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流亡多少年
1、晋文公死亡原因
(1)、因为有这层关系在,重耳面对文嬴难免尴尬,但最终还是盛情难却。秦穆公将文嬴和另外五个宗室女子一起嫁给了重耳。重耳全额收编。
(2)、楚成王也说他: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豁达而有文采,处于困境而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3)、重耳之所以在君位之争中处处被动,始终落后于夷吾,主要原因是重耳的外援白狄对晋国政治的影响力远不如夷吾的同盟秦国来得强。
(4)、“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5)、一行人整装待发,队伍中突然上演了一场悲情戏码。
(6)、不过重耳在楚国只待了几个月,因为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原本在秦国做质子结果逃跑了,秦国对此很生气,就邀请重耳到秦国去住。
(7)、所以,晋献公前脚刚去世,里克后脚就开始串通朝臣,和之前那些支持太子的大臣们串联。此后,在晋献公的葬礼上,里克直接找了个刺客,公然刺杀了老四!
(8)、如果将重耳团队比作一支创业团队,那么一路上遇到的诸国国君便可比作投资人。重耳这一行,最重要的投资人,即将登场,他就是秦穆公。
(9)、经历。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有过超乎常人的经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都是开国之君最为雄才大略,而之后的皇帝,养尊处优,不识民间劳苦,更不知创业艰难,所以不是昏庸无能,就是暴戾无常,一蟹不如一蟹,等到国力耗尽,只有兵败亡国这么一个下场。晋文公虽然不是一个开国之君,但他经历过的艰难险阻,颠沛流离,绝对不会比任何一个开国之君少;他本是贵公子出身,却先后遭遇晋献公、晋惠公追杀,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前后游历八国,挨过饿,受过辱,尝尽了世态炎凉,所以楚成王说他“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长期的流亡生活,不仅丰富了晋文公的阅历,也充实了他的知识,增长了他的见闻,提升了他的才干,磨炼了他的意志,最终使他具有了同时代其他诸侯所没有的素养,这对一个政治家而言,是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事实上,所有见过晋文公的人,都对他的个人魅力,给予过极高的评价。
(10)、“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11)、等重耳醒来的时候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了,他气得想要用戈杀死身边的狐偃。
(12)、有关这场骊姬之乱的具体经过,我们其实还得从晋文公的爷爷那一辈开始说起。
(13)、晋文公重耳43岁踏上流亡之路,19年的流亡生涯里娶了7个老婆,算得上是一边流亡一边娶媳妇了。
(14)、这些年,这些地方,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事儿,他们吃过苦、挨过饿、受尽了冷落、白眼和侮辱,甚至还被人跨国追杀——晋献公的继承人,居然继续了晋献公的变态政策,誓要将重耳斩草除根为止。
(15)、毕竟,之前是晋献公征服了她们的部落,把他们带到了晋国。或许,在来到晋国之前,骊姬姐妹,也曾有自己的心爱之人。只可惜后来因为世事变化,她们被迫来到了晋国,成了晋献公的战利品。
(16)、晋怀公外失秦援,在国内也不得人心。他一上台就下令随重耳出走恶大臣的家属们,限期召那些大臣回国,不然就要治罪。狐偃的父亲狐突不愿召回其子,就被杀死,这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
(17)、晋惠公夷吾同秦穆公达成的政治交易中约定,一旦秦国助夷吾登基,晋国将割让河西八城与秦国,并承认秦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假如这个协议真的履行,秦国将通过接收河西八城,控制蒲津渡与桃林塞,彻底打开东进中原、问鼎洛邑的通道。同时秦、晋两个地区性大国的联盟也将对齐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构成严峻挑战。
(18)、几年后,晋国传来消息,晋献公去世了。大臣就杀死了太子奚齐和公子卓子,想迎接重耳回国。重耳不愿意,然后夷吾在秦穆公的扶持下继位了,是为晋惠公。晋惠公背信弃义,外面对不起秦穆公,里面和大臣们又不和睦。
(19)、但当时宋楚之间刚结束了泓水之战,宋国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
(20)、楚成王知道后就对重耳说:“楚国和晋国隔得远,而秦国与晋国交界,秦国的国君又很贤明,你去秦国比较合适。”
2、晋文公活了多少岁?
