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原文
1、心经全文
(1)、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2)、 ⑧除六斋日受持外,其他日子也一样可以受持八关斋戒。每日早晨6-7时,要在佛像前,重复自誓受戒,再念一遍《自誓受戒仪轨》(大概5-6分钟就念完了),然后按照八关斋戒的要求来做,到明天早晨6时就解戒了。
(3)、到了公元元年前后,北印度贵霜帝国成为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中心。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佛教开始向中国进行传播。贵霜帝国当时既和中国有着交往,同时和中东的波斯乃至于古罗马地区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时候,以大众部佛教为基础,吸收了少量上座部佛教思想,以及印度本土婆罗门教和波斯拜火教,再加上古希腊宗教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佛教教派,大乘佛教。大乘指的是能够同时容纳多人乘坐的马车。与之相对的是,小乘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用来对之前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进行贬称的一种称呼。指的是只能够由一人乘坐的马车。从这个名称上看就体现了两种思想。早期佛教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开始提倡通过帮助他人解脱,从而实现自身解脱,也就是有普渡众生的思想。
(4)、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我当先与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复以法味令住安乐,乃至菩提。
(5)、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造诸恶业,自赞毁他,命终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从彼终已来生人间,或作牛马驼驴之属,恒被鞭挞,饥渴缠心,身常负重,困苦疲极。若得为人,生居下贱奴婢仆使,被他驱役,恒不自在。由昔人中,曾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善根力,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怨,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乃至菩提。
(6)、接下来谈大藏经的构成和三大体系的差别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哪个体系,都是按照经律论三藏的体系进行编著的。经指的是佛陀或者菩萨的教诲所形成的文字。律实际上就是戒律。论是后世僧侣对于佛经的理解认识和阐发所形成的著述。狭义的佛经指的就是大藏经当中的经藏部分。在这三部分当中论的后世著作身份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肯定就不需要讨论是不是有佛陀所写或者所著。至于律,内容最少中派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小,一般认为是从佛陀创立佛教开始一直延续下来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争论主要出在经藏部分。
(7)、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8)、“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9)、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
(10)、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11)、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斗诤言讼,因生忧恼,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斗讼解散,慈心相向,乃至菩提。
(12)、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将见亵慢之罪。
(13)、 依据:经云:“善男子,若有从他三受三皈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是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皈清净斋法。”——《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大正藏第24册No.1488)经文大意:发心受三皈、八关斋戒,……不能在佛像前自誓受戒,要依法师授受戒法……方为三皈、清净斋法。
(14)、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15)、尔时具寿阿难,问救脱菩萨曰:“善男子,恭敬供养彼七如来,其法云何?”
(16)、尔时佛告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于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然彼佛土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亦无女人,及三恶趣苦恼之声。以净琉璃而为其地,城阙宫殿,及诸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于彼国中有二菩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于彼无量菩萨众中而为上首,能持彼佛正法宝藏。是故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17)、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18)、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19)、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20)、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最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2、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原文
(1)、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2)、“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
(3)、尔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病苦恼皆除,受安隐乐。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至心念诵,皆得如意,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勿令废忘。
(4)、楞严经是一部详尽完备的"破魔大全"!你不可不知,不可不奉行(成观法师)
(5)、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6)、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无憎爱故。
(7)、其四(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
(8)、 ⑥第一次之后,每次再受八关斋戒,便可以遵循下面的《自誓受戒仪轨》,在佛像前自誓受戒。
(9)、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诸戒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生三恶趣中。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七佛如来,众苦皆除,所生之子,颜貌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少病安乐,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10)、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11)、在佛陀去世之后大约200年的时候,佛教僧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主张改革的青年僧人形成了大众部,主张对原有的佛教思想进行修改,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另外一些主张坚持传统的老年僧人则成为了上座部。他们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前身。因为发生分类,所以对佛教经典的传承和解读自然也就发生了不同的意见。双方分道扬镳之后,佛经内容就开始出现差别。
