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诗词虞美人
1、李煜最出名十首诗词
(1)、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通音律,善书画,早期作品大多反映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亡国后的篇什,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感伤囚徒处境,言辞凄苦,感情深沉,直率天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对后代颇有影响。
(2)、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什么时间完了结束呢!过往的事太多了,又能明白多少?昨夜春风又吹过小楼,时光又是一年,不忍心回头想象,在月光照耀下已被灭亡的国家和都城那凄凉的景象。
(3)、感慨他阶下囚生活的无尽心酸,“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字字看来皆是血,今非昔比痛断肠。所以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4)、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
(5)、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6)、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7)、“小楼昨夜又东风,江山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江山却早已被灭亡。作者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几多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江山的深深怀念。“江山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8)、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
(9)、“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
(10)、一首《虞美人》,成就了李煜个人词史上的辉煌,也葬送了他宝贵的生命。据说宋太宗被“小楼昨夜又东风”激怒,赐下毒酒一杯。李煜死后被追为吴王,爱妻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美人香消玉殒随爱仙逝,空留一段《虞美人》孤独遗世千古传唱。
(11)、 诗词的魅力在于,短短的数十字,一字一句都蕴含了极深的文化内涵、醇香的韵味和历史厚重感。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艰难的时刻,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更是如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后半生可谓写尽了千古愁。
(12)、9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将现实与过去对比来写的句子是: 。
(13)、我们能把他的矛盾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可以将词句一句句拆开分析:哪里用了平声,哪里用了仄声,什么词与什么词相对应,这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感情......我们可以理智的指指点点,这两句如何,那两句有如何。他却不可能想我们一样理智。
(14)、陈北岸:中国杭州。好声音梦工场创始人;2001至2008省广电主持人;2009至201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教师;2013开办北岸故事汇,网络电台;2015创办好声音梦工场。擅长:小说演播、配音、塑声。
(1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16)、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17)、李煜走后,世间留下了他的词作。人们记不得他当皇帝时候的词,却
(18)、纵观李煜的一生,半时词人,半是帝王。为词,他香艳旖旎;为王,也多如此。
(1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20)、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2、唐朝诗人李煜的虞美人诗词
(1)、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2)、"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3)、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哀愁,显示了这哀愁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
(5)、“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
(7)、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个字,五仄四平,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
(8)、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9)、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10)、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11)、(视听)北岸老师诵一元兄老师《香恋》;视频:大林-扎溪卡
(12)、一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了结?过去的事记的很多!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年龄已经变老。问我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13)、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往事知道的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早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14)、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6)、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17)、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的阔达胸伟。
(18)、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时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19)、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0)、 这首词是他刚刚被俘到宋朝的时候写的。表面上他沉默不言,忍辱负重愿意称臣,但是面对故国江山,山河易主,他岂能无动于衷?但那又如何?又能与谁说?他只能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亡国之痛,一字一句抒于纸上,字字血,声声泪。
3、李煜最著名20首诗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2)、“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3)、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4)、⑵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⑶砌:台阶。
(5)、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6)、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7)、“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8)、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0)、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1)、(视听)北岸诵一元兄《有了你,洁白的雪地》;视频:湘潍
(12)、6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 。
(13)、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14)、8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 。
(15)、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16)、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17)、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18)、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最终被宋灭掉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1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0)、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4、李煜《长相思》
(1)、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2)、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3)、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5)、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 。
(6)、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 。
(8)、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邓丽君轻柔的歌声飘忽而来,一字一泪,沉痛悲凉,荡气回肠。此时,我的耳畔又回旋起李煜的另一首《虞美人》,同样的沉闷忧伤,同样的思情难耐,同样的茕茕孑立,一字一泪。
(9)、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10)、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11)、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12)、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
(13)、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赏析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14)、“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5)、 此词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7)、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18)、⑸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1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0)、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5、宋词李煜虞美人
(1)、归宋后又过了一年,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2)、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3)、北岸老师精彩演绎《太平公主的爱情》经典对白
(4)、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6)、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 。
(7)、应犹:一作“依然”。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8)、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9)、 《虞美人》的词牌名自带亲切感,记忆中它是伴随着邓丽君的《几多愁》,幽幽地走进我心田。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字字句句皆是流不尽的愁。忆往昔,春花秋月、雕栏玉砌应犹在;看今朝,朱颜已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岁月无声,空悲切,小楼东风使君愁;蓦然回首,凭栏处,唯有诗词照孤心。
(10)、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11)、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片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12)、“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1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4)、一年又过去,还要经受生不如死的煎熬。表达作者念念不忘故国,更加痛苦不堪的情感。
(15)、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
(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7)、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616462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
(18)、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19)、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20)、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1)、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2)、 “笙歌未散尊前在”,在过去当皇帝的岁月里,在他酒杯前的,是为他的家国奋斗的臣子们,大家在冰雪未消的春节里商量着如何保卫国土,为国而战。而现在,回天乏术,他却被囚禁在这看似富丽堂皇的宋朝宫殿里,几个月间,满鬓白发,往事经不起这样的回忆呀!
(3)、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合诵)北岸&卿卿两位老师精彩演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5)、读古诗词,比读现代诗难。难在诗人字斟句酌,字字精炼。声音者想要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境和情怀,也需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斟酌,往往因为一个字表达不到位,全部删除重录——这真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好在幸亏没想过讨好谁,一切全凭喜欢。
(6)、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煜的绝命词。相传他于七夕之夜,在寓所命歌姬作乐,唱新作《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
(7)、”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8)、✦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9)、简介:李煜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蓬居士,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李煜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湎于奢靡逸乐的宫廷生活。宋灭南唐,李煜肉袒投降,被俘到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相传三年后被宋太宗毒死.
(10)、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12)、词的上片,写春景以引抒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作者以景入情,用细腻的观察、清丽的语言极力刻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但「风回」一句也让读者隐约感到作者虽面对春色,心中却满是旧思的忧愤之情。「凭栏」句一出,词意渐明,「无言」中仿佛有千言万语。「依旧」是对往昔的怀恋,对现实的感慨。如果说上片还是清丽多于灰暗,春光胜于春愁的话,那么下片则是把上片原有的那一点点由回忆中升起的生机在现实的痛苦中消灭了。承接上片引出的对奢华生活的回忆更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愁怨,「烛明」一句中孤独情思,到了「满鬓」一句无法自禁,哀怨至极。这是全词的点题之句,也是全词中最具情感震撼力的一句。全词描写生动,笔触细致,情景融汇,由景见情,由情生景,借伤春以怀旧,借怀旧以发怨,借发怨以显痛苦,结构精妙,意象生动,在感情上十分挚烈,艺术手法上相当成熟,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13)、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