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在成为国君之前流浪了多少年(文案精选7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2-01 13:45:02 浏览59

晋文公在外流浪多少年

1、晋文公流浪,跟班有哪五人

(1)、重耳妻子一听,又喜又忧。喜的是,重耳的亲信也想帮助重耳寻找新的出路;忧的是,小婢女发现了这一秘密,意味着这个秘密很快就会传遍整个王室。

(2)、所以,当时的晋国早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重耳虽然有自己的势力,可与夷吾等公子相比,他感觉没有必胜的把握。里克虽然向他发出邀请,可他的主要力量大多不在朝中,贸然回去即位,要么当傀儡,要么当“磨刀石”。

(3)、此刻,骊姬的哭声中带有一丝恐惧——献公在的时候,她有靠山,无所忌惮;献公一死,奚齐年幼,不知道朝堂内外,有多少双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她,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4)、赵衰等人只好“动粗”,他们将重耳灌醉,装进木箱抬上马车强行离开了齐国。重耳半路醒来,气得发誓要杀了舅舅狐偃吃肉。

(5)、至于秦穆公夫人的年龄,我曾在一篇文章深入分析过,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toutiao.com/item/6720965146430145028/

(6)、曲沃武公时晋国仅一军,晋文公时扩为三军,晋景公时扩至六军(六军是天子的规矩),早已是僭越了。

(7)、对秦国——晋文公在对卫、曹、郑的战争中,始终与秦国是盟友关系,即使在“烛之武退秦师”后,他还拒绝属下的建议攻打私自罢兵、并留兵郑国的秦国,就是考虑到当年穆公的恩情。

(8)、十月,就在献公的灵堂上,大臣里克终于露出獠牙,他带人杀死了奚齐,宣布立骊姬的妹妹所生的悼子为国君。

(9)、秦穆公答应了,他派人护送公子夷吾回晋国,顺利登临君位,即晋惠公。

(10)、但命运此时又一次捉弄了重耳。他没有想到,齐国所能给予他的也就仅限于这“衣食无忧”了。就在重耳来到齐国的第二年(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齐桓公黯然离世。

(11)、活了五十多年的重耳,哪里受过这种气,悲愤交加之下他病倒了。看着奄奄一息的重耳,介子推一咬牙,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炖了一碗肉汤。

(12)、我猜想当重耳压抑不住内心的屈辱,扬起马鞭要抽那个奴隶的时候,随行的属僚们也难免生出凄凉的末路之憾。这当口,得有个机灵人站出来化解这份悲凉,振奋众人的士气!

(13)、最初来到齐国,一切都让重耳很满意:齐桓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将身份尊贵的宗室女儿嫁与他为妻,还慷慨地赏赐重耳二十乘马车。回想五鹿的落魄,重耳现在齐国的生活可算是衣食无忧了。

(14)、可以对比一下靠出卖国家利益上位的夷吾。夷吾即位后,在兑现诺言上与秦国多次发生摩擦,导致国力遭受严重打击。夷吾就是一面鲜活的镜子,照亮了重耳,也应该警示今天的我们。

(15)、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晋惠公违背自己的诺言不割让土地、不卖粮食给秦国,还是晋文公率军攻打不礼遇他的卫、曹、郑,以及对楚军主动退九十里以报恩,他们何尝不是站在自己国家利益出发来做的决策呢?这恐怕是两兄弟唯一的“相同点”了。

(16)、本就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现在连一颗米也没有了。坚持了几天的重耳,饿得头晕眼花,几欲晕倒。

(17)、他老婆跟他离婚了。朱买臣挽留老婆时说我已经四十多了,离发达的时间快了,你再等等。

(18)、晋文公之前的晋国国君是晋献公,真是他晚年额昏庸使得重耳在外流亡多年。重耳是晋献公和狐姬所生的儿子,他是晋献公的嫡长子。本来按照正常发展,重耳就是未来的晋国国君。可是半路冒出来了一个骊姬,她让重耳的继位过程艰难了很多。

