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读音及介绍
1、
(1)、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2)、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3)、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4)、谭嗣同对于反抗专制而流血,则是推崇的,《仁学》第三十四篇云: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他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书信中也说:“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耶稣以一匹夫而撄当世之文网,其弟子十二人皆横被诛戮,至今传教者犹以遭杀为荣,此其魄力所以横绝于五大洲,而其学且历二千年而弥盛也。呜呼!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d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诚然,谭嗣同所言变法之流血,固然有“杀人”而流血者,但更多的是对耶稣自我牺牲精神的崇尚与自勉。
(5)、(蒲松龄《狼》)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二是用干支记年。
(6)、《海峤府君家传》:养亲当大事,佽诸弟诵读,完婚姻
(7)、(1832—1891)启蒙思想家,自幼习汉、荷、英文,精通儒家。
(8)、“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曩者从前,先前。
(9)、“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薄暮傍晚。
(10)、二战期间,荷兰被德国占领,有一个名叫马吕斯的红酒商与妻子和两个女儿住在当地的一座小镇。马吕斯因为在家里私藏武器被逮捕,不得不随德军四处迁移。战争接近尾声时,他饿着肚子逃出军营,并在一个废弃的基地发现不少食物,大吃一通,不幸染上痢疾,因病去世。
(11)、白话译文: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
(12)、“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少年中国说》)畴日昔日。
(13)、“菜市口,”我愣了一下。本来普普通通的站名,在那一刻显得十分沉重,仿佛是刻在灰色铅板上的。
(14)、《新宁伯荩臣公家传》夹注:《明史宣宗纪》:元年十二月乙酉……
(15)、没有同义字。品,读音为pǐn,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钓”字,“品”字基本含义为众多,如:品事、品人;引申含义为性质,如:品质、品行。
(16)、按:尔雅、集韵皆为书名,当加书名号。该句当标点为:“《尔雅》:荧火即炤……荥,《集韵》亦作濙、瀅”。
(17)、或许可以说,在观众受到冲击的瞬间,历史事件和电影呈现和观众的心思相结合,形成鲜活的记忆。这记忆遗留下来,透露出民族心底的一处伤痕。
(18)、(林嗣环《口技》)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19)、影片上映那年,我身边有好些亲戚朋友都在讲它怎样的催泪,就连一些情感比较收敛的朋友,在观看影片时也会拿出纸巾擦泪。这些眼泪具体是为谁流的,不容易推测,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和诉求不同,感动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20)、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而抢先抓住机遇的日本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贯中西文化的学者,他们在对西方词汇与汉字进行鉴别、吸收、调试、整合的基础上,为许多汉字词赋予了新的含义,从而实现了汉字文化向中国的回流,并使之成为现代中国汉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2、
(1)、古籍文献整理,稿本固然非常重要,然而亦不能盲目迷信。这是因为:写本文献到底是否为原稿未易擅断,有可能是过程中的改订稿,或写呈友人交流之件;即便是原稿,只能体现作者撰述最初的情况,对于著作后来成熟并渐趋稳定的形态则未能体现;作者的后期修改、增删、调整所体现出的文字差异,是研究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材料,同样值得重视。为此,以完整的光绪初刊本为底本重新整理“旧学四种”就越显必要,笔者也在同伴协助下进行了这一尝试。此次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些以往整理本(以1981年中华增订本为代表,与光绪丁酉原刊本对读)中尚有完善余地之处或可进一步商榷之处,谨条列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2)、福泽谕吉所普及的“革命”一词使得中国历史发生巨大转变。1895年,孙文先生反清失败流亡日本,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日本相关的著作。孙文曾说:“日人称吾d为革命d,意义甚佳。吾d即称革命d可也。”
(3)、仅三日后,与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等未经审讯,就被斩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从达北京至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仅36日,时年34岁。
(4)、邱惟毅受聘后很快如约而至。当时谭嗣同暂住在金陵城东、城墙之内的东关头街巷内,紧邻秦淮河畔著名的桃叶渡码头,静谧秀美。初见辗转约两千里,从故乡浏阳如约而来的教书先生邱惟毅,谭嗣同非常高兴,欣然邀约邱惟毅与侄儿谭传炜,择日一同到附近的“二我轩”照相馆(在秦淮河利涉桥附近,一家浙江人开设的照相馆,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总店在杭州,在金陵亦有分店,是杭州最早使用所谓“电光照”技术的照相馆)摄影存念,在当时,合影留念这是一件非常“时兴”的事情。大约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初夏,谭嗣同、邱惟毅与时年9岁的谭传炜,三人拍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留下了师徒与学生家长的影像见证。
(5)、(四册·《西湖游记二则》)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⑤天启壬戌秋日。
(6)、对历史人物有意无意的人为窄化无损历史人物自身的伟大,却是后世的莫大悲哀。我曾对耀邦故居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廉政文化元素多次表达过不同意见。我总觉得把胡耀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第一个带头穿西服的共产d领袖、改革开放的先又仅仅作为一个廉政典型来研究、宣传、学习,这似乎很有点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味道。对谭嗣同的理解与认知止于为变法慷慨赴死的层面也便属于这种让人尴尬、让人遗憾的窄化。有道是“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华亘古两“浏阳”的身后遭际竟也如此合辙!
