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表达了什么
1、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表达了什么意思
(1)、《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米兰.昆德拉的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开头以永恒轮回的话题展开,谈论了轻与重、灵与肉等一些值得思考的哲理性问题。
(2)、首先来看什么样的内容会在历史长河中被文人骚客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抒情和描绘。
(3)、投稿细则:来·往|我们想帮你把乐趣变成财富
(4)、媚俗屏蔽一切负面的东西,比如“正能量”这个概念就是典型的媚俗,它最早的提出者是宋山木,后因强奸罪入狱,更巧的是这个概念是他用来强奸时说的:
(5)、昆德拉对四个人有对称性安排,从性格上来说,托马斯和萨比娜属于倔强的类型,特蕾莎和弗兰茨则较为软弱。从爱的角度来说,托马斯和特蕾莎属于重,萨比娜和弗兰茨属于轻。
(6)、可他骨子里还是有傲气的。不,应是傲骨!傲气是给人家看的,与无知近在咫尺;只有傲骨,才是与生俱来,乃良品。
(7)、在小说里,特蕾莎发烧的那一夜,托马斯感觉她就像个篮子里的婴儿漂到了床边,由此萌发了真正的爱。当我们爱上某个人,TA其实和我们心目中那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只是将TA比作了心中的那个人。用昆德拉的原话来说就是:那个人占据了我们的诗化记忆。
(8)、小说里介绍了俄狄浦斯的故事。一位牧羊人发现了被遗弃的婴儿,将他交给波里布斯王,把孩子抚养成人。俄狄浦斯长大之后,一次在山中小路上遇到一辆马车,车上坐着的那位陌生君王正在巡游。后来他们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掉了君王。
(9)、她却和托马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只是想证实托马斯告诉她的做爱和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显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可以说特蕾莎的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马斯的放纵。
(10)、小说的时间背景1968年,也就是苏联的坦克开进布拉格那一年。捷克d内改革派领袖杜布切克出任捷共第一书记不久,便制定了种种改革方案,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受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束缚的政治、经济局面,建设一种有“捷克斯洛伐克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于是,捷克国内出现了被西方人称为的“布拉格之春”带有民主化倾向的运动。
(11)、这些都不是年轻时候的我所能理解的,现在却可以理解了。可是,可以理解了又怎么样?世界上好多事情是回不去的,一如小说中的弗兰茨。只好等下辈子重来,做个好人,就像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最后一句话,“那个男主角,振保,第二天睡醒了,改过自新,又是一个好人”。
(12)、种种迹象都表明梭罗的生活态度:除了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其他一概抛弃。
(13)、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14)、有一次,批评家李庆西与我谈起小说与理念的问题。他认为“文以载道”并不错,但小说的理念有几种,一是就事论事的形而下,一是涵盖宽广的形而上;从另一角度看去也有几种,一种事关时政,一种事关人生。他认为事关人生的哲学与文学血缘亲近,进入文学一般并不会给读者理念化的感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即为例证。只有在人生问题之外去博学和深思,才是五官科里治脚气,造成理论与文学的功能混淆。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15)、这使我想起了同行张承志的观点、更早是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Croce)的观点:好的文学是一种美文,严格地说起来,美文不可翻译。作为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昆德拉与克罗齐的观点尽管对立,可能各有依据。但无论如何,为推动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翻译仍是必要的——哪怕只是无可奈何之下做一种浅表的向外窥探。我希望国内的捷文译家能早日直接译出昆德拉的这部作品,或有更好的法文或英文译者来干这个工作,那么,我们这个译本到时候就可以掷之纸篓了。
(16)、2013年国内经济下调后,当时面临一个转型期。周林林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情形跟日本曾经遇到的状况很像,便利用周末时间经常飞去日本学习交流。他通过观察研究日本的经验和模式,希望找到中国能够学习的地方。
(17)、多少英雄好汉,不知深浅,一脚踏入,泥淖吞陷。
(18)、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19)、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20)、但小说不是音乐,不是绘画,它使用的文字工具使它最终摆脱不了与理念的密切关系。于是哲理小说就始终作为小说之一种而保存下来。现代作家中,不管是肢解艺术还是丰富艺术,萨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昆德拉等又推出了一批色彩各异的哲理小说或哲理戏剧。也许昆德拉本就无意潜入纯艺术之宫,也许他的兴奋点和用力点,在艺术之外还有思想和理论的开阔地。已经是现代了,既然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健全发展,既然人的理智与感觉互为表里,为什么不能把狭义的fiction(文学)扩展为广义的literature(读物)呢?
