受更加重要。

(3)、每个人天生的基本情绪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愉快的能力和感受不愉快的能力。同一件事情有出现好或不好两种结果的可能,郁闷型的人会因为不好的结果感到悲哀和烦躁,对好的结果也提不起高兴劲儿。愉快型的人却不会为不幸的结果悲哀和烦恼,但对事物的好结果却会深感高兴。

(4)、还有很多的细节,让我觉得,她就像是个小孩子一样,不停地讨要着,希望老公不停地说爱她。她希望他对她的爱,让大家都能够看见听到。

(5)、不快乐的死敌有两个——痛苦和无聊。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痛苦和无聊的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的来回摆动。匮乏的环境和贫穷会导致痛苦,而一个人衣食无忧就会无聊。当社会底层的人迫于生计疲于奔命时,他们正在为摆脱痛苦而挣扎。而此刻上层的人则和无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且时常陷入绝望的鏖战。这说明人对于痛苦的感受性和对无聊的感受性成反比。

(6)、就算处在同一样的环境,不同的人也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因为外界的东西只有在引起了一个人注意后才会对他产生影响,即使在相同环境中,不同人也会感受到不同的东西。

(7)、对于财富的欲望,叔本华这句格言总结的很到位。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以偏概全。他首先肯定了财富的重要性,并论证了贫穷的弊端。

(8)、具体意见作为附录附后。有兴趣的就看看,没兴趣可不看。

(9)、这种人也许尽管正遭遇着不幸,或者就算自身的财富与健康都十分匮乏,但他人的赞许仍会给他带来安慰。而如果他们想获得别人好评的心理受到了挫折,或者当他们受到别人轻视怠慢时,肯定会难过,很多时候还会感受到深刻的创痛。

(10)、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11)、韦译:饥饿才是最好的调味品,衰老之人对青春美色再难一见钟情。

(12)、72岁,叔本华因肺炎死在餐桌上,他的临终遗言是:希望爱好哲学的人,能客观独立地理解他的哲学。叔本华死后,其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13)、因此,为了获得幸福,我们首先注重的应该是避开灾祸,而不是寻求快感,因为所有的快感愉悦都是虚幻的,即便获得了也对我们的幸福毫无帮助。如果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的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14)、虽然健康能极大地增进我们的愉快心情,但愉快的心情却不完全依赖于健康,因为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也会有忧郁和沮丧的心情,这是由人天生的自然结构决定的——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和他的身体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一定比例。身体健康的人,会具有更强的感受能力,更容易获得超常的兴奋或者强烈的忧郁。天才的条件就是具备超越常人的感受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

(15)、叔本华这个论点一针见血,尤其是在当下。很多时候,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陷入虚荣和焦虑之中。

(16)、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überdieFreiheitdesmenschlichenWillens。

(17)、尼采是叔本华哲学的继承者,他说:“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18)、《人生的智慧》一书是叔本华晚年的作品,它被誉为幸福指南的哲学入门书。许多读过此书的人都深受启发,变得通透,找到了“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别人到底怎么看你”的答案。

(19)、这段话我读过无数次,读第一遍和第二遍时,只能看懂字面意思,没有精神共鸣和切身体会。读到第三遍时,仿佛有点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待到读第四遍时,终于有种被戳中的感觉,再然后我就迷上了这句话。

(20)、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就拥有足够的财富,能够独立自足,不用操劳就能维持舒适的生活,那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优越条件,因为他就能摆脱纠缠人生的匮乏和操劳,他尽可以为自己的才能而生活了。

5、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下载

(1)、成年人的世界,每天都在做选择。能接得住什么选择,能放得下什么欲望,直接关系着将来的生活质量。

(2)、NehmtdieguteStimmungwahr,

(3)、卢安达说:灵魂的财富是唯一真正的财富,其他的财富都伴随着更大的烦恼!