(7)、(1847—1901)自由民权运动理论家、政治家、哲学家
(8)、具备汉学素养的西周于1857年成为蕃书调所的助理教授,研究哲学等诸门学问。其间他留学荷兰,深入学习法学、经济学、国际公法等,回国后翻译介绍西方哲学,进行启蒙教育,致力于搭建日本哲学的基础。
(9)、复笙《仁学》,今见于《清议报》。其说以以脱为灵魂,不生不灭,故无生死;原质托始,故无尔我。其义可以振怯死之气而泯小智之私,诚桀骜矣。惜天末相思,汨罗不出,不能与辩于梦寐之中。
(10)、让维欣来研究、整理、写作《年谱长篇》,冥冥之中的谭嗣同真的是神其灵矣,得其人也。
(11)、(韩非《扁鹊见蔡桓公》)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①大儿初醒声。
(12)、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之梁启超在《墨经校注》中将reference(参照物)翻译为“直”,position(位置)翻译为“处”。他肯定和制汉语简洁准确的翻译,既是中国新汉语的造词人,也是和制汉语的积极输入者。
(13)、谭嗣同《仁学》的最伟大之处,是它打开千年“礼教”的枷锁,恢复了孔孟“仁爱”的真义,并赋予“仁”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14)、我想起最近在一本关于戊戌变法的书里读到,1898年,谭嗣同和另外五位改革家就是在慈禧太后的命令下被人送到菜市口判处死刑的。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但曾在菜市口亲眼看到谭嗣同被砍头的路人的记忆,经过一百二十年的沉淀和不知多少人的转述,也成了我记忆的一部分。
(15)、从《仁学》问世到上一个甲子是195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历史节点。现在两个甲子过去了,又处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何去何从?
(16)、(《三峡》)晨夜日夜。“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17)、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18)、甲午战争之后,“天朝上国”迷梦初醒,中国的开明人士大体分为了两类,一类直接从西方引进书籍,寻求改变中国,近代翻译家的表率严复先生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赞同从仿效与中国文化相同的日本入手,便将日本消化的西方知识再度吸收,引进中国。
(19)、2018年5月间陪珠海来的几位朋友拜谒谭嗣同故居、胡耀邦故居。从中和返回浏阳的路上,作家、诗人耿立先生即有《耀邦故居辞》:
(20)、(《孔雀东南飞》)初起初,刚开始。“初一交战。”
3、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旋即立刻,马上。
(2)、张玉亮 中华书局副编审、《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长期从事近代文献整理出版工作
(3)、《仁学》的思想洞穿历史长河,解决了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沟通与和解的大问题,蕴含着伟大的天下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精神,这可能是很多学者和政治家称颂这本书的原因。
(4)、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5)、首次利用全套的《亚东时报》,纠正包括中华本在内的以往各本的脱误、错讹与重要异文百余处。
(6)、上述第3类词,日本语言学中称之为“和制汉语”,亦是本文讨论的对象。
(7)、“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昔日从前。“试用于昔日。”
(8)、“即夕行步如平常。”(《狱中杂记》)宵晚上。
(9)、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月,刚刚在金陵写完《仁学》著作的谭嗣同,还在江苏候补知府“候缺”期间。当时,谭嗣同二哥谭嗣襄之子谭传炜,随谭嗣同宦游金陵。谭嗣襄32岁英年早逝,彼时谭嗣同又膝下无子,对侄儿谭传炜疼爱有加,视为己出。谭家世代注重子弟教育,彼时金陵尚无谭传炜课业老师适合人选。无奈之下谭嗣同只得临时延请同乡好友刘善涵、黄颖初,先后暂为谭传炜授业。后来有人推荐湖南浏阳籍的邱惟毅以就西席。于是,谭嗣同写信寄往家乡,希望邱惟毅能到金陵,担任谭传炜的家庭教师。
(10)、(qiū)(fēng)(chuī)(sàn)(mǎ)(tí)(shēng)
(11)、按:显然“今则日本变为洋俗,而琉球墟矣”系与后文数句相并列,则此句前之分号须改为句号或冒号而将英法、俄、朝鲜前之句号改为分号。
(12)、有人说谭嗣同是中国激进主义的先驱,我不这样看。如果说激进主义是我们民族的悲哀,过错不在他,而在于统治者,历史一再证明,专制主义是激进主义的根源。清王朝严厉地镇压了戊戌维新,谭嗣同血溅菜市口,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变法演变成革命,中国走向一个更大时空的轮回。激进主义从方法论上讲,就是割裂历史传承关系,脱离当时的环境去看历史,用激进主义历史观衡量历史。
(13)、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