(1)、宋国的国君是宋襄公,宋襄公是个仁义之人,听说晋国的公子重耳来了,就马上派他的大司马公孙固出城来迎接。这是重耳自流亡以来,受到的最高级别的接待。即使他到齐国时,也没有什么重要人物出城去接待他。
(2)、曹国虽小,却不是没见过世面的穷乡僻壤。它北望霸齐,南邻强宋,见证了齐桓公与宋襄公这两代春秋霸主的兴衰荣辱。重耳君臣能博得曹国政治精英“贤人”、“国相”的好评,足见5年的齐国之行,表面上耽于享乐重耳其实并非荒废光阴,他的“留学深造”初试合格了。
(3)、借助投资人上位,属于外力。而重耳之所以复国在即,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条件日趋成熟。
(4)、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护送公子重耳入晋,打败倒行逆施的晋怀公,顺利复国,是为晋文公。然而,晋惠公与怀公父子毕竟在晋国执政了十四年,拥有很多死d,晋文公的君位仍隐患重重,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能为暗藏的敌人所趁,导致国家得而复失。
(5)、因此,即便齐国并未收到邀请,这个不速之客也必须要介入晋国的政权更迭。齐桓公不能放任这个国家全面倒向秦国,进而威胁到自己的霸主地位。
(6)、骊姬顿时呼天抢地地哭诉,说太子想要毒死父亲,好早当国君。平常骊姬在献公耳边说太子的坏话,献公本已对太子不满,父子之间早有裂痕,因此,眼前的事使他深信不疑。申生闻知此事,知道父亲宠幸骊姬,自己无法分辨,就逃回曲沃自杀了。
(7)、齐国——齐桓公——重耳来之后,齐桓公不久就死了,随后齐国内乱;
(8)、通缉犯居然自动送上门了,文公既奇怪又生气,不过他想到自己初登君位,一切应以稳定为要,不应妄开杀戒,但想让他一笑泯恩仇,对不起,做不到,于是派人责备勃鞮说:“当年蒲城之役,先君命你一宿到达,你秒至。其后寡人田猎于翟国,你为惠公来杀寡人,命你三宿到达,你一宿便至。咱们俩什么仇,什么怨;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可知你当年砍断我的衣袖尚在,你还敢来,滚!”
(9)、晋惠公果然一病不起,不久薨逝。公子圉顺利继承父位,是为晋怀公。
(10)、而这个罪名坐实之后,太子申生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直接起兵造反,要么就地自尽。最后,太子申生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选择自尽。
(11)、据说在新婚之夜,文赢捧着盛水的器具倒水给重耳洗手,重耳因为酒醉,忘了礼数,洗完手便挥手把水甩干。文赢非常生气,直言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你为什么瞧不起我?重耳害怕了,脱去上衣,做囚犯的样子表示谢罪。
(12)、虽然重耳和文嬴年纪相差甚多,但这个有个性的文嬴,还是让重耳为之深深着迷。
(13)、在又一次决定奔赴齐国之前,狐偃和重耳也在反思自己曾经的选择,而他们现在的想法跟当年比较起来,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狐偃说:
(14)、光是手足相残,兄弟篡位这件事,其实就已经很乱了。但是相比之下,晋文公他们家内部的私生活,则更是乱的无以复加。
(15)、舅、甥二人不约而同地吃了后悔药:“白狄靠不住。假设当年我们去了齐国的话……”,不!历史不容许假设。我们只能分析:分析为什么公元前655年的那一次出亡,重耳和他的随行大臣竟然没有一人对狐偃奔狄的建议提出质疑呢?
