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
1、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主要有
(1)、以萨特或加缪的作品为例,谈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并就所举例子中的某一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南开大学,2010)
(2)、正如法国作家帕斯卡讲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萨特认为,只有“我思故我在”这个理论“配得上人类的尊严,它是惟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存在主义哲学的目的“恰恰是建立一个价值模式的人的王国,有别于物质的世界。”
(3)、70年代初,萨特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此时他正写《家中***——古斯塔夫•福楼拜》。1973年萨特的眼睛几乎完全失明。他的生活由西蒙•波娃和他的养女来照顾。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去世。他的“终生伴侣”西蒙•波娃(法国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女权主义者,著有《第二性》)在萨特去世后,以萨特最后10年生活为基础,写了回忆萨特的作品《永别的仪式》和萨特的书信集《致海狸和其他人》。
(4)、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5)、 但是根据萨特的理解,他们的这种意识本身,就让他们永远地超越了家族模式的代际传递。哪怕他们选择继续传递,这也是超越之后的自由选择。
(6)、《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莎拉·贝克韦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7)、作者们同样也有历史性。所以,作家能够借助于习俗和现成的价值,作者与读者共有的整个世界,利用读者知道的事情把他还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他,向读者揭示这个世界中的异化、处境、历史、从而改变它或保存它。因此萨特认为:
(8)、相反地,在散文中,词语具有透明性,它们可以将我们推向一个超乎其外的实在领域,萨特说:“词首先不是客体,而是客体名称。”我们将这些词认作是没有自身本质的事物,并运用它们去从事物解。基于此,萨特认为诗和散文之间并不存在通常想象的那么多的共同之处,他说:“这两个写作行为的共同点仅是画出字母的运动而已。”在文学活动中,散文和诗歌的功用也有所不同:对诗人来说,如果他“介入”(萨特提出的著名的文艺思想,即主张作家、艺术家以文艺为方式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了,那就是以错误的方式使用了词语,因为:“散文是符号的王国,而诗歌却是站在绘画、雕塑、音乐这一边的。”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不可以能把意义谱成音乐,因此不能要求画家和音乐家介入:“要求诗人介入委实愚不可及。”而对散文作家来说,正是他使用词语的方式使得他除了介入以外别无他途。萨特认为“作家是与意义打交道的。”,作家是在使用词语,并凭借词语从事各种工作:“作家是一个说话者:他指定、证明、命令、拒绝、质问、请求、辱骂、说服、暗示。”在散文中,词语不是事物,而是行动:“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的无邪性质。”因为我们在给某人的行为命名时首先是说出那个人的行为,而且因为那种命名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所以那个人就不能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被许多人看见。这样一来,那个人就不能将其行为再继续下去,他所处的状况也就由于命名而发生了变化。
(9)、萨特感到写作的自由包含在政治的自由之中:“散文艺术与民主制度休戚相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艺术才保有一个意义。”当民主受到威胁时,散文艺术同样也受到威胁。写作也是一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因此,作家一旦选择了写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作家无可逃避,他就是处境中自由的人,对自由选择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他的言语和沉默都有一种份量。萨特认为:这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
(10)、在他看来,人们多样的世界观使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差异化是必然存在的,因此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与另一个人的有时是矛盾的,两人的思想之间总是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他人的自由(比如思想或行动等)有可能会压制自己的自由。
(11)、萨特和弗洛依德一样,认为一种选择的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它自身,它还涉及到更为深刻的结构,即认为:
(12)、莫尔索是一家法国公司的小职员,故事一开始他便接到了母亲逝世的电报。3年前,他由于无力赡养她而把她送进了养老院。第二天他赶回去时,母亲已经入殓,他并不想打开棺材见母亲最后一面。守灵时他似乎也无动于衷。莫尔索对一名阿拉伯人连开五枪,事后,法庭因其一连续的表现认为他有一颗罪恶的灵魂,他的杀人是预谋杀人,所以最后判处他死刑,而他依然很淡然,觉得无所谓。
