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大概意思
1、程门立雪的内容
(1)、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2)、《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就是历代相传的“程门立雪”,后人视之为尊师求教的典范。
(3)、相反,凡是教师不受尊重的地方,不仅学风败坏,而且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很高。
(4)、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
(5)、 武侠小说中最恶搞的情节之是拜师学艺时候学生程门立雪、久跪不起,几天几夜最终感动了师傅,收为徒弟悉心传授。
(6)、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7)、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8)、形体混同的,如“产、妾、亲、音、竞、竟、童”等。
(9)、成语出自:《宋史》是二十四史之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杨时传》。原文节选:
(10)、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
(11)、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学生,哪怕他再吊儿郎当,只要他对老师还有敬畏之心,对父母还有孝敬之意,转化他就不是什么难事。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把父母和老师都不放在眼里的时候,恐怕已是“病入膏肓”,难以拯救了。 尊敬老师符合学生的利益。大凡当过老师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学生对老师爱理不理时,老师的课就可能上得干瘪瘪的,难以发挥正常水平;相反,当学生毕恭毕敬聆听时,老师往往会激情澎湃,文思泉涌,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愉悦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所以说尊敬老师,表面上是老师得到了尊敬,实际上真正的受益人是学生。
(12)、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13)、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
(14)、春始,万物生,我们的生命启蒙也是从接受老师的教育开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里有载:“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尊师重道对于我们整个人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春三月,既是朝气蓬勃的时节,也是我们感念师长的最好时节…
(15)、程颢(hào)(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16)、居里夫人曾说,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的最初的种子…
(17)、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8)、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19)、此碑用浅显直白的文字讲述了程门立雪的故事,还引了一首诗作为结尾,立意非常之好。但我读了之后,觉得有不少问题,比社会一般流传的程门立雪的事迹还要严重,亟需订正。
(20)、免责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2、程门立雪大概意思最简短的
(1)、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2)、《宋史》里记载了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4)、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5)、近年来关于“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似乎成了一个常规话题,甚至还有老师因为合理教育而被学生打骂的情况发生,这些摆在眼前的悲剧,犹如一盏警示灯,再一次提醒我们当前的中国教育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6)、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7)、制作:河洛人新媒体编辑部 | 编审:河洛人编委会
(8)、过了好一阵,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两个得意门生正侍立在门外,一动不动。只见他们全身雪白,脚下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程颐大惊,连忙打开门,将两人迎进屋内…
(9)、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不只是教授我们知识的人,他更多是教授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和为我们解释疑难问题,指引我们前行的人…
(10)、请尊重每一位教师传授教育的权利,因为他握住的是每一个孩子的明天,和我们期待的变得更好未来。
(11)、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12)、后来,杨时学成回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感慨地说:“吾道南矣。”程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从师程颢之弟程颐,他不仅学习勤勉。
(13)、外面风雪很大,但他们不为所动,毫无退缩之意。过了很久,程颐醒了,他见杨时和游酢,仍然站立在门外,并见到外面的雪,已下了一尺多厚,此时杨时和游酢,已变成了两个雪人,而他们并没有疲劳和不耐烦的神色。程颐忙叫他们进来,高兴地收他们为弟子。
(14)、那么,程门立雪究竟发生在何时呢?历来众说纷纭,南宋黄去疾编《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元祐八年(1093)癸酉”条记载此年六月游、杨一起到洛阳见程颐,虽然引述了二人立雪事作为补充,但没有说是那一年,只笼统地说是“顷年”的事,“顷年”就是往年、往昔的意思。清人张夏补编的《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年谱》索性就将立雪事系于元祐七年(1092)冬,池生春的《伊川先生年谱》则系于“元祐八年(1093)癸酉六十一岁”条,游开智编《游定夫先生年谱》没有记载立雪,只是说元祐八年游酢偕杨时离河清县以师礼见程颐于洛。近人姚名达编《程伊川年谱》亦未将立雪事系年,仅是作为附录的资料之一。最近,申绪璐《道南一脉考》指出元祐三年(1088)冬,龟山赴调至京师,游酢此年出任河清知县,杨、游一同赴洛见伊川,立雪即在此年(《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4期)。相对而言,这个说法比元祐七年说和元祐八年说要合理一些,此时程颐五十四岁,游酢、杨时三十六岁。