(14)、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思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的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号召,以“变法”、“改制”为旗帜,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15)、汉字本身是因形得象,由象索义,单个汉字聚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多样的表达。幕府末期的日本人在引进西洋文明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假名不具备汉字所具有的造词特点,而常常在翻译过程中陷入无词可用的困境,于是,他们之中的有识之士指出,“学习西方先进事物,必先学习汉文”。
(16)、“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晓天亮。
(17)、与中国不同的是,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在18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大量翻译西方学术著作。1782年,日本人杉田玄白翻译完成荷兰人所著《塔菲尔解剖学》(《解体新书》),从而开创了兰学“风潮”,而由兰学为引,英、法、德等国的学术著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入,被传播。
(18)、谭嗣同在论述道、器关系的基础上批驳“中体西用”思想。一是把“道器”与“体用”结合在一起讲,推陈出新,用他的道器观阐述他的体用观。他说:“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行,器存而道不亡……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器是本体、是根据,道是作用、是表现。二是讲道、器同一。他强调“道器不道随器迁”。他认为道、器同源互动,体、用同源互动。否定割裂道器、体用的观点。三是讲变法就是变器。他说:“变法者,器既变矣。”“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甚至于“尽变西法”,变法是变“体”。四是物质在先,精神在后,他说“以太为体”,“仁”为用。他说:“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总的来看,他认为精神的东西依赖于物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在变,精神也要变。他的哲学倾向于唯物唯实,求新求变,他的哲学超越了那个时代,闪耀着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之光。
(19)、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客观规律”的英语翻译为“天理”,将“神学宗教”翻译为“神教”,“自然科学”翻译为“格致”,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与哲学思想并翻译为新词,寻求挽救民族危亡之道。
(20)、如:已而。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
(1)、撰写扼要导言,系统总结《仁学》思想价值,并结合当下实际,从探索精神、批判精神、日新精神、爱与平等方面揭示《仁学》当下意义,使本书不仅是古籍整理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意义的人文读本。附录集中反映了从文献学、书籍史等交叉视角研究《仁学》前沿成果。
(2)、“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亭午中午。
(3)、谭嗣同在《仁学》中针对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法,提出“古而可好,则何必为今之人哉!”痛斥守旧尊古观念;还针对顽固派认为提倡民权就是“违反纲常”的谬论,尖锐指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控诉“数千年‘三纲五常’之惨祸酷毒”,大声疾呼:“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谭嗣同的激进思想为当时诸多维新潮流之最。
(4)、2010年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取材于1976年那场夺走了二十多万生命的大地震。为了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景,剧组一比一搭建旧唐山市的部分区域,收集大量七十年代的物件,从缝纫机到老卡车,并结合特效和爆破技术,在银幕上呈现出逼真的效果:
(5)、按:此处非问句,问号当改作句号。古籍文献断句中常见的一种差错就是,未能准确分析句意,而是机械地根据“未”“何”“敢”“谁”等发问词即施加问号乃至叹号,此即一例。
(6)、(《赤壁之战》)久很长一段时间。“天下苦秦久矣。”
