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及其意义
(1)、一位化学教授5个亿的创富神话,他的工作改变了整个泡沫产业!
(2)、当初,在这张周期表中留下了一些空位。门捷列夫以周期律为依据,预言了21号(类硼)、31号(类铝)和32号(类硅)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久,它们先后被找到,并分别命名为Sc(钪),Ga(镓)和Ge(锗),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周期律的正确性。因此迅速被化学家所接受。
(3)、联合国大会2017年12月20日将2019年指定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今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在线知识竞赛和相关国际研讨会等。
(4)、可以说,元素周期性思想在当时化学界来说并非秘密,关键是如何将这种未定型的、甚至被奚落的思想转化为切实的化学认识。而这点,门捷列夫做到了。“他用一张当时尽可能全面的元素表,完成了元素的系统分类工作,有效地提示元素之间的联系,并以一些准确的预言赢得了学界的认可。”袁江洋指出。
(5)、据预测,当原子的质子数多达172个时,就能在核力的作用下,物理性地形成一个结合在一起的原子核。正是这种核力阻止了原子的解体,但它能维持的时常只有几分之一秒。
(6)、为了合成Z>102元素,科学家们意识到必须使用较重的轰击粒子,以实现周期表上未知元素合成的“跳跃”。为此,1957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建立了重离子直线加速器(HILAC)。苏联杜布纳(Dubna)联合核子研究所(JINR)于1964年建成专用回旋加速器。德国在达姆施塔特(Darmstadt)现名为亥姆霍兹的重离子研究中心(GSI),于1969年也建成重离子反应产物分离器(SHIP)。日本理化所(RIKEN)在2000年前后建成了直线加速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在1988年建成并出束。
(7)、(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作者:雄伟,中国社会出版社。
(8)、门捷列夫大胆地修正了一些已被公认的原子量,并预言了15种以上未知元素的存在及它们的性质,包括“类铝”、“类硅”等。当时,人们并不相信门捷列夫,有的科学家说他在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
(9)、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10)、1868年,德国化学家迈尔绘制出了《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揭示出化学元素的原子量和原子体积间的关系。
(11)、 截至目前,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姜雪峰教授(上图)借由其课题组进行的“3S绿色硫化学”工作,被遴选为“硫(S)”元素代言人。我国苏州大学的刘庄教授(下图)被宣布为“汞(Hg)”元素代言人。
(12)、走进化学所,经过精心打造的“元素周期楼”首先抓住了大家的眼球,3号楼广场上的特色主题宣传板,吸引了前来参加活动的科技界人士、新闻媒体记者、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师生、化学所职工及家属、社会公众纷纷合影。手里拿着化学所开放日“护照”和特色Fe元素纪念章,大家开始了化学的探秘之旅。
(13)、分享赐稿|转载联系 |广告推广|商务合作
(14)、我想这一定不是巧合!元素的原子量和它们的化学性质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
(15)、一件事情坚持做满10000小时,你就能成为专家。正像门捷列夫所说:
(16)、回复 C:漫画化学 回复 D:化学趣史
(17)、然而,在排列过程中,门捷列夫遇到了一些特殊情况。这些情况很难处理。比如铍这个化学元素,如果按原子量顺序来排列,应该插在碳和氮之间,但显然是多余的;而锂和硼之间,却又好像少了一个元素。“会不会是铍的原子量弄错了呢?”门捷列夫大胆地提出了这个疑问。铍的当量是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不会有问题,但化合价是推测出来的。
(18)、彼得堡师范学院这所大学听起来普普通通,但从属于著名的彼得堡大学,所以这里的大部分课程由彼得堡大学派来的教师来讲授。彼得堡数学学派的奠基人、著名数学家奥斯特罗拉德斯基院士和电磁感应理论的提出者、著名物理学家楞茨院士等都曾在这里教学,对门捷列夫影响很大。彼得堡师范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很少,每年仅招收100余人,这样就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多机会。门捷列夫入学时虽然成绩平平,但著名化学家伏斯克列森斯基慧眼识珠,很快从众多学子中发现了门捷列夫在化学方面的天资,给予了他特别的帮助。1855年大学毕业时,门捷列夫全校名列第一。
(19)、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当时己知的54种元素中,发现五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钟元素:
(20)、元素的质量不尽相同,性质各有差异,它们的存在和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序可循的?一些科学家开始着手进行元素的整理和分类研究。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avoisier)列出了一张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的图表,开创了元素分类的先河。这样的图表属于“一维”表示法。
2、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到1925年时,元素周期表还留下四个空位:43号(Tc)、61号(Pm)、85号(At)和87号(Fr)。它们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的“失踪元素”。1932年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1942年原子反应堆的建成,开辟了人工合成元素的新时代。Tc(锝)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在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元素,是佩里埃(C.Perrier)和塞格瑞(E.Segre)在1937年利用氘核轰击钼靶获得的。At(砹)是科尔森(D.R.Corson)、麦肯齐(K.R.MacKenzie)等于1940年在加速器上用30MeV的氦离子轰击铋靶产生的,后来发现在3种天然放射系中都有其同位素存在。Pm(钷)是1945年由马林斯基(J.A.Marinsky)等人在实施美国二次世界大战的“钚计划”时,在铀的裂变产物中发现的。Fr(钫)则是长期被忽略的天然锕系家属中的一个成员。这样铀前人造元素实际上只有锝和钷。
(2)、TwelveCollegia建筑物在门捷列夫的时代是师范学院,现在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中心,有一个门捷列夫纪念博物馆,前面的街也因此命名为门捷列夫街。
