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的故事和含义10字(文案精选9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2-27 08:21:43 浏览59

悬梁刺股的典故50字

1、悬梁刺股的典故50字简短

(1)、李密是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一开始凭借父荫在宫里担任宿卫。后来他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

(2)、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3)、学成后,斗志昂扬的苏秦步入社会,开始游说诸侯,苏秦认为已经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学到手里,所以迫不及待的就离开了这个学习的地方。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和美好,经过一年苏秦并没有什么成就,反而更加穷困潦倒,到最后只能被迫返乡。回到家乡后,苏秦觉得无言面对心情父老,心里也是有很大的压力,回到家乡后家里人也对苏秦很不理解,觉得自作自受落得了个如此下场。苏秦此后就将自己关在家里,门也不出,开始发奋读书。苏秦日夜苦读,读书常常读到深夜,有时候都不上床睡觉就趴在书上眯一会再继续学习。第二天很是后悔自己睡着了,那一天,苏秦专心学习,但是眼皮不断打架,实在困的不行,然后趴倒在书桌上,突然被什么东西刺到手了一下子惊醒,瞬间就不困了。苏秦一看原来是锥子。

(4)、杨玄感起兵,李密配合。起义失败后,李密投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首领之自称魏公。

(5)、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6)、战国时期一个叫苏秦的政治家,他虽有雄心壮志,但因他年轻时学问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去做事,都不受重视。

(7)、苍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勤奋学习,他变成一名通晓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家。

(8)、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9)、孙康的故事应该是在冬天。一个晚上,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10)、悬梁刺股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11)、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12)、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13)、主人公用绳子吊住脖子,用剪刀刺大腿,保持头脑清醒来学习。

(14)、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15)、贝多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的光辉永远流传下来。如今,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几乎不存在痛苦,但是,我们却缺少了那种坚强、刻苦的精神。贝多芬的事迹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意外可能随时会降临在我们的身上,而我们能否坚强地去面对呢?所以,我要学习贝多芬坚强、刻苦的精神,不向困难低头。

(16)、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天都要求自己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笔,就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为王羲之的坚持与勤奋,他才被人称为“书圣”。

(17)、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来增加自己的学识。他经常读书到深夜,这时就会困倦打瞌睡,但他还要学习,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拿锥子来刺自己的大腿,这样突然的刺痛使他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18)、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19)、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20)、家人见他外出一年,不但官没做上,还花光了盘缠,都很生气。父母不理他,妻子回了娘家,哥哥唉声叹气,邻人更是风言风语,说他不是做官的材料。他走了一天才到家,粒米未进,肚子饿得厉害,央求嫂子给他做碗饭吃。不料,嫂子不但不给做饭,还没好气地说:“种地的,靠收了庄稼吃饭;纺织的,靠纺线织布卖钱吃饭;念书的,靠做官拿俸禄吃饭。你呢?一不会种地,二不会纺织,去拜师学艺,结果一事无成,哪还有你的饭吃?还是去乞讨谋生吧!”

2、悬梁刺股的故事和含义10字

(1)、两年后,鬼谷子见苏秦学业已成,令其二次下山。这次下山后,他又去游说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君主,向他们详细分析了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提出了联合抗秦的策略,受到了各国的欢迎,也得到了各国的重用,并被六国同时任命为相,佩带六国相印。

(2)、等他长大一些,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很少有时间看书,匡衡很着急,就想多利用晚上的时间,可又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

(3)、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4)、苏秦待师傅走后,打开书箱,找出过去读过的书,重新诵读起来,常常废寝忘食,彻夜不眠。有时读得太累了,不知不觉的便想闭眼睡觉,但一想到去游说各国所遭到的冷遇,以及父母家人的冷嘲热讽,便又十分恨自己没有志气,于是又继续读了下去。可是,过了一会儿,眼皮又合在了一起,想睁也睁不开。他又生自己的气了,索性拿来一把锥子,狠狠地朝大腿上刺了一下。这一招果然有效,剧烈的疼痛彻底赶走了睡意,他又聚精会神地读了下去。从此以后,他经常用这种方法督促自己读书;有时因为他读书专心,血流了一腿也不知道。

(5)、    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民间传说资源。民间传说在一代一代的流传过程中,它的语言和表述日趋生动化,多样化。这些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故事伴随着我们一代代人的童年和成长,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奇想听书汇”之“中国民间传统故事”系列将带领大家回归到民间传说口耳相传、自然传承的年代。奇趣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加上华美大气的中国风绘画,期待与孩子们一起开启中国传统文化之门!