(16)、郑文公笑了起来:“有毛病吧,杀他,他跟你有仇啊。”
(17)、和狐偃有些交情的宋国司马公孙固向他私下透底:
(18)、于是,重耳一行就跟着公孙固进了城,在宋国最高级的宾馆里住下。
(19)、重耳喝多了,就发狂道:“将来,万一不得已,我的兵车和你的兵车撞到了一起,若打起仗来,我会主动先让你,退避三舍,然后再跟你交手过招。”“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是重耳先生原创的,表示万一和楚成王打仗,会主动让他。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
(20)、树挪死,人挪活。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不妨改变一下方向,说不定就会有新的机遇出现。万一不行,再变也无妨。
3、晋文公下场
(1)、骊姬之乱后,晋文公在外流浪19年,正好围着晋国走了一圈。路过好几个国家,国君对他的态度也是各有千秋。晋文公流亡之时的身份认为晋公子,故下文中用重耳来称呼他比较合理。1 第一站 狄国狄国是重耳母亲的故乡,然后跟他一起跑路的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人,其中狐偃就是重耳的亲舅舅。当时放眼天下,恐怕最安全的国家非狄国莫属了。所以,舅舅带着外甥一起逃到了狄国。
(2)、侍女回去就告诉了齐姜,本意是让齐姜防着重耳离开,但齐姜心中也是有丘壑之人,她直接杀了侍女,然后亲自劝重耳离开齐国。
(3)、“自从重耳流亡以来,晋国国内就灾祸不断,这难道不是上天有意在制造混乱,等待治国之人回去接替吗?此二助也。
(4)、这个难题,似乎根本就没有解决的办法。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似乎都是一个无解的局。
(5)、要知道,之前晋献公已经差不多把自己本家杀绝了。而骊姬做局的时候,又干掉了老大,逼得老二老三出走,此时老四和老五又被刺杀了。这样算下来,偌大的晋国,竟然完全没有人可以继承国家了!
(6)、直到老二登基,这场晋国骊姬之乱的影响,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7)、这里有个问题,为啥有些国家接待重耳,有些国家不接待重耳?看看我们上面列出的,大致分个类你就明白了。最终回国夺权。大国背后的算计卫国、曹国、郑国,这三个不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小国,都不愿意接待重耳。反而是齐国、宋国、楚国,这三个大国,都非常乐意热情招待重耳。为什么呢?
(8)、和后世相比,当时有两个最大的不同。第除了国君家族之外,国内的那些大臣家族,其实也很猛,他们也有很大的实权。第除了本国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可以插手这个国家的事情。
(9)、史书上没有记载,老大申生的母亲,以及晋文公的母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但显然,等到前面这哥仨长大之后,他们的母亲要么就去世了,要么年老色衰,不再得宠。而这个时候,老四和老五的母亲,那对来自骊戎的姐妹花,却是风华正茂,正是得宠的时候。
(10)、因为晋文公成了晋国第一任霸主,人们往往想当然地就把晋国称霸的功劳归结在他身上。可实际上晋文公回国后,之所以能在短短五年就战胜强大的楚国称霸成功,最大功臣不在于重耳,而应是他父亲晋献公和他兄弟晋惠公。当然,虽然晋文公功劳不是最大,但他却完成了晋国崛起最为关键性的工作。晋献公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他的残忍无情。晋献公刚继位,就对于晋国庞大的公族势力忧心不已:自曲沃桓叔以来,曲沃一族子孙众多,常常干涉朝政,对晋献公的统治形成了巨大威胁。公元前671年,晋献公忧心忡忡地与大夫士蒍谈及此事;士蒍建议他先除掉公族势力中的强大之族,再清除残余势力。同年,士蒍就设计杀死了公族中的富子;公元前670年,士蒍又诱使群公子杀死了游氏二子;公元前669年,士蒍让群公子在聚邑(今山西绛县东南)筑城,让他们聚居在城内;公元前669年冬,晋献公带兵包围了聚邑,将群公子残杀殆尽!