(3)、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边界,根据量子电动力学,如果用点电荷(r=0)来推测,最重核元素的原子序数Z是137;如果按电子有限大小(r~A1/3)来推测,最重核的Z是1超过该数后,由于核电荷达到足够强大,将会出现最内层的K层电子被原子核俘获,引起整个电子层结构的崩溃,这样具有更高Z的原子就不复存在。
(4)、4元素周期表的第三次拓展——“锕系后元素”(超重元素)的合成
(5)、如果119号元素一旦被确认,它将开启元素周期表的第8行周期。Nazarewicz表示,实验已经在进行中,我们或许离这一发现已经不远了。
(6)、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序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这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前。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10纵行为一个族)。
(7)、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等。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且分有七主族、七副族、Ⅷ族、0族。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
(8)、成立于1846年的格哈特,已经持续为化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行业服务了170多年,荣幸成为“国际元素周期表年”的“核心伙伴”,专注于样品的处理,专注于品质分析,伴你一生,温暖如你。
(9)、这就是元素周期表,而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元素周期表,2014年才被发现,充满着故事。
(10)、1847年,门捷列夫从托博尔斯克中学毕业的时候,家生变故,父亲因患肺结核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所经营的玻璃工厂在一场大火中也化为灰烬。虽然生活非常艰苦,门捷列夫的母亲为了他能进入一所好的大学继续深造,决定从托波尔斯克镇搬家到莫斯科。到了莫斯科后,他们才发现根据当时教育部的招生规定,莫斯科的大学仅招收本学区的中学毕业生,而门捷列夫所毕业的托博尔斯克中学属于喀山学区,门捷列夫只能报考喀山大学。于是门捷列夫的母亲决定到学术氛围浓厚的彼得堡去碰碰运气,结果在门捷列夫父亲好友的帮助下,成功被彼得堡师范学院录取。
(11)、元素周期表,这张看上去很简单的图表,历经了数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完成。元素周期律并不是由门捷列夫一人独创的,它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的“三素组”、纽兰兹的“八音律”、德国人迈尔周期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门捷列夫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西博格在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即“钔”。
(12)、后来又发现在自然界中存在3大天然放射系:钍系(4n系),铀系(4n+2系)和锕系(4n+3系),起始的母体核素分别是232Th,238U和235U,具有足够长的半衰期(大于地球的年龄5×109年),因而在自然界中能找到它们多代子体核素的踪迹。上述3种核素均以生成稳定的铅同位数208Pb,206Pb和207Pb而告终。
(13)、1861年,门捷列夫延长留学的请求未获俄国外交部通过。当他回到圣彼得堡时,亚历山大二世下诏废除了农奴制。圣彼得堡大学因首都的政治局势关停,门捷列夫那段时间终日饥肠辘辘,修补衣物都要赊账。他接下了所有能接的活,同时教化学、物理、地理,在几个高中之间来回跑。稿费自然也是一门生财之道。门捷列夫完成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本《有机化学》。该书不仅是前人资料的汇编,还加入了新的知识点。写完《有机化学》之后,门捷列夫接下了翻译德文《技术百科全书》的校对工作,并心血来潮主笔了几个章节。他在出版界获得了惊人的声誉,身无博士学位,竟被圣彼得堡应用技术学院聘为教授。
(14)、自1869年首张元素周期表问世以来,使该表发生较大变化的是西博格及其同事发现了一连串超铀元素,开辟了锕系,并重排了周期表。之后涌现出上百张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用途的元素周期表。早期使用“短式”较多,后来“长式”变得普遍,还有诸如竖式、塔式、圆形、环形、扇形、螺旋形、弹簧形、量子形式和三维(立体)周期表也纷至踏来。为了设计一幅完美的、理想的元素周期表,至今不少学者还在不断思索、推陈出新。
(15)、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16)、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17)、1945年12月西博格在美国《化学工程新闻》上发表了修订的元素周期表,将93号镎和94号钚列入了与镧系相似的第二系列——锕系中(图2)。锕系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完善并发展了现代元素周期表体系,具有重大的前沿研究价值。不仅为新元素合成指明了正确方问,且成功导致了后续锕系元素及锕系后元素合成的接连发现和正确鉴定。
(18)、1865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按原子量排列元素的顺序,初步排列出今天元素周期表中的卤族、氧族、氮族等到,虽然错误不少,但比尚古多的螺旋图前进了一步。
(19)、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3)、长周期(6)和不完全周期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20)、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量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过渡元素等。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且分有七主族、七副族、Ⅷ族、0族。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
3、门捷列夫1869年的元素周期表
(1)、3元素周期表的第二次拓展——“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合成
(2)、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自信与固执有什么区别呢?坚持并证明正确的,就是自信;坚持并证明错误的,就是固执。生活就是一个成败论英雄的世界。生命很长,你可以任意挥写;但看的人生命很短,只有时间看闪耀的时刻。
(4)、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5)、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6)、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编上序号,依次排列,发现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好像音乐中的八度音一样。纽兰兹把这种现象叫做八音律。