(4)、人所展现的表象可以分成三部分:地位、名誉和名声。地位是指世俗赋予的头衔或勋章,地位并不能准确评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地位的作用就是得到别人虚假的表面尊敬。

(5)、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überdieGrundlagederMoral。

(6)、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7)、形成这一观点以后,人的一生从此就是一场对肯定的幸福的刻意狩猎,而这种幸福,也就是由肯定性质的快感、欢娱所构成,在这场追逐中,人们必须冒许多的风险。

(8)、因为一些小概率的事情没有规避好,而让其他的大概率事情全部搭进去。

(9)、第高中阶段,除了是对初级中等教育的继续和提高之外,另有两个教学目的——一是为接受高等教育打牢基础;二是为直接就业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

(10)、由此可见,我们应把获得愉快的心情放在我们追求的首位。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关于这点,只要互相对照一下我们在健康、强壮的日子里和在疾病缠身的时候,外在事件所留给我们的不同的感觉印象,一切就都清楚了。

(11)、柏拉图之所以会有理想国这样的主张,和他的身世及经历密不可分。 他出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初期,家里是一个地位很高家境优裕的贵族。他和三十僭主的当权者大多都有联系。雅典战败,他认为是民主制的原因。他极度崇敬的老师苏格拉底,又被民主制处以极刑。所以,他转向雅典的死对头斯巴达寻求自己心中理想国的影子。

(12)、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13)、尽管她嘴上说着不在意网友对她目前婚姻的评价,其实她太过在意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她有“表演型人格障碍”。

(14)、总体来说,叔本华的哲学不是系统的体系,核心内容是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和意志论。

(15)、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搅的生活。所以,一旦对人性有了认识和了解,就会回归质朴。倘若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离群索居。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倘若智力的质量可以用数量来弥补,那么倒也值得活在芸芸众生之中。但不幸的是,一百个傻子也凑不成一个聪明人。所以,一个人对与他人交往的热衷,和他的智力水平成反比,越是智力平庸的人越是喜欢社交——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并不多。

(16)、李译:若要长寿,体质健全是前提。长寿之道,无非两条,均如点灯。一盏灯,灯油虽少,但灯芯很细,所以长明;另一盏灯,灯芯虽粗,但灯油很多,所以也长明。灯油是生命力,灯芯是对生命力各式各样的消耗。 

(17)、近代哲学里,宣扬意志第一的学说是从是叔本华开始的,此后力主这种学说的是尼采、柏格森在、詹姆士和杜威。 叔本华和尼采

(18)、在很多事情上,即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可能依旧事与愿违,求而不得,所以“人不能要他想要的”;

(19)、到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成熟时期。

(20)、☆木云,湖南人,毕业于暨南大学,深入研究叔本华著作和国内外学术论文,历时一年主译全新完整译本《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

(1)、李译:青春年少,何其快哉!老迈迟暮,不亦悲乎!

(2)、那么对于财富的欲望,到底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

(3)、如果说“人不能要他想要的”,在受挫后给人们以慰藉,那么,“人能够做他想做的”,又为我们在黑夜里燃起希望。

(4)、其中,对于如何活得更好如何追寻幸福,叔本华提出了很多有启迪性的建议。有一些建议,不管你处于什么阶级什么阶段,都是适用的。

(5)、后来,他继承了一笔不菲的财产,就到德累斯顿安心过休闲的独身生活了。

(6)、即便是为了人脉资源,社交本身的作用也被夸大了。有些阅历的人,都会发现,真正的有效社交,是建立在可以资源互换或者价值互补的基础上的。

(7)、◆本译本与其它译本的四大不同:真正珍藏足本,全新无删节珍藏版,忠实还原叔本华的权威定本;为方便读者阅读,首次划分章节新增标题;首次新增纯手绘插画,装帧设计精美,适合各年龄段读者阅读收藏;荣获当当终身五星级畅销好书奖。

(8)、就算一个智者为了躲避祸害而做得过了头,不必要地牺牲了生活中的快感愉悦,归根到底他也没有真的有所损失,因为所有的快感愉悦都是虚幻的。

(9)、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