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评价
1、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的影响
(1)、(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2)、李山吴娇:积跬达千里:碎片化时代的经典阅读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材料体现的是明清进步思想受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君为臣纲”属于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贵民”“天下为公”“《孟子》”可知是受到了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贵民”“天下为公”不能体现务实的学风,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明清进步思想的内容来源,而不是强调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或作用,故D项错误。
(4)、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5)、一九七四年,钱穆先生在台湾开讲《经学大要》,其第二十九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6)、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7)、(7)改造: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崇实致用的学风和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影响重点:学风)。
(9)、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10)、⑧《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五十二册第八五○~八五一页。台湾联经出版社。
(11)、(3)对“官”猛烈抨击,认为天下难治非民难治,而是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12)、材料 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3)、思想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14)、例2:(2011年浙江卷·3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②韩李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16)、①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17)、材料三 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18)、(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19)、(19)(23)顾炎武:《廉耻》,《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20)、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2、顾炎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3)明清易代,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明亡清兴是改朝换代,更是以夷变夏(清初强推剃发易服),时人称之“天崩地解”“神州陆沉”,迫使部分汉族儒者思考明亡之原因、教训及其对策。他们很多思考具有共性,顾炎武自云“同于先生(黄宗羲)者十之六七”。
(2)、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书。前书:古人著述喜用古称(如《岳阳楼记》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宋代无郡制、太守、巴陵,守、巴陵、郡皆为古称),顾氏崇汉(顾氏原名绛,抗清失败后改名炎武,余疑“炎”指“炎汉”,“武”指“汉武”。崇汉原因:郡国并行兼顾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北击匈奴胜利;独尊儒学),故以汉代郡国借代明代行政区;“利病”即利弊,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利弊。后书:30余年间编写的学术札记。二书寄托作者经世思想,旨在资治。学术著述的形式,古人多用札记(另如《梦溪笔谈》),今人多用论文。钱锺书先生认为片断思想比“体系”更有价值,很少写论文,《谈艺录》《管锥篇》(文言写成)是学术札记,也是学术名著。
(3)、(1)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4)、通过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之精华和对古代典籍作创造性的诠释,阐发与西方政治哲学相同或相似的观念,并以此建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是顾炎武回应西方政治哲学东渐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征。
(5)、C.“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
(6)、材料一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7)、B.“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8)、代表作品:《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
(9)、(14)顾炎武:《答汪苕文》,《蒋山佣残稿》卷载《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11)、(2)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12)、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而今之注虫鱼、命草木者,皆不足以语此也。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而既以明道救人,则于当今之所通患,而未尝专指其人者,亦遂不敢以避也。(11)
(13)、(1)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唐代科举考试,以明经、进士二科为主干,明经科重帖括与墨义,考生只要能记诵经书便可中试;进士科重诗赋,考生须有较强的文学才华与创造能力,才有可能中选。相比之下,明经科较进士科容易许多,因而为时人所轻视。④然而就明以后的八股制艺而言,较之唐代明经考试还要容易,考生不须记诵大部头的儒家经典,只须读读二程、朱熹等人的语录就可以应试了。所以顾炎武批评说:“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而如果要学语录,那应该学《论语》,因为《论语》是圣人的语录。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语录”,多半类似禅僧语录。舍圣人语录不学,而去学宋明理学家语录,那不是舍本逐末吗?
(15)、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
(16)、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17)、苏轼、苏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家,都以行书名世。
(18)、(答案)(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据材料“今日之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立者,皆托此篇以济其邪妄”可知,“邪妄”之意是反对君主专制,D项所述符合题意。
(20)、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和评价
(1)、(2010年浙江卷·39)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6分)
(3)、(1)康有为的主张:属于传统的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4)、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
(6)、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黄);减轻人民负担(顾);减免赋役(王)
(7)、一般认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是市民阶层的代言人。
(8)、顾炎武主张以封驳制来约束君主权力,防止君主独断专横和政治腐败。
(9)、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10)、思想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11)、泰州学派传承了阳明心学的平民性、平等性,创始人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不在儒经之中。李贽是泰州学派的第三代传人。1930年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受阳明乡治思想、泰州学派的影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运动。
(12)、(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天儒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13)、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10分)
(14)、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15)、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6)、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19)
(17)、问题探究三: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8)、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19)、③万物皆有理,终归于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20)、③认为仁者能化韧于无形,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4、顾炎武的主要观点
(1)、 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2)、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斎,人称石船先生,湖南衡阳人)
(4)、②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5)、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
(6)、①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7)、实践: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稳定了政治局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8)、(2)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9)、以“早期启蒙思想”为例:由梁启超提出,认为清初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相似,都是“以复古为解放”;后来学者进而认为“思想启蒙”是15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主题,核心是“人的重新发现”——就明清而言,就是把人从道德至上、君权至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反宋明理学、反君主专制。“以复古为解放”是思想解放、寻找出路的常见策略:文艺复兴,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宗教改革,复兴基督教早期文化;宋明理学,复兴先秦孔孟儒学;明清之际儒学,复兴先秦孔孟儒学及汉代经学;康有为有托古改制思想。
(10)、(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11)、中国书法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
(12)、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13)、光看现在留下来,顾炎武的头像就可以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后,实行“留发不留头”的断发政策之时,顾炎武仍然没有剃发,已经表明了他对清廷的反抗。尽管后来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他也尽量的维护自己的民族气节,绝不入清朝为官,接受清廷之召。面对邀请他的人,他说:“耿耿此心,终始不变。”甚至以死抵抗,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14)、(4)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15)、*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做到熟悉能讲!
(1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17)、(1)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18)、顾炎武之所以会否定君主高高在上的地位,拉近君臣关系,是因为随着朝代的更替,君主的权利也被无限的放大和集中,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被无限的太高,到了晚明,千年的君主专制可谓将做到了极致。
(19)、影响:①客观上促进西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并在科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②直接导致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断。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明末清初的士大夫的思想变化,促进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
(20)、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5、顾炎武的思想观点
(1)、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2)、①提出“君害论”,主张“限君”。认为:究明亡之根由,君主专制为害最大(天下之大害);尧舜、三代是“天下为公”,君主怀公心,谋公利,禅让天下,分封天下,舍得放权,成为治世;秦后是“天下为私”,君主专断,怀私心,谋私利,故有乱无治;明朝更是独夫治国,阉乱、流寇、外患并起,乱象丛生。要恢复三代式的治世,必须限制君权:一是恢复天下之法(即先王之法,其文载于五经,其法如分封、井田、学校,要以经治国,要酌情恢复其法,如学校议政,公天子之是非于学校。1920年胡适借黄宗羲之口,表彰“五四”学生干政是“三代遗风”),废除一家之法;二是恢复宰相;三是恢复藩镇,地方分权,威慑朝廷、抵御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