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1、道教音乐
(1)、原来茅山道士属于道教天师道上清派,天师道兴盛的时候,连王羲之父子都是其信徒。
(2)、(2021年)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皈依办理须知
(3)、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4)、道教建立后,沿着上层和下层两条路线传播。上层是历代朝庭和官方及贵族阶级,下层是广大的社会百姓,这就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的比较紧。农民起义也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宋代方腊起义、清代义和团,一开始的队伍大多集中于道教教民。
(5)、并且规定升授和加授者,须凭道功德行依阶升加,按传统规定,每三年可晋升一级,若无功德不得升迁,但功德超群者,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可破格升授。妄欲升迁,反遭天谴。
(6)、学术研究中,历史现实和历史叙述往往是分离的,历史现实要比历史叙述要复杂得多。学术研究往往将一个历史事实简化之后再叙述出来,让它呈现出独特的线索感与趋势感,考虑历史问题的时候,需要首先对历史叙述的性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7)、贺炳炎在武当练得一身武艺,一套凌霄剑法使得出神入化,后又改练玄虚刀法,在战场上使得八面威风,被称为我军的赵子龙。
(8)、道家打坐修行,要在体内结成金丹,这个金丹我们可以称之为元神,金丹修成以后,元神才能离体出窍,才能彻底地斩掉三尸神,元神取代原来的肉身,然后白日飞升,得道成仙。
(9)、李白:唐朝,道教上清派道士,文采飞扬,被誉为“诗仙”。
(10)、当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于是在十月初一早朝时行授衣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因而南京城有谚语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老年间,十月初一时庄稼都已收打完了,也就是长工们下工的日子口了,又叫“散工节”。雇主们在这天都得设筵犒劳雇工,算清工钱,说清楚谁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儿”或叫“扛冬活”。
(11)、陈抟:北宋,常居华山,擅长推演,根据个人对道教理论的深刻理解发明太极图。
(12)、尹志平是山东莱州人,年少时即拜入全真教,受教于马钰、丘处机等人,年轻时跟随七十多岁高龄的丘处机远赴西域,去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
(13)、但金庸作品中的道士形象却迥然各异,而且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人物,也在书中颠覆了形象。
(14)、1941年,日军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圆通道长义无反顾投入到抗战中,地带领山上的道士们,协助杨成武司令员勘察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利用山上的道观和山洞掩护伤员、储藏粮食物资。
(15)、人的肉体死亡后,会诞生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才是人的本来面目,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所修行的一切,都是为了死后的这个生命体。
(16)、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太上老君名气比张道陵要大得多,资格要老得多,粉丝要多得多,说太上老君是道教老祖宗,更能显得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7)、《西游记》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市井语言,把取经壮举编成了精彩绝伦的故事。(其实也是形势所迫,如果说书人在茶馆念古文,相信百分这九十的人要跑光。就像今天蜗牛给大家一本正经讲论文,相信百分之两百的人要取关。)
(18)、第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无神论兴起的非常早,抑制了中国宗教的早期发展。道教形成较晚,其实和这个也有关系。同时中国没有形成非常丰富的宗教传统文化。印度则不同。印度是宗教文化异常发达的地区。除了传统的婆罗门教之外,和佛教同时兴起的有六个新的宗教。佛教在这种异常发达的宗教文化中形成,使得佛教很早就具备了完善的宗教管理制度,教义传承体系,以及宗教传播制度。这就使得道教在面对佛教的时候,犹如一个小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竞争,因此长期处于下风。
(19)、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20)、正因为“太平道”的政治背景,所以道教一般不提张角为创始人,而提同一时期的张陵为创始人。
2、道教八大神咒
(1)、中国三敎九流,有佛敎,道教,基督敎…等等。
(2)、随着信徒越来越多,他便要求凡入道者必须出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等于现在二升),“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所以,张陵的道教又称为“五斗米教”。
(3)、邱祖西行的圣迹,被后世史学家誉为「一言止杀」。在丘处机的影响下,「一代天骄」深受感动,终于下令「止杀」,并赦免数万被俘士兵,几十万城池人民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惨烈灾祸。
