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诗塞下曲
1、塞下曲高启
(1)、卢纶(739-约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市)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写过一些气势刚健的边塞诗和描写自然风光的景物诗,这些在中唐都是比较突出的。有《卢户部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2)、李广深夜巡视,误以为有猛虎扑来,拉弓劲射。第二天清晨,他记起昨晚林间之事,回到现场才发现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那枝白羽箭竟深深嵌入石棱之中!
(3)、“ ”一句借用了“李广射虎”的典故。
(4)、早年性格狂放,喜欢结交游侠,过着“混迹渔樵”落拓浪游的生活,并以建功立业自期。他在《别韦参军》一诗中说:
(5)、大雄老师带你每天十分钟背古诗!《夜书所见》
(6)、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7)、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8)、当发现将军射中的是巨石后,其他人会有什么反应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9)、这首送别诗作于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当时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这是一首赠别之作。彼时高适不得志,董庭兰也遭遇一些挫折,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1)、高适说,我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出将入相、立功封侯。然而,获得成功需要艰辛的历程,需远赴万里边疆,需将生死置之度外。纵然如此,我还是嘲笑那些文士,他们只知道用毕生的精力来研读一部经书,白头到老依然庸碌无为。
(12)、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1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唐军将领“身当恩遇常轻敌”,立功心切,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才导致失败。手下的士兵虽然战死过半,但军心不动,仍然在战斗。虽然没有解围,但是他们已然“力尽”。
(15)、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6)、岑参边塞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其艺术特点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风格奇峻。
(17)、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唐·高适《塞下曲》
(18)、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19)、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20)、天宝十二载(753)高适投笔从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哥舒翰是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与李光弼齐名的骁勇名将。同年,哥舒翰收复西河九曲,又立下赫赫战功。诗人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这首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赞歌。
2、塞下曲古诗高适
(1)、欲将轻骑逐中的欲,指的是正要,是不是显示出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类似的句子有,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刚要走的时候,听到了岸上踏歌的声音。好,回到塞下曲,欲将中的将是率领的意思,率领什么人去追逃跑的单于呢?轻骑是轻装快速的骑兵,他们带的装备不多,所以速度会很快。用骑兵的原因,除了是速度要快以外,也显示出唐朝将领的自信,即便率领装备不多的部队,也能打败逃跑的匈奴军。逐自然就是追逐追赶的意思。
(2)、这首诗虽写别离但一扫缠绵幽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高适身上的自信、乐观、豪迈。由此,全诗的感情基调瞬间由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
(3)、第一句,唐军为消灭匈奴而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不顾。但是,战斗的结果却令人垂头丧气。
(4)、李颀(?~约757年),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
(5)、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6)、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7)、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8)、 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9)、著名边塞诗有《塞下曲》、《古塞下曲》、《古从军行》等,尤其是《古从军行》,思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10)、“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刚刚还是英俊的战士,此刻已成凄凉的枯骨。思妇越不知情,则这份悲凉越是浓厚。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其间包含了多少感慨!
(11)、(李)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2)、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1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4)、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江水悠悠向东流,
(15)、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16)、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17)、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8)、HI,我是哈哈老爸,这里是我为你们开辟的一个新专栏,叫做《哈哈老爸说古诗》。以后每周三推出,周六复播。让我们一起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认识每一首古诗的古诗,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更可以孩子学习中文知识,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19)、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0)、第一句中的月黑雁飞高,很容易让人想起月黑风高这个成语。可是他们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哦。而他们仅有的相同之处,只是月黑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没有月光。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雁都受到惊吓飞到很高的地方去了。
3、《塞下曲》高启
(1)、示例: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边塞发生的战争,多数都是汉人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卫之战,都是仅为保护财产生命安全而进行的正义之战。
(3)、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4)、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非一意,便是多意。《燕歌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很丰富,整体风格悲凉而又雄壮。
(5)、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6)、林中昏暗,风吹草动,疑有敌情,将军夜晚开弓射箭。
(7)、“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8)、顺便解释一下“残贼”的确切含义。《燕歌行》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两句。对“残贼”的注释,多解释为“残忍的敌军”。但根据《旧唐书》的这段记载,“残贼”则应该解释成“残余的敌军”。
(9)、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10)、“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难道仅仅是为了个人建立功勋?边塞诗人投身军营,自然是为了保家卫国。当然,建功立业之心也同样重要。
(11)、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一起来看看边塞诗全集,欢迎读者参考!