(19)、正所谓蛟龙失水好比蚯蚓。流亡,这种无休无止的流亡,这种每天担惊受怕、颠沛流离、备尝辛酸的流亡,普通人都难以承受,何况这群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们。

(20)、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重耳。因为他没想到,齐国能给予他的也仅限于这“衣食无忧”。

2、晋文公在成为国君之前流浪了多少年

(1)、秦穆公如果对晋惠公出手,那自然是好。但秦国只是个外援,就算秦穆公解决了晋惠公,最终还得请出晋国的公族成员来主持国政。这样一来,尚在戎狄作壁上观的公子重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d中意的人选。

(2)、里克一惊,知道自己的路到头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道理他太明白了。里克回到家安排好后事,就自刎了。

(3)、对于秦穆公,他许诺,如果秦国能帮助他回国即位,他就会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对于里克,他许诺,如果里克能拥立他为君,将来会把汾阳的城邑封给他。

(4)、秦穆公很讲究,把女儿怀赢嫁给了太子圉,没多久,太子圉听说晋惠公病重了,怕秦国不放自己回去接班,就偷偷的跑了。太子圉本来想带着怀赢一起走,可怀赢跟他想的不一样,她告诉老公,你放心走吧,虽然我不跟你走,可我不会告诉别人的。

(5)、任何时代四十岁一事无成的人肯定都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四十岁之前一事无成,四十岁之后却能逆袭的古人,他们为什么能成功?

(6)、到此,软硬兼施的晋惠公误以为自己已经解除了太子d的威胁,但事实绝非如此。

(7)、晋文公重耳从公元前656年离开晋国开始流浪,到公元前636年回到晋国做上国君,在外整整漂泊二十年,六十二岁即位还干出赫赫政绩。重耳历经翟,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八个国家,与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及准霸主楚成王建立邦交关系,奠定左右了春秋时期大格局。

(8)、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也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他一开始也像刘邦一样就是一个小吏,刘邦是亭长,他是狱吏,论职位比刘邦混的还惨。

(9)、晋惠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晋惠公逝世,太子圉继位为晋怀公。当过质子的晋怀公害怕秦国,更害怕自己的伯伯来抢皇位,就下令跟随重耳逃亡的人都必须按期回来,否则全家抄斩。狐偃没有回国,晋怀公就杀了重耳的外公狐突。如此暴政,自然引得晋国内很多高级干部的不满,加之秦穆公浩浩荡荡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国,晋国人民纷纷倒戈恭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此时重耳已62岁。晋怀公不久在高梁,被晋文公派出的刺客所杀。

(10)、晋惠公四年的时候,因晋国发生灾荒,就请求向秦国购粮,秦穆公应允;第二年,秦国也发生灾荒了,就反过来向晋国购粮,但晋惠公不仅没给秦国粮食,还趁机发兵攻打秦国。

(11)、至狄时,狄伐咎如,得二女,长女嫁给重耳,生二子,妹妹嫁给随行的谋士赵衰。骊姬之乱后,大夫里克杀奚齐,悼子,欲迎重耳归晋为君,重耳害怕也被杀不敢回,晋乃迎重耳弟弟夷吾立,是为惠公,惠公派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听说后与赵衰高量,欲往强大的齐国避难,因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重耳在狄住了十二年,走时对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如不来,你再嫁。妻子笑道:二十五年,只怕我坟上的柏树都长多大了,不过,你放心走,我等你就是了。

(12)、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13)、重耳君臣跌跌撞撞,一路东行。走到黄河东岸的五鹿,已是饥寒交迫,只得屈尊向乡野劳作的奴隶乞食。可是这个比自由民更卑贱的奴隶却不削地扔给高贵的王孙公子一块儿泥巴!虎落平阳被犬欺,难道这就是对重耳当年放弃奔齐的惩罚吗?