(11)、对比中国古代的两位大旅行家孔子和重耳的遭遇,我们分析认为:之所以要周游列国,多是因为不得志才不停地寻觅机遇,在寻觅机遇的过程中,又屡屡受到冷遇,这才不得不周游列国。
(12)、太惊喜了,太刺激了,吕、郤二人浑身酥麻,一下子瘫软在地,智商瞬间倒退五十年,最后,还是吕甥结结巴巴地问道:“你,你怎么在这儿……你不是已经烧死了吗……你,你是人是鬼?”
(13)、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完全可以用“一帆风顺”四个字来形容了。
(14)、“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15)、韩原之战后,晋惠公被俘。不久后,秦穆公决心放他回国。为此,晋惠公让郤乞先回国为他打前站,为他争取晋国人心。为此,郤乞与晋惠公另一亲信吕饴甥商议,在晋国推行了两个重大的改革措施,以收买人心。
(16)、他对重耳说,土者,土地之象也。这是苍天垂示,命公子你统治下土的征兆,还不赶紧拜受?!于是,重耳不得不当着众人面前做戏,以最隆重的礼节,把这块儿黄土包裹着的耻辱搬上自己的马车,挥泪加鞭,奔向齐国。
(17)、直到十多年之后,老三去世,老三的儿子登基。这时候,依然不死心的秦穆公,就去联系了老也就是公子重耳。最后,双方谈妥了条件,秦穆公直接带着军队,帮老二回晋国夺权,把老二重耳送上了国君了宝座。
(18)、也就是晋文公回国翻盘靠的是楚成王给钱(厚送重耳),秦穆公出力才完成了回国夺权。
(19)、前637年,晋惠公病重,不能理政,派亲信到秦国,告知正在秦国为人质的公子圉。公子圉听闻惠公病重,怕父亲死后,君位被夺,便不带妻室,偷偷溜回了晋国。
(20)、 重耳他们好容易到了齐国。齐桓公那时还没去,他摆酒接风,叫跟着公子的人都安心住下。谁知没多久齐桓公死了,齐国也起了内乱。他们只得去投奔宋襄公。宋襄公刚吃了败仗,大腿受了伤,正在害病,就派公孙固去迎接,也像齐桓公那样待他们不错。过了些日子,公孙固告诉重耳的随从狐偃,指望宋国发兵护送公子回去,宋国还没有力量。
4、晋文公流放多少年
(1)、季隗没想着改嫁,但也没有挽留重耳,她知道重耳是做大事的人,就说:
(2)、不管真相如何,总之,晋武公去世之后,晋献公即位了。晋献公即位的时候,已经有了三个儿子。除了私通生下的太子申生之外,后来晋献公又娶了晋国国内狐家的两个女儿,和姐姐生下了老二重耳,也就是晋文公。然后又和妹妹生下了老三夷吾。
(3)、 有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秦伯派人来请公子去,他有心帮公子回国。”
(4)、 重耳对楚成王说:“我真想不出怎么报答大王的恩典。要是我能回国,愿意跟贵国交好;万一发生战争,我就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5)、这时的狐偃,已经不再视白狄为可以成大事的盟友,而“齐侯亲晋”的判断更是对“望大难奔”的直接打脸。至于他的外甥重耳,悔意就表现得更强烈了:
(6)、联姻,赋诗,经过了两个回合的艰难谈判,重耳君臣终于撬动了秦穆公的金口。于是他和赵衰赶紧离席下拜:
(7)、也就是说,晋文公他大哥,是他爹和他爷爷的小妾所生的。
(8)、公元前636年(鲁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派大军送重耳回国,跨过黄河,夺取了晋的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桑泉、臼衰三地。秦国又派公子絷到晋军中作瓦解工作,秦晋两军迅速攻占晋都,怀公被杀,重耳即位为君,就是晋文公。
(9)、重耳在外流亡的时间长达十九年,后来直至公元前636年才重新返回晋国。当时势单力薄的重耳之所以能够顺利返回晋国,主要是仰赖秦国的帮助。重耳于公元前637年去到秦国,晋国国君也在这一年从晋惠公变为晋怀公。晋怀公即位之后曾因忌惮重耳而下令杀害了重耳的外公,此举引发了多位晋国大臣的不满。为此在这年十二月的时候,多位晋国大夫暗中派人前往秦国,劝说重耳回国即位。等到了公元前636年的春天,得益于秦国的护送以及晋国内应的帮助,重耳顺利回到晋国并登上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
(10)、对晋献公的这一系列举措失当,周公忌父显然是失望的。晋献公的失误固然情有可原——要知道,在晋献公近三十年的执政履历中写满了对周边小邦以及化外戎狄的征服历史,却鲜有与并世大国进行正面博弈的记录——但是,连晋国政坛最杰出的领导人晋献公对齐桓公的内政外交都看不准,摸不透,又怎能奢望毫无执政经验的公子重耳和他的属僚们在仓皇逃亡之际对齐国可能的帮助做出正确的预判呢?
