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典故人物是谁(文案精选127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14 09:17:35 浏览59

程门立雪的典故出自哪里

1、程门立雪 典故

(1)、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1044—1130),字中立,南剑市将乐县(属今福建将乐)人。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卒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年八十七岁。(疑年录作生于皇祐四年,卒于绍兴五年,年八十三岁;宋史本传不著卒于何年,亦作八十三年。此从直齐书录解题)幼颖悟异常,能属文。稍长,心经史。熙宁九年,(公元一〇七六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杜门不仕将十年。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历知刘阳、余杭、萧山三县,多有惠政。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栻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2)、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杨时又上疏请除茶、盐二法,并且力陈对金国割地求和不可为。建炎二年,朝廷任命杨时为工部侍郎。杨时力辞不受,后改为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同年十一月,杨时回到镛州。建炎四年(1130年),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他官绢200疋、白银300两,以养天年。杨时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主要人物杨时杨时回到家乡后,生活十分俭朴。吕聪在《问书册》说:“(杨时)自京城辞官还乡后,视公(杨时)一饭,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杨时为了教育儿孙“俭以养德”,特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该守其世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他还赋诗勉励儿孙:“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他还谆谆告诫后学者:“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书含云寺学者》)他晚年在故里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他逝世后,“身后肖然,家徒壁立”。秘书少监朱震上疏朝廷说:“时学有本原,行无玷缺,进必以进,晚始见知。其撰述皆有益学者。”(《续资治通鉴.高宗绍兴五年》)高宗下诏取阅杨时的《三经义辨》,赠文:“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特赐其家银帛二百两匹,诰赠左大中大夫,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度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

(3)、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4)、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门立雪由此而来。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5)、《程门立雪》以杨时和游酢两人在雪中等候师长醒来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师重道的道理。师长为我们传授学识,我们理应尊重师长。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为了追求学问,哪怕受一点艰苦与挫折也应该忍耐。

(6)、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7)、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8)、刘晓明,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东城区政协第十二届委员及青联委员, 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9)、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

(10)、出处《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1)、尤其是程颐,他可能从慧可立雪中悟到一定的道理,认为如果用主敬的方法代替佛道主静的方法,便很容易达到对伦理纲常的敬畏心,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并能真心实意地去履行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达到慎独的精神境界,以虔诚的心理专一于天理。

(12)、“敬”是程朱理学的一种内心修养功夫,让自己的注意力时时集中于道德理性,一心想着天理,使内心不为外物所累,情感的发生都能符合天理;

(13)、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14)、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15)、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6)、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禅宗讲顿悟,要求参禅者心静,心中万念俱无。

(17)、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18)、“诚”则是通过持敬所要达到的纯然天理的状态和境界,“诚”时,人们心中只有天理,就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累了,心中的邪念也就不复存在了。

(19)、自本世纪之初,开始运行,迄今已成书问世者14种。《丛书》最大特色为不拘一格,视野广阔。专题范围有综合,有分论。涉及范围有古迹,有水脉,有方言,有风情,有旧事,有译著,有诗辑等。各种专著文风朴实,虽属地方小志,而多本事事有根据、字字有出处之旨,具有相当学术性。其中数种尚有若干插图,更增左图右史之妙。

(20)、程朱一派理学家讲求圣王之学,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中兴大师,注重静坐、静修、诚、敬的内心修养功夫。

2、程门立雪的典故人物是谁

(1)、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2)、(内容转自网络,如有侵害您的利益,请联系删除,带来的不便,请谅解)

(3)、杨时(1053-1135年),宋代将乐县人,我国著名的理学家,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原字行可,后因犯友人父讳,改为中立,学号龟山先生。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杨时中徐铎榜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29岁那年他前往河南颍昌,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元祐三年(1088年),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杨时执法公平严明,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元祐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回乡守制。

(4)、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杨时。

(5)、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6)、《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7)、程颐见杨时求学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8)、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9)、外面风雪很大,但他们不为所动,毫无退缩之意。过了很久,程颐醒了,他见杨时和游酢,仍然站立在门外,并见到外面的雪,已下了一尺多厚,此时杨时和游酢,已变成了两个雪人,而他们并没有疲劳和不耐烦的神色。程颐忙叫他们进来,高兴地收他们为弟子。

(10)、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11)、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又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

(12)、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13)、典故:一天,杨时与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一起去程颐老师家请教。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来到程颐家时,赶上程颐正在屋中打盹儿。二人静静地立在门下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鹅毛大雪,杨时和游酢不敢吵醒老师,一直等到程颐醒来。求教之后出门,雪都已经下了有一尺深。后来杨时也不负众望,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14)、程颐见此情景,赶忙命人将杨时二人请入屋中取暖,边走边责备地说:“你们这两个年轻人,怎么能站在雪里一直傻等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