(6)、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7)、苏秦本是个血气方刚的有志少年,哪里受得了这种侮辱?他一气之下,哭着二次上了鬼谷山,伤心地向师傅诉说了下山后的不幸遭遇,恳求鬼谷子再次收他为徒,表示要重新学艺。鬼谷子笑着说:“这些不幸遭遇看来好像是坏事,可对你来说,倒是件好事,它使你真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这也是我早已料到的。不过,你知错能改就好,现在重新学习还为时不晚。”尔后,鬼谷子领苏秦来到他过去读书的房内,接着说:“这些是你当初学习时所用的一切,我让人专门为你封存好的,你就继续使用吧!”

(8)、于是,一年之后,他把苏秦叫到自己房中说:“苏秦,你上山已经一年,学得怎么样了?”苏秦得意地回答:“你所让背的,我都会背了,你不让背的,我也全能背下来,且能倒背如流。”鬼谷子又说:“如果现在要你下山建功立业,你认为自己的学问够用了吗?”苏秦不谦虚地说:“我想可能差不多了吧。”鬼谷子说:“那好吧,我看你在山上也学不进去了,就提前下山吧。不过,如果遇到了什么困难,可再上山找我。”

(9)、孙敬最终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10)、可以想象得出,一个音乐家如果失去了听力,他将如何去创作,如何去铸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但是,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几乎全是在耳聋期间完成的。尽管如此,命运却不肯放过贝多芬,当他的创作激情达到高潮时,病魔在一点点的向他发出进攻,使他的身体逐渐恶化,直至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11)、再说“刺股”。那是战国时苏秦的故事。《战国策•秦 策》载,苏秦,洛阳人,字季子,为了想做大官,也曾拼命读书。其读书的目的姑置不论,但是苦学的精神,却也难得。晚上读书读得疲倦了,老打瞌睡,他也想了 一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一瞌睡,就猛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便继续读下去。这就是苏秦“引锥刺股”的故事。

(12)、后来,鬼谷子如遇上不爱学习的弟子,总用苏秦“锥刺股”的精神进行教育。于是,“锥刺股”便和后来孙敬的“头悬梁”在一起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

(13)、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合作QQ1511332864

(14)、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

(15)、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6)、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17)、初中语文12部必考名著梳理,一天一篇,收藏起来慢慢看!

(18)、有时候,孙敬读书甚至读到三更半夜,这时候他很容易犯困打瞌睡,为了不影响学习,他左思右想,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累了打瞌睡时,只要一低头,绳子就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因疼痛而清醒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再继续学习了。孙敬这样孜孜不倦的勤奋好学,后来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19)、后来,孙康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当了御史大夫。

(20)、两个故事合起来,就成了“悬梁刺股”这句成语。

3、悬梁刺股的故事和含义50个字

(1)、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2)、苏秦落魄回乡,亲朋好友都不能理解苏秦,并且对苏秦态度冷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世态炎凉,面对如此困境,苏秦并没有受其影响,而是发誓要出人头地改头换面,把逆境当成是自己前进的动力,更能坚定自己的决心。

(3)、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考试不及格,老师要让他留级,同学们也笑话他,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而是发奋学习,最后取得了优异成绩。出国留学时他又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了气,成了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

(4)、故事讲演者: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馆员 卢晶

(5)、描写吕蒙书本不离手,后来用以人们形容勤奋好学。

(6)、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7)、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之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8)、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头悬梁)

(9)、有一天他躺在床上背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原来是邻居家的灯光。于是,匡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就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10)、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

(11)、译文:孙敬,字文宝,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用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12)、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13)、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14)、通过苏秦刺骨读书的故事我们可以从这件事情中看出来一个启示,那就是如果要让事情成功,那就是下定决心会不放弃。找好属于自己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一直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能吃苦耐劳,总会用成功的时候。