(4)、 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历4716年(即公元2019年)就是以黄帝问道广成子之时为纪元的。
(5)、“佛道之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学界讨论的已经十分丰富了。我认为,可否换一个视角,讨论佛教融入中国时采取的策略。作为胡人的本土宗教,佛教是通过西域商人到长安、洛阳等地展示和传授给我们的,或者在胡人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受到了他们信仰的影响。
(6)、 张天师在123岁时与他的两位得意弟子王长、赵升三人白日冲天而去。后世学者尊张天师为道教创教“教祖”,降魔护道天尊。
(7)、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是个打铁匠兼药剂师,他不仅打造了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九齿钉钯,还有金刚琢、芭蕉扇等高科技武器,更利用八卦炉这个大家伙,研制出了“九转大还丹”等高级补品。
(8)、正一派道士一般居家修行,可娶妻成家立业、茹荤、饮酒;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斋醮、祈福禳灾、降邪驱鬼、超度追荐为主要宗教活动。“正一”寓意“正以治邪,一以统万”、“真一不二”。
(9)、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他敬佩、仰慕不已,道书称他:“自古教法之盛,功德之隆,唯清和师为最。”
(10)、时值近八十高龄的邱祖,就这样亲率十八弟子,一路上讲经布道,弘扬玄义,跋涉万里,历尽艰辛,西行劝谏……终于在三年后抵达今阿富汗境内的雪山行军大营。
(11)、寒衣节:追荐先贤,解厄消灾。祭先人,积自身福庆。
(12)、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
(13)、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
(14)、佛敎在中国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持别是唐朝,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后,得到了当时统治都的支持,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佛敎就在全国仍至唐王朝的潘属国流行开来。
(15)、道教比道家进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和神秘性,使“道”成为了具有无限威力和至上神的抽象形态。道家宣扬清净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坐忘、虚心,追求內心的安宁。道教发挥道家离俗超脱的精神,形成出世的心性练养理论,把《老子》书中“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论,《庄子》书中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仙家言,吸收到了道教思想资料。道教改造了道家理论,把原本世俗的迷信,改良为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大型宗教。
(16)、陶弘景:南朝梁,道教上清派,著作《真灵位业图》,发展道教理论。
(17)、如佛教分「显密」二宗一般,道教亦分两大教派:正一道教与全真道教。
(18)、 据陆修静《道门科律》说:“五斗米道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万通,诛符伐庙,杀鬼生人,荡涤宇宙,明正三周天匝地,不得复有淫邪之鬼。罢诸禁心(指罢除个人的私欲),请约治民(指廉政为民),神不饮食(即不用铺张浪费,以供神灵),师不受钱(指不能受贿)。使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
(19)、《正一文科戒品》对箓的作用解释说:“总统天地一切神鬼,诛伏邪魔,斩灭妖精,征灵召气,制御山川,涤荡气秽,章奏传驿,达通神仙,莫先乎正一。”因为受箓之后,箓牒中拨付受箓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因厄。未经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20)、 “始祖”,黄帝,复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据《史记·封禅书》说:与黄帝同时的蚩尤,暴虐无道,恶性好战,使天下生灵涂炭,诸侯共愤。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战蚩尤于涿鹿,终擒而诛之,使天下太平。之后,他推算历法,教人养蚕织布,播种五谷,造作文字,定干支,创医疗,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道教分为几个教派
(1)、爱看西游的人都知道,《西游记》也是有妈咪的,那就是《大唐西域记》,它记载了玄奘法师十九年的“偷渡史”。不过,这本由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古文,相信没喝过几瓶墨水、没挨过几下戒尺的人很难看得懂。
(2)、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3)、从历史史料和具体信仰形式上看,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我们依照关于张陵的历史记载,张陵是沛人客居蜀地,沛这个区域的确和太平道的活动范围比较接近。陈寅恪先生和柳存仁先生的研究中都已讨论过这个问题。