2、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经典语录解读
(1)、投稿邮箱:kindlelaiwang@eub-inc.com
(2)、可是,反过来说,轻真的那么好吗?问题是,有了轻以后,有了自由以后,你怎样去安顿、处理呢?怎样追求自我的真善美?《轻》透过精彩的叙事引导我们一起思考。
(3)、一些评论家将昆德拉的小说归类为哲学小说。的确,从情节角度来说,此书不算友好。毕竟小说的核心还是讲故事,昆德拉说自己并非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这意味着他对小说的情节合不合理、好不好看不负责。该书几乎没有什么起伏跌宕的情节,这或许是大多数人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4)、假如有机会重来或重复发生,事件的性质、角色的概念将完全颠倒:壮举会变得愚蠢,英雄会变成恶魔。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和选择,因此犯了错也无法去责怪,甚至无法对愚蠢的行径定性。昆德拉举了一个希特勒照片的例子,他说:
(5)、媚俗不允许追问和质疑:为什么这样规定是对的?为什么美必须是那个样子?抗日神剧里的英雄均身怀绝技,日本侵略者如同纸人;好莱坞的电影主角总是能拯救世界,这些都是媚俗的种种表现。昆德拉调侃媚俗者甚至都不能面对一泡屎:如果上帝是人的模样,他必定有嘴,那么问题来了,他拉不拉屎呢?因此他说:
(6)、基本上,《轻》就是讲两个男人,两个女人,还有一条狗的故事。这两男两女关系很乱。当然小说中的人物不止这两男两女,可是以他们为主。小说主人公就是上面提到的托马斯,他是个医生。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捷克布拉格。我们知道“布拉格之春”有许许多多抗争,但都被苏联压制了,主人公也因为政治小问题,阴错阳差闯了祸,打乱了生活。
(7)、昆德拉曾经说,出名这件事情,当时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因为名气侵夺了他很多的时间,他要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要不断地回应别人对他的评论。但到了后来,他懒得回应了,因为人越出名,有时候越不稀罕回应。所以他说,如今,我只在乎自己的看法。
(8)、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9)、初读这书时,我20来岁,直男癌,当然对于浪漫爱情、性自由、反叛、抗争等议题特别敏锐、特别爱看。比方说主人公托马斯,经常乱搞。他说每个女人99%都是一样的,“我只是想追求、探索、解开那每个女人的百分之一的不同在哪里?”
(10)、从整体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节奏主要由省略、概述和扩述构成,对不同速度的选择和并置不仅反映了音乐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昆德拉的小说理念。例如第一章《轻与重》中,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的生活却只用一句话“他和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来概述,显示前妻在托马斯生活中的轻。
(1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12)、我们并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这对于译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样。
(13)、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14)、在我们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得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唯有偶然的巧合才会言说,人们试图从中读出某种含义,就像吉卜赛人凭借玻璃杯底咖啡渣的形状来作出预言。
(15)、这是米兰·昆德拉的书,大意是说生命因为能够背负起许多重量而显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变得轻而又轻,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
(16)、我倾向于认为“轻”只是一个概括,对世间一切简单、质朴、纯洁事物的总结。同样,“重”指的就是复杂、多样、繁复。两者并无褒贬之分,只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17)、因此,对这本由捷文进入英文、又由英文进入中文的转译本,读者得其大意即可,无须对文字过分信任。
(18)、新版本译者是许钧,译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我也常常关注江西各市、直单位部门官员的职务变动。
(20)、如果你回头看周林林的前半生履历,你会觉得十分有趣。
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谁翻译的最好
(1)、孤儿寡母。没有父亲的孩子最受人欺负。村子大大小小的孩子,妇女,男人,不欺负欺负他家,好像就有些格格不入的样子。
(2)、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3)、结合本书后面的章节,昆德拉认为人类在重大事件上所做的决定,往往轻率得可怕。比如因为某位领袖的好恶,几千万人会失去生命;某人因为冲动刺杀了一位政要,导致一次世界大战。生活当中的轻率更是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听见有人因为随便了个专业便从事了一辈子,因为路过某个城市而选择定居,因为一个隐秘的细节决定和某个人结婚。因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比较做出的重大选择是否正确,当造成恶果时,只能原谅和接受。因此昆德拉写到:
(4)、也不知道红军的儿女们,还能不能回来,看一眼故乡,看一眼,父亲出生或受尽人间白眼的地方?
