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的理解
1、言必信行必果的理解与感受
(1)、事实上,从整个《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言论中,尤其是对君子与小人进行的对比性谈论,如:
(2)、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4)、后世的人,往往只引用前面两句,而最重要的话,还在后面。
(5)、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与朋友交往,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6)、——经典名句你是这样理解的,其实人家是那么说的。你理解得不对。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后面还有六个字,“硁硁然小人也”,孔子的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不是什么好的行为。那是小人做的事。
(7)、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都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有孟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涉及”,并力图进行一下“修正补偏”。
(8)、所谓大人,是依照原则而活,信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他如何为事情赋予意义。
(9)、那么与小人相反的「大人」该怎样做呢?孟子说得很明白:
(10)、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ao)之人,何足算也?”
(11)、(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12)、那么,「中国人」真的「一向」讲求「言必行,行必果」吗?在我开始学习中国哲学之前,我确实也是这样想的。毕竟,这句话听起来就像儿时印刷粗糙的启蒙读物或者街头画风惊人的传统文化宣传画上会讲的话。比如:
(13)、能力:我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掌握了什么技能?(如何做,懂不懂)
(14)、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也从正面来表达“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15)、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
(16)、这样看,更像我们现在期望孩子的情商高一些的感觉。联系到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是否也会有这种现象呢?
(17)、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8)、我们先来看孟子的第二段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9)、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重“信”准则,有个“正道”前提,如果离开“道”"德"这个大原则,就不是真正的信。
(20)、孔子为什么不太看重“说到做到”呢?孟子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一个够格的人,应该义字当先,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说了某句话做了某件事,不符大义原则,就不一定将其坚持到底。只有小人才固执于圆满,说出的话板上钉钉,貌似要怎样怎样,其实是走入死胡同了。
2、言必信行必果的理解500字
(1)、其实,现在法律也有规定,如果是被迫或要挟下签订的协议,法律可以不承认,因为非个人真实意思的表达。
(2)、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他尊敬兄长。”
(3)、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士」呢?在春秋时代,「士」还不像后代是泛指一切知识分子,也可以指贵族中低于大夫的阶层。因此孔子从他们的职业使命和社会地位,描绘了最高的和次高水平的士。当子贡又问「那比这更差的呢?」孔子便说,这类人呢,说过的事就肯定将它实现,想做的事就非要做成,这是一副小人的样子。至于比这更差的,孔子只能「噫」了。
(4)、孔子弟子对信的理解如下(均出自《论语》相关篇章):
(5)、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理解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批评。孔子的答语层次很清晰,「行己有耻」的人修养最高,在外交场合能达成对国家的职责;次等的人在国家层面上大概没什么贡献,但至少在宗族和本地尽到了责任,被称赞为「孝弟」;第三等人做事既不从对国家的意义,也不从对地方社会或家族的意义思考,关注的是自己是不是言必信行必果,就算自己过去的言论不正确、想做的事不该做,也非要把它做了。这大概是为什么孔子说这是「小人」的原因吧。
(6)、整个逻辑下来,“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基础,做人的基本,但绝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要想成为一等“士”,还必须再提高自己的层次,要在坚持做事、把事做实的基础上再提升下道德水平,然后在获得了做事本领和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多用脑袋思考,不仅能做事,而且明白为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终树立起自己的信仰。反过来讲,高层次的“士”其实都建立在“言必信,行必果”的基础上,如果连“言必信,行必果”都做不到,那你连普通人都不是,就是一个混蛋。有信仰的一等“士”一方面吸纳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在某些事情上也可以“不信”、“不果”,二者逻辑不同,因此也并不矛盾。所以,放在小范围小思维里看,这句话是褒义,但放在大范围高层次里看,这句话就是贬义的了。
(7)、《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8)、所以,“信”在我们以上所引的孔子言论中,指的是进入“人的层次”所引发的各种性质的“诺言”,因此,才存在“能不能守信”的问题,进而引发“该不该守信”的问题。
(9)、总之,赤子之心是一种充满德性的纯粹善良之心,所以,大人“不失却他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则必然是受人尊敬(尊崇和敬仰)的人。
(10)、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不过,也要正确理解,更要具体分析,不要把这作为自己说谎和食言的借口哦!