(11)、荀息在晋国也是历经了好几代的老臣,能力很强,资历也够,而且人也很忠诚。如果非要做比较的话,他大概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点像。能力很强,但是晋献公又不怕他篡位,所以才敢托孤于他。
(12)、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局当中,实在是太过惨烈,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所以后来,哪怕晋文公回到国内,重掌大权,他对自己本家,依然极为抵触。在晋文公看来,或许自己父亲的选择是对的。所谓的亲戚,所谓的公族,除了争权夺利之外,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13)、最出名的流亡地是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楚成王开玩笑地对重耳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后来晋文公即位后,和楚国打的一场著名战役——城濮之战,晋文公果然守信,后退九十里。
(14)、十九年后,晋文公在岳父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平定叛乱,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奠定晋国霸业百年之久。
(15)、绑架了。随后被释放回国。不久就死了,死前结好于重耳;
(16)、楚成王的最后这句话多半激怒了重耳。重耳当然知道,楚成王口口声声的所谓“报答”,是要求他回国之后出卖晋国的政治利益给楚国。
(17)、帮手: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好帮手,做什么事情都事半功倍,当然,帮手也不能乱选,好帮手能帮你加分,坏帮手却只能越帮越忙,给你添乱。晋文公就选对了帮手,齐国、秦国,哪一个都不是吃闲饭的主;可是你看看楚国选的帮手:郑、许、陈、蔡!这里面也就郑国有一点实力,其他三个,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小国,忙一点没帮上,乱倒是捣了不少,这做事情老有人在旁边添乱,你就是能力再强也干不好活呀,还不如自己单枪匹马一个人干呢,大不了加加班就是。
(18)、就这样,骊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了晋国的太子。
(19)、有这么大的年龄差距,双方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而这位齐桓公的女儿嫁过来之后,则是又和晋武公的儿子,也就是晋文公他爹私通!更离谱的是,后来俩人还有了孩子,而且还是晋文公他爹的大儿子!
(20)、就以重耳的父亲晋献公为例:晋献公的太子申生是他与夫人齐姜所生,而齐姜原本是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的妃子,也就是他的庶母。
5、晋文公活了多少年
(1)、晋文公用人能不拘一格、不偏不倚,能人辈出的晋人怎么能不对他死心塌地?
(2)、亲爱的同学们,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修婷婷,今天我带领你们走一走公子重耳的流亡之路。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3)、第三步,姐妹人一边吹枕头风,一边让那几个宠臣在朝堂上说话。大家接着晋国需要扩张为理由,把这三个城内的公子,包括老大太子申生,都给调到边境大城,去镇守边境。而晋国都城这边,就只剩下骊姬姐妹,以及她们的人了。
(4)、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
(5)、骊姬虽然给自己的儿子,成功夺取了继承权。但问题是,晋献公去世的时候,老四还不满二十!至于老也就是骊姬妹妹所生的那个儿子,此时更是只有几岁大而已。
(6)、我猜想当重耳压抑不住内心的屈辱,扬起马鞭要抽那个奴隶的时候,随行的属僚们也难免生出凄凉的末路之憾。这当口,得有个机灵人站出来化解这份悲凉,振奋众人的士气!