(7)、 周期表是否真的到了尽头?1969年起,理论物理学家从理论上探索“超重元素”存在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具有11184等这些"幻数"的质子和中子,其原子核比较稳定,这就是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原子核不一定不稳定。因此在109号元素也许之后还能合成一大批元素。目前,118号元素是已合成的最后一种元素。
(8)、在分子楼101会议室,科技处处长郑企雨主持了“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他和孔繁敖研究员、张建玲研究员、王健君研究员等一起,同对科学感兴趣的公众近距离交流,对化学的理论、绿色的化学、未来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等展开了热烈的问答和讨论。
(9)、紧随其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等机构启动了这4种新元素的中文命名工作,并于去年将4种元素分别命名为“钅尔”(nǐ)、“镆”(mò)、“石田”(tián)、“气+奥”(ào)。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张焕乔院士、蔡善钰研究员等专家参与了该项工作。
(10)、宣布钋和镭的发现仅仅是初步的,因为当时科学家们难以设想仅有放射性而肉眼却看不到的物质实体。为了进一步确证,必须把新元素分离出来。开始他们曾乐观地估计,这两种放射性元素在沥青铀矿里的含量不超过百分之一(实际上还不到百万分之一),可以想象要把这样微量的物质分离出来,需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经过无数次研磨、溶解、过滤、结晶等繁杂的提取手段,他们处理了2吨多沥青铀矿残渣,日以继夜地工作了整整4年,至1902年才制得0.1g纯镭(氯化镭)。通过对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和发射光谱测量,得到了被分离出来的新元素的确凿证据(对浓聚钋作了同样努力,由于钋的半衰期仅为14天,衰变很快,积累量更少),镭和钋的存在终于被人们承认了。
(11)、学物理的看不起学化学的?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竟然也有“鄙视链”
(12)、现在,科学家想要知道的问题是:可以存在的最重的核和原子是什么?自然界中是否存在长生命周期的超重核?超重核能否在恒星中产生?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个元素会是什么?那些超重原子的化学性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可以在核物理学教授WitoldNazarewicz最近发表于《自然-物理》的论文中找到。
(13)、你可能会问,人造元素为何也能被纳入元素周期表?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员徐瑚珊解释道,化学元素周期表并非自然元素周期表,所以人造元素无疑能被列入表中。
(14)、行至巴黎,他相识了提出“最大功原理”的热化学家贝赛洛特、制备烷烃的有机化学家武慈和提出燃烧定氮法的杜马斯;行至慕尼黑,他与“祖师”李比希相谈甚欢;行至海德堡,他遇到了本生电池、爱伦美烧瓶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冠名者。他留在了海德堡,原因很简单:老乡多,海德堡大约有10%的学生来自俄国,构成了庞大的侨民社区。
(15)、此次开放日活动,使大家认识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纪念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发现150周年的主题,也使得公众了解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化学为创造美好生活所作的贡献。
(16)、事实上,在门捷列夫制定出其周期表之前,元素周期性思想已频繁出现在化学家们的视野之中。袁江洋举例道,早在1789年出版的《化学大纲》中,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就发表了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这张表中,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被分为了4类。此后,有多位化学家对元素的性质和分类开展研究。
(17)、漫画|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流浪地球的无限种可能,及宇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8)、(6)Nature,20565:5DOI:1038/d41586-019-00281-z
(19)、 在经过几次并不满意的开头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准备了许多类似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门捷列夫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
(20)、1860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会议上,科学家们统一了原子量的标定方式,并更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当时构建元素周期表的难点在于,建立元素间的横向关系。谁先找到其中的规律,谁就拿到了打开罗马大门的钥匙。
4、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150周年
(1)、接下来的报告会由范青华副所长主持。分子识别与功能院重点实验室王德先研究员以“元素周期表史话”为题作报告,从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几经修订的几版元素周期表,再到最新最全的由118个元素组成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向公众娓娓道来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报告后她和观众进行了互动回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接着,来自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的武斌研究员,以“浪潮之巅:从碳、碳基生命到石墨烯”为题,给公众讲述了碳元素及其对生命对科学的重大意义。
(2)、时间回到19世纪,当时人类已经发现了60多种元素,积累了很多零散的元素性质,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此时的化学学科就像一个管理不好的库房,东一摊、西一摊的材料放得乱七八糟,毫无规律。化学家们都在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规律,把这些各种各样的元素有系统的排列起来?