(12)、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13)、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其家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诸佛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悉皆隐没,不能为患。或有水火刀毒、悬崖险道、恶象狮子、虎狼熊罴、蛇蝎蜈蚣,如是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所有怨敌悉皆退散。
(14)、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15)、“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16)、其五(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17)、吾在省府洲县为城隍土地,吾在行长点口茶方酒水为财神土地,吾在水边为桥头土地,
(18)、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
(19)、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20)、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3、佛经原文看不懂怎么办
(1)、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2)、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3)、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4)、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5)、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6)、菩萨:菩萨是梵语,译成汉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这个「人」即是菩萨。
(7)、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众恶业,不信三宝,随虚妄见,弃背正理,爱乐邪徒,谤毁佛经,言非圣说,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当堕地狱无有出期。设得为人,生八难处,远离正道,盲无慧目。如是之人,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临命终时正念现前,解脱众难,常生中国,受胜妙乐,乃至菩提。
(8)、“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逐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体。到了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进入了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进入了密教发展阶段。所谓密教也叫密宗。指的是通过隐秘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传承的宗派。原本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后来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的特点是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内容。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仪式仪轨。而密教的发展时期恰好又是藏区吸收佛教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呈现了以密教为主的这样一种特点。藏文大藏经当中就保留了大量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经典。这是和汉文大藏经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密教经典当中的一些修行思想和方法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宋代时候设立的官方佛经译场当中,并不翻译此类经典。 汉文大藏经当中密教经典文献就远不如藏文大藏经丰富。但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保存,汉文大藏经要优于藏文大藏经。
(10)、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11)、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见劫将尽,火欲起时,生大忧怖,苦恼悲泣,由彼前身恶业力故,受斯众苦,无所归依,若能至心称我名者,所有忧苦,悉皆消灭,受清凉乐,从此命终,于我佛土莲华化生,常修善法,乃至菩提。
(12)、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13)、第二季: 在光明出生以前,大地上充斥着黑暗,人类天生畏惧黑暗,那是光明无法抵达的阴霾之地,在那里涌动着令人恐惧的存在。《红月》 夜幕降临,神灵安寝,羊角弯曲,乌鸦嗤笑。黑色的花朵徐徐绽放,欲界众生,如扑火之蝇。《药师》
(14)、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15)、复次行施。随自心愿获其报应。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软触。亲手布施。得众人尊重眷属圆满富贵安乐之报。或以饮食布施。而得大力。或以酥油之灯布施。而得天眼。或以音乐布施。而得天耳。或以汤药布施。而得长寿。或以住处布施。而得楼阁田园。或以法说布施。而得甘露。
(16)、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7)、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所发四种微妙大愿。若有众生闻彼佛名,昼夜六时,称名礼敬,至心供养,于众生处起慈悲心,业障消灭,解脱忧苦,无病长寿,得宿命智,于彼佛土莲华化生,常为诸天之所卫护。曼殊室利,称彼佛名,能生如是无量福业,而彼佛土愿力庄严、殊胜功德,声闻独觉所不能知,唯除如来应正等觉。
(18)、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19)、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20)、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4、佛经原文抄写
(1)、 ②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体验出家人修行的戒律和斋法,是为在家居士少用功行得大利益而施设的方便法门;八关斋戒的本质,就是在家人一日一夜或者几日几夜短时间体验出家生活。
(2)、“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3)、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4)、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5)、尔时释迦牟尼如来,知诸天众心之所念,即入驚(jing)召一切如来,甚深妙定。才入定已,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雨天妙华,及天香末。彼七如来见是相已,各从其国来至索诃世界,与释迦如来共相问讯。时佛世尊,由其先世本愿力故,各各自于天宝庄严师子座上随处安坐,诸菩萨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国王王子、中宫妃主,并诸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6)、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常为忧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忧悲及诸苦恼,悉皆消灭,长寿安隐,乃至菩提。
(7)、曼殊室利,是为彼佛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四种微妙大愿。曼殊室利,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与上妙宝如来世界等无有异。
(8)、"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受戒就是受忍辱,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依忍辱修行是根本!