(15)、当时,达摩祖师正在静修,那夜,先是下起小雨,后来变成大雪,慧可顶着雨雪,冒着严寒,在山洞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

(16)、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7)、立,是指侍立的意思,侍立在程颐家门口的雪中。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后来杨时、游酢“程门立雪”拜师求学的精神,也被历代传为美谈。

(18)、《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9)、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20)、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3、程门立雪出自于哪里

(1)、“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在是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对有学问长者的一种尊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师重道、虚心求教,这也是我国流传千年的美德。

(2)、他们依然没有离开,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醒来,好向他请教问题。又过了一会儿,杨时的朋友游酢(zuò)冻得已经有点坚持不住了,好几次想让小书童要把程老师叫醒,但被杨时阻止了。他们一直站在程颐的门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一动没动地等着程颐醒来。

(3)、但不少图画在表现这个故事时,一般把程颐画成坐在室中,弟子杨时、游酢则站在门外,杨、游二人身上都落上了雪花。

(4)、主要儿童剧作品:《马兰花》中饰演马郎,《三毛钱歌剧》中饰演麦克易斯,《皇帝的新装》中饰演男骗子拖鞋,《十二个月》中饰演西方国大使,《成语魔方》中饰演老爹、王生、南郭先生等,《西游记》(三部)中饰演唐僧,《三个和尚》中饰演老和尚,《木又寸》中饰演乐手,《山羊不吃天堂草》中饰演三和尚,《叶限姑娘》中饰演大公鸡、江湖郎中、溪水等,《萤火虫姐弟历险记》中饰演土地公公。

(5)、 程颢去世后,杨时又一次北上求学,元祐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瞌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成为今古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6)、《游湘湖说典故》大量地引经据典,内容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有趣,并配之以精美插图,不仅展现了湘湖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萧山历来人杰地灵,更体现了先辈们吃苦耐劳、励精图治、刻苦钻研、奔竞不息的精神传统,以激励后辈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传承先辈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弄潮儿精神!

(7)、曾荣获“梅花奖”“文华奖”“金狮奖”;全国儿童剧(录像)调演评比“优秀表演奖”;国际戏剧学院奖“最佳配角奖”;中直院团建国五十周年评比展演“优秀表演奖”;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等。

(8)、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9)、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0)、程颐一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如他65岁时,被遣涪州编管,在前往涪州途中横渡汉江时,水很急,行至中流,船几乎要翻了,船中人吓得号哭起来,唯独程颐“正襟安坐如常”。

(11)、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程颐家门口,等待程颐醒来。

(12)、这个故事又见于《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原文为:“(杨时、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3)、人们将“程门立雪”传为美谈,本意是在宣扬师道尊严。

(14)、北宋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

(15)、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们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们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无悔地等着他们的老师醒过来。

(16)、释义: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17)、后来,杨时学得程颐思想的真谛,被尊崇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8)、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学会尊重师道,学习说文明话、做文明人。

(19)、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

(20)、 宣和六年(1124年)经张舜民推举,宋徽宗召杨时为秘书郎。翌年三月,杨时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建言10件大事。他写道:“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但他们不曾想过,天下动荡不安,岂能保全自身?”他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还应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视同仁,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从而信任朝廷,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引起社会动荡。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即定购粮储备金,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这样,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但因当时奸臣当道,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

4、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

(1)、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句践战败,入吴为奴。句践为雪国耻,归国后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喝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以示不忘为吴奴的苦痛和耻辱。萧山属越国疆域,相传越王城西侧的青山老虎洞为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之地,明代学者刘宗周有联云:“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

(2)、杨时、游酢二人侍立时,程颐是早知道的,自己之所以瞑目很久,也许是有意考验二人是否领悟到了静敬之道。

(3)、慧可能入静,并且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达摩传给他衣钵。

(4)、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暴政虐民的罪行。

(5)、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想听的故事,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6)、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7)、出处:[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杨时传》

(8)、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其如法何?”他批评朝廷:“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早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

(9)、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0)、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11)、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12)、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13)、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14)、“程门立雪”源于闽学鼻祖杨时,记录着杨时曾经虚心求教的故事。那个时候的杨时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读书人,与众多的读书人一样,都会遇到不懂,也需要请教。因为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杨时尊重老师,成为了整个学界的传统佳话。

(15)、另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6)、程颐时时处处使自己处于一种涵养内心的状态,尤其喜欢静坐,静坐时使自己的内心关注于天理,并逐渐达到纯然天理的境界,通过这种静态式的功夫完成内心的道德修养。

(17)、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18)、“程门立雪”的故事见于《河南程氏外书》卷其原文是:“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即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19)、(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20)、伊川说“贤辈尚在此乎”,是他并不知二子尚未离去。