(12)、 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长诗,更是一首好诗。今天我们仅仅解读了其冰山一角,大家在课后应该再度品味。
(13)、邦牧今坐啸,群贤趋纪纲。四人忽不扰,耕者遥相望。粲粲府中妙,授词如履霜。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匹马度睢水,清风何激扬。校缗阅帑藏,发廪欣斯箱。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白鸟向田尽,青蝉归路长。醉中不惜别,况乃正游梁。
(14)、示例:士兵们纷纷夸赞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15)、将此熔于一炉,人言《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第一大篇”,诚非虚言。
(16)、王翰,字子羽,生卒年不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任驾部员外郎、汝州长史等职。
(1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8)、深崖无绿竹,秀色徒氛氲。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愿托灵仙子,一声吹入云。
(1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要博得功名,就要投笔从戎,在边塞立下军功。
4、塞下曲唐高适
(1)、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2)、装束毕跨上轻捷的雄骏,风度翩翩奔驰慷慨从戎。
(3)、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4)、所以,高适说为国杀敌是为了“死节”,死于为保卫国家的大节,而不仅是为了一己功勋。
(5)、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
(6)、男儿贵得意,何必相知早。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此事难重陈,未于众人道。
(7)、王昌龄是盛唐极负名望的诗人,有“诗家夫子”之称,后人将他的七言绝句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8)、金戈铁马之声:指出《燕歌行》的题材是边塞诗,写的内容为征戍之事。
(9)、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三》: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0)、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1)、可见,高适写此诗的直接原因,是有感于张守珪(即小序中的“元戎”)边塞军事失败一事。《旧唐书·张守珪传》记载:
(12)、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13)、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14)、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5)、主要事件:两位副将立功心切,假传张守珪主帅将令,逼乌知义进攻奚族“残贼”。战争先胜后败。
(16)、王之涣(688~742年),字季陵。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任衡水主簿,后辞官回乡。
(17)、出自唐·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8)、逐猎者赶得那些野鸡胡飞乱窜,在这片古老的丘陵上,把狼狈逃窜的猎物一扫而空。
(19)、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20)、《塞下曲》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歌颂大丈夫从军赴边、生死搏战、凯旋受赏的诗。全诗表现出主人公从戎报国、立功边域的远大理想,赞扬了他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语言明快、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
5、塞下曲高适拼音版
(1)、安史之乱后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封渤海县侯。
(2)、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有怀晨昏暇,相见登眺目。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远水对秋城,长天向乔木。公门何清净,列戟森已肃。不叹携手稀,恒思着鞭速。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3)、这首诗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4)、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5)、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6)、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7)、
(8)、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
(9)、盛唐时代,追求理想的不羁精神与豪迈气概,成为诗人们笔下的滚滚洪流,从而汇合成强烈的时代精神。而作为边塞诗人,这种时代精神又鲜明地表现出安边定远的远大理想,从军报国的英雄情怀,不畏边塞艰险的乐观精神。这首《塞下曲》,通过对主人公勇赴沙场的壮烈行为,震天撼地的战斗经历,凯旋受赏的满腔激情的描述,把这种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
(10)、不一会儿,王昌龄的诗被唱两首,高适被唱一首。王之涣有点儿沉不住气,指着一位最好的歌伎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轮到这个歌伎演唱时,果然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人击掌大笑。
(11)、大唐是一个可以多途径成就功名的时代,社会的循环能力非常强。除了读书科举之外,边疆立功也是拜将封侯的重要途径。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就曾嚷出自己的心愿:
(12)、高适,唐代边塞诗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13)、高适也曾在《塞下曲》中写下袒露心迹的诗句:
(14)、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15)、殷(yn):震动,震动声。司马相如《上林赋》:“殷天动地。”
(16)、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17)、
(18)、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19)、《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高适的《燕歌行》是写
(20)、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1)、诗的首句“林暗草惊风”,用一个“惊”字,令人自然联想到林中有虎,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做了铺垫。次句写将军“引弓”的过程。但不言“射”而言“引弓”,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引发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形象也益鲜明。诗的后两句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石头,令人惊叹,将军射出的箭竟然“没在石棱中”。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地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奇妙,不以为非。
(2)、如此爱兵如子的将军,哪能不打胜仗?《史记·李将军列传》又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