(9)、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更相陵慢,共为仇隙,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犹如父母,乃至菩提。
(10)、尔时,世尊说此大力大明咒时,众中所有诸大菩萨,四大天王释梵王等赞言:“善哉善哉,大悲世尊,能说如是过去如来大力神咒,为欲饶益无量众生,竭烦恼海,登涅槃岸,除去疾病,所愿皆满。“
(11)、呾(da)姪(zhi)他(tuo) 要窶(ju)莫窶(ju) 呾啰窶(ju) 么么窶具囇 诃呼(去)醯(xi)(去)末啰(la)末啰末啰 竖树囇布囇 莎(suo)诃
(12)、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13)、“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尔时舍卫国王白佛言。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佛言。大王。若求胜妙福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妒。正见相应远于不善。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门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
(15)、“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16)、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17)、“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18)、 又云:“受持八关斋戒,除五逆罪,其他一切罪,悉皆消灭。”——《优婆塞戒经》(大正藏第24册No.1488)
(19)、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20)、佛告诸苾刍。如是三十七种。智者所行微妙施行。汝今受持。
5、我愿化作石桥佛经原文
(1)、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2)、受人供养,若有人诵经念佛,获福无量,凡过甲子庚申,吾同五瘟使者巡游,
(3)、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4)、“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5)、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6)、 我从今日今时,发起净心,乃至过是夜分,讫于明旦,日初出时,于其中间,奉持八戒。
(7)、读经同样讲因缘,你如果真想学佛,这真不是大问题。互联网上翻译到处都有。
(8)、 ①普礼真言: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如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1遍)。唵缚日啰哞(3遍)。
(9)、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佛菩提时,自身光明照无边界,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诸有情如我无异。
(10)、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11)、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12)、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13)、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于十方界若有女人,贪淫烦恼常覆其心,相续有娠(shen),深可厌恶,临当产时,受大苦恼,闻我名字暂经其耳,或复称念,由是力故,众苦皆除,舍此身已常为男子,乃至菩提。
(14)、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在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
(15)、佛告阿难:“彼诸有情,若得耳闻诸佛名号,堕恶趣者,无有是处,唯除定业不可转者。阿难,此是诸佛甚深境界,难可信解。汝能信受,当知皆是如来威力。阿难,一切声闻独觉等,皆不能知,唯除一生补处菩萨。阿难,彼诸如来,无量菩萨行,无量巧方便,无量广大愿,如是行愿善巧方便,我若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
(16)、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17)、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18)、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9)、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20)、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于险难处,为诸恶兽、熊罴(pi)狮子、虎豹豺狼、蚖(wan)蛇蝮蝎之所侵恼,欲断其命,发声大叫,受此苦时,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恐怖皆得解脱,诸恶兽等悉起慈心,常得安乐,乃至菩提。
(1)、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呾(da)姪(zhi)他(tuo) 悉睇悉睇 苏悉睇 谟折你 木刹你 目帝毗(pi)目帝 菴(an)末丽 毗末丽忙揭例 呬(xi)囒若揭鞞(pi) 曷(he)喇呾(da)娜 揭鞞萨婆頞(e)他 娑但你 钵啰(la)摩頞他 娑但你 末捺细 莫诃末捺细 頞步帝 頞窒步帝 毗多婆曳 苏跋泥(去) 跋啰蚶(han)摩 瞿使(去) 跋啰蚶摩 柱使帝 萨婆頞剃数 阿钵啰市帝 萨跋呾(da)啰(la) 阿钵喇底喝帝 折睹杀瑟㮹(zhi) 勃陀俱胝(di) 婆使帝 纳摩萨婆 但他(tuo)揭多喃 莎(suo)诃”
(3)、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4)、给您普及一下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发布的伪经目录大全:
(5)、尔时世尊赞诸药叉大将言:“善哉善哉,大药叉将,汝等念报七佛如来恩德者,常应如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6)、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7)、复次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圆满香积,佛号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应正等觉,有无量亿万菩萨围绕,现在说法。曼殊室利,彼佛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
(8)、“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9)、 又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粮。”——《佛说护净经》(大正藏 No.0748)
(10)、把身体修炼得像仙鹤般轻灵,千年生长的松树下相伴着两卷佛经。
(11)、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12)、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13)、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14)、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少乏衣食,璎珞卧具,财货珍宝,香华伎乐,若能至心称我名者,由是力故,所乏资生皆得充足,乃至菩提。
(15)、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佉啰佉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贺贺。苏怛拏。吽。泼抹拏。娑婆诃。(三遍)