(5)、当我问他这些经历中有没有错的时候,他认为:
(6)、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全新栏目#什么值得读#,邀请亲爱的Kindlers来推荐好书;
(7)、不知若干年后,他再在这个场上如鱼得水,是否依然?
(8)、这是老生常谈的命题,偶像剧和流行歌里已经有很多表达了。昆德拉的结论是:偶然性和比喻。
(9)、再如写出《瓦尔登湖》的梭罗,也是“轻生活”的践行者。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
(10)、比喻也是爱情最重要的魔力。直接说结论可能有点莫名其妙,但我们都熟悉这样一段台词:
(11)、生命之轻,同样不可承受——在生活中,当我们负重前行,被压力和困难压的喘不过气来时,就想想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哲理吧,生命因为能够背负起许多重量而显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变得轻而又轻,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才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索性扛起重负吧,让我们去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12)、且不论百度百科的可信性与否,这一说法至少表明昆德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的广泛认可。
(13)、“媚俗”这个词一度很火,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
(14)、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15)、更明白一点来讲,“轻”就是少,就是去掉繁饰,只保留最核心的东西。拿写文章来讲,福楼拜曾经强迫自己站着写作,就是为了用最精简的语句表达思想,这何尝不是一种“轻”呢?
(16)、其实这部作品故事的叙述完整性不强,或者说昆德拉的所有作品的叙述完整性都不强。他只是试图用一个故事的框架,去表达自己对政治、对生活,甚至对哲学的一些感悟。
(17)、因此,不要小看渣男或者渣女,渣的背后不一定是品质恶劣,难说有什么世人从未知晓的理论依据。
(18)、用时髦的话说,小说的主要人物托马斯和萨比娜是一对渣男和渣女。他们都好“为爱鼓掌”,但各自有各自的出发点。
(19)、“所以我们一般不投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家,那些往往一个经济周期过去,就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企业,我们看过太多。”
(2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昆德拉最受欢迎并获得好评最多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
4、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值得读吗
(1)、自现代主义兴起,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四分五裂,没有主潮成为主潮。而昆德拉这部小说几乎获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好评,自然不是一例多见的现象。一位来自弱小民族的作家,是什么使欧美这些书评家和读者如此兴奋?
(2)、昆德拉还说,弗兰茨死前不需要再说谎了,因为,男人在死前就只想见到妻子,他对她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用眼神向她表达了感激,他的眼睛向她请求原谅,而她,也原谅了他。
(3)、 最后他得出结论:日本的产业做的很精,而中国很多都大而不强,大而不精!