(3)、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4)、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于1869年总结发表此周期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
(5)、镥(lǔ) 铪(hā) 钽(tǎn) 钨(wū) 铼(lái) 锇(ã) 铱(yī) 铂(bï) 金(jīn) 汞(gǒng) 铊(tā) 铅(qiān)
(6)、150年来,元素周期表仍然保持着最广泛、最持久、最深入的影响。它是现代科学中最富成果的思想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并没有被现代物理学所淘汰或彻底改变,而是逐渐适应和更加成熟。
(7)、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重离子加速器的升级,物理分离技术的创新,射线探测技术的进步,在实验室内合成超重元素的条件更加成熟。自1999年至2010年又采用“热熔合”方法,用48Ca弹核轰击不同的锕系靶核:244Pu,243Am,248Cm,249Cf,249Bk,合成了114—118号元素。这样,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留下的空位终于被全部填满。其中115号元素由Dubna奥格涅斯扬小组单独发现。11117和118号元素则由Dubna和LLNL(美国劳伦斯—列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合作发现。
(8)、化学所隆重举行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日活动
(9)、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10)、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1)、 20世纪30-40年代,人们发现了92号元素,当时就有人提出这是否是周期表的最后一种元素?
(12)、人类一直在思考,物质的本质是什么?一时难于解答,哲学思想应运而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印度的四大说、古埃及的三元素说,皆指向元素构成万物。伊壁鸠鲁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原子说”,来应对物质中难以解释的“无限”概念。“原子”,即分割下去,不能再分割的物质。《墨子·经说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无”与“非半”不可斫也。
(13)、如上文中提到的,这些在实验室中制造的原子核非常不稳定,它们会在形成后不久就发生自发性的衰变。对于比Og还重的物质,这一过程可能极快,以至于它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吸引并捕获一个电子来形成原子。因此它们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将以一种质子与中子的聚集形态存在。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将挑战科学家现有对“原子”的定义和理解方式。那么,原子将不能再被描述成一个有电子环绕的中心核。
(14)、门捷列夫汲取了迈尔周期表的长处,对周期表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1871年12月在他的论文《化学元素周期性依赖关系》中发表了第二张元素周期表。这张周期表中,他将原来的竖行改成横排,使同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突出了化学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由此,元素(以及由它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的性质周期性地随着它们的原子量而改变的元素周期律正式确定。
(15)、从以往合成的超重元素来看,所合成的超重核距离稳定岛的中心还相差7个中子。然而从近年合成的超重核116—118来看,随着核内中子数增加,半衰期在增大,这些迹象表明可能存在超重岛。虽然从目前来看,用现有熔合反应进入超重岛中心是有困难的,需要探寻新的途径。
(16)、重磅!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17)、美国对钒进口启动“232调查”:被称作女神的钒元素到底有多强?
(18)、1965年迈耶(W.D.Myers)等人预言在重元素铀以外有一个“超重元素岛”(IslandofSuperheavyElements)。随后斯特拉蒂斯基(V.M.Strutinsky)等人基于新发展的核结构理论和对液滴模型的壳层修正,于1966年进一步揭示在114号元素附近有一个核稳定岛。
(19)、目前,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原子核是否真的可以形成。科学家们正在缓慢但坚定地接近这一答案。他们在不知道那些元素会是什么样子、会有怎样性质的情况下,将它们逐个合成。119号元素的搜寻工作也正在全球几个实验室中进行。
(20)、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按什么排列
(1)、 然而,从1937年起的50年内,人类又人工合成了近20种元素,元素周期的尾巴又长了。这时又有人预言,105号元素该是周期表的尽头了,理由是核内质子数越来越大,质子间的排斥力将远远超过电子间吸引力,导致它发生蜕变。
(2)、镨(pǔ) 钕(nǚ) 钷(pǒ) 钐(shān) 铕(yǒu) 钆(gá) 铽(tâ) 镝(dī) 钬(huǒ) 铒(ěr) 铥(diū) 镱(yì)
(3)、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3)、长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7个副族(ⅠB ⅡB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一个第Ⅷ族(包括三个纵行),一个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