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治家格言楷书书法作品(文案精选14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1-27 10:44:45 浏览59

朱柏庐治家格言书法欣赏

1、《朱柏庐治家格言》

(1)、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2)、(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3)、经常看到以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但谈到朱柏庐其人则大多茫然不知。今成此文,对人们了解朱柏庐其人及《治家格言》的精神内涵或有裨益。 

(4)、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5)、(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6)、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7)、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解读):乖僻的人往往是有聪明才智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趾高气昂,好胜性强,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来“治家”,肯定使人望而生畏,做出许多日后要后悔的错事来。另一种人则贪图安逸,消极颓废,也很难把家治好。勤则成,惰则败,凡事都是这样

(9)、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10)、(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11)、(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12)、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上,古人认为,形式必须服从、服务于内容,因此,家训之类的文章,一般都用楷书写出,以体现书写者恭敬、认真、虔诚甚至是诚惶诚恐的态度。如果用龙飞凤舞、迂回曲折的草书和篆书写出,则会影响和破坏阅读者的情趣,(因《治家格言》的接受者通常是儿童)而只剩下了它的保存和传世价值。

(13)、社会美德要遵循,诚实守信要崇尚,绿色低碳要倡导,黄赌毒害要远离。

(14)、行为不端正,好说是非,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就是三姑六婆,也是淫乱偷盗的媒介;婢女美丽侍妾妖艳,并非闺房之福。选用做事的仆人,不要选择外貌俊美的(又不是选美),妻妾最忌浓妆艳抹,争奇门艳。(容易争风吃醋,竞相奢华,醇成家祸。)

(15)、房子宽,路子宽,不如心胸宽;吃得好,穿得好,不如心境好。

(16)、(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17)、(解读):这一条道出传统中国人的思想:作什么事情都不要招摇,低调一些,实用就很好。

(18)、(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给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19)、万事和为贵,待人谦和驯;俭约以持家,富贵不忘本;饮食须合理,强身又健体。

(20)、一生立志学到老,一身正气不可少,一生敢于攀新高,一生历史要写好。

2、朱柏庐治家格言楷书书法作品

(1)、《朱子治家格言》是清初朱柏庐所著。朱柏庐(1617~1688),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今属江苏)人。与归有光、顾炎武为“昆山三贤”。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

(2)、(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3)、《金刚经》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佳作奖作品

(4)、(解读):这是说一个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圣贤之心的高尚的人。古人强调一个“圣人”,应当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官一定要为百姓、为国家着想。这是朱柏庐先生提出的做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做圣贤,存君国

(5)、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6)、廉洁如灯,照亮锦绣前程;持家如蚕,织出幸福生活。

(7)、(解读):这句话是说,应当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先修缮好房屋门窗;不要到了口渴想喝水时,这才去挖井。绸缪,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两句是告戒子弟做事情不能“急来抱佛脚”,一定要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很值得我们今天处事时作借鉴

(8)、(解读)一句写“勤”,一句写“谨”。清晨起来就要将庭院、台阶扫干净,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洁,这是“勤劳”的好习惯,也是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日出而作、闻鸡起舞,都有一个“勤”字在。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谨慎”。从礼子开始,儒家对勤俭治家和谨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

(9)、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10)、责任撰稿人 ▷ 东石  特约摄影师 ▷ 兔兔娃

(11)、(解读):别人有了吉祥可贺的事,不可生出妒忌心理;别人有难或有了灾祸,不可生出幸灾乐祸的心理。

(12)、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13)、三阳川某家中上房的《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中堂,图片由石佛镇夏彦彬拍摄

(14)、(注释):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15)、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16)、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17)、三阳川某家中上房的《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中堂,图片由中滩镇许玉霞拍摄

(18)、为人诚厚敦朴,处事强毅果恒,事亲忠孝节义,治家克勤克俭。

(19)、(评说):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20)、(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3、《朱柏庐治家格言》原文

(1)、他是明末时的诸生,与顾炎武、归庄是好朋友,入清后,不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不与清政府合作,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昆山的读书人。

(2)、《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3)、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4)、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5)、声明:本文由清雅阁原创发布,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6)、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流传十分广泛。在时人看来,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所言其小,区区小数,价值几何?所以往往不懂珍惜,随意糟蹋。而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勤俭质朴,严以律己。他谆谆告诫子孙,家常器具朴实洁净,瓦器胜过金玉器皿;饮食节省精细,园圃里种的蔬菜胜过贵重珍奇的食品。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要知道父母谋衣谋食的艰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7)、(解读):守住做人的本分安于命运,顺从时令听从天意如果做人是这样的话,可以说很完美了。通篇《朱子家训》,充满了朴素的、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熟读朱子家训,谨遵朱先生的教诲,你可能得不到荣华富贵,你却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的生活。