(4)、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选举;他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
(5)、昆德拉先生还说到梦。比方说,有一组剧情说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做梦见到飞机场有三个男人,好像警察,他们在追着她丈夫,然后,她老公倒下了。倒下之后怎么样?身体缩起来,缩到最后变成一只小小的兔子,其中一个男人把变成小兔子的他交给了她。她把那个兔子放进自己口袋,好像很安全,可是也很哀伤。昆德拉严肃地指出:恐惧跟哀伤不太一样:恐惧里面没有美。恐惧是我们看到一种未知事件的爆裂强光,很恐怖。相反的,哀伤必须以我们知道为前提,里面是有美感的。在哀伤里,我们会发现世界笼罩在一片蓝色的柔光之中,万事万物从来不曾如此美丽。
(6)、我们对东欧文学毕竟介绍得不太多。个中缘由,东欧语言大多是小语种,有关专家缺乏,译介并非易事。再加上有些人不乏“大国崇拜”和“富国崇拜”的短见,总以为时装与文学比翼,金钞并小说齐飞。
(7)、亚马逊Kindle「来·往」投稿,欢迎分享转发朋友圈
(8)、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
(9)、没有比同情心更重的了。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深重。
(10)、——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
(11)、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在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以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展开的。以苏联入侵捷克为时代背景,描述民主改革,几位大师在政治压力下命运多舛,英雄外科医生托马斯的浪漫爱情史,渴望高尚精神生活的第二任妻子特丽莎,坚决鄙视媚俗情人萨宾娜,善良温顺地爱萨宾娜的弗兰茨,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生活。
(12)、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
(13)、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小说,而且这书很易读,有时候是讲故事,讲情节,有时候则是作者本人直接跳出来高谈阔论,像现代的视频弹幕一样,提出了或好玩或深刻的作者点评。所以,读这部小说,仿佛一位有智慧的大师陪你说话。我们经常说金圣叹点评四大奇书,很值得看,但不妨也读一些有智慧、有幽默感的外国作家的点评,昆德拉就是这样有趣的作家。
(14)、特蕾莎对卡列宁是一种无私的爱,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生命中的“重”,而她却偏偏爱上了生命中“轻”大大多于“重”的托马斯,最后她也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重”跑到工程师那里,让“重”变成了“轻”。
(15)、弟弟位列厅职。更加优秀的哥哥,寻常之理,当有故乡覌。
(16)、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17)、这可能和我们的国情有关,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性”终究是一个羞于见人的话题。不乏有一些优秀作品,比如古代的《金瓶梅》之类,然而现在的却不多。
(18)、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校企合作)专业于5月6日下午在G332教室举办了d员素质提升系列活动。张文超老师和第一d支部的所有预备d员以及入d积极分子参与活动。
(1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米兰·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升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哑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到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
(20)、《卓越有效的管理者》||BYxinhui
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经典语录
(1)、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
(2)、极端环境中的一段三角关系,陌生而危险的土地上自我和欲望的缠斗,紧张刺激,不乏诙谐,考验智力。在审视他人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理性与激情的冲撞构建了这个性感而优雅的故事。拷问文明和野蛮的界限,探寻知性与欲望的守衡。
(3)、试想如果你是一个植物人但是灵魂可以飘出来,也许你可以看透一切聪明绝顶,却再也无法体会触摸到世间的一切,岂不是一种悲哀?
(4)、1968年8月,苏联军队在“保卫社会主义”的旗号下,以“主权有限论”为理由,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d政领导人。这一事件像后来发生在阿富汗的事件一样,一直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不仅仅是民族国家主权遭到践踏,当人民的鲜血凝固在革命的枪尖,整个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就不能不蒙上一层浓密阴影。告密,逮捕,大批判,强制游行,农村大集中,知识分子下放劳动,等等,出现在昆德拉小说中的画面,都能令中国人感慨万千地回想起过往的艰难岁月。
(5)、至少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比如昆德拉,他不过是使自己的自相缠绕和自相矛盾,由内容渗入了形式。
(6)、“在极权的媚俗之王国,总是先有答案并排除一切新问题。”
(7)、不知道在拆除空心房的政策里,这样的房子,能否幸免?