(4)、我们经常拿来骂人的“老子”,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美国《纽约时报》评他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5)、《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当时的都城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就有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商贩出现,“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由此可见,当时十月初一是朝廷给士兵发放冬衣的时间,民间则在这一天准备给亡者烧冬衣。“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
(6)、试想一下,老子的这种顺应自然的观点,不正是今天我们追求事半功倍的人性化管理之精髓吗。
(7)、所以,26岁的张市长毫不犹豫地挂印而去,隐居在洛阳北邙山乡下修个草棚,天天练气功、炼仙丹。90岁的时候,他带着弟子重回了巴蜀,一方面替群众治病,一方面讲经授课。由于他的威望太高了,再加上90岁的人30岁的心脏,所以很多人慕名而来,哭着喊着要给他当徒弟。
(8)、总之,我们中国人,三敎九流,相互包容,即不互相排拆,又不互相敌视。有时还相辅相成,信仰佛敎人,有的同时信仰道敎。例如,我们村里人请道士为去逝的亲人做道场的同时,也同时奉供佛主。很难说这些人是信佛还是信道。
(9)、成玄英:唐朝,深入道门经藏,发展道教理论知识。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1)、道家认为通过修行,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最高的修行境界是白日飞升,羽化成仙,肉体永远地存活,不再死亡。
(12)、但儒家不同,儒家认为,天下不管多糟糕,有些事总要有人来做,所以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庸》里面讲“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哪怕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也是初心不改,这已经不能简单的用“伟大”来形容了,而应该是悲壮才对,我们读了子路的事迹后就能体会到这种情怀。
(13)、道家对待生死的态度,和佛家完全相反,可以形容为贪生怕死。
(14)、这种撑场面的方法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连请个客,也得找德高望重的人来扎场子,更不要说开公司、做工程,不找个有背景的大人物压阵,心里总不踏实,老觉得别人不信任自己。
(15)、 “教祖”,张道陵(约公元34-156年)沛国人(今江苏丰县)。据载,张道陵曾任东汉的江州令,终觉无益于年寿性命,于是弃官归隐,修炼长生之道。在繁阳山他得到了《黄帝九鼎神丹经》。后又率弟子赴云锦山(今江西龙虎山)修炼,三年丹成,龙虎齐现。他预知天命将移,遂又率弟子赴民风淳朴、巫风盛行的四川传道。至蜀后,巫术之士常来破坏坛场,后张道陵在一次次的斗法中,降龙伏虎,终于与东汉顺帝时(公元125-144年)创立正一盟威道(亦称天师道)。
(16)、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启建奏授信士(天医、文昌)宝箓醮仪的通告
(17)、再比如,在原著第五十一回,孙悟空遇到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一个金刚圈便把金箍棒套走了,孙悟空上天搬救兵,一进南天门,就见张道陵、葛仙翁、许旌阳、丘弘济四天师散步。张道陵拦住他问:“大圣如何到此?”结果被孙悟空嬉耍了一番。
(18)、“道”的含义是什么?其实也就一个字——和,和谐的“和”,不管是大到无外,还是小到无内,只要有它的存在,就会体现出来一种和谐,而诸子百家不管提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最后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也都是一个“和”,这一点,我们阅读的各家经典越多,琢磨的越深,体会就会越明显。
(19)、在原著中,也记载了道教广为流传的“老子化胡为佛”的故事——
(20)、天师道上清派在陶弘景手中成为了茅山宗,陶弘景是南北朝齐人,在三十六岁时,辞去官职,隐居茅山的华阳洞,人称“山中宰相”。
4、道教经典
(1)、没有修行的人,肉体死亡后,所诞生的生命体(真如)只能存在四十九天,在四十九天当中,因为自己生前所做下的善恶事情,进入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2)、拥有庞大信徒和严密组织、严格规章、指导思想,这已经不再是老庄派单纯的道家活动了,而是一种宗教。“太平道”的建立,标志着道家从单打独斗发展到有规模、有组织、有制度的集团活动。
(3)、许多人认为,全真道教内修内证,追求的是自己成仙证果,丹成飞升,属于典型的小我者自度自私自利的修行法,虽然其法可行,但其境不高。
(4)、葛洪:东晋,道教灵宝派,擅长炼丹、医药,著有《抱朴子》,最早发明火药。
(5)、佛教徒认为人生是苦,人身是「臭皮囊」,无一日不存脱离苦海,登达彼岸之心。而道教偏偏乐生轻死,善于摄固三宝,呼吸育清,追求与天地同其寿,与日月同其明的长生久视与智慧之道。
(6)、艺术源于生活,但艺术总是有大部分杜撰的成分,道士当然也不例外。
(7)、柏夷先生的《蚕与菩提树:灵宝派取代佛教的尝试以及我们定位灵宝道教的尝试》中指出《灵宝经》是道教主动想要将佛教融入自身的一种尝试,可谓一针见血、洞见烛照。对道教而言,它并不想消灭佛教,而是想把它改造成自己的一部分;佛教则需要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必须面对文化上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