(7)、狄国是晋文公他母亲的祖国,在这里,晋文公待了十二年,娶了一个叫季隗的姑娘(狄国的战利品)!晋献公死后,晋国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作乱刺死公子奚齐、鞭死骊姬,打算迎重耳回国继位,重耳没敢答应。最后逃亡在秦国的公子夷吾继位,并派兵追杀重耳,重耳只得匆忙逃离狄国,准备去齐国。离开狄国前,重耳让妻子季隗照顾好孩子,二十五年后如果还没回来的话才准改嫁,季隗答:“不复成嫁,请待子”。
(8)、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晋国内部还是有很多人,支持国君这一脉的,所以弟弟并没有篡位成功。不过接下来,弟弟家这些人,却始终不肯放弃,此后的七十年里,弟弟这一脉,多次主动发起进攻,不断削弱国君一脉。
(9)、听从了狐偃的建议,重耳一行人到白狄歇马,等待返国的时机。可这一等,就是12年。12年里,重耳不但在与公子夷吾的君位竞争中全面落败,甚至迫于夷吾的高压,不得不逃离白狄,又一次做起了东去齐国的打算。
(10)、对于素昧平生的重耳,秦穆公真能释放出最大的善意吗?至少在双方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秦穆公并没有。非但没有,秦穆公还给重耳出了一道难题:
(11)、这个人长得好面熟,好像在哪见过……哎呀,这不是本应该葬身在火海中的重耳吗?
(12)、在这场骊姬之乱当中,其实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太子申生被杀,老二老三流亡多年,那个荀息在老四和老五被刺杀之后,直接当庭自尽。里克虽然扶持老三上位,自己最后却被老三忌惮而除去。而那个搅乱晋国的骊姬,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既是为自己的儿子争继承权,同时也是想为自己的部落复仇。
(13)、骊姬为使奚齐继承君位,就设计把献公的其他儿子封到外地,以免他们联合起来难以对付。她以加强边防为理由,让献公派太子申生到曲沃、重耳到蒲、夷吾到屈,留在献公身边的只有奚齐和卓子。
(14)、其次,和白狄密迩晋国不同,齐、楚距离遥远,不但此去跋涉为难,指望他们出兵襄助重耳返国,只怕也是鞭长莫及,是为“道远难投”。
(15)、重耳回答:“日后两国刀戈相遇时,晋国退避三舍。如果您还不满意,那再开战。”楚国大夫成得臣一听就不满意,难道就不会投降吗?这小子毫无诚意啊!就请求楚成王杀掉重耳以绝后患。楚成王却认为重耳身负天命,贸然除掉他,将大祸临头。于是,就把重耳送到了秦国。8 第八站 秦国重耳本就是秦穆公的二舅子,秦穆公正为晋怀公私自逃回晋国恼火不已,便把重耳从楚国接了过来。秦穆公想到夷吾父子就气不打一处来,终于下定决心要拥立重耳为晋君。
(16)、朱晖,文史作家,笔名闲乐生,中国古代名将狂热爱好者与研究者,王者荣耀最新版本三分之地项目指导,“凯叔讲故事”之《凯叔三国演义》及《三国博物学》历史与文学顾问,专注中国古代战争史领域十余年,出版历史作品近两百万字。
(17)、随行众人看到这场面,无不动容,纷纷落泪。但介子推却有些不忿:“狐偃,你这个演员!就算你功高盖主,也没有这么邀功的啊。我还割过大腿肉给公子吃呢!这种人,我不要与之为伍。你不走我走!我要走就真的走,才不像你那样假惺惺的呢!”于是,介子推趁着登船时的混乱,自己一个人悄悄地溜了。
(18)、公孙固再三挽留,见重耳执意要走,就私下询问狐偃道:“当初,你们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是如何款待的?”