(15)、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16)、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7)、第一个问题是碑文与程门立雪的事迹不符。作为励志的好素材,程门立雪与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一样,在流传过程中早已变形了。首先,立雪是什么时候的事呢?碑文说是程颐(1033—1107)晚年移居故里耙楼山下发生的,这个说法没有任何根据。程颐在古代哲学家中寿命属于很长的一位,他活了七十四岁。南宋朱子(1130—1200)编纂的《二程外书》卷十二记载如下:
(18)、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心理?因为在社会大环境中,教师并没有受到尊崇,而孩子的价值取向是直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的。
(19)、“立”作部首,称为“立”部,是《说文》第404个部首,在《汉字部首表》为第116个部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中,归于“立”部的字有:
(20)、对于我来说,我实在太过幸运,遇到的老师对我都是无私付出,尽自己所能向我传授人生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程门立雪大概意思50字
(1)、但是,元祐三年说的问题和旧说一样,是先设定了程门立雪事一定是发生在程颢(1032—1085)死后,如清人茅星来《近思录集注》卷十四“立雪”条亦持此说,就说此时明道已殁,游酢与杨时复师事伊川于洛。仅就现存的文献而言,考定立雪的具体时间还是非常困难,我认为不能排除发生在程颢生前的可能,即元丰八年(1085)之前,比如元丰四年(1081)二程兄弟皆在颖昌(今许昌),游、杨等人以师礼来见程颢,自然也有可能同时向程颐求教,杨时在《御史游公墓志铭》中就说过他和游酢在元丰年间,一同受业于程颢兄弟之门。而且,游酢第一次见程颐是非常早的事情,地点是在东京开封,游酢年仅二十岁,当时程颐以事至开封,一见游酢即谓其资质可与适道,《游定夫先生年谱》则将此次初见系于熙宁五年(1072)。因此,侯仲良所说游、杨二人“初见”程颐,应当是他的误解或记忆有误。程门弟子的确大多先师事程颢,程颢去世后转师程颐,但不能忘记的是二程思想成熟相当之早,兄弟两人又常在一起,程颢的很多学生同时也受教于程颐,如吕大临元丰二年(1079)赴洛求教时,他所记录的《东见录》(见《二程遗书》卷二上)中有一些就是程颐的话语,还有谢良佐在中举(元丰八年)前也曾多次向程颐求教。总之,游杨立雪不能排除发生在程颢生前的可能,要确定立雪的具体年月,尚需要新的资料与有力的证据。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程门立雪不是程颐晚年的事,最迟也是发生在五十几岁的中年。
(2)、将《立雪诗》与《题立雪阁》比较,会发现有几处文字差异。“颗若非浮慕”,《题立雪阁》则写作“颐若非浮慕”,“颗”字毫无意义,“颐”字于文意也不通,我推测“颗”、“颐”都是形讹字,这个字本来是“颜”字,“颜若非浮慕”,“颜若”即孔子的弟子颜回与有若,此句是形容游酢、杨时不是表面上崇慕孔门的颜回与有若的尊师行为,而是发自内心,付诸践履。“偶然成感兆”,《题立雪阁》则作“偶而成感兆”。最后一句“正气终日互”,《题立雪阁》文字相同,但读不通,我认为这个“互”字乃是“亘”之误,“正气终日亘”,是形容程颐师生的浩然正气延绵不绝,由此方引出最后一句“吾道岂磨灭”,这两句是赞颂道学的传统与美德代代相继,直至永恒。
(3)、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
(4)、终于踏上了北宋二程子兄弟的故里——河南省嵩县田湖镇程村。
(5)、字表一:立、产、竖、亲、站、竞、童、竭、端。
(6)、“程门立雪”,就是在程家门口站立等候,等到雪都下到一尺多深了。
(7)、谢良佐第一次拜谒程子时,程子以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而谢良佐则推却谢绝这样的礼遇,希望作为弟子入程门求教,程子同意并让他住在门旁一间很简陋的屋子里,屋顶和墙壁上都有漏洞,当时大风大雪,白天没有碳可以取暖,晚上没有蜡烛照明,买来的饭菜也无法用火温热,但程子连问也不问,谢良佐则泰然处之。这样的生活过了一个月,谢良佐心中豁然有所省悟,然后程子才和他讲话。
(8)、尊师风尚的缺失,加上新闻媒体一边倒的谴责教师如何“体罚”学生,进一步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9)、作音符表音的,如“飒、粒、笠、泣、拉、垃、翊、翌”等。
(10)、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山先生”。
(11)、(出自):《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2)、河洛文化文创基地|河洛文化文创联盟发起平台
(13)、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遇到什么样的人。能够得遇一位好的老师,是我们人生的一大幸事…
(14)、程门立雪,读音chéngménlì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5)、“立”的本义是站立。我们说“顶天立地”、“程门立雪”,都是站立之义。由“站立”引申为“竖立”。成语中的“立竿见影”,就是“竖立”之义。由“竖立”引申为“建树”。如我们说“建功立业”、“三十而立”等。“立”作副词,有“短暂”、“立刻”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立”都是“立刻”之意。
(16)、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_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拜师时,要在孔圣人画像前三叩九拜以示隆重。先生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哪怕太子不尊师也会受到责罚。程门立雪就是古时的尊师典故。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热情正在消退。
(18)、©本文为作者授权河洛人™刊发,版权归河洛人和原作者所有。
(19)、部件“立”,或称“立字旁”、“立字头”,可以表示和站立有关的意思。如“竖、站、竣、靖、竦、竭、端”等。
(20)、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4、程门立雪大概意思20字
(1)、我们还原真实的“程门立雪”,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游酢、杨时一同去拜见程颐,而恰巧程颐正在静坐,未予理会二人,游、杨既不敢惊动老师,也没有离开,等程颐静坐结束,睁开眼睛时发现二人仍然站在旁边恭敬地等候,而此时天色已晚,就命他们回去,二人出门时外面的积雪已有一尺。
(2)、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