5、程门立雪的典故出自哪里啊

(1)、杨时还是一个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人。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程颢死了。他听说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又想拜程颐为老师。

(2)、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3)、近日,由傅朝同列、傅浩军所著的《游湘湖说典故》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萧山历史文化丛书”的第14本出版书籍。此书以20个与萧山湘湖有关的典故故事为切入点,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史料记载,深入浅出地评述湘湖历史文化。

(4)、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5)、中国古来有尊师的传统,程门立雪,人们也以之为尊敬老师的典故,因此,后世以此作为尊师的典范来教育后代。如元虞集《道园学古录》中就有“将车昔念于聚星,就业常容于立雪”的句子。

(6)、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7)、让杨、游二人久久侍立,以至门外雪深一尺,恐亦非程伊川的本意。

(8)、过了一会儿,天空中渐渐地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冷。小书童又出来对杨时他们说:“先生还没醒,雪太大了,二位还是先请回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们再来见先生!”

(9)、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无悔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10)、书中也记叙了很多历史传说故事,如:勾践君臣“临水祖道”的故事、西施沼吴、“亚父掷山”、“孙康映雪”、“金龟换酒”、“钱王射潮”、“程门立雪”等,这些典故故事,都与萧山有关。

(11)、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2)、认为二子立于门外,实出误会。张先生还说“伊川瞑目而坐,是在作气功”。

(13)、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杨时赴萧山任县令。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但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率百姓修筑“湘湖”,成湖3万7千多亩,周围80余里,可以灌溉农田14万6千8百余亩;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据《萧山县志》载:“政和二年,(杨时)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

(14)、书中不乏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如:卧薪尝胆、莼鲈之思、掷地有声、江郎才尽等。

(15)、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6)、《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17)、链接互换、商务合作等请联系QQ:1115790161

(18)、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19)、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程门立雪

(20)、冬日的某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ò),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们就一起去向程颐求教。走到了程颐家,门上的小书童却对他们说:“程颐先生正在睡觉,你们还是先回去吧,改天再来。”

(1)、《萧山历史文化丛书》由萧山区历史学会主编。多年来,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各就所长,撰写有关专著。

(2)、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是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3)、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4)、杨时、游酢果然不负众望,尤其是杨时,程颐非常赏识他,当杨时南归后,杨时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都相当高,史称“东南学者唯杨时为程氏正宗”。

(5)、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6)、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7)、杨时,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政和二年(1112)任萧山县令,并筑湘湖。其师兄游酢曾任萧山县尉,负责萧山地方治安。两人曾同去洛阳拜见老师程颐。一日,程颐瞑目端坐,杨、游怕惊动老师,便恭恭敬敬地等候,不敢惊扰,也不离去,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下到一尺多深了。杨时后来在萧山授学,程颐得悉赞曰:“吾道南矣!”明朝在湘湖设立“道南书院”,以弘扬杨时学说。萧山大弄原有杨时牌坊,今城南有道源路、道源桥。

(8)、张岱年先生曾专门撰文《辨程门立雪》,指出《二程集》中记载明说“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显然二子侍立是在室内,并非在门外。

(9)、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10)、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11)、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12)、达摩祖师见他心诚意坚,于是就把衣钵传给他。

(13)、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14)、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15)、同年七月,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八月授国子监祭酒,赐祭器、谱牒、金盆花。十二月,杨时闻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为三路大帅,敌人侵疆,弃军以而归拏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继弃而遁。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

(16)、杨时那是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17)、等到程颐睡醒,听闻杨时二人在门外冒雪静侯求教的事情感动不已,赶忙亲自出门迎接。把门打开一看,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二人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俨然成了两个“雪人”。

(18)、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19)、“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很广,成为历代学界佳话。

(20)、靖康元年(1126年)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左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时值金兵包围汴京,朝廷对战与和争论不休。杨时抗金态度是坚决的。他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7项主张。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希望朝廷重用李纲等抗金重臣。可是,负责京都防务的主战派人物李纲却被罢官,激起开封军民的愤慨。陈东等太学生到宣德门前上书请愿。朝廷准备镇压民众。杨时挺身而出,为陈东等辩护说:“士民伏阙,诟骂大臣,发其隐慝,无所不至,出于一时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捐金割地,质亲王以主和议,罢李纲而纳誓书;李邺奉使失辞,惟虏言是听;此二人者,国人之所同弃也。”宋钦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3镇。杨时上书,认为“朝廷割三镇三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战要而后得之,一旦弃之,北庭使敌骑疾驱。”之后,他又上疏乞诛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均未被采纳。李纲有诗赞杨时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1)、“不!晚…晚生既…然要向…前…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2)、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3)、只是“立雪”二字并不恰当,好像是立在雪中,其实是立于下雪之时。

(4)、与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5)、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6)、 绍圣元年(1094年),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

(7)、(出处):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