(19)、弊端就是与晋国政府(中等国家)的关系闹僵。
(20)、第一步,姐妹二人在宫里不断争宠,得到了晋献公的宠爱和信任,顺便争取夫人的位置。一旦姐姐成为了晋献公的正妻,那姐姐的儿子就成了嫡子,自然就更容易夺权了。
(1)、秦穆公为了笼络重耳,一出手就是5个美女,然后又送重耳回国。得知晋国大臣想烧死重耳后,不但帮重耳杀死了那两个逆贼,还送了三千卫士给他,其实就是专业保镖。看,这丈人对女婿够阔绰吧!结语:重耳在外流浪19年,前后到过8个国家,除了母亲故乡狄国,齐、宋、楚、秦这个大国的国君皆有大国风范,厚遇重耳,当然这几位国君除了楚成王,其他三个都是五霸之一。
(2)、在离开狄国的时候,重耳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就改嫁吧。”
(3)、最开始的的时候,两人还想着要到晋献公面前,诉说一下自己的冤屈。但是很快,当他们到了京城之后,很快就得到消息,说骊姬要杀他们。没办法,两人只能逃回自己驻守的城池,打算以军队暂时自保。可是这样一来,却又再次坐实了他们也想造反的事实,惹得晋献公勃然大怒,直接打算带着军队,去征讨自己的两个儿子。
(4)、全文完,感谢将粉们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5)、与他同样相信这个筹码的,还有赵衰、胥臣,以及重耳的两个舅舅——狐偃、狐毛,都是晋国有名的贤人。
(6)、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7)、晋国的大夫诸如栾枝、郤穀等暗中和重耳往来,劝重耳回国,并甘心给重耳做内应,而秦穆公也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
(8)、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按诸侯的礼节接待重耳,将重耳的政治地位提高到诸侯的地位。席间,楚成王问重耳回国后怎么报答楚国的恩情,重耳答,“如果晋楚两军交战,必让晋军退避三舍”。楚国大将子玉听了后谋图杀了重耳,楚成王可能看重重耳却又有点轻视他,没有同意。晋楚争霸时,晋文公以“晋楚交战,晋国退避三舍”的约定,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9)、不过,这场废长立幼的闹剧,最后影响的,可不只是晋文公他们自己家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闹剧,不但决定了后来晋国的历史走向,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走向。
(10)、仔细分析狐偃的两条理由,它们其实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判断:那就是狐偃认为晋国此时还不在中原争霸的核心区域当中。它太过边缘化了,所以齐、楚两国不会向这里投送自己的战略力量,所以重耳也就指望不上这两个国家的帮助。
(11)、首先,齐桓公治下的齐国和楚成王治下的楚国都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两国的战略目标都是建立霸权,主导中原政治。除非对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有所帮助,否则两大国不会敞开怀抱,收容重耳这样一个落魄的流亡公子,是为“望大难走”。
(12)、因为晋惠公夷吾和晋怀公子圉父子俩都对秦穆公两面三刀,敌人的敌人才是朋友。前有覆辙的秦穆公不能不试探一下重耳对晋怀公子圉的真实态度。
(13)、 楚成王的大将成得臣一听,气得偷偷对楚成王:“重耳将来一定忘恩负义,不如趁早杀了他!”楚成王不肯。
(14)、晋国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上,许多有远见有野心的政治家都在暗中静观其变。
(15)、重耳在秦国住了没多久,晋惠公病逝,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16)、如果,按《国语》所言,公元前655年,重耳十七而亡,那么前666年时,重耳17-11=6岁,夷吾晋献公再怎么狠心,能派遣两个幼儿园的孩子去镇守重地?别忘了,虽然晋献公晚年昏聩了些,好歹也让晋国挤身于4强之列,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这么傻吧?