(3)、一位老师感叹:卖菜的最怕教师,装修的最怕教师,导游最怕带教师团,只有学生最不怕教师。社会给了教师太多压力的期待,却唯独没有给应有的尊重,稍有不留神就可能被口诛笔伐,这样的结果太不公平。
(4)、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5)、《说文》释为:“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许慎的意思,“立”是站立,会意为“大(人)”站立在“一(地平线)”之上。所以,徐铉在校订《说文》时,补充了“大,人也”、“地也”等句。段玉裁注《说文》时,认为“住也”应该是“竖也”。不管是“住也”还是“竖也”,解释为“站立”、“站住”,是没有问题的。
(6)、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又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门立雪由此而来。 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
(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一位法新社记者甚至对海艺辱师视频事件发出“很容易让许多中国人联想起十年文革时期那些学生侮辱和殴打老师的场景”的感叹。话虽过头了点,却折射出中国教育目前已处于很危险的尴尬境地。
(9)、杨时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徐铎榜进士,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还担任过知县、秘书郎、著作郎、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
(10)、 杨时十五岁时开始攻读经史,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终于登进士榜。从此之后,他开始一生立志着书立说,并且云游四方,所经之地也是讲学授课,深受当地的学者欢迎。当他来到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时,发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于是打算长期居住在此,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11)、“雪飘伊洛是何年”,是游酢唯一一次提及并怀念当年冬雪之日访师于河南的情景。今日吟读此诗,仍令人感念不已。
(12)、时值冬季的某一天,杨时与学友游酢在一起交流探讨,两个人就一个问题各执己见,且争执不下,为了解惑,便一同去老师家中请教…
(13)、(感谢你的阅读。如喜欢,请点击顶行标题下方的蓝字“乡人农语”给予关注。)
(14)、念一念自己的初心,想一想自己的所得,也像我们的老师一样,能够无私地付出自己,把老师对我们的爱意传递下去,我想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践行了“尊师重道”吧…
(15)、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16)、立,是指侍立的意思,侍立在程颐家门口的雪中。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后来杨时、游酢“程门立雪”拜师求学的精神,也被历代传为美谈。
(17)、(译文):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18)、我们当然希望老师个个才高八斗,德无瑕疵,但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教育学中有一种奇怪的“情感效应”:学生一旦对某个教师产生厌恶心理(老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他这门功课就很难学好;
(19)、程颐(1033-1105),汉族,字正叔,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1033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20)、敬老师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尊敬老师和孝敬父母一样,体现的是个人品行和感恩心态。不讲品行,不思感恩,社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不尊敬老师的人,也往往不会孝敬其父母。
5、程门立雪意思10字概括
(1)、第二个问题是碑文结尾的《立雪诗》,这首诗真是程颐作的吗?我熟读二程子的著作与语录,从未见过此诗。程颐一心求道,生平不喜作诗,以为作文害道,乃玩物丧志的无用赘言,甚至批评杜甫的诗是“闲言语”(《二程遗书》卷十八“问作者害道者否”条与“或问诗可学否”条)。从这首诗的内容看来,是对游酢、杨时二人尊师重道的赞美,而程颐本人岂能如此自美自夸!像“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这样推崇备至的褒扬,根本不可能出自程颐之口。
(2)、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对于全年的安排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在宋朝时期,有两个兄弟,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程颐。兄弟两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都是极有学问的人。每天慕名前来拜访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在当时有一个叫杨时的人,从小就聪明好学,他四岁就开始念书,七岁就可以写诗作画,八岁就能写词作赋,人称神童,远近闻名。
(4)、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瞌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
(5)、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你回家了)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
(6)、 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7)、“立”,会意字,意思就是站立。甲骨文、金文的“立”字,上边部分是正面站立的人形,下边的一横表示地面,字形的构意是表示人站立在地面上。小篆把两条腿变成两竖,字形稍有变化。隶书、楷书把两臂变成一横,上部的人的形体就看不出了。
(8)、从时间上来看,我认为文中的“程子”就是大程。谢良佐年少习举业,拜师时已有一定的名气,加上记忆力超群,颇为自负,大程初见即杀其锐气,入门后仍棒喝再加,如斥其“玩物丧志”等,可知即便是性情温厚的程颢,对待学生也是因材施教,并非总是一团和气。大程门墙既如此严峻,游、杨访小程而立雪恭候,则完全可以理解。
(9)、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10)、教师不受尊重,就是教育不受尊重,如果教育不被尊重,那么我们的一直引以为傲的精神追求又算什么?