(8)、(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9)、结语:《治家格言》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10)、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1)、1夫妻像一双筷子,合在一起,才能品味生活的苦辣酸甜。

(12)、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13)、(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贪图好的田地。

(14)、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15)、罗伟城,字俊雅,自署雅逸轩,广东揭阳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揭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揭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16)、德为先,廉为上;忠立国,诚兴邦;勤生富,俭生康。

(17)、作者朱柏庐(1617-1688)作者朱用纯,字致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

(18)、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9)、(解读):嫁女儿要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要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方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这两句话都是让后人在嫁娶时,重德而勿重财。

(20)、1645年8月,抗清失败后,朱用纯父亲朱集璜投水身亡,这时他才十八岁。

4、《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及翻译

(1)、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2)、(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

(3)、(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4)、(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5)、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6)、(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7)、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8)、杜绝邪念、歪念、贪念之心,齐走勤劳、节俭、富家之路。

(9)、(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10)、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1)、(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12)、信息就等于金钱,从小开始重视信息的重要性。

(13)、(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4)、在这篇仅几百字的家训中,朱柏庐反复劝诫子孙注重日常细节,切莫看轻平常小事,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明末清初,虽经鼎革之沧桑,但随着商业社会不断繁荣,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奢侈享乐的风气不仅不衰反而愈盛,宴会动辄“罗列丰腆,穷极水陆,宴县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县官亦不乐”,区区七品县令就有菜必过百的排场,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这种习气所染,甚至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惯。朱柏庐深知,这种华而不实的生活风气,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从细节小事劝诫子孙勤俭持家,成为了这篇家训的主要内容。

(15)、凡事应该事先做好准备,不要等到下雨了,才想到要修补房子;口渴了才想到要挖井取水。至于自已常生活所需,应力求节俭朴素不要浪费。参加宴会时,餐会结束了就回家,千万不要沉迷在宴席热闹的气氛中,舍不得离去。日常学用的餐具,只要实用干净就好,即使是很普通的瓦罐、碗盘,也胜过价格昂贵如金似玉、却不实用的器皿;饮食要合乎自然简单、营养均衡与卫生三个原则,不能偏食,即便是自家菜园里种植的普通蔬菜,也胜过稀有珍贵的佳肴(山珍海味不易消化)。不要建筑华丽的豪宅,不要图谋肥沃的土地,一心一意希求累积财产。

(16)、(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17)、《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朱子治家格言》全文翻译,欢迎阅读。

(18)、人家有喜庆的事情,不可生出妒忌的心理;人家有祸患的时候,不要有幸灾乐祸的情绪。

(19)、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20)、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5、朱柏庐治家格言简介

(1)、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2)、嫁女儿要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要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方的淑女,不计较厚重陪嫁。

(3)、(解读):这句话是说,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时间上也不能无休无止。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他一直教导导诚不要专学那些挥霍的纨绔子弟。朱柏庐曾说过:俭,一要平心忍气,二要量力举事,三要节衣宿食。他写过一首教子诗:“四儿六岁五儿莫与肥甘习口馋。清白家风无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三餐饱饭何须酒,一箸黄韭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4)、祖宗虽然离我们遥远,但是祭祀的事情不可不诚心;子孙即使是愚钝,经书也不可不读。

(5)、(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6)、做人要有三德美德、道德、公德;处世要有三心爱心、善心、信心。

(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朱柏庐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9)、朱柏庐去世以后,各地相继将此文刻梓成书,各种家训选本也无不选入此篇,善书者写成字帖,使之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10)、(解读):“居身务期质朴”区别于“自奉必须俭约”是指“持身”而言,即自己的一举一动,不能欺诈,而要发自内心的待人诚信。心术要好,一言一行,循规蹈矩,勤俭安分,诚信无欺。教育子弟,一定要本乎道义,方正行事,并且要讲究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要有“义方”。今天来说,就是要以德育人。

(11)、(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12)、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3)、(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14)、家是温馨的港湾,宽容,谦让,是互相取暖的地方。

(15)、(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16)、(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17)、我们手牵手,爱情天天有;我们心连心,家和万事兴。