(17)、赶巧了,也就在重耳滞留楚国的这段时间,晋惠公薨逝,太子子圉从秦国潜逃回国,即位为君。怨恨子圉的秦穆公向身在楚国的重耳发出了召唤。
(18)、收容流亡者,成本其实非常低廉。还可以轻易获得“保护弱者”的美名,为自己近乎于免费的造势。
(19)、书接上回,重耳继续流亡,途经多国。在曹国,被曹国国君偷看洗澡;在宋国,香车美食相待,被视为座上宾;在郑国,直接吃了闭门羹......行至此,重耳19年流亡,只剩最后两站,楚国与秦国。
(20)、曹共公听说重耳很贤明能干,有“圣人之象”,想偷看重耳的骈胁,对重耳无礼。曹国大夫僖负羁劝谏曹共公礼遇重耳,不听,于是私下给重耳送食物和玉璧。重耳也记住今日之仇,后来借口救宋将曹国给打了,活捉了曹共公。对于自己有一饭之恩的曹国大夫僖负羁则是下令不能伤害他的宗亲。然而,晋文公的部下魏犨和颠颉因嫉妒或是认为晋文公赏罚不公,派兵将僖负羁活活烧死。
(1)、虽然宋襄公以接待诸侯的国礼隆重地迎接这位晋国的贤公子,但要助重耳回国,宋襄公实在有心无力。
(2)、公元前656年,因着骊姬的陷害,也或者晋献公本就有意,总之,太子申生送给晋献公的胙肉中有毒这件事让晋献公对申生有了杀心,最终太子申生自杀。
(3)、晋文公回国初期,他所面临的复杂国内政局也是如此。该如何安抚那些原本属于不同政治派别的大臣?
(4)、这回,不是人家瞧不起他,而是他瞧不起人家。虽然人家没有冷遇他,但终因不能得志,不能复国,呆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重耳的流浪之途—郑国于是,重耳再次坚决要走,宋襄公不得已,只好又赠送了他许多粮食、衣服之类,让他们满载而去了。重耳的随从们也都说宋襄公是个仁义之人。
(5)、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其他流亡者,都自愿的加入到自己的阵营里来。
(6)、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重耳到了狄国,谋臣狐犭匽、赵衰等人跟着他。
(7)、所以,晋献公的死,非但没有让这场乱局结束,反倒是开启了一个新的乱局。
(8)、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草原、寒酸却势利的中原小国、奢华而糜烂的齐都临淄、甚至与中原诸侯有着敌对身份的楚国郢都,都留下了他们沉重而疲惫的脚步。
(9)、“今晋侯不量齐德之丰否,不度诸侯之势,释其闭修,而轻于行道,失其心矣。”
(10)、吕甥和郤芮这才明白这一切都是个骗局,自己被文公穆公勃鞮三人合谋给耍了!旁边的勃鞮起身大笑说:“不好意思,你们被耍了,怎么样,我勃鞮的演技不错吧!”说着拽起已经吓成一摊烂泥的两个人,像抓小鸡仔一样一手提溜一个出去,手起刀落,鲜血飚飞,再一看,两颗人头已然跌落在了尘土之中。
(11)、秦国之所以插手这件事,自然也不是出于好心,而是为了秦国自身的利益。简单来说,当时秦国已经占据了整个关中,并且想要继续东扩。但是如果继续东扩,秦国就必须要面对晋国。
(12)、根据《左传》、《国语》和《史记》的相关记载,作为重耳的竞争对手,公子夷吾不但从未请求过齐桓公助他登基,甚至他以往都没有与齐国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正面接触。
(13)、在楚国,楚成王不失礼数,礼遇有加。不过,觥筹之间,楚成王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如今我帮了你,未来你将如何报答我?于是,重耳做出了“退避三舍”的君子之诺。
(14)、3)《国语》的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这段话来自于《晋语·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 》,釐负羁劝谏曹伯善待重耳。这和《左传》、《史记》都有出入,其实是叔瞻对郑文公讲了这段话。《左传》里并没有提过“晋公子年十七而亡”,只有“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的记载。
(15)、此时的重耳,在楚成王的眼里,就是一个可以低价买进长期囤放的“货”。
(16)、这可是急坏了他身边的跟随者,他们都是希望重耳将来回到晋国干一番大事业的,所以他们才离开晋国一路追随重耳,可不是想和重耳在别国过悠闲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