(13)、既然说话、写作是一种行为,作家通过写作揭露并因而改变某一种处境,他在这种处境中就不再是被动的,而写作则作为:
(14)、诚然,人们在绝对的虚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会感到不安,要避免这种不安,就只有把偶然性变为必然性,也就是现在同过去、未来相一致,过去对现在、现在对未来起着全部规定作用的存在,即人之外的物的存在。萨特把它称为“自在存在”。
(15)、我在这里讲的并不是我们当中堪称真正抵抗者的精英,而是指所有那些在这四年间,日日夜夜在心中都在对敌人回答“不”的法国人。
(16)、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分析艾青诗作《手推车》:
(17)、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不可以能把意义谱成音乐,因此不能要求画家和音乐家介入:
(18)、《第三卷:激荡人生》(LaForcedeschoses)
(19)、(存在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本质属性,不关注全人类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来就把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推翻了。)
(20)、 对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说YES,不再自我贬抑自己的理想和梦
2、萨特的存在主义代表作品有
(1)、 出发点它的出发点是经验,它的据点是人对自己的人身的基本的和先本体论的理解。虽然大部分人实际上可能忽视包含在一个姿势、一句话、一个手势的迹象,而且会弄错它们所表示的启示意义,但每个人仍然有可能辨认出它们。
(2)、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一切从人、人的意识出发来研究人和这个世界,把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看成是一切存在的根本。与此同时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3)、张中行、季羡林、杨绛等作家的散文创作被视为---------
(4)、一九三一年,他被委任为勒阿弗尔中学哲学教师。一九三三年,萨特作为公费留学生赴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德国著名现象学教授胡塞尔,研究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黑格尔的著作,并逐步开始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一九三四年回国继续任教并从事写作。一九三九年九月应征入伍,一九四年六月在洛林地区被俘。一九四一年四月获释,回到巴黎,继续在中学任教,并参加抵抗运动,直至一九四四年辞去教职,随后专心从事著述,并筹办《现代》杂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萨特进入最为政治化时期,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表明了鲜明的立场,从而使他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一九五五年,他还曾和西蒙娜•德•波伏瓦一起访问中国。萨特晚年失明,从此告别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只能以谈话方式继续表述自己的理论和看法。一九八年四月十五日,萨特病逝于勃鲁塞医院,终年七十五岁。
(5)、除共产d人外的另一指责方是基督教,因为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不承认上帝立下的那些戒条和一切规定的永恒价值”,基督教就指责存在主义哲学“否认人类事业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6)、让-保尔•萨特(Jean-PaluSartre,1905-1980)法国哲学家和作家。生于海军军官家庭,两岁丧父,由外祖父抚养成人。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这所法兰西文化巨人摇篮中,萨特与尼赞、阿隆等同学,这些思想界的风云人物成为萨特的终生朋友和对手。
(7)、事实上,政治生活在萨特的一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萨特的文学作品和他的政治态度是融为一体的。他提出“介入”文学的观念,并以他几十年不懈的写作和持续的政治介入实践着他的这一信念。
(8)、克尔凯郭尔、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等作家在19世纪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他们的后继者以存在主义的形式对这种哲学进行了反思。
(9)、以文为诗,追求惊奇险劲,是唐代---------诗派的创作特点。
(10)、其借助精神分析了解作家幼年时代所受到的压抑及这些压抑所形成的心理结晶,以明确作家现时状况的历史沉积;
(11)、“这些感情不但不吞没或掩盖我的自由,它们反而是我的自由为向自身显示而选择的各种方式。”
(12)、郑永慧译:《厌恶及其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3)、以“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等诗歌(或者你熟悉的《古诗十九首》其他诗歌)
(14)、这样,生存就是虚无;任何必然的存在都不足以说明生存,自我必须在完全的虚无中自由地不断地选择;所以,人们对自己的选择要负全部责任。这就是生存,萨特名之为“自为存在”。