(18)、(注释):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囊(náng)橐(tuó):口袋。

(19)、笔名佛石,一九六四年生,甘肃天水石佛镇石佛村人。

(20)、看见富贵的人就生出陷害之心的人,是最可耻的;遇到贫穷的人故意作出不可一世的人,是最卑贱的。

(1)、出自明·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对于一碗粥,一碗饭,都应当思考得到它们是多么的不容易;一丝一线应该常常想到,这些东西的生产是多么的艰难。

(2)、凡事应当事前应当有所准备,就像没有下雨,先将房子不善修复;切莫临时抱佛脚,就像等到口渴的时候,才开始掘井一样。

(3)、(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4)、(解读):家道富厚,家庭关系往往容易和顺;家境贫苦,家庭关系往往比较紧张。朱柏庐则提出了和顺治贫的方法:一家人只要生活得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即使上顿不接下顿,也会有家庭的欢乐,有天伦之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了,苦一点也算不了什么。“国课”是指百姓应当上缴给国家的租税。早完成国家的钱粮课赋,不欠租税,没有了思想负担,即使口袋里没有盈余,身无分文,自己也能自得其乐。这句话的要旨是告诉我们人人为要建设营造一个和时时处处为国家着想,顺欢乐的家庭出力;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的大家——国家,国家在先,要有为国家服务的争先意识,幸福感

(5)、(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6)、(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7)、宜未雨而绸缪(chóumóu修缮的意思),

(8)、(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9)、出自清·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人生在世,千万不要说话过多,话说多了必定会有失误。

(10)、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1)、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12)、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13)、(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14)、10爱岗忠职守,自律树形象;为官需勤政,廉洁莫贪赃;为民办实事,造福在一方。

(15)、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16)、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17)、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扩展资料:《朱柏庐治家格言 》也称《朱子家训》,全文仅500余字,然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三百年来最具影响力,也是内容最为详尽的一部“治家”规范书。作者:朱用纯(1627 ~ 1698 年),字致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18)、柴米油盐酱醋茶,艰苦奋斗好持家,左右逢源两头夸,家庭和睦关系大。

(19)、(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20)、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这其中,家训无疑是一朵奇葩。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范、家诫等,是长辈垂诫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及社会人际关系的言行准则。家训取材广泛,或剪辑经典,或采撷百家,或阐发前人教诲,或总结切身体验,熔铸成文朴义实的精炼语言,堪称治家从学、立身处世的指南。

(1)、听从妇人的言论,溺爱骨肉,这哪是大丈夫的作为;偏重钱财,不孝父母,不是人的子孙行为。

(2)、读书是以学**圣贤为志向的,不是仅仅为了科举考试;作官的时候心里要有国君和国家,哪里仅仅计较自己的家庭。

(3)、(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4)、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5)、读书志在学习圣贤,做官能把思放在国家百姓身上;谨守本分,安于命运不妄求,一切顺乎时局、天理而行。能够做到这样,差不多就可以接近圣贤的境界了。

(6)、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需多温恤。

(7)、共筑家庭反腐倡廉防线,同谱中华和谐幸福新篇。

(8)、守住做人的本分安于命运,顺从时令听从天意;如果做人是这样的话,可以说很完美了。

(9)、(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10)、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授权·欢迎朋友圈分享

(11)、《朱子家训》之所以三百年间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种既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通俗易懂则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语言骈偶则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12)、(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13)、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愧纳集》、《毋欺录>、《柏庐外集》、《大学中庸讲义》等。

(14)、一是:他们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季文子看到国内还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身为国相的他感到惭愧。诸葛亮则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子孙一旦过上了奢华的生活还会有远大的志向吗?

(15)、这篇文章影响深远,有些还成为成语被广泛应用。

(16)、(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17)、(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8)、锅碗瓢盆奏响以德治家和谐曲,柴米油盐烹调勤俭孝悌幸福味。

(19)、(解读):这句讲用钱不留余地必穷,用力不留余地身必病。因此,真正的聪明人,做事一定留有余地。少壮时要为暮年留余地,祖辈、父辈要为子孙留余地。今天来说,就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而当财富、事业等方面春风得意之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顺风蓬扯得过足,要“见好就收”,不能贪得无厌,否则,事物将走向其反面

(20)、于己,明德守信;于人,乐善谦礼;于家,相敬和睦;于国,奉公守法。

(1)、与此同时,以此为内容的各种版本的印刷品,在社会上也纷纷出现。

(2)、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3)、《朱子家训》是《朱柏庐治家格言》的俗称。作者朱柏庐,江苏昆山人,名用纯,字致柏庐为其自号。朱夫子生活在明末清初,他是明朝的生员,治学以二程、朱熹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康熙时,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与爱新觉罗氏不合作,以课读学子为业,终老乡间,有古贤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