(11)、古代拜师是要举行仪式的,而且庄严隆重,目的在于激发弟子对文化修养的渴求,增强先生的责任心,同时更是树立先生的权威。因为同样一句话,通过普通人之口说出来,和通过有权威的人说出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2)、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于是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13)、还有,碑文说游、杨站在庭院等候程颐,雪越下越大,二人仍然静立在风雪中,两个时辰后,程颐醒来看见门外的二人立在雪地上,身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这也是很多人对“立雪”二字的误解,我手边的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的《汉语成语大辞典》“程门立雪”条也说“立雪”是站在雪地里,“瞑坐”即打盹儿(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版,第142页),其实《侯子雅言》说的“侍立”不是站立在庭院中,而是在室内恭敬地站在一旁,“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说的也不是游酢、杨时站在风雪中,而是说他们等候了老师很长时间,当出门回去的时候,门外的积雪已深达一尺,形容等候的时间之久。二人若是站在庭院中,《侯子雅言》怎么会使用“侍立”和“及出门”这样的字眼儿呢?我看过一些艺术家创作的《程门立雪图》,除了仇英的画以外,游酢与杨时都是伫立在风雪中,其场景的确令人感动,可是并不符合事实。即使游、杨没有立于门外顶风戴雪,也丝毫不会减损他们精诚真挚的心情和我们的敬仰。
(14)、那么,有的教师素质不高,是不是就能成为“不值得尊敬”的理由呢?
(15)、杨时,是北宋期间的神童,七岁写诗,八岁作赋,十五岁时便能攻读经史,后来中了进士,成为了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16)、也是因为如此,有时也会因为对老师不够足够的敬重而内疚,想来,在尊师重道这方面,我们真的要向古代先贤们多学习,对自己的老师要升起足足的敬爱、敬重和信心才对…
(17)、以前学生顶撞老师是大逆不道的严重事件,现在却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这些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缺失管理的学生是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更何况是那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呢?
(18)、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29岁那年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
(19)、程门立雪,读音chéngménlìxuě,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20)、参拜完二程祠堂的正殿及庭院内的匾额、碑刻等历代遗迹,我沿路来到故居后院,只见这里绿草丛生,还有两块现代人树立的简体字石碑,一块是刻有“程门立雪处”的隶书石碑,紧挨着它是一块方形的石碑,上面刻着《程门立雪》的故事和程颐的《立雪诗》,同行的学者争相与之合影。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1)、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2)、 解释:杨时与游酢二人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老师坐着小睡,他们怕惊动老师,就在门外等着,一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3)、现在,不时听说有家长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冲到学校“修理”教师的事件。我想说的是,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他充当的是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6)、《二程外书》记载的“瞑目而坐”就是闭目静坐,静坐乃宋明理学家重要的修身功夫之程颐非常喜欢静坐并大力提倡,认为闭目静坐可以养心,故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在他晚年病重时仍坚持静坐不间断。程颐睁开眼睛后所说的那句“贤辈尚此乎”,意即你们还在这里啊?一个“尚”字说明游酢、杨时刚来的时候,程颐就已察觉到了。试问睡觉的人如何知晓?早在明代,画家仇英绘制的《程门立雪图》中程颐的形象就是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张岱也说程颐“隐几而卧”(《夜航船》卷五《伦类部·师徒先辈》)。被仇英《程门立雪图》误导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清人张四科的题画诗云:“先生隐几虚堂中,两贤拱立无惰容”(《宝闲堂》卷三《题仇十洲画》),可见误解由来之久。
(7)、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以致连老师也成了他们的牺牲品?
(8)、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非常尊敬老师。
(9)、杨时二人不敢敲门,怕惊扰老师,于是便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老师的醒来…
(10)、0335-277155618031653651
(11)、因为在许多学生心目中老师“根本算不了什么”。我们知道,哪怕再野蛮的人在他敬畏的人面前也一定会规规矩矩的。可由于许多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心里,如果老师管他,就很容易激化矛盾,因此老师往往“不敢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