(15)、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16)、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习,以至于从早到晚都不休息。当疲惫不堪想要休息时,用绳子系上自己的头发,系在屋梁上,一旦打瞌睡时,绳子拉扯头发,就能够保持清醒,继续学习了。)

(17)、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其中最为出名的故事就有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孙敬的头悬梁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的锥刺骨。本期绘本《悬梁刺股》,通过生动活泼的绘本故事,让小朋友们感受悬梁刺股的故事寓意:对待学习要刻苦勤奋。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会刻苦、坚持才能做好、做成事情。

(18)、苏秦因为想刻苦学习,所以每天都学到深夜,但他怕自己打盹耽误读书,一有困意他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就这样,他终于成为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我读了这个故事后,觉得苏秦学习非常刻苦,同时也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我们学习应该像苏秦一样刻苦,也要做一个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哦!

(19)、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0)、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4、悬梁刺股的典故和寓意

(1)、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因为长时间读书,十分困倦,想要打瞌睡,这时他为了保持清醒,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流了很多血,一直到脚踝处。)

(2)、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邻居们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冷水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坚持读书。几年的苦读之后,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他再次去游说,后终于成为一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3)、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4)、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他的主张仍未被实行。苏秦黑色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5)、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6)、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7)、东汉时期,也有一个像苏秦一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8)、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9)、关于苏秦悬梁刺骨的文言文——苏秦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

(10)、苏秦落魄回乡,亲朋好友都不能理解苏秦,并且对苏秦态度冷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世态炎凉,面对如此困境,苏秦并没有受其影响,而是发誓要出人头地改头换面,把逆境当成是自己前进的动力,更能坚定自己的决心。

(11)、不过,被汉元帝封为乐安侯之后,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被告发而免为庶人。

(12)、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13)、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14)、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15)、匡衡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16)、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17)、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

(18)、不过,你知道每个典故的主人公,后来都怎么样了吗?说起来,其中还有一个贪官。

(19)、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0)、(典故):成语“头悬梁”和“锥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5、悬梁刺股的典故80字

(1)、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2)、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3)、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

(4)、有次去拜访朋友的时候,李密骑着一头黄牛,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

(5)、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  在当前全民抗疫的形势下,小朋友们暂时还不能到图书馆,参加我们的现场读书会。但我们可以居家抗疫,静心读书学习。为此,我馆特举办“奇想听书汇”——线上分享活动,在云端为孩子们带来好书,分享阅读的美好。本活动将按“系列导读”的形式,为孩子们带来饱含“奇思妙想”的绘本作品,用图文、音频的形式,与读者朋友一同赏读。

(7)、苏秦出身于中等平民人家,幼时很是聪明,六七岁便熟知诗书礼仪,很受家人宠爱,乡里都称赞他不同凡响,将来必成大器。也许正是这种过分的称赞,使他飘飘然起来,总是认为自己聪明,而不愿踏实苦读。后来,他听说鬼谷山有个鬼谷子,很有学问,是个世外高人。当初孙膑、庞涓之所以能成为有名的将相,其学识就是从鬼谷山学来的。苏秦求官心切,就在十二岁那年,告别父母,到鬼谷山拜师学艺去了。

(8)、永嘉之乱后,祖逖率领亲d避乱于江淮,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永嘉之乱:西晋后期,匈奴军发动战争,攻破晋都洛阳,俘虏晋帝,西晋灭亡)

(9)、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10)、苏秦来到鬼谷山,见过鬼谷子,说明来意。鬼谷子见他虽然小小年纪,但聪敏灵秀,又跋山涉水前来学艺,认为他很有志气,便高兴地收他为徒,并针对其特点,教他“纵横术”(战国时期从事外交活动的一种学问)。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鬼谷子发现苏秦自恃天资聪颖,学习很不用功,也很不谦虚,对纵横术只学了点皮毛,而不去理解其中的内涵。虽然几经批评教育,他总是表面接受,过后仍学不进去,只知夸夸其谈,不知联系实际。鬼谷子认为,苏秦天分虽好,但只对其进行一般的教育,是激发不起他刻苦用功的。对这个特殊的学生,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11)、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2)、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13)、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