(14)、他又一次失业了,这一次失业是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没有什么才华。后来又一次被启用,为什么被启用呢?因为郡县又一次推荐,汉武帝觉得公孙弘长的一表人才,而且又年迈,所以给了他一个博士,令其在金马门待诏。

(15)、晋惠公夷吾虽然捷足先登,但他上台之后所面临的挑战一点儿不比在野的重耳更小:

(16)、叔瞻沉思了一会儿,说:“如果您不能优待重耳,不如杀了他,以绝后患!”郑文公并没有当回事。

(17)、于是晋惠公只得再次举起屠刀,清洗了邳郑和太子申生留在军中的众位大夫。

(18)、“好吧,我将再次请示上帝。十天之后,我会附体在曲沃城西的一个巫师身上,届时你来找我。”

(19)、或许齐国霸业的突然中衰真的让重耳心灰意冷,或许他不愿再度踏上流亡的旅途,而甘心将错就错地埋骨于异乡的青冢之下。四方之志?至少在齐国的5年里,重耳的属僚们很少再听到他提起这样的话题了。

(20)、曲沃是故太子申生经营多年的老巢,那个假扮亡灵的巫师多半是申生的故吏。

3、晋文公流浪几年

(1)、颠沛流离,且年已不惑,这让重耳身心疲惫。此刻,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安逸,于是,重耳在齐国一待就是五年。

(2)、里克在连杀两位国君后,派大臣狐毛(狐偃的兄长)到翟国迎接重耳回国即位。没想到重耳连连摆手:俺一个违抗父命逃亡的人,父亲死了都不能尽孝,哪有资格当国君,你们另请贤德吧。

(3)、其次,和白狄密迩晋国不同,齐、楚距离遥远,不但此去跋涉为难,指望他们出兵襄助重耳返国,只怕也是鞭长莫及,是为“道远难投”。

(4)、重耳31岁那年,他与申生、夷吾一起,被老爸赶出国都戍边。对重耳和夷吾来说这不算啥,就当知识青年下放接受再教育了,可太子戍边闻所未闻。自古太子是储君,是国本,轻易绝不会离开都城半步。太子申生的待遇引起了国人骚动,有大臣直言:申生怕是要失位了。

(5)、在逼死里克的几乎同时,晋惠公又派遣邳郑出使秦国,让他去知会秦穆公晋国不能如约交割河西八城。

(6)、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入沉疴。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子圉准备悄悄逃离秦国,回国接掌大位。当子圉把这个想法告诉夫人的时候,夫人回答说:

(7)、因为内政上的倒行逆施和外交上的背信弃义,晋惠公旗下人心涣散。在战斗进行到最危急的时刻,大夫庆郑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瞧着秦国把晋惠公给虏了去。

(8)、从狄国去齐国,可是一段不短的路程,拖家带口的不方便,重耳就把两个儿子和妻子留在了狄国。临行前娇妻恋恋不舍,你何时能回来接我们娘三个?重耳心里也没底,他一咬牙,这样吧,你等我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我还不回来,你就改嫁他人好了。

(9)、但从国际列强对晋国政治的后续影响看,狐偃的上述判断,尤其是对齐国的战略关切的判断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最有力的证据是公元前651公子夷吾返国即位之时,齐桓公居然不请自来,率领诸侯联军入晋相助了。

(10)、当然勃鞮再次失手了,54岁的重耳带领随从逃离翟国,准备投靠东方大国齐国,那里是大哥申生的母国,还有一位纵横天下的牛人齐桓公。

(11)、曹国虽小,却不是没见过世面的穷乡僻壤。它北望霸齐,南邻强宋,见证了齐桓公与宋襄公这两代春秋霸主的兴衰荣辱。重耳君臣能博得曹国政治精英“贤人”、“国相”的好评,足见5年的齐国之行,表面上耽于享乐重耳其实并非荒废光阴,他的“留学深造”初试合格了。

(12)、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间,他遭遇过其他诸侯国国君(或大臣)的无礼,也受到过礼遇,下面简单盘点下他受过的礼遇。

(13)、《秦汉三国五百年》第六部,从黄巾军起义到官渡之战!