(12)、无论从任何角度还是任何意义上讲,回到孔子自身去探究孔子要表达的“意义”,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13)、很明显,孔子的这句话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怎么回事?言而有信之人为什么会是小人呢?
(14)、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5)、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16)、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清,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变成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
(17)、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要让朋友觉得你是个靠得住的人。
(18)、什么意思?这段对话其实是子贡向老师孔子请教的问题,子贡想知道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士”,孔子把它分为三等,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就是第三等。翻译如下:
(19)、另一方面,义是与利相对举而言的,“小人士”为了“生存”,是不敢不“言必信行必果”的。即便是就今天的情形而言,如果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准则,在相互间的“利益交换”中,“小人士”是无法“混”下去的。尤其是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信(契约精神)”是寸步难行的。
(20)、我们一起知行合开出季布一诺千金的“金花朵”!
3、言必信行必果理解阐述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3)、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4)、信念:配合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5)、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6)、逻辑6层次,是NLP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提出者,迪尔茨认为,在任何系统中,人的生活——包括系统本身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几个不同层次进行描述和理解,它们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与价值观、身份、精神。
(7)、这种学术上的“不明就里”和“东拉西扯”,一直延续并“传染”给了朱子。朱子在解释《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最后说:
(8)、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其他系统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9)、从理论起点上看,孟子根本就没有正确理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命题的真正含义。甚至连圣人、大人、君子和小人这样的概念含义都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才出现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种概念混乱和逻辑层次不分的言论。
(10)、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就是我们要能够判断是非黑白,要具备清晰的分辨能力,谨言慎行,你要说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话,然后才能说我做的,做我说的。
(12)、这是一个涉及到孔子思想体系结构与层次的系统化和逻辑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13)、这段话从总体上看,不存在什么疑难难解之处。弄清硁硁(硁音kēng。敲击石头的声音。硁硁然,浅薄固执貌)和斗筲(筲音shāo,盛饭竹器。一斗为十升,一筲为五升)的含义后,可大概翻译如下:
(14)、大道“不”行,天下和个人会怎样、怎么办?孔子如此回答实践!
(15)、在明确了这个含义下,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看第一段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并把关于大人的定义嵌入其中,那么,这句话就变成了:
(16)、其实,对于真正有智慧的人来说,“信”是有前提条件的,并非一味地固执守信。
(17)、另外,在新时代的号召下,年轻人应“知行合一”的人生理念,与“言必信,行必果”是有高度一致的理念。
(18)、在《论语》中,我们知道,孔子只谈了“学(及‘好学’)”和“怎么学”和“学的意义与作用”,但从来不谈“什么是学”。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反复指出过,这是孔子谨守哲学上“不能言说”者就不言说原则的“智慧”,但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不言说就不懂,也不明白。所以,在《学而》篇中,就有了关于子夏的一段话:
(19)、明明跟自己约好的每天10点前睡觉,结果一追剧根本无法停下来。最后自己跟自己妥协,就这两天这样吧,大不了后面再补觉。
(20)、此外,“小人士”也不具备“权变”的能力,即便是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也无法达到随机应变而“不辱君命”的层次和水平。所以,只能墨守成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是“辱”了君命,充其量,也仅仅是能力与水平问题,没有原则性的可挑剔之处。
4、言必信行必果是贬义还是褒义
(1)、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强大到可以战胜美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可是今天的我们,或者那一天的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一群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不按中华传统做事的人所统治的、构成的国家,可以叫做中国吗?如果我们的祖国都已经不是中国,那么到时候实现了统一的到底是什么国家呢?「强国」?
(2)、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孔子这句“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
(4)、于是,孔子和他们订下盟约,蒲人就从东门放走了孔子。
(5)、于是有一天,我真的翻开《论语》《孟子》这些我们装帧得十分精美摆在书店里、显示我们还是中国人的书籍时,我才读到了一些当时很难理解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