(15)、论述(任选2题,每题25分,共50分)西方文学史上文学功能的观点
(16)、03 为谁写作作家原则上是面向所有人的,但这只是理想状况。萨特认为,精神产品总是暗示性的,因为“语言是省略。”作者能说出的东西毕竟有限,他永远不可能说出一切。
(17)、作家的这种状况决定了他的真正读者与潜在读者之间的对抗。当作家的潜在的读者不存在时,作家处于特权阶级内部,文学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作家只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内部向自由发出召唤。
(18)、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19)、“读者位于完全无知与无所不知之间,他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随时都在变化,足以向他显示他的历史性。”
(20)、换言之,他们是用一个直接以原理为依据的整套抽象思维来代替对象和历史过程,这种研究,除了证明一切发生的事情都应当是这样发生的之外,再也提不出任何新的解释。
3、萨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1)、结合《红楼梦》文本,谈谈你对《红楼梦》多样叙述视角的认识。
(2)、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在书中以美国黑人作家查理德·赖特(代表作《土生子》)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3)、但避免不安,把偶然性转变为必然性,这就意味着自为存在转向自在存在,抛弃自由把自己等同于物的存在。这同上述萨特的伦理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即:
(4)、看到这里,也许大家并不懂为什么自由带来了忧虑。小编为大家摘录一段《存在主义咖啡馆》中的节选,可能会帮助大家理解:
(5)、01 存在精神分析法是如何产生的在不直接从作品本身去寻求作品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中,有两大重要的流派。
(6)、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下列两首词同样写水畔女子,试就其“境界”加以比较论析。
(7)、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8)、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萨特发表谈话,称苏联人为战犯,表示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他的原本暗示反对德国法西斯占领的剧本《苍蝇》《肮脏的手》在捷克上演,成了反对苏联占领的代言,受到捷克人热烈的欢呼。1968年5月法国大学发生了骚乱,反对越南战争和学校的规则。萨特与波伏娃等人发表了支持学生的行动的声明。并前往大学发表演讲。5月风暴过后萨特继续同左派分子保持联系,参加了无产阶级左派所出办的报纸,并上街散发。1973年,萨特又担任了另一份左派报纸《解放报》(Libération左翼最大报纸,法国第三大全国性日报)的主编。
(9)、这三个问题对于立志于成为作家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0)、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被称为--------。
(11)、他令人惊奇地同许多保守分子一起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支持美国抵制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数万群众为他送葬,表达悼念之情。
(12)、荒诞的概念并非加缪第一次提出。17世纪的散文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已经提到这个问题,但直至20世纪,“荒诞”这个哲学概念才引起作家们的注意。马尔罗的小说曾经一再提及人生的荒诞。不过在加缪之前,荒诞并未成为小说作品的唯一主题。只有从《局外人》开始,荒诞才成为作者集中关注的对象。《西绪福斯神话》对荒诞的概念做出了最详尽的解释。
(13)、萨特本人在创作中是忠实这条原则的。《苍蝇》一剧中的主人公俄瑞特经过为父亲复仇,选择和确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同时也是通过选择,通过实际行动成为英雄的。
(14)、词人---------的作品被称为“易安体”。
(15)、2009年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720文学基础
(16)、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17)、“作家是一个说话者:他指定、证明、命令、拒绝、质问、请求、辱骂、说服、暗示。”
(18)、考虑到中学生的很多作文题目都是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本书的内容有关的,而我之前也在讲作文的时候多次讲到过存在主义哲学,所以考虑之后决定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这是一本小书,正文部分只有35页,短得有点不可思议,无论是篇幅还是语言风格都是适合中学生读的。
(19)、我们的视线给予本身没有联系的山岳、湖泊、天空以统使之成为一个风景而存在。世界由于人们的每一个行为经常展现出新的面貌。但是,人是“存在的侦查者”,却不是存在的生产者。如果目光离开了风景,风景就从我们面前消失,但消失的不是风景本身。
(20)、新批评派反对用作者意图说明作品意义,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