(16)、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17)、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18)、“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19)、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20)、★十方如来的所有功德都回向给你!你诵持!楞严咒(附5法师诵咒)
(1)、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2)、土地经无此一说,是伪经。我把相关伪经的目录发在这里,供你参考:
(3)、尔时七佛说此咒时,光明普照,大地震动,种种神变,一时俱现。时诸大众,见此事已,各各随力,以天香华、涂香末香,奉上彼佛,咸唱善哉,右绕七匝。彼佛世尊,同声唱言:“汝等一切人天大众,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王王子、妃后大臣、寮(liao)庶之类,若于此咒,受持读诵,听闻演说,以妙香华,供养经卷,著新净衣,在清净处,持八戒斋,于诸含识,常生慈愍,如是供养,得无量福。若复有人,有所祈愿,应当造此七佛形像,可于净处,以诸香华、悬缯旛盖、上妙饮食及诸妓乐而为供养。并复供养菩萨诸天,在佛像前端坐诵咒。于七日中持八戒斋,诵满一千八遍。彼诸如来及诸菩萨悉皆护念,执金刚菩萨并诸释梵四天王等亦来拥卫。此人所有五无间罪,一切业障,悉皆消灭,无病延年,亦无横死及诸疾疫。他方贼盗欲来侵境,斗诤战阵,言讼仇隙,饥俭旱涝,如是等怖,一切皆除,共起慈心,犹如父母。有所愿求,无不遂意。”
(4)、皆是吾之眷属,致使人间疾病死亡,官牢牢狱,盗贼相侵百怪竟起,六畜损伤,
(5)、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菩萨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无量业障有情,种种疾病忧悲苦恼,得安乐故,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国土庄严。此由如来威神之力,令发斯问。汝今谛听,善思惟之,当为汝说。”
(6)、 ②供养:点香、燃烛、供水、奉果、献花等。
(7)、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由先恶业,共相斗诤,作不饶益,弓箭刀仗互为伤损,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不相伤害,不善之念尚自不生,况于前人欲断其命,常行喜舍,乃至菩提。
(8)、“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9)、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10)、 ★福报由供养布施而来。《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倘读上文受益,请随手转发,分享法喜,布施法益。同时修行随喜功德,与众生结法缘,积集菩提广大资粮,早证佛果!
(11)、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12)、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带时,不得低于腰部,不可挟腋下。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女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杂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经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则犯失敬意,虽细微小节,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应再犯。
(13)、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贪欲嗔恚愚痴所缠,若出家在家、男女七众,毁犯如来所制学处,造诸恶业,当堕地狱,受诸苦报,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恶业悉皆消灭,断诸烦恼,敬奉尸罗(编者注:尸罗,意为戒行等义),于身语心善能防护,永不退转,乃至菩提。
(14)、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15)、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16)、成观法师: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附義貫PDF版下载)
(17)、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无为福。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严众所爱乐。八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旃檀之香受用供养。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体。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隐快乐众人喜见。十一以广大心施。得无量广大之福。十二以美食施。得离饥馑仓库盈溢。十三以浆饮施。得所往之处无诸饥渴。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庄严身相。十五以住处施。得田宅宽广楼阁庄严。十六以卧具施。得生贵族资具光洁。十七以象马车辇施。得四神足无拥妙用。十八以汤药施。得安隐快乐无诸疾病。十九以经法施。得宿命等通。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觉支花。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脱贪嗔痴垢。二十二以香施。得离烦恼臭秽。二十三以伞盖施。得法自在。二十四以铃铎施。得言音美妙。二十五以音乐施。得梵音深妙。二十六以然灯施。得天眼清净。二十七以缯彩疋帛施。得解脱衣服。二十八以香水洒如来塔庙。二十九以香水浴如来身。三十以香油涂饰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一以香水施浴众僧。得富贵家生少病安乐。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颜貌和悦无诸嗔恨。三十三以悲心施。得离杀害。三十四以喜心施。得无所畏远离忧恼。三十五以舍心施。得离挂碍证寂灭乐。三十六以种种施。得种种福。三十七以无住无相心施。得无上正等正觉。
(18)、一切苦恼,若有善男信女,遭值官灾牢狱,患难临身,书写此经,虔诚读诵,获福无量,
(19)、⑴土地:古称社神,即管理一有限地面之神。《孝经纬》云:“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20)、先谈一下现存佛经的情况。佛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宗派是有差别的。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指的就是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汉族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朝鲜,再加上越南大部分地区,所信奉的佛教。藏传佛教的分布,除了藏区也就是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在新疆内蒙古东北也有相当程度的分布。此外在北京和河北等地也有少量寺庙,比如北京著名的雍和宫就是藏传佛教寺庙,承德避暑山庄内也包括了一定数量的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在蒙古,尼泊尔,不丹以及印度的小部分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和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比如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中国云南和越南南部少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1)、“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2)、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3)、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