(8)、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他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
(9)、她是一个柔弱,忠诚,纯真,善良的女子,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灵魂的爱情信徒。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10)、张北川说:在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只愿大家能正确观念,重新认识这一概念。
(11)、东欧文学对中国读者来说不算太陌生。鲁迅和周作人译述的《域外小说集》早就介绍过一些东欧作家,给了他们不低的地位。裴多菲、显克微支、密茨凯维支等东欧作家,也早已进入了中国的书架。198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浮特(JaroslavSeifert),其部分诗作已经或正在译为中文。
(12)、以“音阅会”为主题,旨在通过推荐一本好书,向同学们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13)、20多岁的男读者,像当时的我,当然一看到这些情节、评论、思考就眼睛一亮了,荷尔蒙出来了,马上读。我还记得自己一天没动,吃了三个盒饭,早中晚,一口气把它读完,然后,脑海里好像有很多声音在说话、在翻腾,思考变得很不一样。后来的几十年里,在生命的路途上,偶尔也会回想起里面关于性爱、关于自由、关于权力的思考。这本书让你在不同的年纪去读它,往往有不同的解读的角度跟感想。接下来大概讲一下故事的情节。
(14)、情节剪切有不同:电影《布拉格之恋》中有的情节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有,而小说中有的某些情节电影却被剪切去掉了。
(15)、反对媚俗而又无法根除媚俗,无法选择的历史又正在被确定地选择。这是废话白说还是大辩难言?昆德拉像并不多见的某些作家那样,以小说作不说之说,哑默中含有严酷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谎言,困惑目光触及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入俗和出俗,关于自由和责任,关于性欲和情爱……他像笔下的那个书生弗兰茨,在欧洲大进军中茫然无措地停下步来,变成了一个失去空间向度的小小圆点。
(16)、托马斯借这个故事发表了讽刺苏共的文章,指出了一个根本性事实:
(17)、他曾经打过比喻:成功就像一场可怕的灾难。比一个人家里失火还要糟糕。因为名声会将灵魂的空间全部毁掉、吞掉。
(18)、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昆德拉其人。他1929年生于捷克,青年时期当过工人、爵士乐手,最后致力于文学与电影。在布拉格艺术学院当教授期间,他带领学生倡导了捷克的电影新潮。1968年苏联坦克占领了布拉格之后,曾经是共产d员的昆德拉,终于遭到了作品被查禁的厄运。1975年他移居法国,由于文学声誉日增,后来被法国总统特授公民权。他多次获得各种国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可笑的爱》(1968年以前),长篇小说《笑话》(1968年),《生活在他方》(1973年),《欢送会》(1976年),《笑忘录》(1976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年),等等。
(19)、在书的第一章,昆德拉引入了“永恒轮回”的概念,大意是人类的历史的不可靠,历史事件之所以成为历史事件,是因为它恰恰只发生了一次。
(20)、“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1)、电影《忌日快乐》就是讲一个循环的故事,女主角陷入了一个被谋杀前一天的loop,她不断地死去,又不断活过来,直到发现凶手其实是自己的闺蜜,loop才得以接触。她是幸运的女主角,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可能没有任何机会纠正将要犯的错和飞来横祸。
(2)、这个时代流行跨业,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and”连接起来。
(3)、虽然通过《华沙条约》,苏联收了一帮小兄弟,但大哥的日子并不安逸,什么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会装出一副建设社会主义的样子,背地里和反苏势力勾结以脱离大哥的控制。
(4)、一语点醒梦中人。小伙子拿起书本勤读苦学,半年后考取某名牌大学,又硕博连读,如是数载,其间恋爱、娶妻、生子、入仕。
(5)、轻和重的概念是本书的核心。昆德拉认为人生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轻”,只有一次的生命本身就是轻。德国谚语说:“一次等于零”。这样的轻让人无法承受。
(6)、所以说,背叛是个好东西。甚至,有时候为了强烈地去感受自己的探索快感,你没法不背叛自己。明知道背叛不对,但还要背叛,而且找不同的男人,然后再回到原来的男人身边。她就是这种肆无忌惮为自己而活的女人。
(7)、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8)、于是当局长终于高升,局里为新局长上任、老局长践行而摆下酒宴,当酒过三巡,醉意无边,重情重义的小伙子真的醉了,真的哭了,真的有些依依难舍。动情的话不会说,只有酒与盈眶的热泪,最能表达,见情见性!
(9)、昆德拉把圆礼帽之类小装置、小物件穿插在他的小说里,还有小生物,像书中的那条狗。故事近尾处,托马斯变乖了,跟他妻子归园田居,后来家里的狗死掉了,它的最后一个微笑,很温暖、很温柔,象征了他们两个人对于生命意义重新找到和谐。可是,这又是那么哀伤,这里躺着一条温柔的狗,居然会带着那么好看的笑容而去,那么,是不是说,生命是不是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找到解放?死亡代表什么?在死亡面前,你生命中的种种灾难是什么呢?
(10)、李白也有人类的七情六欲,也有三急,也会对讨厌的人破口大骂,甚至也会小心眼。顿时,他的形象无比鲜活,他再也不是神坛上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走下神坛和我们一起的人。