(14)、重耳真的不想登国君之位吗?不!重耳见里克把持晋国朝政,连杀两任国君,致使晋国朝堂一片混乱。此时回去,指不定哪天就成了被杀的第三任。

(15)、在宋国——虽然宋襄公刚在泓水之战中败于楚并负伤,但还是以国礼接待了重耳一行人。

(16)、重耳听说后,忆起往事,立刻让人去请介子推。

(1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对自己今后将要担负的历史责任,踏上逃亡之路的重耳可不像旁观历史的我们这么清楚。逃亡在他的心里留下的,更多是耻辱与愤怒。

(18)、晋献公既不能洞悉齐桓公建立霸权的本质手段与其中缺陷,又不能正确分析晋国所处的国际形势。他本应该更专注于国内政治,却转而外务,汲汲于参与会盟。

(19)、十九年的流亡于各诸侯国之间,受尽了冷眼与蔑视,但也获得了一些大国雄主的赏识。恰恰是这样荣辱交加的经历,为晋文公后来的争霸之路,树立起一个个明确的标记。

(20)、从这一刻开始,重耳才真正体味到什么叫流浪,他们一行数十人一路躲避追兵,根本不敢住店,甚至不敢走大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惶惶如丧家之犬。

4、晋文公流浪19年

(1)、因为晋惠公夷吾登基之后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举措失当,正让他逐渐失去国内外的支持。

(2)、收到风声的重耳知道,是时候离开了。他向追随自己多年的五大臣说:“12年了,我们在这里歇息得太久。听说齐桓公招贤纳士,礼敬诸侯,志在图霸。现在贤臣管仲、隰朋相继去世,齐国正当用人之际。我们去齐国吧,倘若能成为像管仲那样的一代名臣,也算不枉此生。”

(3)、晋献公坚持把骊姬立为夫人,又诬陷当时的太子申生要谋害晋献公,这个太子也是过于天真了,别人让他去找老爹说明白,他却说这样会牵扯到骊姬,老爹宠爱骊姬,到时候他肯定会很不开心,就这样自杀了。没了太子,但还有其他儿子,重耳就这样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不得已逃出晋国,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4)、原来夷吾登基后没有对二哥重耳同病相怜,而是屁股决定脑袋:万一国人投靠二哥,支持他跟我抢龙椅怎么办?不行,得清除隐患!勃鞮,你去出趟差。

(5)、这些年,这些地方,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事儿,他们吃过苦、挨过饿、受尽了冷落、白眼和侮辱,甚至还被人跨国追杀——晋献公的继承人,居然继续了晋献公的变态政策,誓要将重耳斩草除根为止。

(6)、但晋国执政高层的战略思维和外交水平却没能跟上晋国的国力增长速度。在晋献公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献公以抱病之躯奔赴葵丘,参加齐桓公举行的诸侯会盟。道遇周公忌父,周公忌父向他分析了齐国霸政的诸多失误,并建议他不必强忍病痛,千里赴会,这对晋国没有意义。听从了周公忌父的建议,晋献公中途折返。

(7)、就连当初偷走钱粮的随从,也跑回来,称他也追随过晋文公,理当封赏。

(8)、楚成王哈哈大笑,说:“如果公子当了国君,将怎样报答我呢?”

(9)、刘邦的事迹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过。秦始皇公元前256年出生在赵地,刘邦公元前259年出生在沛郡。当秦始皇六合中原的时候,刘邦还在张耳旗下当门客,后来张耳成了通缉犯,刘邦只能回老家了。

(10)、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11)、不久,秦国那边传来消息,秦穆公请重耳入秦,他有意扶立重耳为晋国国君。原来,夷吾即位后不讲信义,数次得罪秦国,后来为了修复关系,夷吾将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此刻夷吾病重,太子圉背盟,扔下夫人怀赢(秦穆公之女)私自逃回晋国当上了国君,太子圉即晋怀公。

(12)、按照太子d之前的设想,秦国在韩原击败晋国之后,应该杀了晋惠公,然后请回公子重耳主持晋国大局。但是理智而务实的政治家秦穆公让他们失望了。

(13)、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14)、僖负羁之妻言于负羁曰:“吾观晋公子贤人也,其从者皆国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晋国。得晋国而讨无礼,曹其首诛也。子盍蚤自贰焉?”僖负羁馈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