(7)、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谭嗣同所著《仁学》书稿在金陵完成。同年四月,谭嗣同携书稿赴上海,听取梁启超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回到金陵又做了不少修改,最后又补写了“自叙”部分而定稿。谭嗣同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仁学》最后付梓,直到戊戌政变谭嗣同慷慨就义之后,梁启超才在日本将《仁学》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发表在1899年的《清议报》上,后来《仁学》全文才刊印成书。
(9)、《学篇》第二十五:《素问》《金匮真言论》注
(10)、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11)、(蒲松龄《狼》)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12)、 卫君自请薄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13)、按:“几亦可至于万世”费解。两处“几”字皆上属,言小宗非一则称作“弟二世小宗几”,则文义豁然贯通。
(14)、最早以“长编”名书的是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不敢径称自己的著作就是续《资治通鉴》,便以“长编”名之。李焘十分尊崇司马光指导修史的原则“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对宋神宗称道的“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更是满心向往。《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为私家著述的规模最宏大的编年断代史能成为经典不是没有道理的。
(15)、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16)、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17)、(四册·《核舟记》)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18)、维欣在赠我的《谭嗣同年谱长编》扉页上题了可视为谭嗣同自况的两句诗:禅心剑气相思骨,并作樊南一寸灰。维欣是真懂复生。“剑胆琴心”方是谭嗣同,一体两面哦。我们一般就只识其“剑胆豪气”,忘却了他的“锦绣琴心”。死则死矣,夫复何言,何况烈士殉难已逾两个甲子呢。但谭嗣同三十三年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他生前留下的大量著述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无比珍视理应力“开发利用”的宝藏啊。
(19)、Itis January7 witha41 percentofLastQuarter.
(20)、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5、
(1)、(《赤壁之战》)行将即将,将要。“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2)、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3)、在著名的“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之首《寥天一阁文》中,有一篇《报刘淞芙书一》,这是谭嗣同写给同乡挚友刘善涵(字淞芙)的,在信中,他提到了与乡贤刘人熙(号蔚庐)的学术交流:
(4)、按:养亲特制奉养父母,《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当大事语出《孟子 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此处养亲与当大事系并列关系,一言生养、一言死葬,当加顿号隔开,不然则句意为奉养父母只承担了死葬一项义务而已。同时,“佽诸弟诵读,完婚姻”之逗号亦以改为顿号为佳,则此句言奉养父母、佽助诸弟、遣嫁诸妹,层次方分明。
(5)、到了金陵以后,谭嗣同为早些补授实职,无奈之下不惜打躬作揖“日日参谒”,意在尽快启动维新门枢。由于谭嗣同只是个五品衔江苏候补知府,没有什么权势资源,当时金陵城内不少势利的官宦明知他到访,却“辄屏之不见,并不答拜”。其间,虽满腹经纶但仅是“入赀”捐官出身的谭嗣同,为所谓“科场出身”的同僚所看不起,甚至被讥为“官路不正”,屡遭官场的排斥和倾轧。即便被上司召见,也会引起同僚猜忌和诟病。本来对仕途还抱有一丝希望的谭嗣同,变得十分灰心,在给朋友的信里频有“困辱泥潭”“江南乞食”“孤寂无俚”等语。此时的金陵,给谭嗣同留下的只有“作‘吏’一年,无异入山”的感觉。
(6)、严复是“华制新汉语”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翻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他最著名的译著是他翻译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天演论》),在书中他将evolution翻译为“天演”,material翻译为“气质”,naturalselection翻译为“物竞天择”。他对于和制汉语持抵制态度,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创制的汉语词汇,虽然相当一部分词汇目前已不再使用,但其对于汉语的巨大贡献仍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